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縣、臨武邑、鄙邑、耒縣。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桂陽郡轄郴、臨武、南平、便、耒陽、桂陽、陽山、陰山、曲江、含洭、湞陽等11縣。新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稱帝,改桂陽郡為南平郡,改郴縣為宣風(fēng)、臨武為大武、便縣為便屏、曲江為除虜、湞陽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陽(改名南平亭)。東漢建武中(一說11年,即公元35年)還郡治于郴縣,恢復(fù)郡縣原名。永和元年(136年),分郴縣地置漢寧縣,省陰山縣。
三國時期,吳建興元年(252年),改漢寧為陽安縣。甘露元年(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陽、陽山、含洭、湞陽縣置始興郡,度屬交州,桂陽郡則余6縣。
隋唐時期,隋開皇九年(589年),三郡合為郴州,平陽縣、便縣均省入郴縣。貞元二十年(804年),置桂陽監(jiān)于平陽,專理采銅鑄錢。元和十五年(820年),郴州還治于郴縣。宋元時期,宋乾德元年(963年),設(shè)郴州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軍為路,郴縣改名郴陽。明清時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藍(lán)山縣復(fù)歸郴州府,府轄7縣;桂陽府轄常寧、耒陽2州及平陽、臨武2縣。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稱帝于衡州,改桂陽為義昌縣、桂陽州為南平州。次年均復(fù)原名。雍正十年(1732年),桂陽州改屬州為直隸州,與郴州直隸州并列。
民國時期,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存道、縣。次年2月,桂陽縣復(fù)名汝城。9月,郴州直隸州改為郴縣,桂陽直隸州改為桂陽縣。民國3年1月,因興寧縣與廣東興寧縣重名,故復(fù)名資興縣。11年,撤銷道制,存省、縣兩級。26年12月,設(shè)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29年,改第八區(qū)為第三區(qū),轄郴、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lán)山、嘉禾、桂陽、永興10縣,154鄉(xiāng),1892保,25307甲。
新中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原第三區(qū)各縣由衡陽專區(qū)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縣專區(qū)。1950年11月,更名郴州專區(qū)鄉(xiāng)。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陽3專區(qū)合為湘南行政區(qū)。1954年7月6日,撤銷湘南行政區(qū),改設(shè)衡陽與郴縣兩個專區(qū)。1958年8月,設(shè)郴縣郴州市,1959年3月,資興并入郴縣,桂東并入汝城稱汝桂縣,臨武并入宜章縣,嘉禾并入藍(lán)山稱藍(lán)嘉縣,新田并入桂陽縣,酃縣劃歸湘潭專區(qū)茶陵縣。11月,郴州市升為縣級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縣專區(qū)為郴州專區(qū)。1961年6—7月,恢復(fù)原縣市建置,并析資興縣地置東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銷東江市,劃藍(lán)山、新田歸零陵地區(qū)。郴州專區(qū)轄12縣、市,12個鎮(zhèn),293個鄉(xiāng)。1963年5月20日,撤銷郴州市,仍為郴縣縣級鎮(zhèn)。1967年3月8日,專區(qū)改稱地區(qū)。1977年12月,恢復(fù)郴州市。1983年5月,耒陽縣劃歸衡陽市。年12月,資興縣改為資興市。1988年,郴州地區(qū)轄2市9縣,39個鎮(zhèn)、209個鄉(xiāng)(其中5個民族鄉(xiāng))、5個街道辦事處,2950個村、130個居民委員會,30387個村民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