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拉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能用一種風味來概論,發(fā)展至今,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流派:豬骨湯拉面、醬油拉面與味噌拉面。豬骨湯拉面源自日本九州的福岡,那里有一個地方叫博多,因此豬骨湯拉面也叫博多拉面。 一風堂也正是來自此地。醬油拉面則發(fā)源于東京,味噌拉面來自北海道的札幌。在東京,當然可以嘗遍這三種風味,而當你去往日本北部或南部的小城,就能發(fā)現拉面的風味迥異。這正是日本的飲食特征之一:在地性。在地性除了與這個地方的物產有關,與天氣、民俗也有莫大的關系。比如來自北海道的味噌拉面,由于當地氣候寒冷,所以湯底的味道偏重偏咸,配料會加上生姜以祛寒。而福岡地區(qū),據矢野亮太先生介紹,當地的男人性格比較急躁,點單后要求面條快速上來,因此豬骨湯拉面配的是細面,在短短幾十秒內就能迅速燙熟,端到客人面前。 而決定一碗拉面的性格最關鍵要素在于:湯底。豬骨湯拉面自然是以豬骨湯做底,湯色呈白色,味道較為濃郁、油脂稍重;醬油拉面的湯底是雞湯加上醬油,湯色清澈,味道較為清甜;而味噌拉面也是以雞湯作底,但加了味噌,因此湯色較為渾濁,豉香非常突出。至于面條上面的叉燒、芽菜、木耳、海帶、雞蛋等配菜,三款拉面則大同小異。提到湯底,避免不了一個基礎的元素:水,原來這個水才是一碗拉面的靈魂,從湯底到和面到煮面的過程,無一離得開水。而水質不同,絕對影響一碗拉面的狀態(tài)。日本人對水研究很深,根據水的PH值,將水分為了硬水與軟水,以他們的經驗來說,硬水煮面的味道不好,而且不容易讓食材的味道出來。 關于面條的制作,這一般是店家秘密,在于面粉與水的比例。而不同拉面所配的面條也不盡相同,豬骨湯拉面配的是細面,而醬油拉面的面條較粗,除了前面提到的民間習慣外,關鍵在于經過無數實驗研究出來的“一碗拉面的平衡感”,因為豬骨湯湯底相對較為油膩,如果用粗面,帶到口里的油膩感會更強。而醬油拉面的湯底是比較清爽的,如果用細面,帶到嘴里的味道就不夠豐滿。適當的湯底配適當的面身,以此達到一碗面從口感到味道的完美和諧。以此延伸出博多豬骨湯拉面的獨特文化——替玉,替玉是追加拉面的意思。由于細面容易軟化,因此不宜在湯里泡太長時間影響口感。傳統(tǒng)的豬骨湯拉面,碗里的面條分量較少,當碗里的面條吃剩兩三口時,留著部分湯水,加點一份“替玉”,從頭至末都保持一致適中的口感。 除了湯底與面條,油也是拉面好吃與否的秘訣,去過日本吃拉面的食客會發(fā)現,有些拉面油分很重,原來是加了一層特制的油,在日本這個油叫豬背油,是真正使用豬背上的油做的。將豬背油煮到很軟的狀態(tài),再將其打碎攪拌,最后加一勺到煮好的面條上,香味更加濃郁。日本人認為這油富含膠原蛋白,有美膚作用。所以吃時,千萬不要撇掉這層油。 說完碗里的東西,盛面的碗也大有文章,選擇較厚的材質,有著較好保溫功能,而在盛面時,每一只碗都須經過加熱,在80攝氏度以上,才能讓碗里的面呈現最好的狀態(tài)。當客人吃面時,也有建議的順序:一碗面端上來,先不要攪拌,先喝一口湯,再嘗一口面,然后再把碗里所有東西攪拌一下,混合起來再品嘗。之外可加一些芝麻、生姜之類(平衡拉面的油膩)。每一樣細節(jié)都設想得如此周到,誰還敢小看一碗拉面的內涵? |
|
來自: yancoco111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