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課文解讀 湖南省雙峰縣第一中學(xué) 謝立凡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開筆用襯托的手法、贊頌的語調(diào)突出故都秋的特征?!皡s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是領(lǐng)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這三個短語還構(gòu)成排比,既有順暢的氣勢,又有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說明自己不遠千里、急匆匆趕來北平的理由,表達了對故都的秋無限仰慕之情?!扒镂丁笔菍Α扒濉薄办o”“悲涼”的總括。]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承上段“飽嘗”二字而來,作者采用貶抑的手法,從各個不同的方面敘寫南國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襯北國之秋的美好。第二個分號前是正面直接列舉南國之秋的不足,之后寫個人的感受。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讀起來好比山東快書,痛痛快快地數(shù)落一番,把南國的秋天結(jié)結(jié)實實地貶抑到了極處。]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進一步申述南國之秋為什么不足。這里先從反面設(shè)喻,后從正面設(shè)喻,形容南國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國的秋才是盛開的名花,使人賞玩到十足;才是濃濃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第一部分點明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征以領(lǐng)起下文,同時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對比,表達對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①的蘆花,釣魚臺②的柳影,西山③的蟲唱,玉泉④的夜月,潭柘寺⑤的鐘聲。(①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②釣魚臺:在北京阜成門外三里河,玉淵潭公園北面,環(huán)境清幽?!睹饕唤y(tǒng)志》:“臺下有泉涌出,匯成池,其水至冬不竭?!雹畚魃剑罕本┪鹘既荷降目偡Q,是京郊名勝。④玉泉:指玉泉山,是西山東麓支脈。⑤潭柘寺:在北京西山,相傳“寺址本在青龍?zhí)渡?,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柘?SPAN>zhè。)[抒寫對故都之秋的向往。“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都是一些描寫性的名詞短語,一個短語就是一幅畫面,展現(xiàn)出生動的美景,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顯然,正是這些皇家園林、名勝古跡構(gòu)成了“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按常理,描寫故都的秋就應(yīng)該著意描寫這些勝景;但是我們讀下文卻發(fā)現(xiàn),作者筆下的秋偏偏不是這些人人向往的地方,而是低矮的破屋,雨后的斜橋。這樣便激起我們的疑問:作者寫故都的秋,究竟是為了什么?]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①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①一椽:一間屋。椽,chuán,放在房檁上架著木面板或瓦的木條。)從槐樹葉底,朝東細(xì)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這是作者向我們展示的第一幅故都秋景圖,讓我們細(xì)細(xì)品賞,看看它蘊含了怎樣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涵。這幅畫的時間是早晨,主體是“一椽破屋”,屋的背景是“皇城人?!?。我們先想象一下這“皇城”,從明到清,它是六百年的都城,多少人在這里青云直上,飛黃騰達;多少人在這里墜落云頭,敗家喪身。我們再看看這“人?!保_官貴宦,文人墨客,行商坐賈,無不薈萃于此,都為的什么?“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這名利,多少人挑燈夜讀,懸梁刺股;多少人爾虞我詐,鉤心斗角。但是作者呢?身處在“皇城人?!敝?,心卻游在“名利場”之外,他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濃茶,向院子里一坐”,這難道不是一個置功名利祿于不顧,超凡脫俗的隱士?我們再來看看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秋景:這里有“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有“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有“日光”,還有“牽牛花(朝榮)的藍朵”,秋“來得清,來得靜”,全無“皇城人?!钡男鷩?。這是作者眼中的秋;面對秋,作者的心也如秋一樣的“靜”,他手捧茶碗,眼觀碧空,耳聽馴鴿,“朝東細(xì)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好不悠閑自在,沒有了名利場中的憂喜欣戚。此情此景,不由人不想起陶淵明的詩句:“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痹瓉磉@“一椽破屋”竟是作者在“皇城人?!