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未解之謎 馬萌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這是司馬遷自傳的開端。當司馬遷帶著復雜心情寫下這個簡單的句子,開始回顧他充滿濃郁的悲劇色彩以及坎坷與不幸的一生的時候,盡管司馬遷意識到《史記》的史學價值,卻遠未料到自己在歷史上會擁有極高的地位。 作為一代史圣,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之根,他給后人們留下的未解之謎太多了。屈指算來,主要有以下七點: 一、生年之謎。 由于《太史公自序》失載,司馬遷的生卒年,因缺乏直接的文獻證據(jù),成為長期的爭論問題,至今無定論。 司馬遷生年共有六種說法,而影響最大并有依據(jù)的是王國維和郭沫若兩家的考證。其余四說,大抵出自臆斷,皆無討論價值,姑置不論。 兩種說法中,其一是郭沫若的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5年)之說;另一為王國維的公元前135年(漢景帝建元六年)之說。這兩派原始論據(jù)基本上旗鼓相當,前者依據(jù)晉代張華《博物志》稱“大夫司馬遷,28歲三年六月乙歲卯,石也?!币簿褪钦f,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升為太史令,年28歲,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為司馬遷生年。后者所依據(jù)的是唐代張守節(jié)《正義》注稱:“太初元年,遷年42歲?!碧踉?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則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 王國維、郭沫若兩家都是依據(jù)《太史公自序》的三家注推得,兩說相差正好整十年。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司馬遷生年的考辨,都是圍繞這兩說而展開的。司馬談卒于元封元年?!短饭孕颉吩疲骸白淙龤q而遷為太史令?!?/div> 其中公元前145年的說法多為史學界確認。現(xiàn)代史學家、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曾對公元前135年的說法提出質(zhì)疑,他認為這一記載并不確切。我們國家在1955年曾擬與前蘇聯(lián)共同為司馬遷舉行國際性的紀念活動,因為郭沫若的質(zhì)疑而取消。 二、生地之謎。 司馬遷出生于何地?《太史公自序》云:“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此龍門在何處,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在今陜西韓城,一說在今山西河津縣。 最早持陜西韓城說者是唐代的張守節(jié),他在《史記》“正義”中說:龍門山在夏陽縣(今韓城)。同時,韓城鬼東鄉(xiāng)徐村住有馮、同二姓,均自認為是太史公后裔。他們自稱,原本為司馬姓氏,因為司馬遷受宮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馬的“司”字左邊加一豎,成為“同”字;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成為“馮”字,并列陜西韓城芝川鎮(zhèn)司馬遷廟為佐證。 持山西河津縣說者認為,自古以來,龍門(包括龍門山、禹門口)都記載在山西河津縣。黃河自西北而東南出禹門口,急轉(zhuǎn)彎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耕牧河山之陽”的地方。據(jù)悉此處曾有“漢太史司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興修水利時被毀之。而且現(xiàn)在該村仍有司馬姓氏的居民。 張大可先生在《司馬遷評傳》一書中說,司馬遷的生地,學術(shù)界有五種說法,但都在韓城境內(nèi)。其一,生于芝川說。