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估值的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本人從2008年就開始思考一只股票或者一個公司到底該值多少錢,到現(xiàn)在6年了。到了今天才發(fā)現(xiàn),原來估值是門藝術,也是門手藝。單論哪個指標去估值都是耍流氓。以前聽一個高人給我講過,凡事不要只看表面,要看背后以及背后的背后有什么。我覺得這句話用在估值上太好了。 先說說為什么單單看PE和PB不行。舉個例子,中信證券從2005年到2007年最高峰時股價漲了30倍,利潤增長了30倍。為什么這么牛?因為2007年中信證券股價上100元的時候,它的每股盈利是4元,市盈率25倍。比起滬深300平均60倍的市盈率,這簡直太低估了。但是人們沒有看到如果股市不行了,這些券商會是什么結果。這樣的故事發(fā)生在各行各業(yè),如鋼鐵、煤炭、有色、航運,甚至是創(chuàng)業(yè)板。未來當成長股變周期股的時候,投資者就面臨著利潤+估值下降的戴維斯雙殺。中國遠洋90%以上的跌幅就是這么來的。所以,對這樣的周期股來說,利潤暴漲、市盈率低的時候,反而是高估的時候,而利潤暴跌、甚至開始虧損,股價也大幅下跌之后,才是低估的時候。 再說說資產(chǎn)的問題。就比如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瞬間變成了高富帥,因為他父親的廠子拆遷給了2個億。這個就是資產(chǎn)的變化。所謂的資產(chǎn),就是能給公司帶來利潤的東西,如工廠、地皮、人才、存貨等等。在行業(yè)和經(jīng)濟周期波動的時候,資產(chǎn)的質量也會發(fā)生變化。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纯吹?倍市盈率的銀行股都不太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們相信銀行的資產(chǎn)背后藏著大量收不回來的貸款。但是我之所以對銀行股感興趣,是因為一方面覺得壞賬沒那么多,另一方面就是知道以后經(jīng)濟好起來了,壞賬是可以變成好賬的。 再說最近熱炒的券商股。還拿中信證券來舉例子,它的資產(chǎn)有營業(yè)部、融資融券,還有手里一大堆的股票、債券。熊市的時候,這些資產(chǎn)給它帶來的利潤有限,所以大家也不給它定高價。但是現(xiàn)在人們預期牛市來了,營業(yè)部瞬間爆滿,新開戶股民天天排隊,融資融券也創(chuàng)了歷史天量,它自營的股票、債券也開始漲。這樣的話,它能瞬間變成印鈔機。這就是背后的邏輯。 懂得這些,估值的時候就能少犯一些錯誤。至少,看問題一定要全面綜合地去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