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信息化應用的基層樣本 ——2015全國推進教學信息化校長論壇發(fā)言選登(中) 近日,一場以“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為主題的校長論壇在青島舉行,20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臺上,10名來自基層的校長分享了各自在教學信息化創(chuàng)新應用的故事;臺下,數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收獲著經驗和感動。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校長們樸實、純粹的言語背后透射出的對教學信息化的不斷思索與熱愛。為此,本刊特選登部分校長的發(fā)言實錄,以饗讀者。 信息技術成就新??焖籴绕?/strong> 青島經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初級中學校長 李素香 我們是一所新建校,2011年建校至今,走怎樣的路子才能實現學校快速崛起,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沒有名校名師的效應,沒有老校歷史文化的積淀,我們只能挑戰(zhàn)自己,打破傳統的學校發(fā)展舊套路,最終選擇了“用信息技術提升學校完美教育內涵發(fā)展”之路。4年的努力實踐,學校已經順利駛入教育信息化變革的快車道。 微課知識樹,結出自由果 課程是學校育人的載體,我們按照完美教育的辦學主張,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整合成學校完美教育課程方案,涵蓋了立德樹人的方方面面。在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如何開全、開足、開好這些課程,成為學生最需要、教師最重視、家長最關注的地方。面對新的需求,我們尋求信息技術的有效支持,精心構建起了獨具特色的微課知識樹助學系統。 每學期開學前,各教研組開展“說課標說教材大賽”活動,促使教師不斷提升整體把握教學目標和教材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各備課組按冊梳理知識圖譜---繪制知識樹;按知識點設計錄制高質量微課和兩單(問題單、達標單),再按知識體系將微課鏈接成微課知識樹。把知識點學習目標、微課、兩單上傳到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共享,教師上課可以隨時調用,學生無論課上課下、校內校外都可以隨時錄陸校園網上的這個系統,或預習或復習,學習內容自己選定,進度快慢自己掌握,直到看懂學會,學得快的同學能提前半學期自學完一學期的功課,學得慢的同學也能很好地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學生家長高興地說:“微課看多少遍,都講得那么認真,真是誨人不倦的好老師?!痹谶@里,學習真正成為一件實現自我需求的有意義活動。 “盒飯”變?yōu)椤白灾汀薄?/strong> “每天晚上6:30左右,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坐到電腦前:先登錄校園網站的微課知識樹助學系統,通過微課自主復習或預習,在班級學習空間,與老師同學交流學習所得。自由愜意的網上學習,鍛煉了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時間的管理能力。而翻轉課堂,充分尊重了我們學習能力和程度的差異,我和同學們的學習潛能得以無限釋放。如果說傳統的學習是大家都吃一樣的盒飯,那么現在的學習更像是吃自助餐,作業(yè)自己選,時間自己管,用信息技術提高了學習效率,節(jié)約出來的時間又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學校社團那么多,要想多參與就得自己提前學。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在學校音樂社團做鋼琴小老師,在機器人社團體驗科技創(chuàng)新的喜悅,豐富多彩的課程讓我的每一天都過得愉快而充實?!边@是九年級申騏源同學發(fā)布在班級空間的成長故事。正是由于學習方式的改變,申騏源同學才有更多的時間練習提高自己的琴技,終于能在國家大劇院與鋼琴家郎朗同臺演出。 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課堂成為了學習的會所,信息技術順應并發(fā)掘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共享與合作。課程內容生活化、藝術化變成現實。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校本課程特色更加鮮明、諸多從前想都不敢想的課程如今都變成了現實。它已經超越了狹義的課堂學習,是給學生自由,助學生起跑,推動學生發(fā)展得更快的力量。 從“不感冒”到“離不了” 在電子書包實驗班任教的王曉霞老師,經常感慨信息技術帶給教學教研的巨大變革:“作為一名普通數學教師,我的生活一直安靜平淡,課堂學生,黑板粉筆,作業(yè)備課,這些好像就是我的全部,對信息技術‘不感冒’,直到2013年9月,學校有關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講座一下子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覺得信息化不是萬能的,但教育教研沒有信息化是萬萬不能的,我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與學生一起從頭學習電子書包各項功能的使用,作為班主任組織任課老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商定電子書包使用規(guī)則,每節(jié)課課前準備、資料搜集、網絡教研、編纂課程、課堂互動……看到與以前大不一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我慢慢地喜歡上電子書包了,信息技術融入的課堂不僅考驗教師知識的深度廣度,而且對教師的課程整合能力、個人魅力、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教學已經離不了信息技術了,信息化課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教師好好學習,才有學生天天向上?!