因司馬遷祠墓在芝川鎮(zhèn),故鄭鶴聲《司馬遷年譜》和季鎮(zhèn)淮、郭維森兩家傳記《司馬遷》,以及多數(shù)論文作者主其說。其二,生于華池說,司馬遷第六世祖司馬靳墓葬于此,故玉國維《太史公行年考》主其說。其三,生于高門說。司馬遷三世近祖墓均葬于此,故康熙年間《韓城縣志》康行?n主其說。其四,生于龍門寨說。其五,生于夏陽城內(nèi)說。其四、其五兩說是近年來提出的新說,缺乏根據(jù),不可信。司馬遷生地,我們只能依據(jù)《太史公自序》所載祖塋地華他、高門來加以確認。但現(xiàn)今的華池、高門己無司馬遷祖塋墳冢,幸喜尚有歷史遺跡和民間遺風可資左證。藉此,略作記述,以存一史影。晉人爭司馬遷的主要理由是河津為“故龍門地”。打開現(xiàn)代地圖,龍門山主峰在黃河之東山西省河津境內(nèi),在河津縣城北約二十里,故河津縣沿革曾有一段稱“龍門縣”的歷史。司馬遷生地高門村在黃河西岸陜西省韓城西南十八里,距龍門山主峰約九十里。禹門口亦稱龍門。在韓城東北六十里,在龍門山主峰山腳下,而與高門村相距八十里。姑置晉人爭司馬遷為河津人不論,這一歷史之謎則不能不論。 近代考據(jù)大家王國維在《太史公系年考略》和《太史公行年考》兩文中說:“案《自序》遷生龍門,龍門在夏陽北,《正義》引《括地志》云,'龍門山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而華池則在韓城縣西南十七里,相去七十里,似當司馬談時,公家己徒而向東北。然公自云生龍門者,以龍門之名,見于《夏書》,較少梁、夏陽為古,故樂用之,未必專指龍門山下?!?/div>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自述“遷生龍門”,語氣充滿自豪感,表現(xiàn)了他對故里雄偉山川的熱愛,引“龍門”以重桑梓的意義是顯明的。在古代,以“龍門”為夏陽地望的代稱,已成為習慣,這有其歷史文化淵源,可從文獻上加以考實。 從語源上說,龍門之得名,據(jù)古代地志《山海經(jīng)》、《括地志》、《三秦記》、《名山記》等都記載龍門山因禹鑿龍門而得名。乾隆年間《韓城縣志》卷一引《名山記》云:“河水至此山,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古老的《山海經(jīng)》更明確說,禹門鑿成,因有神龍來察看,故于門上加龍字而稱“龍門”??h志又引《衛(wèi)氏地圖記》云:“龍門山,一名葑山;形如筆架,又名筆架山;山上多紫荊,又名紫荊山?!边@說明龍門山依其山形及物產(chǎn),原有多種名稱。從山脈大勢走向來看,龍門山乃是陜西境內(nèi)梁山之支脈。清康熙《韓城縣志》卷一《山川》云:“龍門張守節(jié)《太史公自序·正義》亦引《司馬彪序》云:“南正黎,后世為司馬氏。”《河津縣志》創(chuàng)編于明代隆慶四年(公元1570),歷經(jīng)幾次修訂,都把司馬遷作為河津人加以記載。山,在縣東北六十里,一名禹門,即梁山別麓也。”明萬歷張士佩《韓城縣志》卷二《山川》梁山條更明確指出:“如龍門者,韓之望也,禹辟梁山而成之者也。”《史記》三家注在《夏本紀》“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句下注云:《集解》引孔安國曰:“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贝思粗妇植克婟堥T山主峰,即河津縣北面的龍門山。緊接著《索隱》注云:“龍門山在左馮詡夏陽縣西北?!薄端麟[》在此疏通《集解》,從山脈大勢提請讀者注意,龍門山脈應在夏陽縣西北。 《史記》中記載龍門的地方共有十二處,由于龍門山是梁山支脈,所以盡管龍門主峰在河津,它在古代也沒有成為河津地望的代稱。相反,歷代史地學家視龍門為梁山之別名,一致以龍門為韓邑地望之代稱。如《漢書·地理志》云:“龍門山在馮栩夏陽縣北?!薄逗鬂h書·郡國志》云:“夏陽縣北有龍門山。”《魏書·地形志》云:“夏陽縣有龍門山。”唐《元和郡縣志》云:“龍門山在縣(指韓城縣)北五十里。”宋《太平寰字記》云:“龍門山在縣北五十里?!痹谶@些史地著作中,龍門山與梁山是同一的名詞。我們還可以從古老的經(jīng)書中找到證明?!洞呵铩啡齻鞒晒迥辏ü?86)皆書“梁山崩”,奎塞黃河?!稜栄拧め屔健分赋?,“梁山,晉望也。”意即晉國所祭之名山。晉郭璞注云:“晉國所望祭者,今在左馮翊夏陽縣西北臨河上?!