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藤30g、首烏20g、枸杞15g、黃芪30g棗皮12g、天麻15g、姜半夏12g、川芎10g、葛根30g、丹參20g、鉤藤15g、澤瀉12g 眩暈其病因病機歷代有“ 無痰不做?!?、“ 無虛不做眩、“ 無風不做?!?、“ 無瘀不做?!?之說,其重要病理轉歸為痰瘀互結、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腦府失養(yǎng)而發(fā)為眩暈。方中雞血藤補血活血,用為君藥,配川芎丹參以增化淤之力,配黃芪首烏棗皮枸杞以益氣養(yǎng)血,以充 盈脈道,以補為通,改善腦供血。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杲在《脾胃論》中說:“ 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澤瀉、半夏伍用,主治痰飲為患、或惡心嘔吐、或頭眩心悸等。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澤瀉甘淡微寒,利濕化痰。二藥并用,半夏得澤瀉之助,則化痰濕之力尤勝;二者相使相助,共奏除 濕化痰之功。川芎與天麻合用具有活血化瘀,逐風通絡之功效。以上諸藥合用,針對風、痰、虛、瘀四因,共湊化痰逐瘀、養(yǎng)血益氣、驅風定眩之功效。 通脈涵括化痰逐瘀祛風三法,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認為,痰濁和瘀血均為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同時又是致病因素,它們既可單獨致病,又常相兼為患,形成痰瘀互結,每使患者的病理變化愈加復雜?!?痰瘀相關"是基于祖國醫(yī)學“ 津血同源’ ’ 這一基本理論而產生的。津液與血,異名同類,均屬陰精。而陰精為病,必然表現(xiàn)為津血的虧耗和留滯。津血留滯即為痰為瘀。痰水和瘀血作為陰精為病的兩個不同方面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一種病理產物和致病因子,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轉化。對于痰瘀之間的這種內在聯(lián)系古代醫(yī)家早有認識,如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說:“ 血不利,則為水";巢元方在《諸病源侯論》中倡導因瘀致痰說;朱丹溪亦提出:“ 痰挾瘀血,遂成案囊’ ’ ;唐容川則稱“ 血結亦病水,水結亦病血” ,并強調痰瘀同病,需痰瘀同治方能取效。這從理論上發(fā)展了痰瘀相關學說,從實踐上豐富了痰瘀同治的經驗。臟腑功能失調,或三焦氣化不利或經脈運行不暢均可致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津聚成痰。痰又是一種病理產物,當痰生成后,可進一步阻滯氣機,影響臟腑機能,產生眾多病癥,故有“ 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瘀,乃全身血液運行不暢,或局部血液停滯,以及體內有存留的離經之血。從某種角度分析,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學痰的進一步發(fā)展。痰濁致瘀說是因為痰濁為陰邪,其性重濁粘滯,既能損傷正氣,又能使氣機升降失常,使五臟氣血不和,經絡阻滯,血流不暢,瘀血 內停,痰瘀痹阻清竅而發(fā)為眩暈。另外,“ 頭為諸陽之會’ ’ ,“ 清陽之府",又為髓海所在。凡臟腑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適其發(fā)作時,氣血逆亂,內風旋動,挾痰挾瘀,致使經氣逆亂于上或風陽上擾清竅或壅塞腦絡,均可致眩。朱丹溪有“ 無痰不作眩"之說,虞傳有“ 血瘀致?!敝娊?。由于痰瘀同因,痰瘀互生,所以痰濁和瘀血往往相兼為病。中老 年人臟腑功能逐漸衰退,中氣不足,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痹阻氣機,血行不暢,瘀血內停,痰瘀交阻,上擾清竅,痰阻腦絡,清陽被遏,故出現(xiàn)頭暈目眩。中醫(yī)學認為痰來自津,瘀本乎血。在生理上津血同源,而且津為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痰與瘀血分別又是津液與血液病理變化的產物,因此痰瘀同源。兩者又可作為新的致病因素使人致病,形成痰瘀同病,痰瘀交阻,使脾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失養(yǎng)而發(fā)為眩暈。 1、瘀血阻滯,痰水內生 痰濁水飲是人體津液代謝的病理產物。痰濁內阻,血脈不通,從而也可產生瘀血,故痰濁是疲血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瘀血阻滯,血脈痹阻,而使津液代謝失常,水濕痰飲內生。如《金匾要略· 水氣病脈證治》說:“ 血不利,則為水。力津液為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血中有津,津血同行,血中的一部分滲出脈外則為津液,以潤澤肌膚,濡養(yǎng)臟腑,滋潤孔竅,滑利關節(jié),補益腦髓,此皆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若血脈瘀阻,血 不流行,津液也隨之而停滯,并從經脈之中大量外滲,積聚于皮肉之間,從而形成血腫?!吨T病源侯論· 水腫病諸侯》也說:“ 夫水之病……尋其病根,皆由榮衛(wèi)不調,經脈痞澀,脾胃虛弱,使水氣流溢,盈散皮膚,故令遍體腫滿?!堆C論· 陰陽水火氣血論》也說:“ 瘀血化水,亦發(fā)水腫?!吨T病源侯論· 痰飲侯》說:“ 痰飲者,由血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腹,結而為痰。一對痰飲的產生,明確地解釋為“ 血脈閉塞,津液不通"所致。即瘀血阻滯,津液停留,積聚不散則為痰飲。對此《諸病源 侯論· 諸痰侯》也說:“ 諸痰者,此由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堆C論· 咳嗽》更明確地指出:“ 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 2、痰多挾瘀,痰瘀相關 痰形成之后,隨氣血而流行,內而臟腑,外而經脈。痰的粘滯和嗜動 性質,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由痰生瘀,或挾瘀而病。痰多挾瘀,歷代醫(yī) 家多有論述。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明確指出:“ 肺脹而咳,或左 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清代張璐在《張氏醫(yī)通》中亦云: “ 痰挾死血,隨氣攻注,流走刺痛。清代李用粹在《證治匯補》中指出:“ 胃院之血,為痰濁所滯,日積月累,漸成噎隔反胃。古人有“ 痰挾瘀血,遂成案囊’ ’ ,“ 瘀血即久,化為痰水力之說,因此,今人有“ 痰瘀同源” ,“ 痰疲相關"之妙論。我們在臨床上也看到,痰阻則血難行,血瘀則痰難化。痰滯日久,必致血瘀;瘀血內阻,久必生痰。痰瘀相關為病,涉及臨 床各科,為此而立的痰瘀同治法,越來越被臨床所廣泛施用。 3、痰瘀多夾虛 一方面津血為痰為瘀則正常陰血相對衰少;另一方面痰瘀內阻必定阻礙血液的正常濡養(yǎng)功能,致使血不載氣而氣虛,氣虛則血液生化無由。虛能致實,實亦能致虛,此常理也。中醫(yī)學認為,“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yǎng)"?!毒霸廊珪?眩運》指出“ 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 ,強調“ 無虛不能作?!?,在治療上認為“ 當以治虛’ ’為主。氣虛則清陽不展,血少則腦失所養(yǎng),故見眩暈、耳鳴等癥。 綜上所述,眩暈一癥,無外乎風痰瘀虛,虛首責氣血,其治關鍵在血脈,其病之所發(fā),一者血脈不充,血虛故也;一者血為邪氣所阻,阻礙血液運行者,風痰瘀三者而已,故養(yǎng)血祛風,化痰逐瘀為治療基本之一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