敝械摹疤一ㄔ础?;但是,作者的心能否“遠”到像陶淵明那樣坦然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秋”在作者的心目中,還“來得悲涼”,所以有了下面的文字:“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為什么“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因為藍色、白色屬冷色,藍色蘊意寧靜深遠,白色包含素雅純凈,與作者閑適的心態(tài)最相吻合。紫黑色,雖然也屬冷色,但帶悲哀、絕望的情調(diào),作者悲而不哀,失意而不絕望。紅色稱暖色,表現(xiàn)熱烈激情,最不符合作者的心態(tài)。為什么要用秋草“作陪襯”?因為秋草,乃枯黃衰敗之物,用它陪襯牽?;ǖ乃{朵,自然是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秋的悲涼。]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xì)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xì)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①,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②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①落寞:冷落,寂寞。②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淮南子·說山》:“以小明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薄短接[》卷二十四引作“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這是作者向我們展示的第二幅故都秋景圖,秋槐的落蕊與掃帚的絲紋。寫“落蕊”,有視覺形象,也有觸覺形象。花鋪滿地,視覺形象;腳踏花地,觸覺感受。這里寂然無聲,寂靜無人,斯人徘徊,逍遙自在。寫“掃帚的絲紋”,作者由“一條條”的絲紋發(fā)生一串串聯(lián)想:“既覺得細(xì)膩,又覺得清閑”,“還覺得有點兒落寞”。讀這段文字要注意“深沉”二字,作者為什么寫“落蕊”呢?為什么說由“落蕊”而產(chǎn)生的這些“遙想”是“深沉”的呢?讓我們先弄明白注釋:“以小明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在這里“小”指“葉落”,“大”指“歲之將暮”;由“葉落”之景而發(fā)出“歲之將暮”的人生感嘆,這便是以小明大,見景生情。由此回過頭去看作者描寫秋槐,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也是“以小見大”,由“落蕊”之景而生發(fā)出“落寞”之人生的傷感?!奥淙铩?,“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xì)極柔軟的感覺”;“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很細(xì)膩,又覺得清閑”,這是小景。然而作者卻從這些“小景”中感悟到“落寞”人生之大情。由“落蕊”而生發(fā)出人生的“落寞”,這便是“深沉”。]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作者用對比描寫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第三幅故都秋景圖:秋蟬的殘聲。在南國,蟬遠離人類,而在北國,蟬與人竟這樣地緊密關(guān)聯(lián),難怪自古以來蟬就是文人墨客的詠嘆之物,他們或者借以抒情,或者用以明志。“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被武則天迫害,落魄沉淪之后,以蟬自喻,高風(fēng)亮節(jié)盡現(xiàn)其中。“倚仗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隱居輞川的王維用來抒發(fā)清閑悠然的心境。郁達夫的人生與王維、駱賓王有著相似之處,聽到故都的蟬鳴,恐怕也難免有同類的悲涼傷感吧。]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這是下文的領(lǐng)起句,“奇”“有味”“更像樣”總括了北國秋雨的特征。近于口語的排比詩句,充分地表達了作者津津樂道的贊美之情。]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①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的說:(①著:zhuó,穿,也寫作“著”。)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①,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①平平仄仄起來:意即推敲起字的韻律來。漢字讀音有四聲,古代將平聲稱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合稱仄聲;現(xiàn)代將陰平、陽平合稱平聲,上聲、去聲合稱仄聲。入聲字已分別并入四聲之中。)[這是作者向我們展示的第四幅故都秋景圖:雨后斜橋?!昂龆⒘兴髀涞南缕鹩陙砹恕R粚佑赀^,……太陽又露出臉來”,一句一景,云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北國秋雨的“奇”“有味”;“一層秋雨一層涼”,寫出了北國的秋雨也就更像秋雨。然而,作者的重心不在雨,而在雨后斜橋的“都市閑人”。作者描寫了他們的著裝、行動、說話的語調(diào),表現(xiàn)他們的悠閑。作者還這樣描寫他們的語言:“‘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為什么特別突出“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目的在于渲染“清、靜”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越發(fā)顯得空寂,這樣也就越能表現(xiàn)都市閑人的悠閑自得?!翱刹皇菃??一層秋雨一層涼了!”作者又為什么說“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原來古人寫詩講究平仄相間,使句子抑揚頓挫,高低起伏,富有音樂美。這個句子的標(biāo)準(zhǔn)讀法是“一陣秋雨一陣涼”,結(jié)果第二、第四、第六字都是仄聲,音調(diào)就沒有變化。