倍嗑脠?zhí)教過省市級展示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公開課的王曉霞,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青島市數字化教學的領軍人物,用了不到2年,這得益于教育信息化的力量?!?/p> 經過這兩年的磨煉,像王曉霞這一批老師,完全掌握了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平臺、學習系統、軟件工具等全新的概念,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教學手段,提升了教學素養(yǎng),而且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翻轉課堂、遠程同步課堂、網絡專遞課堂等豐富的信息技術手段都能運用自如,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p> 一所鄉(xiāng)村中學的教育信息化“逆襲” 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zhèn)武龍中學 郭立國 武龍中學地處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zhèn),是一所農村薄弱校。2001年武龍鄉(xiāng)撤并到弓棚鎮(zhèn)后,我校由一所鄉(xiāng)中變成了村中。2012年我成為校長時面臨的狀況是,校舍陳舊,辦學條件差,師資薄弱,教師多為民師轉正或接班的,沒有一個本科畢業(yè)生,且平均年齡47歲以上。全校8個班,僅有200多名學生,還在不斷外流,學校面臨生存的困境?!?/p> 為擺脫困境,我們當時的作法就是“土法上馬”,創(chuàng)建鄉(xiāng)村簡易數字校園,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彌補城鄉(xiāng)差距,探索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新思路。經過三年的努力,武龍中學有了發(fā)達的網絡環(huán)境,多媒體和簡易錄播系統配備所有教室,教師備課人人有電腦,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常態(tài)化,學習環(huán)境數字化,校園管理智能化,老教師也能上電子書包課,學生能熟練地使用數字終端個性化學習。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生源出現了回流。 缺錢咋干? 我們的解決辦法就是少花錢、買部件,學技術、自己建。設備不求高大上,好用就行。采取“土地雷”消滅“敵人”的辦法。 一是解決邊遠農村校校通難題。當時農村帶寬只有2M,根本滿足不了“數字校園”的要求,經過研究琢磨,我把4條2M的寬帶,用多WAN口路由器疊加成了8M的外網,前兩年,5萬元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只用了3200元就解決了。后來我們的故事感動了聯通公司,免費接入了20M光纖。 二是建高標準校園網。雖本著省錢原則,但該高標準的也不含糊,自己動手組建成了有線千兆到桌面,無線百兆全覆蓋的校園網。 三是土洋結合實現多媒體班班通。先攢錢買兩套多媒體一體機,研究清楚它的配備,琢磨用土辦法解決,用大屏液晶電視、電腦、HDMI線、班班通講臺分批組裝,裝成后對比缺少交互,就用飛鼠、手寫板來解決,這樣用著更方便,成本降了一半,一下就提前實現了班班多媒體的計劃。現在加上局里調撥與獎勵,全校已有18套多媒體,武裝到理化生實驗室,音美教室,網絡教研室,影視播放廳,為打造全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保障。 四是自建班班土微格(簡易錄播)系統。在鼓勵老師改變教學方式過程中,有的老師就和我開玩笑,說“校長你不是啥都能自己弄嗎,那你能把我們的班級都裝成微格教室嗎,如能實現,到時你讓咋改我們就咋改。”為實現愿望,我用有拾音功能的攝像頭與班級電腦相連,我培訓學生來操作錄下每節(jié)新課,存儲到校本資源庫,學校篩選后分類存儲到生成性資源庫中,貢獻大的給予獎勵。這有效解決了教師自聽、自研,集研,邊教邊改的問題。同時也能滿足學生課后再學習,或翻轉課堂等用。 五是自建微課錄制室。老師們在自己電腦上錄微課,經常出現別人的一句話,吱的一個開門聲等就毀了這段激情的獨白。我就找了個安靜的室,間隔出一個6平米小屋(微流行嗎),內覆隔音板,做了背景裝上了專業(yè)照明及錄音設備,配了電腦、攝像機、高拍儀、平板電腦和可汗式手寫板等,這樣只用了幾千元,就建起了一個集所有錄制方式于一體的微課錄制直播室?!?/p> 咋讓用慣了黑板加粉筆的農村老教師改變習慣? 當時,我校30位任課教師中有15位過50歲了,最年輕的也近40歲,多數都是在校上課,回家就要喂雞喂豬干農活或抱孫子的,連鼠標都不會拿,如何讓他們人人用、常態(tài)用、好好用呢?這可真難住我了,想了好多招。 校長領學。從我做起,帶頭學,當講師親自培訓、陪用,要求“青年教師要過硬、中年教師要過關、老年教師要適應”。懂點技術的先用帶動學,大家分組合作學、互補結對子學,線上線下學,甚至學生教老師,學生倒逼著學,問老師:為啥咱班上課不用多媒體呀?你不會呀?老師就不好意思不學了?!?/p> 激勵促用。在解決教師對新裝備怕用壞的問題上,我們土規(guī)定只要不用錘子砸用腳踢,正常用壞了不僅不罰,還要獎勵,創(chuàng)新應用的更要獎,當時的獎品是自己單獨使用一臺電腦?!?/p> 指導提升,從會用,到用好。我們多次邀請東北師大、省市電教館的專家到校義務培訓,手把手教,專家講得明白,教師學得賣力,效果很好。同時,我們也努力組織教師“到外面看看”,多次去東北師大蹭課磨課,教師受益匪淺?!?/p> 環(huán)境有了,技術學了,資源咋解決? 有四招:一是組織教師注冊使用國家和省教育資源服務云平臺,共享優(yōu)質資源;二是苦干感動東師理想,免費資助我們智能化云備課系統,集成學科軟件工具、仿真實驗、動畫資源、評測管理等功能標準高且方便實用;三是把各類教育資源網址匯集起來做成導航,方便教師查找;四是校本資源、生成性資源,利用局域網共享功能,分類存儲學校各類數字資源,存儲教師備課、上課所需及課后生成的教案、課件、實錄等資源。這些資源很接地氣,很實用。 在常態(tài)化應用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已經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我們的教學,在深度融合的進程中我們逐漸摸索出適應武龍中學的教改及教學模型。按照這樣兩個活化的流程圖(一個教師轉變用的,一個課堂教學用的)結合“啟智講授型、互動協作型、自主探究型(智慧型)三種教學模式”,讓教師們有抓手,更得心應手地轉變方式,探索構建智慧課堂新模式。 《中國教育報》2015年6月26日第4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