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上方“龍騰古玩城”一鍵關注 宋代 玉雕童子
中國古代玉器中,有為數(shù)不少的以兒童形象為主要造型、紋飾的作品。尤其宋代,制作技藝愈加成熟,玉器的內容和題材逐步趨向世俗化和商品化,生活用器和玩賞器日益增多,出現(xiàn)了許多新品種,玉雕童子就是在宋代出現(xiàn)的,深受當時的人們喜愛。玉童子的出現(xiàn)和盛行,也成為了我國玉文化進入平民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宋代的童子造型多是手舉荷葉、攀枝、抱盒、抱球等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從整體的感覺上來看,宋代的童子有著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宋代玉雕童子特點
1、都為浮雕作品,局部采用鏤空透雕,雕刻極為精細,以陰線雕刻出大部分的紋飾圖案。 2、頭部比較大,后腦隆起,眼睛、鼻子比較大,嘴小,面部五官較為簡單。
3、衣服袖子為細長型,身著長馬甲,短肥褲,褲子上的紋飾圖案為“*”和“×”造型,衣服上有三至四道陰刻線紋。
4、發(fā)式造型有三種,第一種平直短發(fā),第二種齊額短披發(fā),第三種左右分發(fā)。其發(fā)絲刻劃細密、均勻、整齊。
5、童子所持的荷花大多都高于頭頂部或是與肩部齊平,荷花也是比較大朵的,通常都不小于童子的頭部。
明代玉雕童子出土的比宋代的多,傳世的也比較多。明代玉童保留了元代遺風,同時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雕工趨向于簡練豪放,不及宋代精細,這是受了元代游牧民族粗獷簡率性格的影響。明代玉雕童子突出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明代玉雕童子特點
1、明代早期的持荷童子保留了宋代持荷童子將荷花多高舉頭側或腦后的造型,但到了中、晚期,童子所持荷花多放于腦后或過肩垂至后背,與宋代明顯不同。 2、頭形較大且扁平,多作正面姿態(tài),少見后腦隆起。頭形比宋代的小,一般小于袖口。雙腿多作交叉或并立狀。
3、發(fā)式以桃形為最多,還有其他發(fā)式如左右分或留發(fā)髻的發(fā)型,但留發(fā)的面積比宋代小,發(fā)絲線條短粗稀疏,已失去宋代細密均勻的特點。
4、鼻子多為楔形,耳朵多為長橢方形凸塊狀。眼睛的線條更為簡練,眼臉多剔地隱起,眼中刻一橫陰線。宋代玉童特有的八字眉在明代已經(jīng)不見。
5、衣領多為圓領和交領。腰間束帶和扎蝴蝶結成為明代新時尚。衣褲褶皺線條比宋代粗深,呈波折紋。
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清代玉雕童子較少,但是民間的傳世品比較多。清代玉雕童子突出的特點是以下幾點。
清代玉雕童子特點
1、造型多樣,形體寫實,或站、或立、或蹲、或跪、或臥等造型比前代增多。裝飾題材也比宋、明兩代繁雜,除持蓮荷外,還有多種動植物的組合,尤其是持如意等寓意吉祥、喜慶的題材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 2、雕琢精致細膩,一絲不茍,每個角度、每個線條都經(jīng)過仔細琢磨,不露刀痕和棱角。
3、器形比較大,前額頭寬闊飽滿,后腦部渾圓。發(fā)式多為雙鬢形,也有平直短發(fā)。
4、臉部五官雕琢十分細致、寫實,一般眼眶圈壓磨較深,上眼臉突起。眉、鼻相連,鼻梁骨較高,蒜頭狀鼻頭。大耳貼于面頰兩側,顴骨高凸。這些五官刻畫的特征都代表了典型的清代風格。
5、服飾比宋、明時的都寬大,以寬袖束袍服或短衣居多,下身一般都穿長褲,褲腿寬松,褲子上不施紋飾,衣服的褶皺紋刻畫得較粗深,線條流暢,立體感強。
研究宋、明、清三朝的玉雕童子,不僅要看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玉雕童子,比較不同時代的雕琢風格,而且還要與同時期的繪畫、瓷器、金銀器中的童子形象進行比較研究,這樣才能對宋、明、清三朝的玉雕童子有全面的了解。玉雕以童子為題材,有著深刻的含義。童子是人生之初,行為樸質無邪,坦蕩自然,其實就是代表著返璞歸真的境界和坦蕩磊落的襟懷。
(文章來源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