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在南宋的發(fā)展是跟大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北宋覆滅后,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zhàn)火所破壞,其制瓷技術傳入到南方。這時的龍泉窯結合南技北藝,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不僅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及裝窯燒成等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器形種類更是大大豐富。由于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釉層加厚,在南宋晚期燒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國水鄉(xiāng)、海隅,水上交通發(fā)達,有利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北宋時,官方就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寧波)、杭州、泉州設立了“市舶司”,直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貿易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有效途徑。對外貿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都是受歡迎的商品。據史料描述,當時“窯群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贝善鲀蠕N運往臨安,外銷經甌江出海,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 從13世紀開始,龍泉窯出現了兩大系列的精美產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產品數量比較少,迄今只在龍泉大窯、溪口兩地近十處窯址中發(fā)現這類瓷器,而且都是與白胎青瓷同窯同燒的,其中溪口瓦窯垟窯以生產黑胎厚釉青瓷為主,其他瓷窯以燒白胎厚釉青瓷為主,兼燒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點是薄胎厚釉,釉層開片,紫口鐵足,有些器物還采用支釘墊燒。這些在龍泉窯青瓷的內部發(fā)展脈絡中都找不到相應的發(fā)展軌跡,尤其裹足滿釉支燒的工藝對于龍泉窯來說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工藝風格上的驟變顯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術沖擊的結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預。至今高科技測試也表明,龍泉窯的黑胎、開紋片青瓷、造型、紋片,以及化學組成和郊壇下官窯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藝也是承接南宋官窯的,但有創(chuàng)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異。與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層光滑細膩不開片,胎色潔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勝似翡翠。并且這兩大系列瓷器還出現了一批仿南宋官窯器的器形,官窯器是不允許民間隨意仿造的,仿官窯的出現不能簡單地詮釋為“仿制”。另外考古發(fā)掘也證明,南宋龍泉窯青瓷在臨安京城皇宮遺址和紹興市攢宮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至今大窯龍泉窯遺址還保留著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窯址,在當地村民中還流傳著種種關于南宋時的故事。這一切都似乎在述說著當時的龍泉窯與宮廷那種千絲萬縷的聯系。 南宋皇朝擁有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為什么還要派遣技術人員和官員在龍泉等地監(jiān)燒“供器”呢?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資源并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業(yè)對地理環(huán)境和資源的依賴性是很強的,至今看來,南宋官窯器的胎質比較疏松,易破碎,還有開片,所謂“無片不成官”,開片是南宋官窯瓷器的一大特點。但無論是冰裂紋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則美矣,卻不實用,試想,將滿是開片的瓷器當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衛(wèi)生問題。相比之下,龍泉窯青瓷的胎質比較縝密堅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潔不開片,既美觀又實用。
請動手掃掃二維碼或加“juzhenwenwu”微信號關注我們,一切精彩即可送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