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山水畫方面看,歷經(jīng)唐、宋、元、明千年的遞進,至清早已形成了巨大的傳統(tǒng)重負。從明代起就有不少畫家試圖走出傳統(tǒng)習慣的范疇,革新畫壇,如陳淳、徐渭等人開創(chuàng)的寫意畫即足以證明了他們的變革勇氣。明代晚期,董其昌以佛教禪宗的「頓悟」來啟導繪畫,揚南仰北,他借「南宗」強調(diào)線條形式美的「渡河寶筏」在尋覓人生和藝術(shù)的理想彼岸,以「南宗」蘊藉、含蓄的筆墨創(chuàng)出「北宗」簡潔、明快的畫風,實已開啟了現(xiàn)代繪畫的先聲。而石濤睥睨陳法,法古而不泥古,汪洋恣肆,隨心所欲,更向現(xiàn)代繪畫突進了一步。他們兩人所處時代相距不遠,但藝術(shù)主張卻不完全一致,盡管如此,殊途而同歸,兩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卻十分相近,都為中國畫向現(xiàn)代畫發(fā)展作了準備。石濤的主張和實踐使畫家重又面向生活,師法自然,為開創(chuàng)新的歷史奠定了基礎。五代、兩宋各種皴法的出現(xiàn),是當時諸大家面向生活,師法自然的創(chuàng)造性產(chǎn)物。實現(xiàn)了筆墨的升華,也形成了傳統(tǒng)的負荷,所以有明一代也依然取法傳統(tǒng)。清代的山水畫要有所成就,必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進行新的改革,因此,創(chuàng)立新法,是山水畫發(fā)展至此的必然。 策杖煙云中 立軸 水墨紙本 石濤是明清時期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杰出畫家,在繪畫藝術(shù)上有獨特貢獻,成為清代大畫師。摹古派的領袖人物王原祁評曰:“海內(nèi)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 垂釣圖 立軸 石濤是明代皇族,剛滿10歲時即遭國破家亡之痛,削發(fā)為僧,改名石濤。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飽覽“五老”、“三疊”之勝。從事作畫寫生,領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動之態(tài)。至康熙朝,畫名已傳揚四海。但他又不甘寂寞,從遠離塵器的安徽敬亭山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時,他曾兩次在揚州接駕,并奉獻《海晏河清圖》,晚年與上層人物交往比較密切。 春江垂釣圖 丙子(1696年)作 石濤晚年,以賣畫為生,并自還俗后,又有家口之累,故其晚年作品相當豐富。《苦瓜和尚畫語錄》,則是其一生實踐與求索的理論結(jié)晶。1707年7月,石濤畫了《設色山水冊》(書畫十二幀),自此之后石濤畫跡不再出現(xiàn)。這一年秋冬之際,石濤走完了他的一生。 洞庭放棹 1697年作 從傳世作品看,石濤在畫史上不僅稱得上是一個有創(chuàng)新才能的畫家,同時也是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的多產(chǎn)作者。石濤的表現(xiàn)手法富于變化,又能獨特、和諧地統(tǒng)一為自己的風格特色 寒泉云深圖 綜觀石濤一生繪畫作品中,無論是尋丈巨制,還是尺頁小品,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氣息,觀之令人難以忘懷。 石濤 寒山石徑圖 如將他的作品從時間順序和作品特征來分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傳統(tǒng)技法學習時期,亦即石濤在武昌的時期,時處石濤早年,正趕上摹仿董其昌風格的時期,康熙初,董其昌的畫風和理論對中國畫壇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南北宗」說廣為傳播,其間還明顯地帶有「抑北揚南」傾向。在筆墨方面竭力主張要有「士氣」,并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p> 橫塘漁艇 從石濤的早年作品看,他受到了董其昌理論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石濤早年作品中的個性特征,從一開始就十分自然地流露在筆墨之中,既要承襲傳統(tǒng)又要以「造化為師」、「我用我法」。石濤的天賦才能正是在這兩者關系的辨證認識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荒亭尋幽 順治14年丁酉(1657年),年方16歲的石濤已在繪畫藝術(shù)方面顯露出他的天賦,當年的《山水人物花卉冊》是目前所能見到石濤署年款最早的作品之一。 黃山紫玉屏圖 從康熙3年甲辰(1664)石濤23歲時所作的《山水人物圖卷》來看,無論在意境的追求還是筆墨技巧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在技法表現(xiàn)上已顯得章法緊湊,筆墨凝煉,具有恣肆豪放的氣質(zhì)和郁茂酣暢的筆墨個性。 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 第二個時期是宣城時期;這是石濤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融會和創(chuàng)新階段。在宣城十余年里,他廣交友人,結(jié)識了梅清、湯燕生、施閏章、黃硯旅等詩畫知己,往來于歙縣、太平、黃山、宣城、蕪湖一帶。石濤和梅清的交往頗深,梅清乃安徽宣城望族,年長石濤18歲。石濤與其初識于南京奉圣寺,后受梅氏兄弟的邀請,于康熙9年(1670年)移居宣城,倆人經(jīng)常談詩論畫,終成忘年之交。 