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會議快要結束時,都安排一個總結環(huán)節(jié)。每當這個時候,對于總結的人來說,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出或概括出指導性的結論,壓力大,擔子重。好在這次會議日程表將總結改為小結,強調的是對會議內容作臨時性的小結,供大家參考及批評指正。 此次人教社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培訓和特級教師高端論壇活動,著力探討不同課型的教學、不同文體的教學、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學風格等,如果這幾節(jié)課能夠引起大家的討論甚至是困惑、爭論,作為論壇來說是一件好事,這樣更有高端論壇的特點,說明大家都在思考當前的課文課到底怎么教。 我個人認為,此次活動的幾節(jié)課是可圈可點的,簡要地概括為四個方面,與期與大家分享。由于時間關系,不舉具體例子,不展開講述。 一是對語文教學內容作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將課文作為學生延伸閱讀、拓展閱讀的“引子”,這是網絡發(fā)展、教科書的立體化促進閱讀方式轉變的客觀要求;教學內容基于教科書但又不完全依賴于教科書,較好地詮釋了葉老的“教材無非是例子”的教育思想。 二是訓練意識加強了。能夠把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突出的特點是關注文本語言的表達特點,能夠圍繞語言文字訓練設計問題,并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尋求問題的答案;問題的設計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實效性的特點。 三是文體意識增強了。閱讀課《刷子李》《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習作課創(chuàng)編童話故事,能夠根據不同的文體確定教學目標,教學中能夠體現(xiàn)文體特點,這是幾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文體意識增加是語文教學可貴的進步,至于幾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教學效果如何,是可以繼續(xù)探討的話題。 四是對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突出表現(xiàn)在習作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以往的習作教學模式是:習作指導與講評分開進行教學,講評課一般20分鐘左右,指導課一般30分鐘左右,很少將習作指導與學生的練寫、師生的評價融合在一節(jié)課40分鐘完成;這次研究課,也為小語專委會2016年舉辦的觀摩活動:表達課怎么上提供了研究的案例。 下面重點談談當前語文教學需要思考的兩個基本問題,希望能與大家一起討論。 一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從人文主題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 本世紀初各出版社組織編寫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基本上是以人文主題組織單元內容。這樣編寫的好處是重視以人為本,人文教育加強了,但語言文字訓練弱化了。老師們普遍反映語文訓練點不多明確,教學缺少抓手,可操作性不強,教學的盲目性比較大。 這次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力求體現(xiàn)2011年修訂后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科書將語文訓練要素作為一條貫穿全套教科書的、顯性的線索,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習作、口語交際訓練等,并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語或練習題設計之中。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增加了。 一年級教科書已經在十幾個省市的一些學校試教,由于試教老師沒有教師教學用書可以參考,他們拿到新教材最困惑、最糾結的是看不出每個單元有明顯的人文主題。老師們教了十幾年的人文主題教科書,語文教學需要從人文主題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要想從人文主題中走出來,語文教學需要經歷一個“陣痛”的過程。 以人文主題組織單元內容的教科書已經使用十幾年了,大家盼望著能夠早日用上新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還沒有修訂,教學怎么體現(xiàn)2011年修訂后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呢?下面講一講第二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是語文教學要注重“一課一得” 一課一得包括三個層面:一課一得,課課有得,螺旋發(fā)展。 一課指的是一篇課文;課課指的是每節(jié)語文課;發(fā)展包括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能力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式的發(fā)展,學生情感的陶冶,習慣的養(yǎng)成。 一課一得,強調每課進步一點點,也就是溫教授在報告中說到的要有“干貨”。如果按照這個要求看待此次的研究課,每節(jié)課是不是能夠看出學生的進步。下面從四個方面談談怎么做到“一課一得” 1.進一步樹立語用觀。 可以說,語用觀已經成為當前語文界的共識。首先,要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和根本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用觀作為核心理念,最早出自1932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國語》。在這部課程標準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指導兒童“練習運用國語,養(yǎng)成其正確的聽力和發(fā)表力”“學習平易的語體文,并欣賞兒童文學,以培養(yǎng)其閱讀的能力和興趣”“練習作文,以養(yǎng)成其發(fā)表情意的能力”等語用目標。在以后歷次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等綱領性文件中,雖然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但都將語用觀作為核心理念。語用觀是語文學科所特有的,是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所在。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和習作的訓練……他科教學是不負責任的,全在國文教學的肩膀上?!陛^好地詮釋了語用觀的內涵。 其次,語用觀是語文學科所特有的,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的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簡單地說,“運用”是目標,“學習”是過程。探討語言文字的運用,要區(qū)分語文課堂的運用與生活中、工作中的運用。