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xué)過程 授課時間:第
一、讀文導(dǎo)入 二千多年前一個的晚上,一豆青燈之下,一位鬢發(fā)斑白的老人,在一片竹簡上刻下了191個篆體漢字。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其中光輝的思想?yún)s光耀千古,傳誦至今。請用心靈去感受這段文字的獨特魅力。(播放朗誦) 給咱們留下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誰呢?(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有“亞圣”之稱。與弟子合著的《孟子》一書,被尊為儒學(xué)經(jīng)典,為“四書”之一。
二、學(xué)法推薦 像《孟子》這樣意蘊深厚的儒學(xué)經(jīng)典,應(yīng)該怎樣的方法更加高效呢?請聽一聽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給咱們的建議。 學(xué)法推薦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巍ぶ祆?/p> 兩種學(xué)習(xí)文言經(jīng)典的方法:要熟讀,要精思。 三、熟讀篇 1、齊讀課文,感知 2、對答式朗讀 《三字經(jīng)》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何?((天、地、人) 古人認為,天地間最重要的三種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戰(zhàn)爭,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種因素分別是——天時、地利、人和。 那么,天時、地利、人和三者輕重厲害如何呢?原文回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比不上)整句意思?
文中哪幾個句子解說了“為什么說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這也,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關(guān)鍵詞:池、兵革) 得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意思: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會多)這個人在文中指什么人?(君主) 失道者,何如?(失道者寡助)(寡:少;帶“寡” 的成語:薄情寡義、孤家寡人、孤陋寡聞、寡不敵眾)那么,把整個句子說一下: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師:寡助若何?(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讀pàn、通假字,通背叛的“叛”、背叛)
“親戚”課下注釋是怎么解釋的?(內(nèi)外親屬)這里的“親戚”和現(xiàn)在的“親戚”有點不同。
彼二者爭戰(zhàn)復(fù)若何?(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天下人都歸順他的君主打親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zhàn)也就罷了,戰(zhàn)就一定會贏) 3、最后,齊讀課文,全班口頭用現(xiàn)代文說一遍課文意思。 4、品味式朗讀 把它稍稍地改了一下,你認為是老師的改句好呢,還是孟子的原句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道之得失,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的命運。 (原句:詳細、具體;句式上來看,對偶句式十分整齊,意思上形成了:得道——失道,多助——寡助;對比對比的好處:“道”就更重要了。觀點更鮮明,說理更透徹) 排比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后面還有“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里的排比句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讀來很有氣勢。 改句子,請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我把你說的句子改了一下,是孟子的好呢,還是我的好呢?(雙重否定,語氣非常強烈) 我又作了一個改動,你看,哪一個好呢?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原句從城、池、兵革、米粟四個方面說,更能強調(diào)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論證更加的有力。(語速上變化:由慢而快)學(xué)生讀 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感覺音調(diào)越來越高,氣勢也越來越強)(“域民”“固國”“威天下”,有范圍越來越大)層遞式排比句 經(jīng)過一番品讀,我整理了一下這篇文章語言的特色。 孟子其文
◇對比鮮明 四、精思篇 對這篇文章,老師有三種變形,請你琢磨一下,這三種變形,各自都有什么道理。 屏顯:二分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屏顯:三分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學(xué)生欲言又止,老師提示別急。三分鐘等待之后,學(xué)生仍面現(xiàn)難色。) 老師的提示——二分法:話題一——話題二 三分法:引論——本論——結(jié)論 請根據(jù)老師提供的關(guān)鍵詞再思考。 1、二分法:前面寫打仗的道理,后面說治理國家的道理。
如果說,話題一主要論述的軍事,那么話題二主要論述的就是政事。兩個話題各自的核心句是—— 各自的核心詞是——和、道。(板書兩個核心詞) 2、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礎(chǔ)上將揭示論點的句子和論證的句子分開,第一段擺出論點,第二段運用了兩個事例論證了論點,第三段得出只有“得道”方能實現(xiàn)“人和”的道理,有點像平時說的“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 最后,齊誦課文結(jié)束。 五、歸納全文思路、主旨 教學(xué)反思: |
|
來自: 尚雅軒 > 《教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