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草珍珠草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夏、秋間采收,曬干。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Zhēn Zhū Cǎo 【別名】日開夜閉、十字珍珠草(《生草藥性備要》),陰陽草、假油柑(《臨證指南》),真珠蘋(《綱目拾遺》),鯽魚草、胡羞羞(《廣州植物志》),老鴉珠(《福建民間草藥》),夜合珍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落地油柑、小利柑(《陸川本草》),蓇草(《南寧市藥物志》),夜合草(《江西民間草藥》),山皂角(《貴州民間藥物》),葉后珠(《四川中藥志》),油柑草(《福建中草藥》),魚鱗草(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夏、秋間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 葉下珠(《植物名實圖考》)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禿凈或近禿凈。莖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狀縱棱。單葉互生,排成2列,形似復葉;葉片長橢圓形,長5~15毫米,寬2~5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下面灰綠色;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小,尖三角形?;▎涡?,雌雄同株,腋生,細小,赤褐色;無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絲基部合生,藥室縱裂;雌花在葉下2列著生,子房3室。蒴果無柄,扁圓形,徑約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鱗狀凸起物。種子三角狀卵形,淡褐色,有橫紋?;ㄆ?~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田邊。分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產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性狀】干燥帶根全草,根莖外表淺棕色,有髓;主根不發(fā)達,須根多數,淺灰棕色。莖粗約2~3毫米,老莖基部灰褐色;莖枝有縱皺,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紅色;質脆易斷,斷面中空。分枝有縱皺及不甚明顯的膜翅狀脊線。葉片薄而小,灰綠色,皺縮,易脫落?;毿。干谌~背之下,多已于縮。有的帶有扁圓形亦褐色的果實。氣微香,葉味微苦。 【化學成份】全草含酚性成分、三萜成分。 【性味】 甘苦,涼。 ①《植物名實圖考》:性涼。 ②《福建民間草藥》:苦,寒。 ③《南寧市藥物志》:甘苦。 【歸經】《泉州本草》:入肝、肺二經。 【功能主治】 平肝清熱,利水解毒。治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小兒疳積,火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疳眼,疳積,煲肉食或煎水洗。治頭上生瘡仔成堆,痛癢難抵,煎水洗,研末開油搽亦可。 ②《臨證指南》:治小兒諸疳瘦弱,眼欲盲。為末白湯下,或蒸煮魚肉食。 ③《植物名實圖考》:治瘴氣。 ④《福建民間草藥》: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傷。 ⑤《貴州民間藥物》:理氣消腫。 ⑥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肝明目,滲濕利水。治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尿路結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紅白痢疾:葉下珠鮮草一至二兩。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調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傳染性肝炎:鮮葉下珠一至二兩。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一周。(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③治小兒疳積,夜盲:葉下珠五至七錢,雞、豬肝酌量。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痢疾、腹瀉 取新鮮全草2~3兩,或干品1~2兩,洗凈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天1劑,早晚分服。小兒酌減;治療36例,治愈23例,顯效12例,無效1例。有的服兩次即愈。 ②治療狂犬咬傷 取全草4~6株(小兒酌減)煎服。另用全草同冷飯粒搗敷受傷之處。6例受狂犬咬傷的患者用上法處理后,均安全無恙。 【摘錄】《*辭典》 專家免費咨詢熱線:010-57476995(咨詢時間:上午8:30-下午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