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兩位堪稱軍神級別的人物,一位只聞其名便覺得無比厲害的李景隆,另一位便是我們這位陽明先生了。關(guān)于李景隆的故事在此不多贅述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之,現(xiàn)在讓我們來好好說說王先生。
談論王守仁在軍事上的能力首先應從其家學和年幼時的性格談起。 王守仁有位叫王綱(和大人在這里出現(xiàn)了)的六祖,他與兩個弟弟秉常、敬常,在元末都是頗有文辭聲望的人物,而且這位王綱老先生堪稱文武全才,尤其擅長相術(shù)。據(jù)說還曾在終南山道家趙緣督門下學過卜筮之法,可以說頗有點通天徹地的本事,通常這種人對世間的榮華都沒什么興趣。 而且他這位六祖與劉基算是摯友,早年兩人都還是閑云野鶴的時候他就對還未出山的劉伯溫表露過心境:“老夫性在丘壑,異時得志,幸勿以世緣見累,則善矣?!?這句話的大體意思是我就是醉心于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大想去跟那些太世俗的人為伍。 由此可以看出他這位六祖是一位有濃厚中二情節(jié)的人,而他這種性情則有意無意的遺傳給了自己那位素未蒙面的曾曾曾孫。 不過他六祖這種閑適并沒有維持多久,元滅明興時,劉伯溫向朱元璋舉薦了王綱,時年王已經(jīng)70歲了,礙于老友的面子只得出山。 明史記載:“洪武四年以基薦征至京師,年七十,齒髮神色如少壯。太祖異之,策以治道,擢兵部郎?!碧嬗H自策問治國之道,王綱的回答也讓太祖十分滿意,于是讓他做了兵部郎中。后來,王綱被派去平息潮州變亂,當叛亂堪平后在回京復命的路上,據(jù)說是被被海盜殺害,而他兒子王彥達由于沒錢給買棺材,只能縫羊皮包裹父親遺體歸葬于鄉(xiāng)。 不過朱太祖對此事的處理有些不妥,人家一把年紀不在家養(yǎng)老,出來幫老朱干活,最后還因公殉職,但是太祖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表示。后來還是御史郭純以聞,“詔立廟死所。彥達以蔭得官,痛父,終身不仕?!?BR>但是這件事后王家的人都寒了心了,他兒子王彥達回了老家余姚,在祕圖湖邊蓋了間小房,自在逍遙去了,還有個雅號--祕湖漁隱。 雖然對太祖不滿,但是王家人對知識的重視并沒因此而減弱。王家留下祖訓世代耕讀傳家,而且所學的書有很大一部分是這位王綱祖宗親子撰寫的,介于這位老先生本身卓絕的學識和能力,這些書所載的內(nèi)容恐怕絕不是簡單的子經(jīng)典籍這么簡單。能與劉伯溫談笑,而且自己本身又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王綱所著之書必然少不了討論陰陽兵法之道。而王守仁小時候便是伴著這些書成長起來的。雖然王守仁有位身為教師的爺爺和后來考了狀元的爹,但是自小就桀驁不馴的王守仁卻并沒有繼承多少他這兩位堪稱儒家典范的至親的性情反而是和他那位遠去的六祖更為接近些。王守仁對軍事的喜愛在幼年時便展現(xiàn)出來,彼時,因為機智和口才王守仁在同學中間享有很高的人氣,所以他經(jīng)常趁老師不在教室,帶領(lǐng)同學們浩浩蕩蕩跑到學校外面玩耍。游戲大多數(shù)時候是兩派學生模擬打仗,每派都有自己特制的旗幟,由王守仁統(tǒng)一調(diào)度。常常是他一聲令下,只見兩派人馬左沖右突,大呼小叫,變換陣形,宛若戰(zhàn)場。 話說有一次正當王守仁指揮地得手舞足蹈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突然出現(xiàn)了,彼時,“戰(zhàn)場”上的小朋友都僵在了原地。只有王守仁卻還忘乎所以,但也慢慢覺察到氣氛不對,結(jié)果看見了此刻他最不愿意見到的人——王華,也就是王守仁那位剛剛當上狀元的爹。王華自從當了狀元,便在翰林院某了一個閑職,每天的工作就是泡一壺茶,坐下來學習學習文件,領(lǐng)會中央的最新指示。恰好這天單位沒有下達文件,王華便提前下班回家,于是,王守仁便被逮了個正著。王華畢竟是狀元即使內(nèi)心再怎么捉急想罵人也得按照基本法原則說道:“我們家世代以讀書為業(yè),你給我現(xiàn)在搞的這個東西很不excited!” 誰知道王守仁卻不服氣的回問了一句:“讀書有何用處?” 這可正中了他爹的下懷,于是王華現(xiàn)身說法,語重心長道:“當然有用,書讀得好就能當大官,就像你爹我一樣,中了狀元?!闭l知小王守仁卻繼續(xù)不屑地搖了搖頭,道:“父親中了狀元,但是子孫后代不一定都能中狀元。再說,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備。區(qū)區(qū)章句之儒,平日叨竊富貴,以詞章粉飾太平,臨事遇變,束手無策,此通儒之所羞也。”此言一出,眾人集體被震住了。王華也沒有想到兒子能有這番言論,竟也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此處經(jīng) @李博洋 指點當是引用自野史,這番概論大約是王陽明26歲前后才悟出,此處與事實有出入。) 