誤讀為“一層秋雨一層涼”,第二、第六字是平聲,第四字是仄聲,形成平仄相間,這句話倒成了詩句了,所以說“來得正好”。作者為什么對此大加評論呢?原來作者是先用輕松歡快的筆調(diào)描寫都市閑人無憂無慮的生活片斷,再通過這樣的詩一般的語句來詩化都市閑人的生活,來抒發(fā)他對這種田園般的都市閑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①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①第一:這里是“最好的”之意。)像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xì)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①。(①GoldenDays:黃金般的日子。)[這是作者向我們展示的第五幅故都秋景圖:金秋紅棗。棗子由淡綠到微黃再到紅,以棗子顏色的變化,來寫季節(jié)特征,來表現(xiàn)這“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黃金般的日子)”。讀到這里,我們自然地會提出一個問題: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對色彩的選配是頗具匠心的。我們讀前面的文字,發(fā)現(xiàn)作者選用的大多是一些“冷色”,如青、藍、灰、白等等,以此來顯示秋的清、靜和悲涼。但在這里,作者卻突然改用暖色,用綠、黃、紅等,這不是破壞了秋的色彩的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沖淡了故都秋特有的清、靜和悲涼的風(fēng)味和神韻?其實,作者寫金色之秋,正是為了更好地反襯悲涼之秋。如王國維所說:“樂景寫哀,更見其哀。”秋天是棗子、柿子、葡萄成熟的季節(jié);同樣,對于人來說,生命的秋天也應(yīng)該是收獲的季節(jié)。但是,如果秋天來了,你卻一無所有,面對碩果累累的金色之秋,難道不倍感落寞人生的悲涼?須知,秋天一過,“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人生不也如此?秋天一過,等待的便只有衰老和死亡!也許基于這個原因,人才有悲秋之嘆,作者才有下面的一大段“秋士”之悲的議論。] 第二部分?jǐn)⑶?,依次描寫了秋晨破屋、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橋頭、金秋紅棗等五種景觀,表現(xiàn) “故都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①,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②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與悲啼。(①鈔:同“抄”。②Anthology,英語中指“選集”。)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yán)厲,蕭索的感觸來的。[說明悲秋是人類的共性,沒有國別、沒有人種之分。]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進一步說明悲秋沒有階級之分。由“階級”二字可知,作者所說的“囚犯” 是政治囚犯,指那些力圖革新而被囚禁的革命者?!耙环N不能自已的深情”是指身在囚室、心憂天下、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①”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②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①秋士:古時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②《秋聲》,指歐陽修的《秋聲賦》。)[在封建的專制統(tǒng)治下,中國的文人被壓抑、被摧殘、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所以,中國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聯(lián)想到自己事業(yè)不成,功名無望,就不免發(fā)出種種的哀嘆。歐陽修的《秋聲賦》、蘇東坡的《赤壁賦》就是其中的代表。]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秋”“秋天”在課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但它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這里的秋已經(jīng)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斑@秋的深味”,就是中國文人幾千年品嘗出來的,由歐陽修、蘇東坡用筆墨抒發(fā)出來的落寞人生的況味。“北方”,就是指“故都”。為什么“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呢?因為這里是“故都”,歷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千秋萬代多少文人在這里飛黃騰達,更有多少文人在這里鎩羽折戟,敗家喪身,所以說,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體會到“秋的深味”。] 南國之秋,當(dāng)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①,錢塘江的秋潮②,普陀山③的涼霧,荔枝灣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①廿四橋的明月:杜牧《寄揚州韓判官》中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句。廿四橋,即二十四橋,位于江蘇揚州瘦西湖。傳說隋煬帝曾月夜令宮女24人吹簫于此,故名。廿,niàn。②錢塘江的秋潮:錢塘江位于浙江,出杭州灣,入東海,江口為喇叭狀。每年中秋節(jié)前后漲潮時,受江口地形收縮和水深驟減影響,江面波濤洶涌,潮水以排山倒海之勢奔騰向前,形成“錢塘怒潮”景觀。