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甘草二兩 白術二兩 干姜四兩 茯苓四兩 [用法] 原方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暖土勝濕。 [主治] 寒濕所傷之腎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飲食如故,口不作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案例] 1.足痛 陸,24歲。飽食則噦,是為胃病。兩足骨骱皆痛,陽明胃脘不司束筋骨,故痛,議轉(zhuǎn)施陽氣法,苓姜術甘湯。(潘畢信等.2000.葉天士醫(yī)案大全.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 〔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運化腐熟功能失常,故見飲食則噦,又氣血不足,則筋脈失養(yǎng)。經(jīng)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寒濕易于侵襲,痹阻兩足,不通則痛。故投苓姜術甘湯以溫中補虛,散寒除濕。俾寒濕去則陽氣通,氣血調(diào)則疼痛止。 2.尿頻、遺精 某男,73歲,武士,平生小便頻數(shù),腰冷如坐水中,著厚衣覆蓋而坐,精液不自禁時泄,久治無效,如此已十余年矣。余診之,心下悸,即與甘姜苓術湯痊愈。(矢數(shù)道明.1983.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按〕古稀之年,脾腎皆虛,脾虛則統(tǒng)攝無權(quán),腎虛則封藏失職。且寒濕之邪浸漬,故見腰部冷痛,小便頻數(shù)及滑精遺泄等癥。因病程較久,難期速效,故投本方培補中土,以資化源,俾脾旺則腎氣亦旺:若于方中加溫腎固澀之品,則其效更佳。 3.腰酸 某男,24歲。初診主訴:腰酸月余,因腰一圈均酸,且有重墜感,納少眩暈,脈緩,舌苔薄膩。曾經(jīng)某醫(yī)投補中益氣之劑無效。改用甘姜苓術湯加生苡仁、炒當歸、懷牛膝、桂心燠土以勝水。5劑后復診:腰酸好轉(zhuǎn),納食有增,但感頭重眩暈,水飲上冒,擬前方合澤瀉湯。5劑服后,諸癥痊愈。追訪一年,未見復發(fā)。(連建偉.2002.金匱方百家醫(yī)案評議.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按〕腰為腎之府,寒濕痹著,陽氣不通,故見腰酸重墜,納少眩暈等癥。前醫(yī)投補中益氣之劑,其未效者,因無散寒祛濕之功耳。故改用本方溫中補脾,散寒除濕,加桂心溫陽散寒,牛膝補腎強腰,當歸養(yǎng)血和血,生薏仁助苓、術以祛濕,方藥對證,故取效甚速。 4.寒濕傷脾 某男,32歲。肛門流粘液物淋漓不斷已3月余。西醫(yī)肛診:認為是直腸環(huán)狀內(nèi)痔,致使肛門括約肌閉鎖不全,診斷為:“肛功能紊亂”。屢進西藥無效,服清熱燥濕之中藥數(shù)劑,亦罔效。會診:見肛門處時有黏液流出,日漸增多,矢氣則便出,雖節(jié)食數(shù)日,亦無濟于事。舌質(zhì)淡苔白,六脈沉細,詢之尚有腹部腰際冷重之癥。此乃寒溫傷脾所致。治宜健脾除濕,溫中散寒,以本方加白芍、木香、焦山楂,二劑盡,腹脹腰重如釋,肛門處已很少有黏液流出,原方繼服3劑,則諸癥悉平,隨診2年,未見復發(fā)。[于洪鈞.1989.腎著湯小議.中醫(yī)藥學報,(3):37] 〔按〕脾虛不運,濕濁下注,加之寒濕內(nèi)侵,故見肛門時有黏液流出,而伴腰腹冷痛重墜等癥。證非濕熱所致,故用西藥消炎及中藥清熱燥濕而罔效。于是,改弦易轍,宗仲景之法,投腎著湯溫中補脾,散寒勝濕,加白芍養(yǎng)陰緩急止痛,木香、山楂行氣健脾,消食和胃。認證準確,選方得當,故療效甚佳。 丁某,男,59歲。 初診(1965年9月24 -日):1954年冬季,因腰及臀部受凍起病,腰部酸痛,遇勞累或拿重物,病必復發(fā)。痛甚如折,伸轉(zhuǎn)不利。舌苔薄膩,脈象沉細。證屬寒濕之邪,停滯于腎之外府,治當祛寒除濕,益腎溫陽,腎著湯加味。 炒白術9克,淡干姜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桑寄生9克,川續(xù)斷9克,杜仲9克,川獨活6克,制狗脊克,五劑。 二診(9月28日):腰痛未減,病雖起于受寒,也由于腎虧所致。其痛,每發(fā)于天氣陰雨或用力過甚之后。脈沉細,苔薄膩。寒濕之邪未祛,腎虛一時難復,原法加味。原方加補骨脂12克。五劑。 三診(10月16日):以前天氣陰雨腰痛必發(fā),近日雖逢雨天,腰痛顯著減輕,唯胃納欠佳。苔薄中微膩,脈象小弦而滑。仍守原法出入。 炒白術9克,淡干姜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桑寄生9克,川續(xù)斷9克,陳皮4.5克,川獨活6克,狗脊片克,姜半夏9克。五劑。 四診(10月18日):腰痛已除,偶有小痛,納谷欠馨。 脈象小弦而沉,苔薄膩。此寒濕之邪漸化,脾陽尚未振作,再予溫腎健脾之劑。 炒黨參9克,炒白術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杜仲9克,狗脊片9克,川續(xù)斷9克,陳皮4.5克,廣木香克。五劑。 按:腰痛病因復雜,《醫(yī)學心悟》說:“腰痛有風,有寒,有濕,有熱,有瘀血,有氣滯,有痰飲,皆標也,腎虛其本也,分標本而治。”雖腰痛未必皆由腎虧,但對慢性腰痛來說,《醫(yī)學心悟》這段論述是中肯的,所謂“腰為腎之府也”。據(jù)先生臨床所見,確實多因腎虧而外邪客之,以致氣血瘀滯,脈絡阻塞而痛作。本倒腰痛已十余年之久,起于受寒之后,勞累則發(fā)。舌苔薄膩,脈沉細。所以辨證屬于腎虧而寒濕停滯,處方用腎著湯(《金匱要略》方:甘草、白術、干姜、茯苓)祛寒除濕,加獨活宣散寒濕且能祛風,加桑寄生、狗脊、杜仲、川斷、補骨脂溫補腎陽。標本同治,效果易顯。 甘草6g 白術6g 干姜12g 茯 苓12g 上4味,以水500ral,煮取300ral,分溫3次服。 (功效]溫陽散寒,健脾滲濕。 (主治) 主證:寒濕腰痛,腰以下冷重,如坐水中,飲食如故,小便 自利,口不渴,舌質(zhì)淡,苔白而潤,脈沉細而緩。 副證;輾轉(zhuǎn)反側(cè),行動坐立困難。 (臨證加減) 1.寒濕之邪侵于下焦,癥見腹瀉多年不愈,伴有腰以下冰 涼者,本方加豬苓、澤瀉,以暖中勝寒水,分別清濁。 2.脾腎陽虛之寒濕腰痛,癥見腰痛沉重,下肢微水腫,勞 則汗出,脈沉緩而苔白膩者,若偏腎陽虛則加肉桂、制附子;脾 陽虛加砂仁、白蔻;挾瘀者,加牛膝。 3。脾腎陽虛兼外感風濕,癥見腰痛劇烈,全身肌肉酸痛,頭痛,行走困難者,合九味羌活湯加減治之。 4.上肢痹痛或不舉,手腕部水腫,脈浮緩,苔白膩者,加桑枝、桂枝、威靈仙。 5.寒濕流注,痹阻下肢經(jīng)絡,癥見腰以下掣痛至下肢不能轉(zhuǎn)側(cè),脈沉緊,苔白膩者,加牛膝、川續(xù)斷、狗脊、木瓜、地 龍、絲瓜絡。 6.本方證如脈來濡緩者,加獨活,以溫通督脈之陽,祛風以勝濕;如脈沉細而緩者,加桂枝、制附子,以溫陽化氣。 7.甘姜苓術湯治療鼻鼽:方藥組成為茯苓12g,白術、附片、甘草各lOg,干姜15g,麻黃5g,蔥白3節(jié)。水煎服。[四川 中醫(yī),1988,(5):15J 注:鼻鼽者,過敏性鼻炎是也。 8?!肚Ы稹纺I著湯:本方加桂心、牛膝、杜仲、澤瀉。適應證與本方同。 9.本方加當歸,治腎著之為病,身體冷,從腰以下痛重者,名甘草散。[圣惠方] 10.茯苓、干姜各四兩,炙甘草、白術各二錢。上為剴散,每服四錢,水一溢作衄,或脾不和,濕著經(jīng)絡,血流人胃,胃滿 吐血,名除濕湯。 11。茯苓、干姜、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洽腰脊膝腳浮腫不隨,名溫腎湯。阡金翼方] 12。腎著湯辨析:《千金》、《外臺》載本方,皆甘草用二兩干姜用三兩,白術、茯苓用四兩; 《肘后方卷四》無方名,用甘 草、干姜各二兩,茯苓、白術各四兩; 《醫(yī)心方》引僧深方茯苓湯,與《肘后》同。由是觀之,《本經(jīng)》白術、干姜分兩錯置,蓋 傳寫之謬也。,按本方蓋變治中焦之理中湯,而為溫下焦之劑,其妙在少用甘姜而多用術苓。乃除濕之意居多,可以見也。注家皆 以扶土健中釋之,非是。令取理中治中焦文,與本條病屬下焦文,以相對看,則義自見矣。[椿庭經(jīng)方辨。日本: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3 腎著湯出自《金匱要略》,由甘草、干姜、茯苓、白術4味藥組成,具有溫脾勝濕的功效。主治寒濕下侵之腎著病。筆者宗此機理,運用于治療水液代謝失調(diào)諸癥,療效滿意,茲舉例如下。
