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83)
卷第十九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
問道人譯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
復次,新苦為樂,故苦為苦:如初坐時樂,久則生苦;初行、立、臥亦樂,久亦為苦。屈伸、俯仰,視眴、喘息,苦常隨身;從初受胎,出生至死,無有樂時。 (又,新苦是樂,久苦是苦:如開始坐時樂,久就生苦;開始走、立、臥也是樂,久也是苦。屈伸、俯仰,視眴、喘息,苦常隨身;從初受胎,出生至死,無有樂時。) 若汝以受淫欲為樂,淫病重故,求外女色,得之愈多,患至逾重;如患疥病,向火指炙,當時小樂,大痛轉深。如是小樂,亦是病因緣故有,非是實樂;無病觀之,為生慈愍。離欲之人觀淫欲者,亦復如是,愍此狂惑為欲火所燒,多受多苦。 (如果你以受淫欲為樂,因為淫病重,求外邊的女色,得到的愈多,苦患來的時候逾重;如患疥病,向火指炙,當時小樂,大痛轉深。這樣小樂,也是病因緣而有,不是實樂;沒有病的人看見他,為他生慈愍心。離欲的人看淫欲的人,也是這樣,愍念這些狂惑的人為欲火所燒,多受多苦。) 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身苦相、苦因。行者知身但是不凈、無常、苦物,不得已而養(yǎng)育之;譬如父母生子,子復弊暴,以從己生故,要當養(yǎng)育成就。身實無我。 (象這樣等種種因緣,知道身的苦相、苦因。修行的人知道身只有不凈、無常、苦物,不得已而養(yǎng)育它;譬如父母生子,子又弊暴,因從己生,要當養(yǎng)育成就。身實無我。) 何以故?不自在故。譬如病風之人,不能俯仰行來;病咽塞者,不能語言。以是故,知身不自在。如人有物,隨意取用;身不得爾,不自在故,審知無我。行者思惟是身,如是不凈、無常、苦、空、無我,有如是等無量過惡。 (為什么?因為不自在。譬如患病風的人,不能俯仰行來;病咽塞的人,不能語言。所以,知道身不自在。如人有物,隨意取用;身不得如此,因為不自在,祥審知道無我。修行的人思惟此身,象這樣不凈、無常、苦、空、無我,有如是等無量過惡。) 如是等種種觀身,是名身念處。得是身念處觀已,復思惟眾生以何因緣故貪著此身?以樂受故。所以者何?從內六情、外六塵和合故,生六種識。 (象這樣等種種觀察身,這叫身念處。得此身念處觀后,又思惟眾生因什么因緣而貪著此身?因為樂受。為什么?從內六情、外六塵和合,生六種識。) 六種識中生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樂受一切眾生所欲,苦受一切眾生所不欲,不苦不樂受不取、不棄。如偈說: (六種識中生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樂受一切眾生想要,苦受一切眾生都不想要,不苦不樂受不取、不棄。如偈說:) 一切十方五道中,無不好樂而惡苦。 狂惑顛倒無智故,不知涅槃常樂處! 行者觀是樂受,以實知之,無有樂也,但有眾苦。何以故?樂名實樂,無有顛倒。一切世間樂受,皆從顛倒生,無有實者。 (修行的人觀察此樂受,因為真實知道它,沒有樂啊,只有眾苦。為什么?真樂叫實樂,沒有顛倒。一切世間樂受,都從顛倒生,沒有真實的樂。) 復次,是樂受雖欲求樂,能得大苦。如偈說: (又,此樂受雖欲求樂,能得大苦。如偈說:) 若人入海遭惡風,海浪崛起如黑山; 若入大陣斗戰(zhàn)中,經大險道惡山間?! ?/span> 豪貴長者降屈身,親近小人為色欲, 如是種種大苦事,皆為著樂貪心故! 以是故,知樂受能生種種苦。 (所以,知樂受能生種種苦。) 復次,雖佛說三種受,有樂受,樂受少故名為苦;如一斗蜜,投之大河,則失氣味。 (又,雖然佛說三種受,有樂受,因為樂受少而稱為苦;如一斗蜜,投之大河,則失氣味。) 問曰:若世間樂,顛倒因緣故苦;諸圣人禪定生無漏樂,應是實樂。何以故?此樂不從愚癡顛倒有故,此云何是苦? (問:如果世間樂,顛倒因緣而苦;眾圣人禪定生無漏樂,應是實樂。為什么?因為此樂不從愚癡顛倒有,此為什么是苦?) 答曰:非是苦也!雖佛說無常即是苦,為有漏法故說苦。何以故?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著,以有漏法無常失壞故生苦;無漏法心不著故,雖無常,不能生憂悲苦惱等故,不名為苦,亦諸使不使故。 (答:不是苦阿!雖然佛說無常即是苦,為有漏法而說苦。為什么?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著,因為有漏法無常失壞而生苦;無漏法因為心不著,雖然無常,因為不能生憂悲苦惱等,不稱為苦,也因為眾使不使。) 