③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座小島,相傳是觀音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佛經(jīng)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之說,故該島名普陀山。④荔枝灣:位于廣州城西。)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此段呼應(yīng)開頭,又以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對比,形象地說明為什么“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這是說理性的語句,但是以具體事物作比,生動形象,饒有趣味。黃酒溫,白干烈;吃鱸魚細(xì)巧,嚼大蟹豪邁;南方喝稀粥囫圇吞棗,北方啃硬饃慢嚼細(xì)嘗;南方黃狗靈巧瘦小,北方駱駝大氣大派。四個比喻多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中的“味”去領(lǐng)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國之秋就像“白干、饃饃、大蟹、駱駝”,讓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濃、味久;而南國之秋就像“黃酒、稀飯、鱸魚、黃犬”,讓人感到味潤、味淺、味淡、味短。用如此豐富生動的意象令人讀后回味悠長,明了于胸。]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文章的結(jié)尾句,也是一個含意極其深刻的點睛之句?!扒锾?,這北國的秋天”,指的是郁達夫在“皇城人?!敝姓业降摹扒锾臁?,它不在陶然亭、鉤魚臺,不在西山、玉泉山,它在破屋里、槐樹下、蟬鳴中、橋頭上、果樹上,一句話是在都市的“田園”里,在都市的閑人里。作者要留住這樣的秋天,就是要留住這閑適的、無憂無慮的、超脫隱逸的都市“田園”生活。他無限地向往這樣的生活,以至于說:“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边@就是說,只要能有這樣的生活,即使壽命縮短到只有它應(yīng)有的三分之一,也是心甘情愿的。但是,生命是不會停止運動的,這秋天是留不住的,所以,這句話雖然表達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卻更多地是抒發(fā)了他無可奈何的悲嘆。] 第三部分議秋,抒寫對自然之秋、北國之秋,也就是人生之秋的感受,表現(xiàn)文人對秋的深沉、深情、深味;進一步將南北之秋對比,結(jié)構(gòu)上起到首尾呼應(yīng)的作用。 《故都的秋》特色鑒賞 湖南省雙峰縣第一中學(xué) 謝立凡 1.注重從主觀感受上來展示北平秋的特色 景物是客觀的,但客觀之景反映到人的意念上來,便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在郁達夫的筆下主觀和客觀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例如,“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边@“清”“靜”“悲涼”,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客觀景物,但也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主觀和客觀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具有這種感情色彩的語句,《故都的秋》中,還有很多: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xì)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SPAN>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 如果說用“細(xì)膩”來形容“灰土上留下來的”“掃帚的絲紋”還是客觀之景,那“清閑”“落寞”則完全是從景中生發(fā)出來的主觀的、意念上的感受了。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dāng)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進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作者在評論古人悲秋時寫道:“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yán)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坝暨_夫用他的情感繪畫出了一幅細(xì)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的美。這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2.詩化的語言。這主要表現(xiàn)在韻律感和音樂美 先看作品對秋雨的描寫:“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再看對槐樹的描寫:“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xì)極柔軟的觸覺?!?/SPAN> 讀了這兩段,誰不覺得作者在寫詩?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首先作者選擇的事物,具有詩意,其中有動(涼風(fēng)、落雨、云逝),有靜(灰沉沉的天,無聲無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自然的韻律和音樂的節(jié)奏融化在平靜細(xì)膩的描繪中。古人所說的“神韻”也巧妙地蘊藉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蘊藉在“微細(xì)柔軟”的落蕊里,或有聲或無聲,或狀物或寄情,字里行間暗暗地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這是自然界里最美的一種韻律。 