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領域都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被我們的前人整理成為了框架,也就是臻達成功的某些規(guī)律,但這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我們在現(xiàn)有的框架之下還可以開辟出更多的應用,以靈活地處理所面的數(shù)不清的問題,你越是靈活就越可能解決這些問題。
2012年11月10日,我在深圳參加了由田志剛老師主講的個人知識管理課程,這里略談一下心得,共大家分享: 此次參加培訓學員的層次比較復雜,有剛大學畢業(yè)的學生,有銀行白領、有律師、還有私營的老板,我代表的則是房地產(chǎn)策劃行業(yè),是最典型的知識型工作者。 田老師在一開始詢問了我們來上課的目的,也就是我們想要些什么,他好重點地講解。大家的回答各種各樣,不過有一點相同的,大概就是都需要掌握知識管理的技能,大家把知識管理理解為一種技能,這是讓我覺得有點奇怪的事情,因為我理解的知識管理是一種方法論。 自古就有道與術(shù)的區(qū)別,技能的層面屬于術(shù),而方法論則屬于道。田老師講的知識的學習、保存、共享、使用和創(chuàng)新等,你可以理解為術(shù),也可以理解為道。但如果你理解為術(shù),那僅能在一時上領先于他人,因為你可能了解到了別人不知道的方法;但所有這些方法其實都是可以被搜索到的,也就是說這些方法僅僅是一些計算機應用技術(shù)而已。你會比別人更快速地搜索,保存以及傳播,甚至是創(chuàng)新,但你并沒有掌握一些原則,一些能促進事物改變的原則,因此雖然你做了大量的努力,但依然會停留在某個階段,你無法逾越田老師所說的那條行業(yè)“金線”。 因此田老師著重講了框架,他舉了很多例子,也演示了一些基于框架下的解決方案,但這還是被大家理解為了一種技能。當我說麥肯錫有200多個框架,可以解決企業(yè)管理的大部分問題的時候,有同學很感興趣。我甚至還介紹了日本勝間和代的一本書《創(chuàng)造商業(yè)頭腦的七種框架力》給一個剛大學畢業(yè)的學員,但我估計她不會去閱讀,就像我曾經(jīng)培訓過的大部分員工一樣,如果你不布置作業(yè),他們課后很難去復習與思考。順便說一句,勝間和代在這本書里有基本策劃21則,是麥肯錫所有商業(yè)框架的核心,如果你想要掌握基本框架思維的技能,看這本書,然后努力實踐,你將會變得越來越能解決問題。 在任何領域都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被我們的前人整理成為了框架,也就是臻達成功的某些規(guī)律,但這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我們在現(xiàn)有的框架之下還可以開辟出更多的應用,以靈活地處理所面的數(shù)不清的問題,你越是靈活就越可能解決這些問題。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要上升到價值觀的層面以上,才有可能體會、掌握并應用這些原則,否則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想象的某個局部,換句話說你看不到全貌因此還不夠靈活。 回到主題,我們?nèi)绻阎R管理的五個方面:學習、保存、共享、使用和創(chuàng)新理解為在任何領域都可以實踐的方法論,那么你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做到這五個方面的平衡。某個領域里對這五個方面的淺嘗輒止,甚至比在這五個方面中,任何一個方面地深入而不可自拔都要好得多。舉例來說,有的人偏好學習,不停的搜索資料,不論他是否保存了這些資料,他都很難有時間去思考,去理解,甚至去領悟這些知識的真切含義,就像某個人學習了愛情圣經(jīng)就以為自己了解了愛情,能夠成為情圣。還有一個經(jīng)常發(fā)生的情況,那就是所謂的共享,你拿什么共享?到處去抄襲,然后把別人的東西共享給別人? 我以為,知識管理的這五個方面并非是割裂的五個技巧,而是有機結(jié)合的原則。比如在共享的同時也就是一種保存,同時也是在自我更新的學習,否則你共享什么呢?又共享到哪里呢?而使用的同時也就是不斷檢驗,學習的過程,其中又離不開創(chuàng)新。 沉下心來,把這五個方面均衡地加以實踐,同時更多地進行思考,那么我們才有可能越過知識管理的“金線”,進入融會貫通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