1 水腫 趙某,男,47歲,1997年10月22日初診?;悸阅I炎3年余。曾服用六味地黃丸、附桂八味地黃丸等,尿蛋白一直陽性,近日又增浮腫等癥,逐漸加重,前來診治。診見:下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量少,伴脘腹脹悶,納谷不香;便溏每天1~2次,肢倦乏力,舌淡、苔白滑,脈沉無力。B超示:雙腎皮質(zhì)部回聲增強,余正常。尿常規(guī):PRO(++),顆粒管型(+),ERY少許。脈癥合參,診為水腫,證屬脾陽虛,運化乏權(quán),水濕內(nèi)停。治宜溫運脾陽,方予腎著湯加味。處方:甘草6 g,干姜8 g,茯苓、白術、黨參、澤瀉各10 g,白茅根 20 g。水煎服,每天1劑。 堅持服藥1月,癥狀大減,但尿檢仍呈陽性反應,將干姜量減至3 g,加蓮子須6 g,同時服用腎氣丸6 g,每天3次。囑其繼續(xù)服藥。又堅持服用40余天,諸癥悉平,尿檢正常。繼服六味地黃丸鞏固治療,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按:本例癥見神疲乏力,脈沉無力,尿蛋白持續(xù)陽性,知乃脾腎兩虛所致。前醫(yī)治腎,何以罔效,又增浮腫?殊不知患病雖在腎,亦有脾陽虛之候,如納差、便溏、乏力等癥。脾陽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先天無以充養(yǎng),運化水濕乏權(quán),則水濕內(nèi)停。故用腎著湯溫健脾陽,加黨參助其益氣健脾之力,配澤瀉、白茅根利水消腫治其標,諸藥相合,使脾陽復,飲食得進,化源充足,先天之本得到充養(yǎng),不治腎腎疾自愈。 2 泄瀉 劉某,男,44歲,1997年4月13日初診。素有飲食不慎即作泄瀉。1周前因食生冷,遂致泄瀉,每天6~7次,瀉下清稀如水樣便,脘腹隱隱作痛,口渴喜熱飲,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膩,脈濡滑。診為泄瀉。證乃脾陽虛,水濕不化,下趨大腸。治宜溫脾陽化濕濁,予腎著湯加味。處方:炙甘草9 g,干姜10 g,白術、茯苓各15 g,澤瀉20 g,水煎服,每天1劑。 服藥3劑,膩苔漸化,腹瀉減輕,每天2~3次,唯稀軟溏便,又予原方加黨參15 g,續(xù)服5劑后大便成形,每天1次,余癥皆瘥。后囑其用參苓白術丸鞏固治療。 按:此例緣于素體脾虛,復受寒邪致使脾陽虛不能腐熟水谷運化精微,水谷停滯,清濁混雜而下,則泄瀉作矣。腎著湯暖土勝濕,實乃治療此疾之良方,加澤瀉取其利小便實大便之效。諸藥相合,藥味雖簡,但標本兼治,功專效宏,故取效迅捷。 3 咳嗽 袁某,男,45歲,1996年11月7日初診。患支氣管炎8年余。10多天前不慎感寒,宿疾又作,用先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靜滴治療5天乏效。又經(jīng)某醫(yī)用清熱化痰止咳中藥3劑后,反咳嗽更劇,故前來診治。診見:咳嗽不已,痰稀白量多,咳則汗出,胸悶,不能平臥,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弦。X線胸透示:慢性支氣管炎伴感染。診為咳嗽。證乃脾陽虛水泛為飲上漬于肺 ,其標在肺,其本在脾,治以溫脾陽化痰飲。方以腎著湯加味。處方:炙甘草 9 g,干姜、紫蘇子、紫蘇梗、苦杏仁各10 g,茯苓、白術各15 g。水煎服,每天1劑。 服藥3劑,咳嗽大減,飲食增,可平臥。繼用上方5劑,咳嗽已瘥。 按:經(jīng)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此例緣于患者肺病日久,子盜母氣,損及脾陽,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而為飲,上漬于肺所致。方擬腎著湯意在補土生金。方中干姜溫肺化飲,溫健脾陽;苓、術健脾利濕,炙甘草益氣和中;加紫蘇子降氣化痰;苦杏仁降氣平喘除痰;紫蘇梗下氣寬中,以助肺氣下降,脾氣健運。 4 經(jīng)漏、涎多 張某,女,24歲,1997年5月7日初診。緣于3月前正值經(jīng)期,負重遠行,以致經(jīng)水淋漓不盡,因羞于治療,一直未愈。半月前,覺口中流涎增多,初未介意,近幾天來,流涎倍增, 甚則順嘴下滴,以致無法進食,用西藥阿托品后好轉(zhuǎn),但口干難忍,方來診治??淘\:面色無華,伴神疲乏力,氣短,經(jīng)水淋漓,色淡無塊,少腹隱痛,喜暖喜按,口中流涎多,伸舌則滴水,不能張嘴,舌淡胖,脈細弱。證屬勞倦傷脾,日久致脾陽虛,上不能攝涎,下不能統(tǒng)血。治宜溫陽健脾,方擬腎著湯加味。處方:炙甘草6 g,干姜8 g,茯苓、益智仁各10 g,白術15 g,黨參20 g,水煎服,每天1劑。服藥5劑后,經(jīng)水已凈,口中流涎亦止,惟動則氣短乏力。方已奏效,續(xù)服10劑后病愈。為鞏固療效續(xù)服補中益氣丸月余,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按:此例緣于經(jīng)期勞累,損傷脾氣,日久致脾陽虧虛,上不能攝涎,下不能統(tǒng)血。故擬腎著湯溫陽健脾;加益智仁溫脾攝涎;黨參增益氣固攝之力。諸藥相合,使脾陽復,脾氣旺,血有所統(tǒng),涎有所攝。 朱章志經(jīng)方扶陽治驗拾萃 朱章志教授是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在經(jīng)方醫(yī)學、扶陽學術流派、中醫(yī)五運六氣學說等方面有頗多研究。臨床上運用經(jīng)方治療糖尿病及疑難雜病,其見解獨特,遣方用藥靈活多變。仲景《傷寒論》創(chuàng)立113方,距今1800多年。朱章志教授臨床運用經(jīng)方既遵循仲景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又結(jié)合現(xiàn)代生活環(huán)境所導致人的體質(zhì)和腰痛癥的疾病特點,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用經(jīng)方扶陽法治療陽虛寒濕腰痛癥臨床療效頗好,所謂“古為今用,知常通變”是也。今精選此則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治療陽虛寒濕腰痛癥驗案,以示其法。 患者,男,40歲,香港人,在本校進修學習中醫(yī)。2007年2月6日初診:患者腰痛反復發(fā)作3年,近日疼痛加重,遂來求診。訴:腰骶部疼痛發(fā)涼,伴沉重感,轉(zhuǎn)動不靈,口中和,納眠尚可,二便正常。查體:精神疲倦,舌淡紅,根部有少量白苔,脈沉細。患者無外傷史,觀其從前所服之方,雖不盡一致,大抵不外補肝腎強筋骨諸藥,間夾活血祛風之品,然至今痛狀未見減輕。細詢之,方知患者平素喜食生冷飲涼茶,夏季久居空調(diào)下,每值換季極易感冒。綜合脈證,考慮其乃陽虛寒濕凝滯之腰痛,治宜扶陽祛陰,散寒除濕,方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加味。疏方:炙麻黃10 g,制附子15 g(先煎30 min),細辛10 g,干姜15 g,茯苓20 g,白術15 g,桂枝10 g,羌活10 g,獨活15 g,炙甘草20 g,大棗20 g。囑服2劑,諸藥納入生姜30 g同煎。2月8日二診:服藥后身汗出,自覺腰部有溫暖感,疼痛明顯減輕,仍有少許發(fā)重,口稍苦,余無不適。思藥已效,可守上方,恐其過于溫燥,減羌活、獨活,繼服5 劑觀察。2月13日三診:腰部冷痛消失,謂身體較前輕快靈活,久立行走無恙,予八味腎氣丸調(diào)理善后,囑其忌生冷,注意保暖。 夫腰痛之癥,原有數(shù)端。前醫(yī)以腎虛血瘀論治,忽略其陽虛體質(zhì),故未獲效。