復次,若無漏樂是苦者,佛不別說道諦,苦諦攝故。 (又,如果無漏樂是苦的話,佛不會別說道諦,因為苦諦就包括了。) 問曰:有二種樂:有漏樂、無漏樂。有漏樂下賤弊惡,無漏樂上妙。何以故于下賤樂中生著,上妙樂中而不生著?上妙樂中生著應多,如金銀寶物,貪著應重,豈同草木? (問:有兩種樂:有漏樂、無漏樂。有漏樂下賤弊惡,無漏樂上妙。為什么于下賤樂中生著,上妙樂中而不生著?上妙樂中生著應多,如金銀寶物,貪著應重,豈同草木?) 答曰:無漏樂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故能離此著。有漏樂中愛等結使多,愛為著本;實智慧能離,以是故不著?!?/b> (答:無漏樂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而能離此著。有漏樂中愛等結使多,愛是著的根本;實智慧能離,所以不著。) 復次,無漏智慧,常觀一切無常;觀無常故,不生愛等諸結使。譬如羊近于虎,雖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如是諸圣人雖受無漏樂,無??沼^故,不生染著脂。 (又,無漏智慧,常觀一切無常;因為觀無常,不生愛等眾結使。譬如羊離虎近,雖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象這樣眾圣人雖受無漏樂,因為無??沼^,不生染著脂。) 復次,無漏樂不離三三昧、十六圣行,常無眾生相。若有眾生相,則生著心;以是故,無漏樂雖復上妙而不生著。如是種種因緣,觀世間樂受是苦,觀苦受如箭,不苦不樂受觀無常壞敗相。如是則樂受中不生欲著,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樂受中不生愚癡,是名受念處。 (又,無漏樂不離三三昧、十六圣行,常無眾生相。如果有眾生相,則生著心;所以,無漏樂雖然上妙而不生著。象這樣種種因緣,觀世間樂受是苦,觀苦受如箭,不苦不樂受觀無常壞敗相。這樣樂受中就不生欲著,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樂受中不生愚癡,這是受念處。) 行者思惟:“以樂故貪身,誰受是樂?”思惟已,知從心受,眾生心狂顛倒故而受此樂。當觀是心無常生滅相,一念不住,無可受樂;人以顛倒故,謂得受樂。 (修行的人思惟:“因樂而貪身,誰受此樂?”思惟后,知道從心受,眾生心狂顛倒而受此樂。當觀此心無常生滅相,一念不住,沒有可以受樂的;人因為顛倒,認為得受樂。) 何以故?初欲受樂時心生異,樂生時心異,各各不相及,云何言心受樂?過去心已滅故不受樂,未來心不生故不受樂,現(xiàn)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覺受樂。 (為什么?初想受樂時生的心異于前面的心,樂生時的心異于初生時,各各不相及,為什么說心受樂?過去心已滅所以不受樂,未來心不生所以不受樂,現(xiàn)在心一念不住所以不覺的受樂。) 問曰:過去、未來不應受樂,現(xiàn)在心一念住時應受樂,云何言不受? (問:過去、未來不應受樂,現(xiàn)在心一念住時應該受樂,為什么說不受?) 答曰:我已說去疾,故不覺受樂。 (答:我已經說去的快,所以不覺的受樂。) 復次,諸法無常相故無住時。若心一念住,第二念時亦應住,是為常住,無有滅相。如佛說:“一切有為法三相。住中亦有滅相,若無滅者,不應是有為相。” (又,因眾法無常相而沒有停住的時侯。如果心有一念停住,第二念時第一念應該還在,這就是常住,沒有滅相。如佛說:“一切有為法三相,住中也有滅相,如果沒有滅的,不應該是有為相。”) 復次,若法后有滅,當知初已有滅。譬如人著新衣,初著日若不故,第二日亦不應故,如是乃至十歲應常新;不應故而實已故,當知與新俱有;微故不覺,故事已成,方乃覺知。 (又,如果法后來有滅的時候,當知開始的時候已經有滅。譬如人穿新衣服,初次穿的那一天如果不變舊,第二天也不應變舊,象這樣乃至十年應該常新;不應變舊而實際已經舊了,當知道舊與新一起有;變化微小所以沒有覺察,衣服變破已經很明顯了,方才覺知。) 以是故知諸法無有住時,云何心住時得受樂?若無住而受樂,是事不然!以是故,知無有實受樂者;但世俗法以諸心相續(xù)故,謂為一相受樂。 (所以知道一切法沒有住時,為何心住時得受樂?如果無住而受樂,此事不然!所以,知道沒有實際受樂的;只有世俗法因一切心相續(xù),說是一相受樂。) 問曰:云何當知一切有為法無常? (問:如何當知一切有為法無常?) 答曰:我先已說,今當更答。是有為法,一切屬因緣故無常,先無今有故,今有后無故無常。 (答:我先已說,今當更答。此有為法,一切屬因緣所以無常,因先無今有,今有后無所以無常。) 復次,無常相,常隨逐有為法故,有為法無有增積故,一切有為法相侵克故無常。 (又,因為無常相,常隨逐有為法,有為法沒有增積,一切有為法相侵克所以無常。) 復次,有為法有二種老常隨逐故:一者、將老,二者、壞老。有二種死常逐故:一者、自死,二者、他殺。以是故,知一切有為法皆無常。于有為法中,心無常最易知。 (又,有為法因為有兩種老常隨逐:一、將要老,二、壞老。因為有兩種死常隨逐:一、自死,二、他殺。所以,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在有為法中,心是無常最易知道。) 如佛說:“凡夫人或時知身無常,而不能知心無常。”若凡夫言身有常猶差,以心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歲、二十歲;是心日月時頃,須臾過去,生、滅各異,念念不停,欲生異生,欲滅異滅,如幻事實相不可得。如是無量因緣故,知心無常,是名心念處。 (如佛說:“凡夫人有的時侯知道身無常,而不能知道心無常。”如果凡夫說身有常還差不多,認為心是常真是大迷惑!為什么?身住世或者十歲、二十歲;此心日月時頃,須臾過去,生、滅各異,念念不停,欲生異生,欲滅異滅,如幻事實相不可得。象這樣無量因緣,知道心無常,這叫心念處。) 行者思惟:“是心屬誰?誰使是心?”觀已,不見有主;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若無我,誰當使是心? (修行的人思惟:“此心屬誰?誰使此心?”觀察后,不見有主;一切法因緣和合而不自在,不自在而無自性,無自性所以無我。如果無我,誰當使此心?) 問曰:應有我。何以故?心能使身,亦應有我能使心。譬如國主使將,將使兵;如是應有我使心,有心使身,為受五欲樂故。 (問:應該有我。為什么?心能使身,也應有我能使心。譬如國主使將,將使兵;象這樣應有我使心,有心使身,為了受五欲樂。) 復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實有我。若但有身,心顛倒故計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以是相故,各各有我。 (又,因為各各人有我心,知道確實有我。如果但有身,心顛倒故計我的話,為什么不他人身中起我想?因此相而知,各各人有我。) 答曰:若心使身,有我使心,應更有使我者!若更有使我者,是則無窮。又更有使我者,則有兩神。若更無我,我能使心,亦應但心能使身。 (答:如果心使身,有我使心,應更有使我的!如果更有使我的,是則無窮。又更有使我的,則有兩神。如果更無使我的,我能使心,也應但心能使身。) 若汝以心屬神,除心則神無所知;若無所知,云何能使心?若神有知相,復何用心為?以是故,知但心是識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燒物,不假于人。 (如果你認為心屬神,除心則神無所知;如果無所知,如何能使心?如果神有知相,還用心干啥?所以,知道但是心識相,自能使身,不待神啊。如火性能燒物,不假于人。) 問曰:火雖有燒力,非人不用;心雖有識相,非神不使。 (問:火雖有燒力,不是人沒用;心雖有識相,非神不使。) 答曰:諸法有相故有,是神無相故無。汝雖欲以氣息出入、苦樂等為神相,是事不然!何以故?出入息等是身相,受苦樂等是心相,云何以身、心為神相? (答:眾法有相而有,此神無相所以沒有。你雖想用氣息出入、苦樂等認為是神相,此事不然!為什么?出入息等是身相,受苦樂等是心相,為什么把身、心作為神相?) 復次,或時火自能燒,不待于人。世但以名故,名為人燒。汝論墮負處。何以故?神則是人,不應以人喻人。又復汝言各各有我心故,知實有我,若但有身心顛倒故計我者,何以不他身中起我。汝于有我、無我未了,而問何以不他身中起我?自身他身皆從我有,我亦不可得。 (又,或有時火自己能燒,不待于人。世間但以名字稱為人燒。你的論點墮負處。為什么?神就是人,不應該用人比喻人。又你說因各各人有我心,知道確實有我,如果只因身心顛倒而計我的話,為什么不他人身中起我想。你于有我、無我沒有真正明白,而問為什么不他人身中起我想?自身他身都從我有,我也不可得。) 若色相、若無色相,若常、無常,有邊、無邊,有去者、不去者,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如上我聞品中說。如是等種種因緣,觀諸法和合因緣生,無有實法有我,是名法念處。 (或色相、或無色相,或常、或無常,有邊、無邊,有去的、不去的,自在的、不自在的,象這樣等我相,都不可得;如上面我聞品中說。