蓮花峰圖 梅清畫了一輩子黃山風景,在表現(xiàn)黃山空靈的神韻上,至今還是獨占鰲頭。盡管石濤和他個性氣質(zhì)未必相近,但藝術(shù)修養(yǎng)上的見地相投,發(fā)展為畫風表現(xiàn)上某些形式的彼此融洽,從石濤這時期的《淵明詩意圖》(康熙辛亥30歲時作,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策杖圖》(癸丑32歲時作)等作品來看,足以證明石濤和梅清在這時期的風格上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而這些作品的神采,實際上也是安徽「黃山畫派」的主要面貌。 南山為壽 綜觀石濤在宣城的繪畫作品,無論對佛學禪理的悟解,還是對傳統(tǒng)筆墨技巧的把握以及在思想認識上的活躍程度都反映了石濤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己進入佳境。 平湖放棹圖 第三個時期是南京和揚州時期(康熙17年以后),石濤于康熙19年庚申(1680年)移居南京,這時石濤的繪畫藝術(shù)漸臻成熟,生活、思想也開始發(fā)生變化。 奇峰圖 這時期,石濤在文人薈萃的南京地區(qū)如魚得水,與當?shù)卦S多詩人畫士結(jié)識,其中著名的有屈大均,孔尚任、龔賢、戴本孝、查士標、程邃、黃云等,還認識了卓子任、鄭瑚山、博問亭等官吏名流,他們對石濤藝術(shù)境界的升華大有作用。 石濤 秋江獨釣圖 特別是當時活動在金陵地區(qū)的石溪、龔賢、戴本孝、程邃等都是聲名卓著的畫家,對來自宣城的石濤很有刺激作用。 秋江獨釣圖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批社會名流里有不少是收藏古畫的鑒賞家,他們保存有前代不少名人的墨寶,使石濤有機會觀摩前人的作品,進一步了解董源、倪瓚、沈周以及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從中吸收豐富的繪畫技藝,而他所處鐘陵、太湖的自然景色,也促使他體會到這些名家的筆墨成就。 秋山蕭瑟圖 立軸 1692年作 在這一時期里,他的山水畫有所變化,原來接近于梅清、戴本孝、程邃、蕭云從等這些新安派的畫風逐漸由濃而淡,屬于他自己個性的面目變得更為清晰,隨之而現(xiàn)的筆墨更為得心應手,在經(jīng)過臨摹學習,融會創(chuàng)新的階段,以他嫻熟的筆墨技巧,運用變幻莫測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而形成了恣肆灑脫的藝術(shù)風格 山居圖 辛巳(1701年)作 上海博物館所藏《石濤書畫卷》、《秋聲賦圖卷》、《荒城懷古圖軸》、《山水清音圖軸》等作品,都是這時期內(nèi)不同風格的最具代表性作品。 深谷風雨過 這時是石濤在繪畫筆墨上得心應手,在理論上能自成體系,從而形成了恣肆灑脫藝術(shù)風格的時期。屬于他有個性的面目變得更為清晰起來。 霜林扶杖圖 康熙29年(1690年),49歲的石濤在燕京,此時是他精力最充沛,心情亦舒暢的時期,因而創(chuàng)作了不少巨幛大幅作品,所作作品,用筆嚴謹,畫風細膩,描繪了美麗的江南山居佳境。 水墨山水 石濤于51歲從北京回到揚州定居,直至終老天年,這期間是石濤繪畫藝術(shù)達到爐火純青的階段。藝術(shù)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使石濤的畫藝達到高峰,件件精絕 松風澗水圖 石濤于康熙46年(1707年)與世長辭,在最后的歲月中,他還能以蒼勁流利的畫筆畫出最后的一些作品。 松泉高士圖 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xiàn)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tài)。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蚣毠P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并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園結(jié)合,秀拙相生。 松泉幽居 石濤作畫構(gòu)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 松山茅屋 石濤雖廣泛學習了各家技法,但他并沒有因襲古人的陳式,一味模仿古人的作品,而是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特別是主張從自然中吸收創(chuàng)作源泉。飽覽名山大川,目識心會,“令山川與予神遇跡化”,從而創(chuàng)作出“遺貌取神”、“不似之似似之”的作品。 松溪茅舍 石濤用墨濃淡相兼,干以濕出,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xiàn)出山川的氣象和渾厚之態(tài)。善用積墨、破墨、濕墨、潑墨之法,在墨色焦?jié)?、枯濕的關系處理上獨得其妙。有時惜墨如金,筆簡墨淡:有時潑墨如水,濃重滋潤,使景色呈現(xiàn)輕淡、蒼茫、朦朧、悠遠等變幻無窮的意境。尤其是他的破墨法,或以淡破濃,或以濃破淡,或以焦破潤,或以潤破焦,或以墨破水,或以水破墨,滿紙墨色淋漓酐暢,自然天成,氣韻生動。 松溪幽居圖 石濤在用點上,不拘成法。把點的功能擴大了,而且其相對獨立的價值也被加強、提高了。石濤的點有時與各種勾勒和菌擦方法相結(jié)合,以突出山石紋理特征的表現(xiàn),有些中鋒尖的長點,或臥筆側(cè)鋒的橫點,或點染不分,或似點似畫,被用來描寫近處雜樹叢中的某一類萬木蔥蘢的樹帽:有的枯筆飛白點,被用來表現(xiàn)雨中樹林朦朧模糊景象......點在石濤的山水畫上,應有盡有,而且各有獨特的作用。 松蔭聞泉圖 石濤對墨、線、點的精戰(zhàn),使他的畫仿佛成為一個墨、線、色、點交織的樂章,躍動勃勃的生命力,如僅觀一局部,又仿佛是一件極佳的抽象畫,意味幽長。 