詩歌的聲韻和節(jié)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音樂美?!敖希锂?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面三句,結(jié)構(gòu)相同,動詞后面均輔以結(jié)構(gòu)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作謂語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xiàn)的都是平淡細(xì)膩的意味。它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jié)。“慢”(màn)“潤”(rùn)“淡”(dàn)聲調(diào)相同,前后兩字又葉韻,這樣讀起來聲韻鏗鏘,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再看下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弊髡甙堰@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地排列起來,回旋往復(fù),像一串珠璣那樣,有著明麗輕快的韻律和節(jié)奏。 《故都的秋》主題是什么?歷來眾說紛紜,見仁見智。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九?一八事變以后,日寇步步緊逼,北平的陷落不過遲早的事?!豆识嫉那铩穼懹?SPAN>1934年8月,三年后的8月14日,北平失守,郁達夫不經(jīng)意中為一座歷史名城唱了一曲凄惻的挽歌?!薄白髡咚鶕磹邸⑺穼さ摹识嫉那铩?,“實質(zhì)上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深摯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還有的說得更明朗:“《故都的秋》借寫故都的秋景,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愛國之情,對故都的秋有多眷戀,表明他對祖國的愛就有多深。在這篇精致的散文中,作者不但表達了對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戀之情,更是傳遞出他的愛國情愫,一種離亂人心底難以言說的心聲— —富國強兵,驅(qū)逐列強?!薄督處熡脮穭t持另一種說法,它認(rèn)為這是抒寫作者對于故都的眷戀:“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fēng)物,抒發(fā)了對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戀之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性格?!?/SPAN> 《故都的秋》是一部愛國之作或者眷戀北平之作嗎?你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什么新的看法? 探究思路 上述說法,“愛國說”牽強附會,“眷戀說”隔靴搔癢。 關(guān)于北平,郁達夫?qū)戇^兩篇文章,一篇《故都的秋》(1934年),一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侗逼降乃募尽反_是“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 ,在國難深重的當(dāng)時, 郁達夫再沒有重踐斯土,只能這樣遙祝故都的無恙:“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所以,如果說《北平的四季》抒發(fā)了郁達夫的愛國主義情感,那是完全正確的,但如果說《故都的秋》也是同一個主題,則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熬鞈僬f”等于不說,郁達夫戀故都,為什么只戀秋?。吭谟暨_夫心目中,“秋”究竟象征了什么?。孔x這篇文章,如果連這些問題都沒有弄明白,又怎么能領(lǐng)會文章的主題? 為了正確把握文章的主題,不能不探討文章的中心句?!督處熡脮泛鸵话愕膮⒖假Y料幾乎都一致認(rèn)定,課文的中心句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其實,“清”“靜”“悲涼”只是課文描寫部分的中心句,它只是總括了故都的秋的景物特征,不能概括全篇中心,它只是現(xiàn)象,沒有揭示課文的內(nèi)蘊。 那么,既概括全篇中心又揭示課文內(nèi)蘊的句子在哪里呢?請注意這句話:“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豆识嫉那铩肥銓懙恼沁@種“秋士”的心懷。郁達夫也是“秋士”,一生窮困潦倒,四處顛簸。他借《故都的秋》抒發(fā)他內(nèi)心苦悶彷徨的心境。他想超脫現(xiàn)實,在“皇城人?!钡亩际兄袑ふ宜摹疤一ㄔ础?,尋找他的閑適安靜,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等等秋景的描寫正是這種心境直接的或者曲折的流露。從這個意義看,《故都的秋》就是郁達夫的“桃花源記”,就是他的都市“田園詩”。但是他畢竟無法超脫,所以他又只能像“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像不得志的歐陽修,像仕途上屢受挫折的蘇東坡,發(fā)出不能自已的、無可奈何的感嘆?!扒锾欤@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蔽恼碌慕Y(jié)尾句,就是對這種都市田園生活求之而不可得的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的直露。 郁達夫說:“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是“最出色而最有味”的“四季詩”;《故都的秋》則是“最出色而最有味”的“田園詩”? 古人說:“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庇暨_夫也許是想當(dāng)一個“中隱”之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