在嶺南地區(qū),今人貪涼飲冷,久必損傷體內(nèi)陽氣,受害者甚多。此患者亦然,其陽虛不振,寒濕內(nèi)生,凝于脈絡,諸癥皆見。神疲,脈沉細,正符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特征;腰重冷痛,活動不利,亦合《金匱要略》中所載“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之腎著病,蓋寒濕盛也。故合用兩經(jīng)方,一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以附子為君,扶陽固本,細辛散寒通絡止痛,麻黃辛溫發(fā)汗,驅(qū)邪外出?;颊唠m無惡寒發(fā)熱,表證不顯,若不以麻、桂開太陽,則附子無外驅(qū)寒濕之力。另與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取干姜之溫通以逐凝滯之寒濕,茯苓淡滲以疏通水道,令濕邪有出路;用術、草、棗三味強其脾土之化機,令已入之寒濕得以化解,未入之寒濕不再復入。脈證、病機相符,故治之而愈。 腎著湯加減辨治腰痛 “腰痛”是由于腰部受損,氣血運行失調(diào),脈絡絀急,或腰府失養(yǎng)所引起的以腰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是中醫(yī)學的一個常見病、多發(fā)病。 “腰痛”是由于腰部受損,氣血運行失調(diào),脈絡絀急,或腰府失養(yǎng)所引起的以腰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是中醫(yī)學的一個常見病、多發(fā)病。 “腎著湯”即“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方:甘草、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痹摲接袦啬I散寒、健脾除濕之功,主要通過補土制水、溫化寒濕而治療腎著病。腎著是腎為寒濕所傷,癥狀偏重在腰。腎著湯方中諸藥實際上是主治太陰中焦寒濕的,腎屬于少陰,腰為腎之外府,“著”就是中焦的寒濕下著于腎,腎受寒濕之邪,就會出現(xiàn)腰及腰以下冷痛為主的病證。 筆者臨證?;钣么朔奖嬷瓮飧袃?nèi)傷、跌仆閃挫,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見陽氣痹阻、寒濕留滯痹著于腰部經(jīng)絡肌肉而出現(xiàn)腰部沉重冷痛、轉(zhuǎn)側(cè)不利者,療效很好。 案一:患者李某,男,58歲,農(nóng)民。腰痛連及右側(cè)腿部僵硬疼痛1月余。2010年1月10日初診?;颊唛L期體力勞動。1月前,因勞累而突感腰骶部重墜涼痛,逐漸加重,并放射到右臀部及右下肢至小腿外側(cè)僵硬麻木疼痛,有右腿短的感覺,行走困難,去當?shù)乜h醫(yī)院查CT示:L4/L5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膨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經(jīng)按摩牽引及局部封閉、服藥等多種方法治療,未能奏效,痛苦異常,故求治。 診見:腰腿部涼痛伴僵硬麻木無力,走路困難,口干,無汗,無口苦、口渴,納差,眠差,二便可,舌質(zhì)暗,苔白厚滑膩,中有裂紋,脈沉緊。四診合參,辨為太陽、太陰、少陰合病,陽虛寒凝,濕瘀互結(jié)痹著腰府,治宜溫陽祛寒、化濕通絡。 方擬腎著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干姜、茯苓、狗脊、杜仲、威靈仙、雞血藤各30g,白術、炙甘草各20g,炮附子(先煎1h)、麻黃、細辛、懷牛膝各15g,7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診:服藥后,重墜麻痛即漸減輕,行走漸能用力,仍僵硬發(fā)涼,但減輕,上方將炮附子加至25g(先煎1.5 h),繼服7服。三診:腰腿僵硬麻木感基本消失,疼痛明顯減輕,已可持續(xù)行走1公里路,食欲也增強了,已經(jīng)陣發(fā)性疼痛兩個多月的牙痛病也消失了。上方將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繼服7服,痊愈。 案二:患者葛某,女,45歲,餐飲業(yè)主。腰痛連及右側(cè)腿痛伴小便不利20余天。2010年1月19日初診?;颊咚赜醒床∈?,遇陰雨、寒冷季節(jié)即感腰部痠重隱痛不適。20天前,因拎面粉上樓時突然扭傷腰部,當時即感疼痛不適,臥床休息后無緩解,且逐日加重,并連及右下肢亦痛,本來行動就很困難,又出現(xiàn)尿急、尿頻癥狀,小解較多,頻頻蹲起,腰腿疼痛更甚,曾去市某醫(yī)院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泌尿系感染,經(jīng)按摩、理療、服藥等多方治療,效不明顯,故求治。 診見:腰及臀部、大腿后側(cè)疼痛伴涼麻痠沉不適,夜甚,翻身轉(zhuǎn)側(cè)困難,尿急,尿頻,無汗,口苦,納差,眠差,大便可,舌質(zhì)淡暗,舌體胖大、苔白膩水滑,脈沉細。腰椎CT示:腰L4/L5椎間盤脫出。腎功能化驗正常。四診合參,辨證為太陽、太陰、少陰合病,濕瘀痹著,氣機不利。治宜溫通祛寒,除濕化瘀,舒暢氣機。 方擬腎著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四逆散合方加味:干姜、茯苓、柴胡、白芍、狗脊、杜仲各30g,白術、炙甘草、枳實各20g,炮附子15g(先煎1h),麻黃、細辛各12g,4服,日1服,水煎分兩次服。 二診:腰腿疼痛痠沉減輕,尿急,尿頻明顯好轉(zhuǎn),仍涼麻不適,已可轉(zhuǎn)側(cè),翻身,上方將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麻黃、細辛各15g,繼服4服。三診:尿急,尿頻消失,腰腿痠沉涼麻不適感明顯減輕,已經(jīng)可干輕度家務,效不更方。 甘姜苓術湯又名腎著湯,出自《金匱要略》,由甘草、干姜、茯苓、白術組成,具有溫經(jīng)散寒,祛濕止痛之功效。 加味甘姜苓術湯治療。處方:甘草lOg,干姜15g,茯苓30g,白術15g,獨活15g,川斷20g,杜仲15g,牛膝15g,薏苡仁30g。隨證加減:濕邪偏盛,腰部重痛甚者,加蒼術;寒邪偏盛,腰部冷痛甚者,加附片30g;寒凝瘀血,腰部刺痛甚者.加紅花;腎陽偏虛,腰部酸痛伴有下肢酸軟無力者,加桑寄生15g,菟絲子15g。水煎服,1日1劑,7劑為1個療程,另外將藥渣炒裝入袋內(nèi),熱敷腰部,日敷1~2次,7天為1個療程。 寒濕腰痛以腰部冷痛重著、轉(zhuǎn)側(cè)不利,遇陰雨天疼痛加劇為主癥?!端貑枴ちo大論》“凡此太陰司天之政終之氣,寒大舉,濕乃化,霜乃積,陰乃凝,水堅冰,陽光不治,感于寒則病人關節(jié)禁固,腰椎痛”;《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jīng)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中則氣不通”;《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腎著之病,人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祖國醫(yī)學認為,因人體感受寒邪,寒性凝滯,經(jīng)脈氣血阻滯,運行不暢而至腰痛。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入侵,人體陽氣受損,失于溫煦,陰寒內(nèi)生,故可加重疼痛。治以溫經(jīng)散寒,祛濕止痛。筆者道古人之法,用甘姜苓術湯加入獨活、川斷、牛膝、杜仲、薏苡仁組成加味甘姜苓術湯,方中用甘草、干姜散寒溫中;茯苓、白術健脾利濕;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川斷、牛膝、杜仲補肝腎、祛風濕;薏苡仁利水滲濕,全方共奏溫經(jīng)散寒。祛濕止痛之功。經(jīng)筆者臨床觀察,加味甘姜苓術湯治療寒濕腰痛。