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倒攆猴”拳式,顧名思義,猶如人猴相搏,習練者假想面對狡猾善變的敵人,向后退步誘其深入,然后乘勢襲擊其頭面胸肋,將其攆走。敵人若連續(xù)猛攻,習練者卻戰(zhàn)卻退,以避其鋒,但守中有攻,退中有進,走中有黏,化中有發(fā),左右連環(huán)探撲按擊,以抑挫其攻勢,敏捷如猴。
10.
“斜飛勢”拳式,仿形燕子斜飛之勢的動作。燕子在天空中翱翔,展開羽翅向斜上方鉆去,大有擊穿長空之勢,屬挒勁,該式取此形此意。設想與人相交我已然把人掀動借勢長腰加大攻勢。
11.
“海底針”拳式,該式中“海底”是武術的專有名稱。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的《人身纏絲正、背面圖》中說:
“氣海之底為會陰,即任脈起處。"又說:“督脈通前蛋弦為海底。"由此說明,可知“海底"即中醫(yī)針灸經絡學說的會陰穴。
“海底”即“氣海之底”的意思,中醫(yī)氣功學說認為此處是任脈的起點,又是督脈的終點,系任督二脈交會的總樞。二者及諸陰皆交會于此,又位處下部,上為陽,下為陰,故稱“會陰”。所以“海底”和“會陰”是同一穴位,只不過是不同學說、不同的命名而已。武術的“海底"借指相當于這一穴位高度的襠部,因技擊時實際攻擊的要害部位乃是男子的腎囊,即睪丸?!昂5揍槨钡摹搬槨敝傅氖侵阜ǎ葬樣髦?,四駢指像鋼針似的插點敵方的襠部要穴。故此勢名“海底針”。由此可見,在演練此式的時候,折腰點插只須插到襠部的高度即可,最低限度為四指稍過膝,而不必深插到地面去。有的演練者因不明所以,錯誤地將地面喻為“海底",或將膝內側的“血海穴”及腳內側的“照海穴”,誤作為“海底",因而有其相應的錯誤插點高度。還美其名日“仰之彌高,俯之彌低",都是不得要領的。
12.
“扇通臂”這一拳式就是將人的身體運動與打開扇子的動作聯(lián)系起來而命名。這一式就如同打開扇子一樣,要以腰為軸,勁從背發(fā),右手從前向上提起至右額角旁,手心隨向外翻來托住敵手的攻擊,左手同時提至胸前,用手掌直接向敵人肋部沖去,兩臂展開,形成一個扇面。
13.
從“高探馬”、“野馬分鬃”兩個拳式來看:“探馬”是古代軍事作戰(zhàn)走在最前面為整個軍隊獲取敵軍情報信息的人,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還要具備崇高的道德素質和高度的責任感,在行動上靈敏迅速。再一“高”字,更顯習練者高瞻遠矚,敵情盡收眼底;“野馬分鬃”,具有野性不被馴服的馬,自由的奔跑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頸上的鬢毛自然的飄動左右分開。太極拳練習者可以聯(lián)想此美景,以腰為軸,上步進身,左右前后分開雙手,盡顯沉著自然和舒展瀟灑的動作形象。
14.
“云手”是古代戲劇表演中的一種程序動作。通過雙手、兩臂的協(xié)調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tài),用以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氣度。太極拳命名者可能借鑒了戲劇中的“云手”來為在太極拳中用于左右攻防手法命名。太極拳習練者,在練習時,兩手兩臂虛實變化交互旋轉,協(xié)調一致,行如空中云朵綿綿不絕。云手是太極拳套路中一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體現(xiàn)了楊氏太極拳舒展大方、中正圓滿、動作和順、輕靈沉穩(wěn)、由松入柔、剛柔相濟的風格特點。
15.
“高探馬”拳式,仿形左手捧著馬的下頜往懷里帶,右手掌探撫馬的眉眼處,由下而上圓轉探出故稱作高探馬。設想我左手被敵左手抓握,我順勢翻轉左手腕并壓住敵手,右掌沿敵手臂上行扳扭其肘繼而擊其面。
16.