以上引用的這些例子也能很好展示出王守仁作為一位軍事家所具備的領(lǐng)袖和獨立思維的能力。所謂兵者詭道也,王守仁從小具備的這種素質(zhì)和學識積累也為他以后的軍事上的成功打下了基礎(chǔ)。 其實王守仁所尋求的那種通儒簡單來說便是漢唐時期那種出將入相都能大殺四方的人物。介于他后來做圣人的目標和志向,通儒大概只是那時他認為的一種圣人境界。 再說回軍事方面,其實除了家學和從小性格特點,本身的實踐才是后來他能吊打?qū)幫跹杆倨蕉ㄅ褋y的關(guān)鍵。 根據(jù)明史記載:“守仁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guān)。時闌出塞,縱觀山川形勝。顧益好言兵,且善射。” 古代戰(zhàn)爭不同于現(xiàn)代,沒有飛機衛(wèi)星,在缺乏相應立體空間參照的情況下,個人對山川形勢的理解便顯得尤為重要。王守仁十五歲時候的這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便是他本人對這些地理知識最早的一次積累。 據(jù)說這次旅行的起源是因為他的一首怪詩: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充滿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思想的語句,讓他那位滿腹子曰詩云的老爹更加困惑了,但是他爸此刻大概也隱隱覺得這個兒子不一般,于是按照浪漫的演繹發(fā)生了以下的對話,老爸:“小明,出關(guān)跟我轉(zhuǎn)轉(zhuǎn),約嗎?” 小明:“約”。 無獨有偶,本朝太祖年幼時也做過一首怪詩:“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據(jù)傳是在他入學鄉(xiāng)里高小學堂時所寫,唯一不同的是他這首如此高調(diào)膜蛤的詩其實是在一種相對壓抑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不過結(jié)果卻是一樣的,就是此詩歌過后大家也都覺得這個高個子鄉(xiāng)巴佬并不一般??梢娮孕懝衷姷娜舜蠖加行┎粚こ?。 扯的有些遠,不過這次旅行對于陽明先生之后的人生意義無疑是深遠的,甚至直到他臨死前為國家最后獻策《九邊疏》的時候這次旅行的一些細節(jié)也被他有所提及。此外王守仁善騎射的特點也從一方面作證他在軍事上并不只是紙上談兵。 王守仁28歲時得官供職于工部,史書載曰“決囚江北,引疾歸。起補兵部主事?!?不過在正德元年年輕的王守仁因為替戴御史仗義執(zhí)言而得罪了大太監(jiān)劉瑾而被貶官貴陽,但是現(xiàn)在來看這次貶官更像是為了這位鳳凰一般的人物浴火重生前的一次蓄力,在用智商完全碾壓了前來追殺他的東廠殺手后,王守仁來到了西南山區(qū),并且在日常指導當?shù)孛癖姷霓r(nóng)業(yè)公事時他進行半軍事化管理,湘西的大山讓這位通儒深深感悟了在山區(qū)如何進行游記戰(zhàn)術(shù)的真理,這也為他日后平定整個西南地區(qū)的動亂奠定了基礎(chǔ)。 在正德十一年和十三年相繼撲滅湘西各地的叛亂后,王守仁在練兵和治軍方面已經(jīng)是一個在當時整個大明朝都罕見的全才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心學也于此時期前后有了相當深刻的領(lǐng)悟。在思想和行動上都達到一個新高度后,寧王的叛亂只不過是對他這種行動與思想都達到高度統(tǒng)一狀態(tài)的一次平常的例考。
謙和之行,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以教訓我子弟。 選自王陽明手跡《客座私祝冊頁》
至于兵法,我私以為陽明先生留下應該不是一種具體戰(zhàn)法而更多的是一種思辨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大戰(zhàn)略思維。而他身后最好的軍事思想繼承者當屬戚少保和袁督師無疑,無論是戚家軍戰(zhàn)陣還是寧遠城的憑城用炮,無一不是對王守仁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而這兩人本身也都是深得儒家文化精髓的文人將軍。無奈令人可惜的是袁崇煥本人的性格問題和崇禎皇帝的人格分裂才最終使這一戰(zhàn)略無可挽回的走向了失敗。 大明軍神更多是我本人對他的一種推崇,以一個打仗當作業(yè)余愛好的人來說,王守仁的所作所為已然超過了明朝歷史上很多很多人。就好比一個業(yè)余圍棋愛好者殺得無數(shù)專業(yè)九段選手丟盔卸甲一樣,你除了神還能說些什么。 至于另一位軍神,我只能用先帝的一句至理名來概括了:悶聲發(fā)大財。 最后祝福各位新年快樂,事事順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