只要辨證準確,確有藥到病除。 甘姜苓術湯始見于《金匱要略》。因其為“腎著”病之主方,故又名腎著湯。“腎著”之病雖屬下焦,然其論治實在脾肺。 經(jīng)文釋義 《金匱匱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曰:“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敝賻熝浴澳I著”病的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狀。”此為中陽不振,寒濕下侵的表現(xiàn)。有些醫(yī)者一見此證,便以為病位在腎,其實不然。 《傷寒論》曰:“少陰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敝倬拔趾笕苏`解,故用“反不渴,小便自利”強調(diào)此病雖“屬下焦”,但絕非腎之病也?!痘蕽h醫(yī)學》和久田氏亦曰:“腎位夾臍左右,故腎以下病,名腎著,記其位也?!惫屎疂裰安辉谀I而在腰,其理已明矣?!胺床豢?,小便自利”實為肺陽虛的證候,即《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中所云“其人不渴,小便數(shù)”也。肺陽不足,陰寒內(nèi)盛,故“口不渴”。上焦陽虛不能攝津,故小便反多?!帮嬍橙绻省毖云湮笩o損。“病屬下焦”言其病位也。“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言其病因。身勞汗出之后,腠理大開,寒濕之邪乘虛而入,留于腰部。因濕與陽氣不兩立,寒濕盛則陽氣微,時日已久,腰部被寒濕痹阻不通,故陽氣不能下達,且濕邪重濁趨下,故出現(xiàn)“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的癥狀。 方藥闡微 甘姜苓術湯藥物組成為:干姜﹑甘草﹑白術﹑茯苓。 干姜﹑甘草二者組合即甘草干姜湯。甘草干姜湯主要功效為溫補肺陽以攝津?!督饏T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用此方治療肺陽虛不能攝津所致多唾涎,小便數(shù)的病癥。“小便自利”乃上焦陽虛不足以攝水,《難經(jīng)》第六十六難曰:“三焦者,元氣之別始也,主通行三氣?!狈嗡竞粑?,主一身之氣,肺陽虛則三焦水道無氣攝納津液,小便自出。曹穎甫《金匱發(fā)微》云:“水道雖通于下,而水之上源不能氣化外出,則積日并趨于下?!睖厩笳嬉嘣疲骸败呓g甘湯是胚胎于本方,所以能治遺尿,可知也。”“不渴”言其津液無傷。故用干姜配甘草溫補肺陽,溫通三焦水道。 “腰痛”是由于腰部受損,氣血運行失調(diào),脈絡絀急,或腰府失養(yǎng)所引起的以腰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是中醫(yī)學的一個常見病、多發(fā)病。 “腎著湯”即“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方:甘草、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痹摲接袦啬I散寒、健脾除濕之功,主要通過補土制水、溫化寒濕而治療腎著病。腎著是腎為寒濕所傷,癥狀偏重在腰。腎著湯方中諸藥實際上是主治太陰中焦寒濕的,腎屬于少陰,腰為腎之外府,“著”就是中焦的寒濕下著于腎,腎受寒濕之邪,就會出現(xiàn)腰及腰以下冷痛為主的病證。 筆者臨證?;钣么朔奖嬷瓮飧袃?nèi)傷、跌仆閃挫,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見陽氣痹阻、寒濕留滯痹著于腰部經(jīng)絡肌肉而出現(xiàn)腰部沉重冷痛、轉(zhuǎn)側(cè)不利者,療效很好。 案一:患者李某,男,58歲,農(nóng)民。腰痛連及右側(cè)腿部僵硬疼痛1月余。2010年1月10日初診?;颊唛L期體力勞動。1月前,因勞累而突感腰骶部重墜涼痛,逐漸加重,并放射到右臀部及右下肢至小腿外側(cè)僵硬麻木疼痛,有右腿短的感覺,行走困難,去當?shù)乜h醫(yī)院查CT示:L4/L5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膨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經(jīng)按摩牽引及局部封閉、服藥等多種方法治療,未能奏效,痛苦異常,故求治。 診見:腰腿部涼痛伴僵硬麻木無力,走路困難,口干,無汗,無口苦、口渴,納差,眠差,二便可,舌質(zhì)暗,苔白厚滑膩,中有裂紋,脈沉緊。四診合參,辨為太陽、太陰、少陰合病,陽虛寒凝,濕瘀互結(jié)痹著腰府,治宜溫陽祛寒、化濕通絡。 方擬腎著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干姜、茯苓、狗脊、杜仲、威靈仙、雞血藤各30g,白術、炙甘草各20g,炮附子(先煎1h)、麻黃、細辛、懷牛膝各15g,7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診:服藥后,重墜麻痛即漸減輕,行走漸能用力,仍僵硬發(fā)涼,但減輕,上方將炮附子加至25g(先煎1.5 h),繼服7服。三診:腰腿僵硬麻木感基本消失,疼痛明顯減輕,已可持續(xù)行走1公里路,食欲也增強了,已經(jīng)陣發(fā)性疼痛兩個多月的牙痛病也消失了。上方將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繼服7服,痊愈。 案二:患者葛某,女,45歲,餐飲業(yè)主。腰痛連及右側(cè)腿痛伴小便不利20余天。2010年1月19日初診?;颊咚赜醒床∈罚鲫幱?、寒冷季節(jié)即感腰部痠重隱痛不適。20天前,因拎面粉上樓時突然扭傷腰部,當時即感疼痛不適,臥床休息后無緩解,且逐日加重,并連及右下肢亦痛,本來行動就很困難,又出現(xiàn)尿急、尿頻癥狀,小解較多,頻頻蹲起,腰腿疼痛更甚,曾去市某醫(yī)院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泌尿系感染,經(jīng)按摩、理療、服藥等多方治療,效不明顯,故求治。 診見:腰及臀部、大腿后側(cè)疼痛伴涼麻痠沉不適,夜甚,翻身轉(zhuǎn)側(cè)困難,尿急,尿頻,無汗,口苦,納差,眠差,大便可,舌質(zhì)淡暗,舌體胖大、苔白膩水滑,脈沉細。腰椎CT示:腰L4/L5椎間盤脫出。腎功能化驗正常。四診合參,辨證為太陽、太陰、少陰合病,濕瘀痹著,氣機不利。治宜溫通祛寒,除濕化瘀,舒暢氣機。 方擬腎著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四逆散合方加味:干姜、茯苓、柴胡、白芍、狗脊、杜仲各30g,白術、炙甘草、枳實各20g,炮附子15g(先煎1h),麻黃、細辛各12g,4服,日1服,水煎分兩次服。 二診:腰腿疼痛痠沉減輕,尿急,尿頻明顯好轉(zhuǎn),仍涼麻不適,已可轉(zhuǎn)側(cè),翻身,上方將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麻黃、細辛各15g,繼服4服。三診:尿急,尿頻消失,腰腿痠沉涼麻不適感明顯減輕,已經(jīng)可干輕度家務,效不更方,上方又服8服,諸癥消失。 按:案一患者久勞耗損脾腎之陽,寒濕易生,此次又因過勞傷及經(jīng)脈氣血,致使陽氣不充,氣血不暢,寒濕瘀血互結(jié)留著于腰部及下肢經(jīng)絡肌肉所致。癥狀雖在腰腿部,而病機根本在于太陰、少陰陽虛寒盛,濕邪內(nèi)生。故主以腎著湯溫通祛寒,化濕除痹。腎著湯證重在“腰以下冷痛”,即疼痛不僅在腰部,常連及胯及腿部。合以麻黃細辛附子湯溫經(jīng)扶陽,通達內(nèi)外,其中附子是方中主藥,《本經(jīng)》謂其“主……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用之可溫陽通陽,有效驅(qū)逐表里之寒濕,逐漸加量,以策安全。狗脊“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本經(jīng)》),加之以強筋骨,通痹阻,祛風濕而利關節(jié)。