“栽捶”拳式亦稱“摟膝栽捶”,右拳向前下方擊打意如插秧栽稻,取其深沉之意故名載捶。設想對方用右腳踢我,我用左摟膝動作摟開,右拳擊其右腳背或小腹。這個拳勢要點是眼視前下方頭頂向上領勁不可前傾。
17.
“雙風貫耳”拳式中的“風”字代表著威武與力量。風是最溫柔又是最強大的東西,太極拳習練者假想敵手向自己進犯,首先用雙手將敵手引進向左右分開,化弱敵之進犯之力,再若風般由遠及近、由弱變強,起行輕柔緩慢,終如風穿峰隙無物可擋,使敵耳鳴、頭暈、目眩不能自控。
18.
“抱虎歸山”、“打虎勢”、“退步跨虎”、“彎弓射虎”,這些拳式無不隱含著古代英雄壯士不為虎兇虎威,以英勇無畏之氣魄去“打虎”、“斗虎”、“滅虎”。如退步跨虎中“跨虎”典故:“順陽南鄉(xiāng)楊豐,與息名香于田獲粟,因為虎所噬。香年十四,手無寸刃,直扼虎頸。豐遂得免?!北Щw山,一手攬虎頸,一手壓虎頭,作攬回至虎于死地之勢。無論是抱虎、跨虎、射虎還是打虎這些含有威猛勇武含義的制虎動作名稱,均體現(xiàn)出動作排山倒海的氣勢和堅韌不拔的氣概。
19.
“野馬分鬃”拳勢,有歌日:“野馬分鬃奔向前,連環(huán)套跌夾叉飛?!逼湟唬f明此勢兩手的一采一挒,猶如野馬奔騰中迎風分鬃,左右披瀉分挒,發(fā)力在腰,上下九節(jié)勁,節(jié)節(jié)腰中發(fā)。腰力運用得當,才能使發(fā)出的勁均衡完整,專注一方。其二,說明野馬分鬃所用的弓步是進身套步,即把我的前腳套在對方前腳的外側(進步宜深),但雙方必須形成“順步"(即用我左腳套彼右腳,或以我右腳套彼左腳),才能合勢。弓腿進身必須在采挒手與弓出腿之間形成夾叉之勢。即我以前腿邁進敵前腿外側身后,以前臂進抵其胸后,在我前捌手與弓出腿之間形成夾叉之勢。即捌手與弓腿上下間形成一個移位的樹丫叉形勢,憑借步趨身擁、腰腿齊發(fā)的肩膊前靠之勁,勢如野馬分鬃奔騰,勢涌勁沖,勁起腳根,由腳而腿而腰而脊而手,完整一氣,將敵的根力拔起,叉夾擲跌出去。而不能光靠手的局部采挒勁。因局部勁力的功效比不上整體勁力的功效。
20.
“玉女穿梭”這一拳式是極具女性柔美、小巧、玲瓏等特征的動作。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玉女穿梭共有四個,分別穿打四個隅角,每個穿梭,兩手都有一次呈十字交叉的“封”的過程,防護側面攻擊,變被動為主動。太極拳愛好者習練玉女穿梭,在每個轉身或上步時要保持身體正直、重心平穩(wěn),變換輕盈靈活、飄忽連貫、虛實有致、防中欲攻、攻中有防、剛柔相濟,猶如一位美麗瀟灑的俠女在群敵中輕靈連綿地左右穿梭。
21.
“下勢”拳式,這是楊氏太極拳唯一的仆步架勢動作。意如涌動的大海波濤,從波峰整體下沉,內中積蓄能量,及至波谷能量已蓄飽滿,繼而整體涌起,力整意長,演示了陰陽消長轉換的規(guī)律。該式氣勢磅礴,集中表現(xiàn)出了太極拳獨有的氣勢和的勁力。設想我向下采對方,敵若掙抗我順勢掤起將人摔出。
22.
