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有美術 造型有造型 劇本有劇本 …… 【Lawrence Li的回答(53票)】: 風格 = 重複。是對人類 pattern recognition 本性的一種利用(exploit)。 【Ronnie Xiao的回答(11票)】: 風格指的是導演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審美,在長期電影制作中,受到受眾和工作社交而自我選擇體現(xiàn)的在電影里的特征,包括且不限于文學,哲學,美學,音樂和世界觀。 而一個導演在某部作品的特征受到市場、同儕、觀眾或者評論界的肯定之后會自動的在原特征上不斷改良或重復。 當然一個成功導演的風格遭遇到糟糕合作伙伴時,有可能會有惡劣的化學反應,甚至可以稱之為業(yè)障。比如張偉平和張藝謀。 【Litalike Bai的回答(11票)】: 導演是一部電影的核心人物,當然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會有所要求。 對劇本、對演員、對剪輯、對配樂,甚至包括宣傳。當然現(xiàn)在電影的商業(yè)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外包出去,有專人來幫忙分擔。 國外的制片人對片子的影響力大的多的多,但是國內(nèi)還是導演最主要。所以這個導演從選材、選人、鏡頭運用、音樂制作一定會有所自己的喜好,畢竟電影之所以稱電影藝術,是因為這個東西本來就是經(jīng)由個人主觀修改過的呈現(xiàn)。尤其導演多導幾部片子以后就會慢慢了解自己想要的東西,形成自己的鮮明標簽。 比如張藝謀,有人說他變了,是的,他的電影開始商業(yè)化氣息彌漫,但是我想是他在求變,劇情的無力要怪劇本的選擇,但是他沒變的始終是給觀眾視覺的沖擊心思。他喜歡用大片同色來表現(xiàn)氣勢,喜歡大場面,這些就是他的叫風格的東西。 比如李安,不管是他的喜宴還是他的臥虎藏龍色戒還是他的少年派,感覺題材啊拍攝方式啊差異很大,可其實他的東西特別好辨認,他的作品總是文人氣息特別濃,俗稱就是憂郁。我特別喜歡他,首先我覺得他從選劇本就是負責任的。 比如姜文,他拍的電影男性色彩特別重,有種說法說姜文其實只拍了一部電影。但是他講究藝術表現(xiàn)力,比如太陽里的陶房子,子彈里的擊鼓場面都有別樣的沖擊感。 比如寧浩,提到他你就知道肯定是小人物題材,肯定有黑色幽默。比如王家衛(wèi)、比如蔡明亮,一看到導演的名字你對這個電影是不是已經(jīng)有一定的期待視野了? 比如斯皮爾伯格、比如卡梅隆、比如昆汀、比如大衛(wèi)芬奇、比如貝爾尼尼、黑澤明北野武,這些導演受到追捧為什么?因為他們有主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因為相對穩(wěn)定的風格會帶來相對穩(wěn)定的受眾,除了藝術上的肯定還會有商業(yè)價值上的肯定。 【希一的回答(1票)】: 大概有點類似于作者電影。 導演在場面調(diào)度的時候因為他自己的性格、藝術目標、視角等來指揮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工作。多少就會留下這個導演的影子。 而一個導演拍上一系列電影下來,從這些電影的分析過程中,導演的個人風格就會躍然紙上,這就是星爺、王家衛(wèi)、杜琪峰、基斯洛夫斯基、雷乃、法斯賓德、希區(qū)柯克等有風格的導演給觀眾和分析人士的感覺。 風格的產(chǎn)生也需要一點要素我覺得,比如導演個人的功力、藝術追求與堅守,一系列影片,電影制作的相對控制程度等。 好導演不光看他的作品,還有他自身的因素。因為談好導演而不是好電影、好編劇、好制作人。所以好導演要是“好人”和拍了不少好電影(當然不是說每拍一部都好)。 愛森斯坦拍墨西哥的電影計劃最終失敗。當時和投資人產(chǎn)生分歧之類問題,導致預想中的杰作《墨西哥萬歲》胎死腹中,導演沒有獲得剪輯權,拍攝膠片也被其他人不完整地剪成一些電影,當然與愛森斯坦本人的目的相去甚遠,這也是大師的大遺憾。 其實這和作家風格、記者風格一樣,都是有追求堅守的一些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個人色彩。 【知乎用戶的回答(3票)】: 雖然每一項具體技術工種都有專門的操作人員,但是導演乃是最后的拍板之人。 編劇說,導演,這本子我有三個支線四個結局,您看看? 美術說,導演,這個場景我有四種顏色五個風格,您看看? 服裝說,導演,這套衣服我有五個板式六個類型,您看看? 道具說,導演,這回道具我有六種材質(zhì)七個價位,您看看? 音樂說,導演,這首曲子我有七段合音八個節(jié)奏,您看看? 攝影說,導演,這個畫面我有九種構圖十種運動,您看看? 。。。。。。 資方說,導演,這回片子要有我兩個小女友演對手戲,你感受一下。 