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本經(jīng)》),加之以益肝腎,強腰膝,加強療腰膝痠痛。牛膝“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本經(jīng)》),加之以活血祛瘀、通利關節(jié),尚可引藥下行。威靈仙性猛善走,長于走肌表,通經(jīng)絡,加之意在加強通絡除濕止痛之效。雞血藤既能行血又可補血,加之以活血補血,舒筋活絡而主治肢體麻木疼痛。牙痛意外消失說明其牙痛系陽氣虧虛、陰氣上僭所致,服溫陽藥可達到溫扶陽氣,引火歸元之效。經(jīng)方相合,方證相應,藥癥相符,故效如桴鼓。 案二患者素有寒濕腰痛病史,久則陽虛寒凝,此次又因用力不當而捩?zhèn)浚率桂鲅c寒濕之邪互結(jié)痹著腰府,經(jīng)絡氣血阻滯不通而疼痛痠麻不適。寒濕之邪不僅傷陽痹阻經(jīng)絡,而且可致陽郁氣機失暢,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小便由膀胱所司,賴腎、肝、脾、肺、三焦之氣機轉(zhuǎn)化而正常排出為溺,故太陰少陰陽虛、陽郁、濕滯皆可影響臟腑氣化功能。證屬太陰、少陰寒盛濕阻,瘀血痹阻經(jīng)絡,臟腑氣機不暢。因腰痛為主要矛盾,故主以腎著湯溫中祛寒,除濕通痹。合以麻黃細辛附子湯溫通陽氣,散寒通絡。輔以四逆散調(diào)和肝脾,疏達郁陽,宣通氣機,俾土木和而氣機流暢,氣化復常,小便自調(diào)。二診因腰腿涼麻較甚,加重麻黃細辛附子湯量意在加強溫經(jīng)通絡之效。加狗脊以祛寒濕,強筋骨。杜仲“主腰脊痛,……堅筋骨……小便余瀝”(《本經(jīng)》),加之以強腰膝、療尿頻。 應用該方,一定要遵方中各藥物的藥量比例,如甘草、白術與干姜、茯苓之比為2:4,方可有良好的療效。白術有治腰痛、身痛的特效,但必須用生白術,而且劑量要重,至少不能低于20g。 白術﹑茯苓二者皆為健脾化濕之要藥。仲師制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真武湯等皆取此義?!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認為白術“性溫,主風寒濕痹,死肌”。正合寒濕日久痹阻經(jīng)絡之病機。《難經(jīng)》第二十九條曰:“帶之為病,腹?jié)M,腰溶溶若坐水中。”帶脈走行環(huán)繞腰部,腰部受邪,則帶脈亦不免也。李東垣認為白術可通過“利腰臍間血”達到利帶脈之效。故用白術健脾燥濕以解肌。茯苓性味甘淡,甘能溫中以補脾,合白術﹑干姜,取理中湯之意,溫補中陽以散寒濕。淡能滲濕利竅,《本草綱目》認為“淡滲之藥,皆俱上行而后下降”之功。故又合干姜甘草湯助肺宣肅,以通調(diào)三焦,驅(qū)腰間濕邪從水道而去。 脾陽充足則陰氣自消,寒濕自散;肺陽旺盛則三焦通暢,津自能攝。陽溫寒散濕除,“腎著”之病自能解也。 臨床應用 用方要點 本方適用于脾肺陽虛,寒濕下侵證。臨床當以腹重如帶五千錢,腰以下冷痛不仁,舌苔白滑,脈弦滑為依據(jù)。 臨證加減 脾陽不足,有寒濕,兼寒水之氣上沖,頭目眩暈者,加桂枝﹑澤瀉等;兼腹中冷痛,四肢無力者,加人參﹑蜀椒等;兼腎陽不足,行立振搖,眩暈甚者,加附子﹑芍藥;兼脾虛泄瀉者,加砂仁﹑白扁豆﹑薏苡仁﹑車前子;婦人脾虛濕盛,帶下色白者,加山藥﹑蒼術﹑荊芥穗。 肺陽不足,三焦不暢者,兼胸中咳喘,涎沫清稀者,加黨參﹑細辛﹑半夏﹑五味子等溫肺化飲;表虛易感,惡寒自汗者,加麻黃根﹑浮小麥,亦可合玉屏風散;上虛不能制下,出現(xiàn)遺尿,小便頻而清長者,加縮泉丸;水腫身重,小便不利者,加黃芪﹑防己。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如帶五千錢,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主之。 方意新解 本方功用是補脾燥濕,善治寒濕著于腎的腰痛,特點是腰間冷痛,誠如金匱所說,腰冷痛如坐水中狀,腰重如帶五千錢。但見一證即可診斷為脾虛寒濕腰痛。若為女性,必伴有白帶增多,少腹墜脹等癥;若系男性,多伴便溏,腹脹等脾虛濕勝等癥??傊綖闇仄⑸⒑?,治則以腰痛為主癥,臨床用之得當,療效頗佳。 本方重在健脾燥濕,以甘草干姜湯溫脾,又加白術、茯苓,亦為健脾滲濕之品。 案例1:診查所見:腰痛難以俯仰,面色蒼白,精神困倦,四肢清冷,食納少。白帶多而清稀如水,有時流至大腿。舌苔淡白潤,脈緩而弱。處方:干姜10,白術15,茯苓20,炙甘草10,芡實20,山藥20,川續(xù)斷10,菟絲子。5劑。 二診。服上藥后,腰痛減緩,重痛減輕,白帶明顯減少,食納增加,精神好轉(zhuǎn),舌淡白潤,脈緩而弱。繼服上方加炒薏仁30,10劑。 三診,服上藥后,腰痛若失,白帶少許,食納增加,精神好轉(zhuǎn),舌淡潤,脈緩有力。擬用:炙黃芪15,白術10,西黨參15,當歸10,茯苓15,遠志10,棗仁12,廣木香10,菟絲子10,枸杞子10,龍眼肉15,炙甘草5,生姜3,大棗3。囑加米酒入煎。服十劑以資鞏固。后隨訪兩年,前癥未復發(fā)。 按:寒濕腰痛,特點以重痛為主。如腰冷痛,可加巴戟天、淫羊藿溫腎壯陽,或加牛膝、枸杞子、桑寄生以滋養(yǎng)肝腎;如腰冷痛,四肢厥冷,加附子、肉桂以溫腎散寒;白帶多而清稀者,加芡實、山藥、薏苡仁收澀止帶;若白帶粘稠而多,則應加萆薢分清別濁。終以養(yǎng)血歸脾,佐以固腎從本論治。 案例二:為外傷性腰痛,經(jīng)過傷科治療,后用活血化瘀,針灸等治療三個月都不見效??滔卵春苡幸?guī)律,每天午后2時開始,至午夜左右慢慢緩解。局部怕冷,酸楚不適,重痛綿綿,形體偏胖,腹微脹,大便偏稀軟。遇陰雨天上述癥狀加重。脈緩兩寸有力,尺脈沉,舌苔白潤,舌體大有齒痕。擬用腎著湯加味,干姜10,白術15,茯苓20,炙甘草10,牛膝10,烏藥10。囑服五劑,以觀后效。病者服用2劑后,腰痛減輕,并縮短發(fā)病時間;服完五劑后,患者稱腰部無任何不適,不冷不酸,一切如常,遂出院,數(shù)月后追訪病未復發(fā)。 按:辯證細微處不可粗疏。一、查其癥候特點,以午后至午夜痛甚酸楚,應是寒濕屬陰困脾;二、形體偏胖,長期大便偏稀,是為脾虛濕勝之咎。故而從寒濕困脾求治得效。 原文中“反不渴,小便自利”是與水氣病相鑒別。另,從藥物組成上,與苓桂術甘湯只有干姜和桂枝的差別,彼有水毒上沖,此為水毒不上沖而降;從癥狀上,與八味腎氣丸都有臍下不仁,但是彼有口渴煩熱;小便自利與豬苓湯小便淋漓疑似,但彼有口渴熱狀。(參考《皇漢醫(yī)學》)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除卻腰痛為主癥外,舌苔基本為白潤,并有腹脹,便溏等癥狀。因為病機為脾虛寒濕,當癥狀減輕后,仍需從健脾固腎角度,以歸脾丸加味收功。另,因為本方為甘草干姜湯加味,故胡希恕也有用本方治療遺尿伴有腰冷痛的驗案,可供參考。 甘姜苓術湯即治療“腎著”病之腎著湯?!督饏T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第16條:“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薄案什?、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br> 本方干姜、茯苓用量較大,干姜祛寒,茯苓利濕,治療重在寒濕,為后世治療寒濕腰痛常用方。 單從藥物組成看,本方與苓桂術甘湯的組成只差一味藥,一用干姜,一用桂枝,而一治寒濕,一治寒飲。且病位一在心下,一在腰部。方中四味藥,俱走中焦,而合為一方卻治腰冷痛,這是不學經(jīng)方者難以理解的。 曾跟隨馮世綸老師抄方,見馮老治療腰痛、少腹痛、會陰部疼痛屢用甘姜苓術湯,捷效。今摘三案如下: 馮老案1:呂某,41歲,2010年3月10日初診。腰痛,大便先干后溏,四逆,月經(jīng)量少。苔白,脈細。處方:川附子15克,白芍10克,細辛10克,茯苓12克,蒼術15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紅花10克。服7劑,腰痛明顯減輕。 馮老案2:黃某,男,30歲。2010年3月15日初診。會陰痛半年,會陰部刺痛,四逆,夜尿2次。苔白,脈沉細。處方:蒼術15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5克,當歸10克,荔枝核15克,血余炭10克,三七粉3克。