“金雞獨立”拳式原指雞單腳站立的一種習慣性姿勢,后來人們將人類模仿雞或其它的禽類單腳站立的姿勢也稱為“金雞獨立”。雞的這種獨立現(xiàn)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可以見到,它們神經靈敏、平衡協(xié)調能力強,單腳站立時穩(wěn)如泰山。太極拳習練者在練習“金雞獨立”這一式時,假設敵人用手來攻擊,習練單側手、腿同時提起,手可以隨意牽制敵人的左右手,與此同時,在敵人無暇顧及之時用腳尖向敵人腹部踢去,擊倒敵人;若敵人復來,習練者就順勢下沉,沉穩(wěn)靈活地變換到另一側“金雞獨立”,與另側用法相同。在練習的整個過程中習練者要“穩(wěn)”,上下協(xié)調一致,不僅要像“雞”那樣勇猛頑強、激烈廝殺,還要機靈活潑、勇敢善斗,這樣才能獲得生機。
23. “白蛇吐信”
拳式,是模仿蛇吐芯的習慣活動命名的。太極拳習練者想象以自己的手背為蛇身,手掌為蛇頭蛇芯,進擊敵人之胸部、面部,動作之靈敏迅速,猶如白蛇吐芯。習練者要學會纏繞,學會鉆,學會末梢勁。習練者鉆進時,只要敵方阻攔一節(jié),就要像蛇一樣機敏地用其它節(jié)纏住敵方,用“蛇芯”襲擊敵方。
24.
“上步七星捶”拳式,上步七星勢,上步后兩拳交錯,下肢成右虛步,從側面看,其頭、肩、肘、手、胯、膝、腳七個出擊點的位置,其形勢布排恰似北斗七星,故名。上步七星的主要作用和十字手類同,都是以封掤防御為主、攻防結合的式子。所有手法都由十字手衍變而來。
“七星”除了頭不可亂動亂用外,肩可以靠,肘可以頂,手可以擊,胯可以靠,膝可以撞,腳可以踢。所以凡交手,必須眼顧“七星",對敵之“七星”嚴加防范,以免為敵所乘。不僅在運動終點形如“七”字,而且動作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也與北斗七星的象征意義相同。太極拳習練者雙手變拳在胸前交叉與整個身體構成七字形,手先掤住敵人之手,因此自身各個要害部位盡在其保護范圍之內,以守為攻,靜觀其變,變被動為主動,乘其不備,擊其要害,克敵制勝。
25.
“指襠捶”拳式亦稱“摟膝指襠捶”,右拳直擊對方襠部,故名指襠捶。設想對方用右腳踢我,我用左手摟開,右拳趁勢直擊其襠。
26.
“轉身擺蓮腳”拳式,360。大轉身后,以腳背緣擺踢敵人,柔腰百折若無骨,撒去滿身都是手,腳過似疾風擺蕩蓮葉,故名“轉身擺蓮”。又名“擺蓮腳或“擺蓮腿”,簡稱“擺蓮”。
“擺蓮”是武術中的通用名稱,有單、雙之分。早年楊澄甫練此勢時是“單擺蓮”,即以左掌單掌橫側仰著拍擊右腳面,形成拗步“單擺蓮”。而本勢是左腿先行擺轉后,右腿自左向上、向右以橫勁擺踢,雙手左掌稍先、右掌略后迎著拍擊腳背,故又名“轉身雙擺蓮",簡稱“雙擺蓮”。
27.
“彎弓射虎”拳式,其勢兩臂圓撐,兩手握拳,左手握正拳,右手握反拳,呈反手開弓狀,酷似獵手彎弓射虎,故名?!度w大用訣》說的“彎弓射虎挑打胸”,說明了該勢的用法,如敵以右手攻擊,我用左臂將其挑起,同時進步以右拳直擊之。
以上對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的由來介紹,收錄引用了吳蔭農、楊祥全、張巖、張靜麗、程馨、沈壽、陳龍鑲等人文章的有關內容進行修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