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xiāng)名城蘇州,有橋約300多座,而被詩人墨客吟誦最多的是楓橋。因而,明朝詩人高啟(1336—1374)在《楓橋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p> 正如詩中所言,令楓橋揚名四海的是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詩,名曰《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據(jù)說,這是詩人張繼趕考落第,郁郁回鄉(xiāng),途經(jīng)此處,揮毫寫下的詩篇。詩中把旅途中的愁容與周圍幽美的深秋景色,如音畫般地描繪了出來。彎月、客船、江楓、漁火、烏啼、鐘聲,有明有暗,有靜有動,有音有畫。短短的28個字,寫出了一個悠遠曠達、逼真深刻的意境。全詩沒有出現(xiàn)一個橋字,但全篇都是緊緊圍繞著橋來寫。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也使楓橋名聲大振,中外聞名。 楓橋,舊稱封橋。位于蘇州西北七里小鎮(zhèn)楓橋鎮(zhèn),橫跨于運河支流之上。楓橋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單孔石拱橋,長39.6米,高7米,寬4.2米,跨徑10米。始建于唐代,據(jù)推斷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明崇禎末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都曾修繕過,現(xiàn)存的楓橋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的。據(jù)史略記載,古時這里是水陸交通要道,設護糧卡,每當漕糧北運經(jīng)此,就封鎖河道,故名為“封橋”。與楓橋毗鄰的是寒山寺,始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因唐時名僧寒山在此任過住持,遂將楓橋寺易名為“寒山寺”,至今在大殿佛旁嵌有寒山子詩36首。 楓橋自張繼之后,為歷代詩人所歌詠。晚唐詩人杜牧在《懷吳中馮秀才》中寫道:“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游歲月遙;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 南宋詩人俞桂在《楓橋詩中》說道:“昔年曾到楓橋宿,石岸旁邊系小船?!彼未笤娙岁懹危谇懒?1170)六月赴蜀途中經(jīng)過楓橋時所作的一首詩是《宿楓橋》,詩云: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南宋時被稱為是田園詩人的范成大(1126—1193)也曾寫過一首詩,名為《楓橋》:“朱門白碧枕灣流,桃李無言滿屋頭;墻上浮圖路旁堠,送人南北管離愁。” 明代詩人高啟在《將赴金陵始出閶門夜泊》中寫道:“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鐘孤棹宿楓橋?!泵鞔螽嫾姨埔?字伯虎)也以七律寫了一首楓橋的詩,名曰《寒山寺》,詩中寫道:“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譙閣更殘角韻悲,客船夜半鐘聲度。樹色高低混有無,山光遠近成模糊;霜華滿天人怯冷,江城欲曙聞啼烏。” 清代詩人姚配寫的一首詩是《夜過寒山寺》,其中兩句為:“只有疏鐘添客恨,瀟瀟暮雨過楓橋。”據(jù)《秋燈叢話》記載,清代詩人王士禎在蒙蒙雨夜中去感受楓橋情趣,詩興大作,寫絕句兩首,其一曰:“日暮東塘至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逼涠?“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唯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這些不同年代,不同風韻的詩作,無疑使楓橋更為光彩照人,但最突出的還是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這首詩曾在寒山寺東有一座詩碑,素為寒山寺勝景,令世人所看重,可惜幾度興廢。1993年重新用漢白玉刻制了一座新碑,高0.6米,寬1.1米,由全國第四屆書法比賽一等獎獲得者84歲的老書法家瓦翁書寫,由被譽為“江南碑刻第一刀”的名家時忠德鐫刻,現(xiàn)已成為一個新的景觀。 寒山寺的“夜半鐘”,初為唐代所鑄,可惜早已失傳。明嘉靖年間,重鑄巨鐘,并建有鐘樓,聲音洪亮,可達數(shù)里之外,但后來流入日本,康有為有詩云:“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楓?!币院?,雖又送回一鐘,但已不是原物。現(xiàn)在懸于寒山寺鐘樓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年仿舊鐘式樣重鑄的,鐘高一人,需3人合抱其周,堪稱巨制。 “夜半鐘聲”的習俗,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chuàng)造。現(xiàn)在每到年底,都有眾多的中外游客來聽鐘聲,特別是日本的多家旅行社,總要組織“元旦聽鐘聲訪華團”,多達數(shù)千人。他們在除夕之夜盤坐在寒山寺鐘樓的廣場上,一邊背誦著張繼的名詩,一邊聆聽著108下的鐘聲,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帶來平安和好運。據(jù)說日本的小學生幾乎都會背誦這首詩。在日本的青梅山國家公園里還仿建了一座寒山寺,亦建有鐘樓與詩碑。1999年1月1日,蘇州網(wǎng)站通過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直播“新年聽鐘聲”活動,上網(wǎng)收看者近萬人。此后便成為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重要節(jié)目。 一首寫景詩竟會產(chǎn)生這么大的影響,實屬少見,真可謂是“詩里楓橋獨有名”。 作者:康志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