西樵蒼翠圖 1694年作 石濤的畫,在構(gòu)圖上不落前人巢,往往破空而來,出奇制勝,極富創(chuàng)造性。他總結(jié)出構(gòu)圖的“蹊徑六則”: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他尤善用截取法,以特寫的手法傳達深的境界。這種方法把景色里最優(yōu)美的一段截取了寫出來,是對馬遠邊角式山水構(gòu)圖法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 溪岸幽居 石濤在用截取法構(gòu)圖時,虛實結(jié)合,善于運用空白,使人有疏松開朗不緊促悶塞的感覺,這樣更能使畫面上的景物集中、突出和明豁。 溪橋野色 在中國古代繪畫與書法關系上,一直有“書畫同源”的說法。畫家在作畫的同時還要體寫詩文。石濤也不例外,他喜題長跋,他的書法諸體兼能,且往往因畫異而體變。一般是渾圓滋潤筆墨配以渾厚圓潤書法:方折畫筆配之以生辣奇崛之筆:嚴謹工整的畫面對以筆工字正的楷書:流動瀟灑的畫面對以研麗靈活的行書:淡雅秀潤的畫面寫上清麗飄悠的隸書:奔放縱姿的畫面書下?lián)]灑酐暢的草書。 尋詩圖 他的書法博取廣納,學過董其昌、蘇軾、黃庭堅等。他的書法,往往是像某家但又非某家,屬某書體又不是純屬某書家,“我用我法”之精神不時流露。其行書出入董其昌、蘇軾,并摻以草隸法及畫法,或端重、或秀雅、或疏朗、或灑脫,不一而足。 野渡圖 石濤隸書書法作品甚多,風格也不盡一致?;蚣{入非隸的多種書體,或仿效黃庭堅結(jié)體之,或融入魏碑之生澀筆勢,故飛動、端莊時來筆端。 贈士舟墨筆山水 1683年作 敢于越過傳統(tǒng)的歷史氛圍,高標獨樹是石濤的過人之處,也是他能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與他同時稱為清初四高僧中的朱耷,髡殘、弘仁以及龔賢、梅清諸人均各有建樹,但在表現(xiàn)生活的深度方面石濤似比之更勝一籌。在當時,行家就對他的作為贊許稱道,如王原祁就把他譽為「大江以南第一」。 西樵蒼翠圖 甲戌(1694年)作 世界上的事物瞬息萬變,薄薄的云霧可以遮掩巍巍高山,地位顯赫的王孫公子轉(zhuǎn)眼間就成了苦行頭陀,千古不變的祖宗成法是沒有的,山高海深,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自然體,但在石濤看來,「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坐禪入定,超凡脫俗,以意念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宇宙,這是石濤繪畫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身世和佛、道思想作用于繪畫的必然結(jié)果。 山水小冊 表現(xiàn)生活深度獨具,敢于越過傳統(tǒng)的歷史氛圍,高標獨樹是石濤的過人之處,也是他能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與他同時稱為清初四高僧中的朱耷,髡殘、弘仁以及龔賢、梅清諸人均各有建樹,但在表現(xiàn)生活的深度方面石濤似比之更勝一籌。在當時,行家就對他的作為贊許稱道,如王原祁就把他譽為「大江以南第一」。 石濤是明朝宗室,原本應是過富貴生活的,但由于國亡家破,因而他所走的道路十分曲折,早年的石濤面臨著家庭的不幸,削發(fā)為僧,遁入空門,從此登山臨水,云游四方,漂泊或居留于異鄉(xiāng)客地,足跡達半個中國。自然景觀的長期熏陶,身世不定的感念,從各方面作用著他的藝術(shù)觀和人生觀。世界上的事物瞬息萬變,薄薄的云霧可以遮掩巍巍高山,地位顯赫的王孫公子轉(zhuǎn)眼間就成了苦行頭陀,千古不變的祖宗成法是沒有的,山高海深,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自然體,但在石濤看來,「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坐禪入定,超凡脫俗,以意念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宇宙,這是石濤繪畫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身世和佛、道思想作用于繪畫的必然結(jié)果。 在中國繪畫史上,名傳青史的畫家頗多,但是像石濤這樣具有杰出藝術(shù)才華,并為今人大力推崇的卻不多,石濤之所以在300年后得此殊榮,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主張對繪畫技法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他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但不受傳統(tǒng)精神束縛,反對墨守成規(guī),敢于破陳法,因而他的畫藝不僅高出于同時代許多畫家之上,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出類拔萃、屈指可數(shù)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石濤不僅畫藝高超,還有高深的美術(shù)理論,一部《畫語錄》深刻地總結(jié)了這位畫壇奇才的繪畫藝術(shù)觀和美學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有人稱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偉大人物之一,從他的繪畫技藝和理論等方面看確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藝術(shù)主張和繪畫實踐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也為中國畫向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作凡山水、花鳥、人物、走獸無不精擅且富有新意,尤以山水畫及其論著《畫語錄》名重天下,把他看成清代以來300年間第一人的說法,看來并不過分。 