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牙骨器皿進行質料、名稱、時代、真?zhèn)蔚谋鎰e,并確定其價值。獸牙、獸骨制器,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 當時所制的器物,主要是生產(chǎn)工具、 生活用具、飾物和器物的附屬裝飾??脊挪牧献C明,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xiàn)骨器磨制技術。在全國各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幾乎都有骨器出土,有的骨器上還雕刻有生動的紋飾。
甲骨偽刻文字,起源于清末安陽出土甲骨刻辭之后。作偽者大多在出土的無字或少字甲骨上偽刻或增刻文字,早期偽刻者文字多,正倒不分或胡亂拼湊,文理不通,中后期偽刻者則改變方法,或按真跡刻錄,或編造整句卜辭,因作偽者熟悉甲骨文字,所以文字多能通讀,此需從文字刀法及字口新舊辨識。總之,既是作偽,必有破綻,只要在鑒定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細心觀察、比較,偽跡不難識別。 象牙器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寧陽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地,發(fā)現(xiàn)有象牙梳、象牙琮和象牙雕筒。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蠶紋象牙杯,制作精細。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嵌松石獸面鳳紋象牙杯,高30.3厘米,紋飾繁縟,極為罕見。河南陜縣上村嶺春秋虢國墓出土的象牙鞘銅劍,劍鞘用整塊象牙雕成,鞘身有細密精致的蟠螭紋,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這些標準器,反映了各個時期象牙雕刻的特點,是鑒定工作必須熟悉和掌握的。唐代的象牙器,除流傳下來的牙笏外,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唐代紅、白鏤牙尺,是從中國傳入的。上海博物館藏白鏤牙尺,十分精美。這些唐代象牙尺刻有禽獸、花草或亭臺建筑紋飾,線條活潑流暢,細如毫發(fā),顯示出唐代牙雕的高度藝術水平。明代象牙雕刻多隨材料原狀成形,俗稱“隨形”。多做人物、花卉,間有山水,刀工簡練,強而有力。清代象牙雕刻,刀工較前復雜,作工精細規(guī)矩,山水人物均有一定章法,且多題詩署款,雖屬雕刻,卻有畫風。近代象牙雕刻,細巧玲瓏,造型新穎。作品有仿舊一種,不及前人。 象牙雕刻按地域來說,北京牙雕多為立體,刀工精細,刀法圓潤,造型比較生動。廣東地區(qū)氣候較為濕潤,牙身很少干裂,以雕制多層象牙球而著名,一般認為刀工雖粗,但外觀玲瓏,使人觀之有流動感。 牙骨器的鑒定除掌握上述各時代風格和技藝特點外,還應了解各種器皿的質料。象牙表面光滑,平剖有直線條紋,斷面有交叉線紋。象牙制品與骨制品相比,象牙有縱橫交叉人字形紋,粗細不等,骨制品看不出紋理。象牙雕刻的人物、鳥獸大都是圓身,地子較平,無骨眼,骨制品因料小,制品多為扁圓形,地子高低不平,骨眼十分明顯。塑料制品與象牙器相比,塑料制品無紋路,縱有紋路,也不交叉,且粗細一致,大的器物也無象牙圓心。牛角有多種顏色,紋理粗細不一,而且有螺旋紋。明清以來多用牛角雕刻工藝品,清代制品有人物、花插、圖章、鼻煙壺等。海象牙俗稱虬角,多染作綠色,細潔不如象牙。角的外部有一層象牙質皮,中心呈腦髓狀,斷面無牙紋。虬角制品有鼻煙壺、 煙碟、 扇股、耳環(huán)等。犀角色褐,間有黑紅色,角有粗紋絲,底部有小沙眼,形似蜂窩,紋絲為直線形,互不粘連。犀角的圓身有一深溝,底部凹進部分凸出一條崗,俗稱“天溝地崗”。犀角多產(chǎn)非洲、南亞一些國家,用犀角制器,以明代為盛,有杯、盤、人物、花卉飾品等。 (文章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