換個角度讀易經(jīng)——用九用六(四) 天數(shù)1、3、5相加等于九,故乾用九,所以其策為九。四九三十六者,揲四以象四時(四季),每季90日,四時共360日。陽主進(jìn),故九進(jìn)為90,分別對應(yīng)春夏秋冬四季。 地數(shù)2、4相加等于六,故坤用六,故其策也為六。四六二十四者,亦應(yīng)二十四節(jié)氣,陰主退,24退其半為12,以應(yīng)一年十二月之?dāng)?shù)。乾用九坤用六,合天道自然之妙。 大衍之?dāng)?shù)50,只用七七四十九,為什么呢?存一為本的原理;八八六十四卦,只用六十卦,為何?蓍數(shù)為天數(shù),卦數(shù)為地數(shù),天變而地效之,所以,蓍去一而卦去四。天下萬事萬物,其根本不能喪失,根本不保,其它則無從談起了。50為蓍之全,64為卦之全,49為蓍之用,60為卦之用。蓍去一,卦去四,皆天下至理,用必存本之義。 歷法有兩種,以地球繞太陽一周365日為一年者,稱為陽歷;以太陽和月亮相會12次為一年者,稱為陰歷,我國古代用陰歷。陰歷大月30日,小月29日,以年365日計算,就產(chǎn)生了歲差,把每年的歲差積累起來,叫做“置閏”,因為有了“置閏”才能和陽歷之年吻合。因此,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便有7閏,這就是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和計算方法。怎樣才可以把“歲差”在蓍數(shù)和卦數(shù)中體現(xiàn)呢? 邵雍解釋說:“蓍數(shù)不以六而以七,何也?并其余分也。卦直去四者,何也?天變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則卦去四也?!边@里所說的“余分”指的就是歲差。天數(shù)50去一,用七七者,七為六的余分,七去一為六(六加一等于七),蓍數(shù)不以六而用七,是因為七為六的余分。換句話說,七去其余分則為六,六六三十六,所以策數(shù)36,三十六為乾之用數(shù)。五十以一為本,四十九為用,去一以之所以存其本;蓍圓象天,卦方象地,地法天也,六十四卦以四為本,去四,故六十為用。 《系傳》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dāng)期之日?!奔匆荒耆倭罩?dāng)?shù):乾之一爻36策數(shù),乾共6爻,36X6=216策;坤之一爻24策,坤共6爻,24X6=144策,乾坤兩卦之策數(shù)相加等于216+144=360,正好是一年360日之?dāng)?shù)??梢?,四九三十六和乾數(shù)有關(guān),四六二十四和坤數(shù)有關(guān),而四與揲四以象四時有關(guān)。 《系傳》接著說:“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dāng)萬物之?dāng)?shù)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边@里的二篇之策,指的是乾坤二篇,先天圖左邊稱為陽策,右邊稱為陰策,各有三十二卦,其中陽卦(乾策)216X32=6912,其中陰策144X32=4608,二策合計11520,當(dāng)萬物之?dāng)?shù)。所以說,揲蓍經(jīng)過分二以象陰陽、掛一以象三才、揲四以象四時、歸奇合扐以分陰陽老少,十有八變而成一卦,一卦八變而小成(先天三爻八卦),八八六十四變而大成。天地萬物,形成大千世界,天下之事皆在其中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