象這樣等種種因緣,觀眾法和合因緣生沒有實法有我,這叫法念處。) 是四念處有三種: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云何為性念處?觀身智慧,是身念處;觀諸受智慧,是名受念處;觀諸心智慧,是名心念處;觀諸法智慧,是名法念處。是為性念處。 (此四念處有三種: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什么是性念處?觀身的智慧,是身念處;觀各種受的智慧,這叫受念處;觀各種心的智慧,這叫心念處;觀一切法的智慧,這叫法念處。這是性念處。) 云何名共念處?觀身為首,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是身念處;觀受、觀心、觀法為首,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是名受、心、法念處。是為共念處。 (什么叫共念處?觀身為開始因為觀身的因緣生道,或是有漏,或是無漏,是身念處;觀受、觀心、觀法為開始,因為觀受、觀心、觀法的因緣生道,或是有漏,或是無漏,這叫受、心、法念處。這是共念處。) 云何為緣念處?一切色法,所謂十入及法入少分,是名身念處;六種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念處;六種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名心念處;想眾、行眾及三無為,是名法念處。是名緣念處。 (什么是緣念處?一切色法,所謂十入及法入少部分,這叫身念處;六種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這叫受念處;六種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這叫心念處;想眾、行眾及三無為,這叫法念處。這是緣念處。) 是性念處,智慧性故無色,不可見,無對?;蛴新?,或無漏;有漏有報,無漏無報。皆有為因緣生,三世攝,名攝,外入攝。以慧知。有漏是斷知,無漏非斷知;有漏是可斷,無漏非可斷。是修法,無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 (此性念處,因智慧性而無色,不可見,無對?;蛴新?,或無漏;有漏有報,無漏無報。都是有為因緣生,三世攝,名攝,外入攝。用慧知。有漏是斷知,無漏非斷知;有漏是可斷,無漏不可斷。是修法,無垢,是果也有果,一切不是受法,不是四大造,有上法。) 有漏念處是有,無漏念處是非有。皆是相應因。四念處攝六種善中一種行眾善分,行眾善分攝四念處;不善,無記漏中不相攝?;蛴兴哪钐幏怯新蛴新┓撬哪钐?;或有四念處亦有漏,或非四念處亦非有漏。 (有漏念處是有,無漏念處是不是有。都是相應因。四念處攝六種善中一種,行眾善的部分,行眾善的部分攝四念處;不善,無記漏中不相攝?;蛴兴哪钐幉皇怯新?,或有漏不是四念處;或有四念處也有漏,或不是四念處也不是有漏。) 有四念處非有漏者,是無漏性四念處。有漏非四念處者,除有漏性四念處,余殘有漏分。四念處亦有漏法者,有漏性四念處。非四念處非有漏法者,除無漏性四念處,余殘無漏法。無漏四句亦如是。 (有四念處不是有漏的,是無漏性四念處。有漏不是四念處的,是除有漏性四念處,剩下的有漏部分。四念處也有漏法是有漏性四念處。不是四念處不是有漏法,是除無漏性四念處剩下的無漏法。無漏四句也是這樣。) 共念處,是共念處中身業(yè)、口業(yè),是為色,余殘非色;一切不可見;皆無對?;蛴新?,或無漏。皆有為。有漏念處有報,無漏念處無報。因緣生,三世攝,身、口業(yè)色攝,余殘名攝。 (共念處,此共念處中的身業(yè)、口業(yè),這是色,剩下的不是色;一切不可見;都是無對。或有漏,或無漏。都是有為。有漏念處有報,無漏念處無報。從因緣生,屬于三世,身屬于口業(yè),色剩下的屬于名。) 心意識內入攝;余殘外入攝。以慧知。有漏是斷知,無漏非斷知;有漏可斷,無漏非可斷。皆修法;皆無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身、口業(yè)是四大造,余殘非四大造。 (心意識屬于內入;剩下的屬于外入。用智慧知道。有漏是斷知,無漏不斷也知道;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都是修法;都是無垢。是果也有果;一切都不是受法。身、口業(yè)是四大造,剩下的不是四大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