薄豆騻鳌吩唬骸傲荷秸吆?,河上之山也?!表n城本為古梁國,因梁山而得名?!对娊?jīng)·大雅·韓奕》也以“梁山奕奕”與“傅彼韓城”并稱。 關(guān)于司馬遷的生地,史學界定性的說法是陜西韓城。張大可先生也說,以魂歸故里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習俗來考察,司馬遷生地故里應為祖瑩所在地華池、高門。這兩地緊相連界,可以看做是一個地方。泛言之,韓城市即為司馬遷故里。在韓城記錄司馬遷的祠堂碑文,還有民間故事比比皆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在紀念。但近年來,山西河津有人認為,司馬遷是山西河津人,這種說法僅是河津人的自相情愿的一家之言,可能是史圣作為世界級的文化名人,名氣太大的緣由吧。關(guān)于,司馬遷出生地的詳考,韓城市司馬遷中學孫新征、張縣鵬兩位教員作了詳細、周密的論述,他們從“龍門在漢時夏陽縣,漢夏陽即今韓城”、《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的解釋、“司馬遷祠和墓建在陜西韓城”、“ 陜西韓城境內(nèi)司馬遷活動遺跡及傳說故事特別多”、“ 山西河津說難以成立”五個方面詳細論證,證明了司馬遷的確是陜西韓城人。孫新征是韓城市司馬遷學會理事,張縣鵬是歷史教員,他們的歷史知識毋庸置疑,說法也能站住腳。 三、卒年之謎。 司馬遷的死,依然是不明不白,史學界說法不一。有史家認為,《史記》一書一共花費了16年才寫成,是在公元前91年,而司馬遷在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的死大概有三種說法:1、被皇帝逼死。2、自然死亡,也就是病死。3、書成之后,不愿再受辱,自盡。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那個是正確答案。不過,有史家認為,他們更愿意相信他書成之后,不愿再受辱,于是自盡的說法。這更符合一個大丈夫的作為。 四、祠墓之謎。 司馬遷詞墓的修建,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310年的西晉永嘉四年,迄今已有1681年的歷史。公元三一O年,即永嘉四年,西晉懷帝司馬熾因司馬遷與自己同宗而批準漢陽太守殷濟的奏請,對司馬遷追加謚號,將其墓自高門村遷于今日的司馬祠,并建石室,立碑樹垣。至此,司馬遷死后數(shù)百年無人過問,一直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冷落嘲笑的境況才開始改變。 《水經(jīng)注》陶渠水注云:“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短饭孕颉吩唬?遷生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薄端?jīng)注》的這段記載是有關(guān)司馬遷柯墓最早而又最有價值的文獻。西晉殷濟崇拜司馬遷遺文《史記》,為了表彰司馬遷的功業(yè),“遂建石室”,并修祠,豎碑,植柏,供人瞻仰?!端?jīng)注》又引司馬遷碑文說明司馬遷故里位置,文曰:“高門華他,在茲夏陽。”北魏酈道元根據(jù)他所見司馬遷碑文與《太史公自序》印證,推斷殷濟所建祠墓,就是司馬遷原來所在的墳墟。唐司馬貞在《太史公自序·索隱》中亦引司馬遷碑文作案語,說華他在夏陽西北三里。這說明司馬遷碑歷南北朝,在唐代猶存。 后來歷代多次重修太史公祠墓。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韓城縣知事東魯尹陽重修太史公祠。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 部分整修太史祠,重點是整修太史公墓。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重修司馬遷墓,為圓形八卦冢,用青磚砌成,高2.5米,直徑5米。學術(shù)界認為,是由于司馬遷在《史記》中立傳《匈奴列傳》,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說,匈奴之祖是夏后氏之苗裔淳維,唐虞以前,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zhuǎn)移,逐水草而遷徙,無文書,以語言為約事,“茍利所在,不知禮儀”。