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連翹5克、薄荷2.5克(后下)、苦梗6克、甘草2.5克、蘆根6克,每劑用水兩杯,煎取一杯,每日可服二三劑。 本方主用于風溫初起,咳嗽,身不甚熱,口微渴,咽干或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黃,脈象浮數(shù)?,F(xiàn)代醫(y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峽炎等出現(xiàn)風溫風熱證者均可使用。 本方為辛涼解表劑中的輕劑,根據(jù)前人「輕可去實」和「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理論,本方主治風溫犯肺,邪在衛(wèi)分。正如葉天士所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在衛(wèi)汗之可也」。此方以桑葉、菊花辛涼輕清,疏散肺經風熱,是為主藥;薄荷辛涼宣散,可助桑、菊疏解上焦風溫熱邪,桔梗宣肺,杏仁肅降,三藥并為輔藥;連翹辛寒味苦但質輕,能入心、肺散熱透表,蘆根甘寒,清肺熱生津液,并為佐藥;甘草味甘,調和百藥,有「國老」之稱,合桔梗能利咽喉,為使藥。 本方與銀翹散相比較,本方長于疏風散熱而治咳,銀翹散長于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本方加瓜蔞、知母、浙貝、可治療風溫咳嗽,痰多色黃,咯吐不利。如果溫邪化熱,而見咳嗽、痰黃而粘稠難出、咽干口渴、舌苔黃、脈浮數(shù)有力等癥者,可加重本方的用量,除桑葉加到10克外,余藥均可加倍使用,另外再加炒黃芩9~12克、生石膏20~30克(先煎)、冬瓜子10克、葛根10克。如溫邪化熱,熱入血分,兼現(xiàn)高熱、神昏、身出斑疹等,這時除加重本方用量外,還須加玄參、赤芍、生地等??诳拭黠@者可加天花粉。 風溫表證兼見兩眼紅赤、羞明流淚,甚或頭痛、目痛者,可將桑葉、菊花均改為10克,加白蒺藜10克、草決明10克、荊芥10克、夏枯草10克。兼見咽喉腫痛、單雙乳蛾者,可加牛蒡子、生地、玄參、板藍根、山豆根、土牛膝等同用。 有些醫(yī)生每遇外感咳嗽即投杏蘇散(杏仁、蘇葉、苦梗、生姜、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橘皮、枳殼、大棗),以此通治四時外感咳嗽,這是不對的,應注意辨證。外感咳嗽有風寒、風溫、風熱之分。杏蘇散只適用于風寒咳嗽。桑菊飲則適用于風溫、風熱咳嗽、風溫咳嗽如誤用杏蘇散類辛溫之劑,消鑠肺液,傷耗肺津,可致久嗽成癆??梢姛o論輕病重病,運用了辨證論治的法則,才能提高療效。 我常用此方治療春季、初秋季節(jié)發(fā)生的外感咳嗽。春季時感受外邪,常因春氣上升,體內陽氣初動再兼風為陽邪,而化為溫熱之證。癥狀可有輕度頭痛、咽痛、咽癢,鼻流涕而出氣熱,咳嗽,痰不易出,喉間微痛,身有輕熱,或不發(fā)熱僅感周身酸困,舌苔薄白,脈象略浮數(shù)或數(shù)。此時可用:桑葉9克,菊花g克,杏仁9克,連翹6~10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甘草3克,薄荷3~5克(后下),荊芥9克,蘇子9克,杷葉15克,紫苑15克,蘆根12克,水煎服,每日3次,飯后服,即兩日服3劑藥。病情減輕后可改為每日1劑。初秋季節(jié),人體內一般尚有暑夏的內熱,此時秋風初燥,最易傷肺,人感其邪,從體內之熱而化熱,化為溫燥束肺,亦發(fā)生外感咳嗽。此屬外感咳嗽溫燥證。其癥狀常見頭痛鼻塞,口鼻干燥,咽喉發(fā)癢,或有喉痛、咳嗽,痰不易出,或咽干嗆咳無痰、身無大熱、口干喉燥,飲水不能解,舌苔薄白,脈浮或略數(shù)或數(shù)或數(shù)而略虛等。此證可用:桑葉9克,菊花9克,杏仁9克,南沙參6克,桔梗6克,連翹6~9克,薄荷3~6克(后下),荊芥6~9克,天花粉9克,枇杷葉12克,蒼耳子6~9克,鮮蘆根15克,梨皮1個,蘇子霜6克。水煎每劑分兩次服。第一、二、三天每日服藥3次(兩日服藥3劑),以后每日1劑??人灾卣?,可去天花粉、連翹,加紫苑15克、川貝9克,蘇子霜改為9克。舌苔厚者可加炒萊菔子9克。 以上兩方是我個人常用之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