服3劑,痛止。 馮老案3:胡某,男,33歲,2010年3月31日初診。少腹墜脹痛,口中和,四肢溫。苔白,脈細弦。處方:干姜10克,茯苓15克,蒼術15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5克,當歸10克,荔枝核15克,血余炭10克,炒蒲黃10克,吳茱萸10克。服7劑,明顯好轉(zhuǎn)。 思考:甘姜苓術湯為什么能治療腰痛?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李東垣說白術能“利腰臍間血”? 清代醫(yī)家鄭欽安在《醫(yī)理真?zhèn)鳌分杏幸欢握撌觯骸鞍茨I著湯一方,乃溫中除濕之方。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實治寒濕腰痛之妙劑也。夫此等腰痛,由于濕成,濕乃脾所主也。因脾濕太甚,流入腰之外府,阻其流行之氣機,故痛作。方中用白術為君,不但燥脾祛濕,又能利腰臍之氣。佐以茯苓之甘淡滲濕,又能化氣行水,導水濕之氣,從膀胱而出。更得干姜之辛溫以暖土氣,土氣暖而濕立消。復得甘草之甘以緩之,而濕邪自化為烏有矣。方中全非治腰之品,專在濕上打算。腰痛之由濕而成者,故可治也?!?br> 陳修園在《時方妙用》中說:“白術一味補脾即所以驅(qū)濕,而補脾又所以輸精及腎,且能利腰臍之死血。余遇腰痛癥服藥不愈者,每用一兩,佐以牛膝三錢、淫羊藿五錢,以治水虛……佐以附子三錢,當歸、肉桂各一錢五分,杜仲五錢,以治火虛;佐干姜二錢,以治寒濕;佐苡仁五錢,以治濕熱,其效如神?!?br> 陳修園又在《醫(yī)學從眾錄》中在談到腰痛的治療時指出:“……‘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谘撸∧N中?!嘤龃税Y,每以白術為君者,取之太陰。有時用苡仁為君,取之陽明。人第曰二藥利濕,濕去而重著遂已。孰知白術運行土氣于肌肉,外通皮膚,內(nèi)通經(jīng)絡,風寒濕三氣為痹,一藥可以兼治。苡仁為陽明正藥,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故二藥分用合用,或加一二味引經(jīng),輒收奇效?!?br> 讀上述二家所論,似明白白術為治療濕痹腰痛之主藥,寒濕伍干姜,濕熱伍薏苡仁。 臨證治療腰痛時屢用白術為君,或伍干姜,或伍薏苡仁。在此基礎上隨證加藥。當然,濕盛者,也有以蒼術易白術時,或蒼術、白術并用。便干者,多用生白術;便溏者,多用炒白術。若用蒼術配薏苡仁,則又為四妙散之半。 治療李某,男,59歲。2012年2月15日初診。 近三年來雙下肢畏寒喜溫,近半年來腰冷、腰困痛,納可,便調(diào),腹無不適。口中和不喜飲,睡眠可。舌質(zhì)淡暗,舌苔白,脈沉細。證屬寒濕痹阻經(jīng)絡,治以溫化寒濕為法,方用甘姜苓術湯加減。 處方:生白術30克,干姜9克,茯苓12克,制附子(先煎)15克,炙甘草6克,川牛膝15克。7劑,水煎服。以上方為基礎,隨證稍作加減,連續(xù)服兩月余,諸證愈,精神漸旺。 治療賈某,男,38歲。2012年1月11日初診。 腰困痛兩月余,勞則痛甚,休息可緩。精神欠佳,納食欠佳,大便不爽。舌質(zhì)淡暗,舌苔薄膩浮黃,脈細緩。證屬脾腎不足,濕熱痹阻經(jīng)絡,治以運脾益腎、化濕清熱為法。 處方:生白術30克,生薏苡仁30克,雞內(nèi)金15克,狗脊15克。7劑,水煎服。 以上方為基礎,漸加續(xù)斷、杜仲、骨碎補等藥,連服35劑,納增便暢,腰無不適。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 [組成用法] 炙甘草6~10g、白術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證] 1.腰以下有冷感,重壓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腫或平素好發(fā)浮腫。 3.腹瀉或便溏。 4.舌質(zhì)淡或淡紅,苔多白膩,或白滑,或根部厚膩。 [現(xiàn)代應用] 1.以身體下部寒冷、沉重、腫脹、酸痛為主訴的疾病,如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腎結(jié)石、腰椎間盤突出癥、慢性盆腔炎、妊娠浮腫、坐骨神經(jīng)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等。 2.其他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急性胃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急慢性濕疹、皮炎、肛瘺、小兒遺尿、自汗、盜汗、厭食癥等也有使用機會。 [經(jīng)驗參考] “腰為腎之府”,故本方又名“腎著湯”,以腰部感受寒濕而冷痛沉重為使用日標。《方極》說:“治心下悸,小便自利,腰中冷如坐水中,若疼痛,形如水狀者”。大部分的注家認為其病位不在腎之臟而在腎之府,如此看來腰肌勞損之類的疾病應當占有主流席位了。不過,根據(jù)臨床報道,盆腔的泌尿生殖系統(tǒng)的疾病更容易出現(xiàn)本方證,也符合“腹重如帶五千錢”的特征。如《千金要方》載腎著湯治妊娠浮腫,小便自利,腰體冷痛,喘咳者?!豆欧奖阌[》載治腰冷如坐水中,精液時瀉不自禁,心下悸。《類聚方廣義》說:治老人平口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者。又,男女遺尿,至十五歲猶不已者,最為難治,此方加反鼻(腹蛇霜也),能奏效,宜隨癥加附子?!靶”闶Ы迸c經(jīng)文所說的“小便自利”含義類同,臨床表現(xiàn)為小便不能自控,見到水,聽到水聲,甚至聽人說“水”也會想排尿。遺尿則是“小便自利”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多見本方證。胡希恕用本方治療一16歲女性患者,自8歲遺尿,久治無效,自感無特殊不適,唯腰稍酸沉,苔白潤,脈細緩,投本方兩劑證已(《經(jīng)方傳真》)。楊志一治療一29歲男性患者,患輸尿管結(jié)石施行手術后,右小腹經(jīng)常脹悶不舒,腰際亦作牽引酸痛,腰以下冷而沉重,大便秘結(jié),小便頻而混黃,口不渴,食欲睡眠均差,脈沉細而澀。小便檢查,蛋白3十,紅細胞3+,上皮細胞+,投以本方加當歸,杜仲,連服24劑愈(江西醫(yī)藥雜志,1962;7:22)。劉渡舟以本方治療38歲女性,體肥而白帶反多,且有穢濁氣味。久治不愈,視之皆為治濕熱之藥。切其脈沉緩,視其苔白滑不燥。疏方:白術30g、干姜14g、茯苓30g、炙甘草10g。服至5劑,白帶減少大半,至10劑則痊愈(《劉渡舟驗案精選》)。 本方還可以用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權(quán)依經(jīng)治一男性,腹瀉十年余,一日二三次,便中無膿血,脈沉滑無力,舌苔薄白。權(quán)氏根據(jù)患者有腰部發(fā)涼感,投以本方加豬苓、澤瀉,6劑后大便成形,日一次,改以理中湯調(diào)養(yǎng),大便次數(shù)反又增多,變稀。改用上方三劑愈(《古方新用》)。《中醫(yī)臨證處方入門》載“根據(jù)體表之衣里冷濕這一適應證,本方可用于濕疹、潰瘍、瘺孔等分泌物稀薄而量多,肉芽不良之貧血性者,如有腰腿冷感則更為可靠”。 使用本方應著眼于腰腹的冷、重,痛。仔細詢問患者可知發(fā)病之前多有過勞后受寒觸冷冒濕史,或久居陰冷潮濕環(huán)境,病程較長。擴大運用時,可從體質(zhì)辨證,即體刑肥胖,平素身困體重,關節(jié)肌肉易于酸重,易浮腫便溏,易汗出。以汗、涕、涎、痰、尿、帶、皮膚滲液分泌增多,清稀不臭為特征,或泄瀉呈水樣,兼見腰部冷重癥狀或舌象表現(xiàn)為干姜舌者(即舌質(zhì)淡或淡紅,舌上有膩苔,苔多白膩,或灰黑膩,或白滑)。龍野一雄認為“腰不僅冷,且有重感或冷痛,這址本方的特征。如僅為痛或僅為重感或麻痹,他方亦能治之。”(《中醫(yī)臨證處方入門》)。仲景所出的“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等證意在與其他方證進行鑒別,具體運用時如兼有其他方證不必拘泥。