清初,繪畫在董其昌等人倡導的「南北宗」學說影響下,摹古之風日熾。這時,才華橫溢的石濤異軍突起,對這種風氣毫不理會,他強調(diào)「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埂腹胖毭疾荒馨苍谖抑婺?;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腸?!埂覆缓蕹紵o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顾踔梁肋~地說:「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總之他要改變古人的面目而自創(chuàng)新法,自標新格,這種呼聲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一種挑戰(zhàn)。 石濤(1641~約1707),俗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謙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發(fā)為僧,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小字阿長,字石濤,號大滌子、小乘客、清湘遺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蘭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畫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時仿古之風,其畫構(gòu)圖新奇,筆墨雄健縱姿,淋漓酣暢,于氣勢豪放中寓靜穆之,面目獨具。書法工分隸,并擅詩文。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高僧”。 “一峰剝盡一峰環(huán),折徑崎嶇繞碧湍。咫尺諸天開樹杪,瀠回萬壑起眉端。飛梁石引煙光度,負擔人從鳥道看。擬欲尋源最深處,流云縹緲隱仙壇。 石濤工詩文,善書畫。其畫擅山水,兼工蘭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師承某家某派,而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tǒng)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吸取創(chuàng)作源泉,并完善表現(xiàn)技法。作品筆法流暢凝重,松柔秀拙,尤長于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干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gòu)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畫風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縱橫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鳥、蘭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筆墨爽利峻邁,淋漓清潤,極富個性。石濤的繪畫,在當時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xiàn)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tài)。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蚣毠P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并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圓結(jié)合,秀拙相生。 石濤作畫構(gòu)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對清代以至現(xiàn)當代的中國繪畫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淮揚潔秋圖》、《惠泉夜泛圖》、《山水清音圖》、《細雨虬松圖》、《梅竹圖》、《墨荷圖》、《竹菊石圖》等傳世。著《苦瓜和尚畫語錄》,闡述了他對山水畫的認識,提出一畫說,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和“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國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石濤 王原祁 蘭竹圖軸 臺北故宮藏 石濤 王原祁 蘭竹圖軸(仿真) 臺北故宮藏 石濤 蘭竹當風 石濤 蘭竹圖 石濤 梅石水仙 石濤 竹石梅蘭圖 石濤 新篁脫粉 90.5×44.3cm 石濤 梅竹雙清 水墨紙本 1700年作 石濤 蘭竹圖 石濤 蕉菊竹石圖 石濤 菊竹圖 石濤 臨風長嘯圖 石濤 靈臺探梅圖 石濤 墨竹圖 石濤 墨竹圖 石濤 疏竹幽蘭 立軸 石濤 悟談圖 石濤 月下梅竹 石濤 竹石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