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布伯的《我與你》
當我們在奧運會上唱響《我和你》的主旋律時,我不禁想起了馬丁·布伯的《我與你》,它們的主題充滿了和諧,也讓新世紀人們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馬丁·布伯是二十世紀德國著名的宗教哲學家,宗教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大英百科全書》稱其學說對于二十世紀人類的精神生活產(chǎn)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因而被視為當代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布伯于1878年出生于維也納一個猶太人家庭,1896年至1900年,他先后在維也納大學、來比錫大學、柏林大學與蘇黎世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藝術(shù),醉心于狄爾泰和齊美爾的哲學。1924年至1933年,他在法蘭克福大學任宗教哲學教授與倫理學教授。希特勒上臺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反納粹主義與振興德國猶太人精神力量的工作中,成為猶太人的精神領(lǐng)袖。1938年,布伯移居到巴勒斯坦,任希伯來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而后又出任該大學社會學系主任。他還是以色列科學與人文學院的首屆主席。1965年,他逝世于耶路撒冷。 1923年,布伯出版了一本書叫《我與你》,1947年又出版了《人與人之間》,可以說是《我與你》的續(xù)篇。在這兩本書里,他系統(tǒng)地闡明了自己的“關(guān)系”哲學。 在《我與你》這本書中,布伯認為:一方面,人筑居于“它”之世界;另一方面,人也棲身于“你”之世界。人作為主體的存在,使人必須筑居于“它”之世界,利用“它”作為客體的意義而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同時,人不能僅僅把“它”,特別是他人作為客體,人也必須把他人看作與你“相遇”,與你平等相處的存在,是一個同時棲身于“你”之世界的存在。 在布伯看來,“我”與“你”的相遇,“我-你”之間的純凈關(guān)系,既超越時間又羈留于時間,它僅是時間長河中永恒的一瞬。人注定要廝守在時間的無限綿延之中。因此,他不能不棲息于“你”之世界,又不可不時時返還“它”之世界,流連往返于“我-你”的惟一性與“我-它”的包容性之間。此種二重性便是人的真實處境。此是人生的悲哀,此也是人生的偉大。因為,盡管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留存在“它”之世界,但人對“你”的熾烈渴仰,又使人不斷地反抗它,超越它。正是這種“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與藝術(shù),正是它使人成其為人。布伯指出:“人無'它’不可生存,但僅靠'它’而生存者不復為人。”蔽于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種種學說,更重要的,人必須時時謹記“我-你”之間的純凈關(guān)系,因為價值的本真內(nèi)容只呈現(xiàn)于這種“關(guān)系”之中。
然而在當今社會,“它”的存在卻常常把“我”與“你”遮蔽得全無立足之地。金錢和權(quán)力反客為主,顯示著巨大的威力,沒有它,你真是寸步難行。正常的出貨、進貨要紅包先行,正常的看病、治病要紅包先行,正常的評職、調(diào)動要紅包先行,甚至公開的買官賣官也屢禁不止,等等。 面對這種種非理性的存在,《我與你》這本書無疑給我們以很多非常富貴的啟示:我們無論如何不能讓物的膨脹與物的沖撞代替了“我-你”關(guān)系的正常發(fā)展,使人在“它”之世界忘記了自我,忘記了自我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