關于“腹重如帶五千錢”的認識,有學者認為是腰痛不能伸的最形象描述。漢代五銖錢每枚重約3.6g,五千錢約重80斤。若腹帶ao斤重物,雖身強體壯,腰也難伸。并認為”腹重”不叮改為“腰重”(河南中醫(yī),1984;3:11)。 本方的藥味組成與理中丸和苓桂術甘湯均只有一味之別,但相互之間的方證懸殊甚大。本方與理中九均有甘草、白術、干姜三味,但本方茯苓量大,重祛濕,且“病屬下焦”故“飲食如故”,病屬外著,非自內(nèi)生.故“小便自利”。理中九伍人參治在太陰,消化道癥狀明顯,有消瘦枯憔、心下痞硬、食欲不振等癥狀。本方與苓桂術甘湯僅桂枝與干姜之別,用桂枝則有“氣上沖胸”、“目?!钡乃孀C和“心下逆滿”、“胸脅支滿”、胃內(nèi)有振水音的停水證,其治在胃,在上半部。用干姜則有寒濕之邪停滯證,濕重趨下,故其治在腰,在下半身。本方應用時一般不得刪減其中任一藥物,加味藥多為麻黃、黃芪、桂枝、附子。 [原文點睛]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一篇第六條) 甘草、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注論精選] 尤在徑:……不渴,上無熱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飲食如故,胃無病也;故曰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蓋所謂清濕襲虛,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腎中之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苓、術,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金匱要略心典》)。 徐忠可:濕為陰邪,陰邪傷陽,不獨腎矣,故概曰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謂統(tǒng)腰腹而為重也??傊I著,乃濕邪傷陽,腎亦在其中,與冬寒之直中者不同,故藥以苓術甘扶土滲濕為主,而以干姜一味溫中去冷,謂腎之元不病,其病止在,腎之外府,故治其外之寒濕而自愈也,若用桂附則反傷腎臟之陰矣(《金匱要略論注》)。 腎著湯即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出自《金匱要略·五臟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篇。本證是虛寒太陰里證。腎著湯是馮老常用的方劑之一,今就隨師學習心得舉驗案3 例小結(jié)如下。 遺尿 患者,女,13 歲,初診日期:2006 年11 月4 日?;颊呒胰舜V謂遺尿已達5 年,曾多次服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縮泉丸之類無效。又用針灸及西醫(yī)治療,遺尿如故。診時癥見:夜尿頻繁,一般5~6 次,而且多數(shù)情況下患者不自知??诟刹挥?飲水后小便頻數(shù),質(zhì)清,大便偏干,3~4 日一行,腰部發(fā)涼,飲食正常,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辨證屬里虛寒證。治法:溫中祛寒化濕。處方:腎著湯:茯苓15g ,干姜15g ,蒼術15g ,炙甘草6g。7 劑,水煎服,日1 劑。二診,服上方后,癥大減,夜尿1~2 次,腰部涼感較前減輕,大便仍干。上方加白術15g ,繼服7 劑,夜尿1~2 次,已不遺尿,腰部變溫,大便調(diào)。囑再進原方鞏固治療,隨訪至今,未再遺尿。 按語:參合患者的舌脈證,確系虛寒之象?;颊哧枤馓撍?陰寒水濕內(nèi)停,下注于腎府,故有腰部冷重感。陽氣虛,溫化無力,水飲內(nèi)停,津液不得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飲。水飲內(nèi)停,寒濕下注,則小便頻數(shù),而遺尿。津液虛竭,腸道失去津液濡潤故便秘,此便秘當屬里虛寒甚,而非實熱性的陽明腑實證。舌質(zhì)淡、苔薄白亦為里虛寒之明證。注意:馮老運用腎著湯時,常用蒼術代替白術,是繼承胡希恕老師經(jīng)驗,因為蒼術溫化寒濕的功用較強。而在二診時,加用白術,用其潤腸通便之功。馮老臨證時,重視方證相應,有是證用是方,療效非凡。 慢性前列腺炎 患者,男,40 歲,初診日期:2005 年4 月14 日。患者訴腰痛、滴白、尿頻、尿不盡半年余。西醫(yī)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經(jīng)西藥抗生素治療,效不顯。今慕名而找馮老診治。癥見:滴白,腰困痛,小腹脹,牽至腹股溝處不適,夜尿3~4 次,尿不盡,口干不欲飲,大便調(diào)。舌質(zhì)淡,苔薄白膩,脈沉細。辨證:寒濕內(nèi)阻,兼有氣滯血瘀。治法:溫化寒濕,行氣活血。處方:腎著湯合當歸赤小豆湯加味:茯苓15g ,干姜15g ,蒼術15g ,炙甘草10g ,赤小豆15g ,當歸10g ,王不留行10g ,荔枝核10g ,炒蒲黃(包) 10g ,清半夏15g ,生薏苡仁15g ,車前子(包) 15g。7劑,水煎服,日1 劑。結(jié)果:上方服用7 劑后,腰困痛大減,小腹脹痛減輕,夜尿1~2 次,滴白消失,繼服上方加減約1 月余,諸癥消失。 按語:慢性前列腺炎屬中醫(yī)的“白淫”、“白濁”、“勞淋”、“膏淋”等范疇,臨床上可出現(xiàn)許多癥狀,治療該病時亦必須從患者的證入手,細致辨證方可取效。馮老主張辨證而不主張固定方治療該病,或一味地補腎壯陽,認為這都有違中醫(yī)的辨證論治精神。 本例患者口干不欲飲、腰困痛、滴白、小便不利及尿不盡、舌質(zhì)淡、苔微白膩、脈沉細均為里虛寒之寒濕下注證。同時,患者又有小腹脹,牽及腹股溝處,多為寒濕內(nèi)阻,致氣機不暢、血絡瘀滯所致。故用腎著湯溫化寒濕;當歸、赤小豆、炒蒲黃養(yǎng)血活血;王不留行、荔枝核行氣解郁;同時加用清半夏、生薏苡仁、車前子加強祛濕之功。全方共奏溫化寒濕、行氣活血之功而取效。 不明原因的雙下肢乏力 患者,男,65 歲,初診日期:2007 年1 月5 日?;颊咴V雙下肢乏力漸進性加重半年余?;颊邿o明顯誘因出現(xiàn)雙下肢乏力,騎自行車時亦常因無力而摔倒,走路時亦不能快走,坐立時亦不能輕輕站起。曾就診于當?shù)匚麽t(yī)院,未明確診斷,服用中西藥效不顯。就診時癥見:雙下肢乏力,無腰困痛,無口干欲飲水,小便頻數(shù),清長,大便偏干,食納可,無其他不適,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膩,脈沉弦。辨證:陽氣虛衰,寒濕下注。治法: 溫化寒濕。處方:腎著湯加減:炙甘草10g ,茯苓15g ,干姜15g ,蒼術15g ,桂枝10g ,豬苓10g ,澤瀉10g ,車前子(包) 15g ,川斷10g ,懷牛膝10g ,狗脊10g。5 劑,水煎服,日1 劑。 結(jié)果:上方服用5 劑后,雙下肢乏力癥狀較前明顯好轉(zhuǎn),走路時較前有力,上方繼服1 月余,雙下肢活動正常,無不適,隨診至今未復發(fā)。 按語:該患者為一老年男性,而癥見雙下肢乏力。小便頻數(shù)、清長、舌質(zhì)淡、苔薄白膩,為里虛寒水濕內(nèi)停之證。方中腎著湯溫化寒濕;桂枝、川斷、牛膝、狗脊助其溫陽化濕之功;又以豬苓、澤瀉、車前子加強祛除寒濕之效。本例患者,西醫(yī)無明確診斷,而中醫(yī)根據(jù)患者的癥狀,辨證施治而取效,說明了中醫(yī)根據(jù)癥狀反應總結(jié)出的辨證論治理論的科學性。 心得 經(jīng)方應用于臨床,關鍵是辨證準確。如果辨證準確,有是證用是方,往往能達到立起沉疴、效如桴鼓的療效。最關鍵是經(jīng)方用藥少而精,最能體現(xiàn)中醫(y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 甘草、白術各2兩,干姜、茯苓各4兩。 上4 味,以水5升,煮取3 升,分溫3服。 甘姜苓術湯,方中重用干姜,配伍甘草,溫中散寒,通達陽氣;茯苓、白術,健脾滲濕,行走肌腠,使寒濕之邪溫化,腰肌沉重疼痛即可解除。 