《匈奴列傳》中關(guān)于匈奴的記事分為兩部分,即秦帝國建立之前、漢初兩個時期。其中秦帝國建立之前的記事主要有:(1)唐虞以前山戎葷粥居于北蠻;(2)武王伐紂,營建洛邑返回豐、鎬,逐戎夷至涇洛之北;(3)山戎攻齊攻燕;(4)晉文公驅(qū)逐白狄、赤狄、戎狄居于洛水等地;(5)秦居隴西、北地、上郡,修長城防匈奴;(6)秦襄公攻戎至岐山;(7)代、句注山等地皆與戎接壤;(8)秦滅六國,自九原至云陽修大道。漢初的記事,既有“和親”,又有戰(zhàn)爭,事件大概有:(1)匈奴左方之王與將居地;(2)匈奴右方之王與將居地;(3)每年正月與匈奴單于庭聚會祭祀;(4)每年五月與龍城祭天地、祖先、鬼神;(5)冒頓征服丁零等,匈奴以為賢;(6)右賢王侵入河南郡,灌嬰擊之;(7)公元前166年,匈奴侵入朝那、蕭關(guān)、北地、彭陽、甘泉宮等地;(8)公元前160年,匈奴入侵云中、上郡、張武等地,周亞夫駐軍細柳營等地;(9)衛(wèi)青出上谷達龍城擊匈奴;(10)韓安國駐漁陽,防匈奴;(11)李廣出雁門擊匈奴;(12)公元前125年,匈奴攻入代、雁門、定襄、上郡,攏朔方城;(13)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出代至狼居胥山,過姑衍山達瀚海;(14)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至隴西、北地過居延、祁連山擊匈奴;(15)公元前99年,李廣利出酒泉至天山擊右賢王,敗還;同年,李陵出居延,敗降匈奴。 清代康熙、嘉慶年間也多次整修太史公祠。 在韓城有兩處“史祠”, 今天到韓城來的人,大多只知道芝川鎮(zhèn)東南高崗上的司馬遷祠與墓,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知名度頗高。其實在韓城,了解司馬遷家族歷史的當?shù)厝?,大都知道在巍東鄉(xiāng)的徐村還有一處“太史遺祠”,被該村的“同”姓后裔們稱之為“真骨墳”。這是該村“同”姓后裔們祖輩口授相傳的。 張大可先生在《司馬遷評傳》一書中說,司馬遷歸葬故里,但未人居祖瑩地高門原,而在芝川同馬坡,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今天司馬遷祠墓所在的芝原村一帶,據(jù)考古研究正是秦漢時夏陽縣的墓葬區(qū)。司馬遷因受宮刑體膚不全,自愧于見祖先,故歸葬故里在先人墓冢之側(cè),自選葬地在夏陽城東南的司馬坡上,西望祖塋,東望黃河,司馬坡突拔偉立,是一形勝要地。司馬遷長眠這里,是符合他那好奇而又豪放胸懷的。 五、后代之謎。 司馬遷雖然是受過宮刑的人,但有一個女兒是肯定無疑的?!稘h書·楊敞傳》記載:“敞子惲,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睆氖妨峡?,司馬遷的女兒及外孫楊惲,是機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 司馬遷的子孫后代,是可以取信的。韓城巍東鄉(xiāng)徐村,有清代嘉慶二十二年立的一塊石碑,上刻:“維茲同族,世傳司馬……改姓同、馮二氏,返歸故里,徙居徐村。” 據(jù)傳說,元代一次大地震,南高門村陷沒。馮姓長門馮慶,同姓次門同茂,遷到嶺下老牛坡的地方,開墾荒地,建起村莊,取名續(xù)村,意思是司馬后裔繼續(xù)居住的村子,后來叫轉(zhuǎn)了,變成今天的徐村。這個徐村,無一戶姓徐,大多數(shù)姓同、馮,馮姓祠堂已不存在,同姓祠堂今存兩座,一座大門額書“漢太史裔”,另一座額書“漢太史遺祠”。上祠墓時規(guī)定同姓或馮姓同在,缺一姓不能開祭。至今,同馮兩姓不婚,視為同一血緣。 六、胡須之謎。 司馬遷的有須無須為什么會引起人們的爭論呢?其中流傳著一段辛酸的故事:司馬遷受宮刑后,隨著生理的變化,他的聲音和行動也隨之變化如婦女,胡須漸漸脫落無遺。司馬遷的夫人是一個畫家,對丈夫一生的各個時期的容貌,都畫有影像。 有一年,他的兒子,突然來到芝秀庵,言及他反漢,上了太行山。獨身潛行京都長安,探知父親的遺體,將遺骨搬回家鄉(xiāng),通過鄉(xiāng)老,葬于新遷的村莊老牛坡。