導演,特么啥叫風格,選對了就是昆汀蒂諾,就是野武,就是澤明,選不對就是健君哥哥啊??! 【宋佳沅的回答(0票)】: 導演拍多了就能找到與自己電波相合并且效果又好的各部門團隊了。 說到剪輯,李安電影的剪輯基本上都是Tim Squyres - IMDb ,忘了哪個采訪里說的,大概意思就是他找到了個好隊友就是了,所以把剪輯都交給他,也放心。 【知乎用戶的回答(0票)】: 電影是導演的自我表達,所以每一部作品里都有導演的意志,只是后來我們才覺察到。 【王俊的回答(0票)】: 題主說的很對,職員表里的人各司其職,那么導演的風格是怎么來的呢?那就要先了解導演是做什么的?看百度百科:導演:制作戲劇或影視片的過程中,組織和指導演出工作者的人,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作為影視創(chuàng)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劇組內(nèi)的創(chuàng)作人員、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fā)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chuàng)造性及勞動溶為一體。導演就好比軍隊的最高指揮者。 所以,導演是創(chuàng)作組的大腦。 劇本通常對場景的描述只有一句話甚至幾個字,而導演拿到劇本把這一句話變成畫面時腦子里首先要有畫面,就是作為導演,我想要把這一句話用什么樣的畫面來表現(xiàn),于是跟美術組和攝影組溝通,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美術組合攝影組就會根據(jù)導演的表達和自己對劇本或者對導演想法的理解做出畫面布局。 其實演員也是根據(jù)導演的想法和自己對劇本的理解表演出導演想要的情緒效果,大部分劇本對表演情緒的提示就只有一兩個詞,全靠演員自己根據(jù)全部劇本的理解和導演的想法來表演,而能夠自主發(fā)揮的演員少之又少,且很多自主發(fā)揮的演員如果跟導演想要的不符,很可能會被導演重來一遍,直至導演達到導演想要的效果。所以,演員是受導演支配的。 至于劇本,面對導演,真正能有話語權的編劇少之又少,大編劇基本會配大導演,出現(xiàn)分歧,他們往往商量著來,盡管不署名,導演多多少少都是參與劇本創(chuàng)作的。 剪輯導演也是會干預的,一般認真負責的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都會自己做粗剪,拍完之后再把所有粗剪交給剪輯,并溝通想要什么樣的效果。 綜上,導演是參與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作的總領人,所以通常會把一部電影說成是XX導演作品,就是因為導演對一部電影的影響太大。 而導演風格我認為是導演自身對所有事物的常態(tài)理解。一個人的思考方式在一段時間內(nèi)具有同一性,導演現(xiàn)在的心境、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會從電影畫面上表達出來,導演風格是慢慢養(yǎng)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同一個導演在不同的創(chuàng)作時期的風格也是不一樣的,如王家衛(wèi),他的處女作《旺角卡門》跟他后來的電影就不太一樣。這是一種思維習慣、創(chuàng)作習慣~ 【胡瀧隆的回答(0票)】: 風格即人,即其舉手投足 【薛冰心的回答(0票)】: 如果一部電影是如你所說的工業(yè)化的team work 那么導演的風格就無從談起。我們一般說有風格的導演,一定是對電影制作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嚴格掌控的作者化的大導演。 【尚飛的回答(0票)】: 導演就好像一個演說家、一個講故事的人,總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說故事。 加之,電影元素繁多,導演就更會以自己的個人感知去弄鏡頭、配音樂、造人物…… 這就是導演的個人風格! 【匿名用戶的回答(0票)】: 風格就是你能從他電影里感受出最明顯的東西,即使你是個外行。它是為了除姓名以外區(qū)別于其它導演的東西。比如王晶喜歡美女,星爺喜歡搞笑,詹姆斯卡梅隆喜歡花錢,李安喜歡講故事又懶得動…… 【李慕為的回答(1票)】: 既然電影是人拍出來的,那么肯定帶著個人情感,從而有了電影風格。當然,有的導演的風格很強烈,例如:王家衛(wèi)、徐克、姜文、杜琪峰、吳宇森、張藝謀、昆汀等,有的導演風格就很克制,例如:呂克.貝松、馬丁.斯科塞斯、李安等。以上這些導演都屬于世界級的大導演,因為有無可取代的個人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