學校開設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以便在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運用。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出引導學生親歷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過程。 2.找準語言文字訓練的切入點,提煉出對學生來說最有價值的內容。 找準語言訓練切入點,要遵循“基于教科書、因文而異、突出重點”的原則。 基于教科書,主要指要避免教學內容選擇的隨意性,一節(jié)課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因文而異,從文體的角度來說主要指小學課文中有記敘文、童話、寓言、詩歌、散文、說明文、文言文等,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表達特點,表達特點不同,語文教學也應該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突出重點,主要指要弄清楚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容易產生的錯誤是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 什么是最有價值的內容呢? 一本教科書、一個單元、一篇課文,有許多內容可以選擇,明確重點是什么,要給學生以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內容。 例如: 對關鍵性詞句的理解;精彩片段的賞析;優(yōu)美語言的誦讀積累;作品中生動形象的感受;啟迪思維內容的領悟;作家與眾不同的、有新鮮感的語言品味;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學習運用等等。此次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在選文上的一個特色就是盡可能保持作家個性化的語言風格。 為什么要基于教科書選擇教學內容? 例如:《鄉(xiāng)下人家》目標與內容的選擇。 對于這篇文章,在座的安徽、浙江、江西的老師們大概有這么一個感受,認為文章描寫的生活場景就是自己的家鄉(xiāng),而產生這樣的感受也一定有自己的道理,無可厚非。但語文教學要遵循規(guī)律,過于講的語文教學要“依綱(大綱)扣本(課本)”是有一定道理的。 課文中有許多目標可以設定,如文章表達上的時間先后順序、空間的變換順序;擬人的修辭手法;讀文章想畫面;也可以將目標定在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等等。一篇課文有這么多的目標可以選擇,這些目標也很重要,就得要學會取舍。取舍依據的是教科書,強調“課課有得”,得什么,這就需要基于教科書的編排來選擇目標了。 有時候,文本中重要的或者說最基本的價值往往具有隱性特征,需要悟透文本,發(fā)掘、提煉出文本的教學價值。 3.關注能夠促進語文運用實際需要的語文知識。 常常有一種印象,認為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學生搖頭晃腦死讀書、死背書,不講語文知識。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經驗是,在以讀寫實踐的基礎上,在適當的時機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知識,比如造字的原理、字的結構、辨音和辨形、一些虛詞的用法[說明:很少講詞法、句法知識,主要采用屬對練習這種形式,幫助學生實際掌握詞的運用和句子的結構];教給他們使用工具書的方法,使他們把不自覺的學習轉化為自覺的學習,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如文字知識類《文字蒙求》,正俗、辨誤類《文字舉隅》,語法類《虛字說》;工具書,一般字典《字匯》,專書字典《養(yǎng)蒙針度》。 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和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與傳統(tǒng)語文教育是一脈相通的。 關于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語文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學界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爭議比較大。比如大家對《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而”字的教學也許就存有困惑。小學階段讓學生了解一些有用的語文知識是必要的,但不要強調語文的知識體系,更沒有必要在語文知識上糾纏,沒有必要費時費力過多。一般是“隨文而學,適可而止。” 哪些是有用的語文知識呢,例如小學低年段: 認識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的用法;認識完整的句子;認識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和祈使句四種基本的句式;認識自然段;認識近義詞、反義詞;認識比喻句,等等。 4.學習文本的表達方式,品味作者的語言特色。 例如,《賣木雕的少年》可以從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入手,了解記敘文的基本敘述方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聽朋友木雕(了解、起因)――挑選木雕――放棄買木雕(經過)――贈送木雕(結果);對人物語言、行為的直接描寫及標點符號的運用;對人物心理活動直接感知、體驗。 再如,《慈母情深》可以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可以在反復品味、咀嚼文字的過程中領悟蘊含的情感。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骯臟的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兒疲竭的我熟悉的眼睛吃驚地望看我,我的母親的眼睛……” “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tài)……” 《橋》的語言特色: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span>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span> “木橋開始發(fā)抖,開始痛苦地呻吟?!?/span>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span> 《橋》與《慈母情深》的語言特色形成鮮明的對比,語言十分精煉,文字少,畫面感卻特別強,一個簡短的句子就是一幅畫,隨著畫面的不斷變化,情況也越來越危急,實際上是以環(huán)境烘托出人物的品質。 對于此次活動的幾節(jié)課,建議與會的老師們先不要簡單地或者過早地從好與不好的角度對一節(jié)課下結論,因為會上留給大家思考的時間不夠多,空間還不夠大。由于缺少評判一節(jié)語文課的標準,好與不好往往憑感覺,主觀的成份較濃。況且借班上課的學生都是低一個年級、又在公開場合上課,不同于在本班上課,可變的、不確定的因素比較多,往往心有所想,但教學效果并不一定都能讓所有人滿意。大家回去以后可以進一步作理性的思考,找一找這些課在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學習,還有什么需要進一步研究,能夠獲得什么樣的啟發(fā)?!保òl(fā)言者陳先云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