特到庵中,請母親脫離險境,同到太行山,以便行孝養(yǎng)老。 臨別之時,司馬遷夫人由箱中取出久藏的丈夫影像說:“兒呀!這是你父遺容三十幅,你當視作傳家寶,代代相傳,他年有機會為你父塑像的時候,千萬牢記,不要塑他宮刑后的無須相,要塑他宮刑前的長須相”。 司馬遷的兒子問道:“塑像應以后期為準,為何要改后者為前者呢?”司馬夫人痛哭道:“兒呀!昏君陷害忠良之士,將你父判了宮刑,用意險惡。他們侮辱你父雖系男子漢大丈夫,實則與婦女一般無用,這是咱們家門的奇恥大辱!你們做子孫的,在給他塑像時,一定要塑出他的大丈夫的真容貌。若塑了無須的'婦女臉’,豈不是承認自己淪為無用之輩嗎?” 因此,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司馬遷塑像是留著長須的。 七、后裔之謎。 漢太史令司馬遷是陜西韓城縣嵬東鄉(xiāng)高門村人。在離高門村不遠的芝川鎮(zhèn)南嶺上有司馬遷祠墓,人稱司馬廟。祠內(nèi)高懸的匾額“文史祖宗”及楹聯(lián)“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就是司馬遷的后裔所獻立,署名“徐村裔孫”。徐村即高門村, 高門分東、西,南、北四高門,司馬遷家居南高門。漢時高門地震,原村被毀,后續(xù)建新村,改名續(xù)村,現(xiàn)訛為徐村。司馬遷的后裔現(xiàn)已傳三十二代。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這無疑是對“史圣”司馬遷的真實描述。公元前98年李陵被滅族,司馬遷被罪加一等,以“誣上”罪先是判處死刑,后改判宮刑(閹割)。消息傳出后,司馬家族怕誅滅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長門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逃往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村名定為“續(xù)村”,表示“高門之續(xù)”。后又擔心被官家識破,取同音字為“徐村”。 徐村里最盛大的節(jié)日并非春節(jié),而是清明。每到清明,“馮”、“同”子孫便會大拜祖先。不同姓氏的人們竟然在同一個祠堂里祭奠祖先,這樣的事情只可能出現(xiàn)在徐村。因為“馮”、“同”子孫,都血出一脈,他們共同祭奠的祖先正是司馬遷。多年前王國維關(guān)于司馬遷后人“不可考”的論斷的確鑿性正在被人懷疑。 在陜西韓城市徐村,該村現(xiàn)有“馮”“同”兩姓,據(jù)說是司馬遷兩個兒子的后人,漢代為了避免迫害改姓馮、同 。該村有一位79歲的老人名叫同永靈,是徐村司馬遷研究會的會長,這幾年接待了不少慕名來訪的外國司馬遷研究者,其中有一位叫德田普一的日本研究者,和老人保持了七八年的鴻雁來往,并在此期間將自己全家改姓司馬,以作司馬遷的日本后人為榮。在司馬遷的故里陜西韓城還有馮、同、司、馬四姓后裔的說法。韓城巍東鄉(xiāng)華池村的馬姓也有是司馬后裔的說法。在韓城當?shù)?,司馬后裔村大概有徐村、華池、高門等,此外,還有合陽縣的新堡村“同”姓后裔,這次后裔與徐村的“同”姓后裔血脈相連,家譜是續(xù)得上的。 徐村至今保持著濃濃的耕讀文化的遺風,迥異于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念追求。村內(nèi)大巷搭建的彩門上"讀書明理永記先祖遺訓;耕讀傳家不忘黃熊偉業(yè)。"的楹聯(lián),時刻提醒著司馬遷的后裔們,和任何一位走進這里的人們,男耕女織、讀書識字只為明理而非做官謀取仕進的先祖遺訓。 眾所周知,“司馬”是中國一大古姓,歷史上不僅產(chǎn)生過司馬遷,司馬懿這樣家喻戶曉的名人,也是晉朝皇姓,宋代有一代史學家司馬光。姓者多為筆名,以示對司馬遷秉筆直書,正視歷史,追求真理精神的追慕之情,比如國內(nèi)很有名的反偽斗士司馬南。而日本學界和民間對司馬遷還是相當推崇的,其司馬遷學術(shù)研究水平不在我國之下,德田普一先生全家改姓“司馬”一事就是這種狀況的體現(xiàn)。因此,從民間和學術(shù)的角度講,不尊重歷史甚至篡改歷史的歷史觀并非日本民間和學術(shù)界的主流或全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