患者,男,28 歲,診于1987年3 月。初起腰痛冷墜,行動不便,勞動尚可,后來喪失勞動,翻轉(zhuǎn)不利,陰雨加重,冷季日甚。求醫(yī)按椎間盤脫出治不效,后又診為腰脊勞損,壯腰健腎少效。夜睡汗出,濕浸肌腠,從此之后,腰部板滯,活動不利。在勞動過程中,飲食倍增,脾受傷,脘腹脹滿,稍冷則洞瀉,周身皮膚濕冷,面黯虛浮,氣短乏力,腰部沉墜,自覺有冷感,舌淡黯,白膩苔,脈虛緩沉滯,腰為腎之外腑,但腰痛不一定為腎所主,況且腎虛證表現(xiàn)不多,寒濕重著腰脊明顯仲師金匱云:“腎著之病,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病屬下焦,腰重多帶五千錢?!庇纱擞^之,非腎脾自身之病,而是濕著肌腠,肌肉為脾所主,寒濕困脾,治當健脾滲濕,溫中散寒為法,腎著湯加黃芪30g,白術15g,制附子10g,威靈仙30g,牛膝12g,獨活12g,桑寄生15g,桂枝12g,雞血藤30g,10 劑愈。由此可見,臨床中的具體證候,要具體分析,不可想當然,當以此例為圣訓。 ●甘姜苓術湯加桂枝15g,羌活12g,秦艽15g,青風藤20g,威靈仙30g,防己10g,木瓜15g,丹參20g,療風濕性心肌炎。 ● 甘姜苓術湯配制附子15g,人參15g,豬苓15g,木瓜18g,治療寒濕困脾引發(fā)腹瀉。 ●甘姜苓術湯加桂枝15g,黃芪30g,豬苓15g,澤瀉12g,治療胃寒蓄飲,嘔逆脘滿,舌體胖淡,苔白脈遲。 腰部冷痛 畢某某,男,24歲。2006年12月4日初診。 患者去年秋天即感腰部冷痛,遇冷則劇,耳鳴,乏味,手足心微汗,夢多,二便尚可。脈微數(shù),舌邊尖紅,苔白。證屬肝腎陰虛,寒濕著腰。治宜滋養(yǎng)肝腎,健脾利濕,培土制水。方投一貫煎、五苓散合甘姜苓術湯加味:生地15g,當歸10g,川楝子8g,北沙參10g,麥冬10g,枸杞子15g,澤瀉20g,桂枝3g,茯苓24g,白術24g,豬苓10g,川斷15g,炙遠志6g,郁金10g,干姜5g,炙甘草8g。七劑,水煎服。 12月11日復診。訴服上方后,腰部無明顯冷痛,自覺稍舒適,兩足開始變溫,胃脘略舒,但夜尿1~2次(藥物所致),大便初硬,手心冷汗出,腰部有時有空乏之感。脈細,左略沉,舌紅,苔中白。守上方,加吳茱萸6g。七劑,水煎服。 體會 腰部冷痛,遇寒加劇,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是腎陽不足,外府失于溫養(yǎng)所致,而采用溫壯腎陽之法。但該患者手足心汗出,多夢,脈數(shù)而舌邊尖紅,足征其陰虛內(nèi)熱。那么,腰部冷痛何以成?肝主筋而腎主骨,肝腎不足,筋骨失養(yǎng),寒濕之邪趁虛著于腰部而發(fā)為腰部冷痛。對于寒濕之腰部冷痛,首選《金匱要略》甘姜苓術湯,取其培土制水之義。然治病必求于本,故以一貫煎補肝腎以壯腰,否則,或正虛邪戀,寒濕之邪難去,或邪去復感,而腰痛再次復發(fā),都將使疾病遷延難愈。另外,五苓散健脾助運,從根本上消除寒濕之邪,體現(xiàn)腎病實脾之義。 高建忠常用甘姜苓術湯治療腰痛 高建忠老師常用甘姜苓術湯治療腰痛。翻閱老師的跟師筆記,見馮世綸教授臨床上也每每使用甘姜苓術湯。于是,筆者試圖在老師的影響下去學習、思考甘姜苓術湯。 一 甘姜苓術湯又名腎著湯,出自《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其藥物組成為:甘草、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 關于本病的病機,歷代醫(yī)家共識之處為“腎受冷濕,著而不去”。那么關于本方主治,順理成章當為“補土以治水,散寒以滲濕”。 方中這四味藥,大都是走中焦、走脾胃的藥。那么腎著之病為何治以脾藥?尤在涇解釋為:“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 難道說此處若不“燠土以勝水”,就不可以“溫腎以散寒”了嗎? 腎著病最典型的是“腰中冷”,可以冷到“如坐水中”。如此切膚之寒,非親試者不能體會。究其成因,非置身天寒冷濕之地,乃“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論及起病,非一日而成,乃“久久得之”。腎家已被寒濕所犯,日久成積,堅寒不化。諸般腎藥,入此冰寒之地,恐藥力未至,而其熱性已竭。 況其人“腹重如帶五千錢”,雖“飲食如故”,然“病在下焦”,腰、腹何其困重,俱被寒濕所著,此時若以腎藥治下,恐自腹以下,藥力難以到達。故不得不以脾胃之藥先驅(qū)開路。溫振脾陽以勝內(nèi)入之寒濕。 高建忠老師常說,身體里津液的升降出入出現(xiàn)異常的話,會產(chǎn)生濕、痰、飲這三家邪氣。而痰多責之于胃,濕多責之于脾。腎著之病,感于寒濕,從脾胃為切入點,實可謂點睛、生花之妙筆。 由此可見,假若“燠土以勝水”當真為仲師本意,亦或為山窮水復疑無路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方”。 二 甘姜苓術湯與苓桂朮甘湯僅一味之差,若將方中的干姜四兩易以桂枝三兩,則為苓桂術甘湯。余藥不但藥味相同,且劑量也分毫不差。如此看來,區(qū)別兩方的關鍵在于干姜和桂枝?!吨兴帉W》教材謂干姜溫肺化飲,桂枝助陽化氣,看起來這兩味藥都可以治水。但是我們通過條文解讀出甘姜苓術湯用來治療因“衣里冷濕,久久得之”的“腰以下冷痛”;苓桂朮甘湯用來治療“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的“起則頭?!?。前者責之寒濕,后者因于寒飲,即兩方一個治濕、一個治飲。 干姜是治濕的嗎?如果您覺得不可思議,那么我們不妨聽聽古人的聲音?!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說:“干姜,味辛溫......逐風,濕痹,腸澼,下利?!薄墩f文》云:“姜,御濕之菜也?!闭\然,依此來審視干姜,治濕是其本分。 關于苓桂術甘湯的主治,老師在《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一文中已作闡釋,認為該方可適用于治療中、上二焦的飲邪。其中對于偏于中焦還是上焦的論述甚為精彩,老師說“筆者臨證,如治療中焦飲停,慣用苓、術、草加桂;治療上焦陽虛飲停,慣用桂枝甘草湯加苓、術。思路不同,用方則一”。 三 甘姜苓術湯與理中丸兩方的差別在于茯苓與人參。前方主治寒濕,后者側(cè)重虛寒。 正如老師在《理中丸是太陰病的主方嗎?》一文中所問:這里的“寒”,究竟屬虛還是屬實? 人們根據(jù)理中丸是太陰病的主方而回答“虛寒”。這時候老師又問了一個問題:中藥中哪一味藥物可以治療虛寒? 老師說:“通常所說的虛寒,并不是真有虛寒之邪,而是虛與寒的組合,虛指正氣,寒指邪氣,此處的寒仍然屬實。治療的時候,正虛當補,寒實當溫。正如理中丸方中,人參治虛,干姜治寒,合而為方治療虛寒。這也能解釋:我們可以找到治療虛寒之方,而找不到治療虛寒之藥”。所以寒沒有虛實之分,寒是客觀存在的一團冰冷之氣。 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細察本方,可知其人素體不虛,因“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而有了遭遇寒濕的客觀條件,但這并不能馬上形成此證,尚須“久久”方能“得之”。也就是說這個人的腎之所以受此寒濕,且“著而不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邪氣盛則實”。 邪氣盛可以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如錢塘大潮,洶涌澎湃,勢如破竹。另一方面如涓涓小溪,細水長流,滴水石穿。而腎著寒濕,多似后者之盛,故不用人參來顧虛。 清代醫(yī)家周楊俊所說:“腎著之病,腎氣本衰,故水火俱虛,而后濕氣得以著之”。果真如此,則與理中丸之“虛寒”并無差別,恐與仲師之意不符。 甘姜苓術湯 甘草、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 此為治“腎著之病”而設。方中茯苓、白術、甘草扶土滲濕;干姜溫中去冷,健脾燥濕,治腎外腑之寒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