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此時胃氣已傷,用藥當用養(yǎng)脾扶胃,必得氣復(fù)津回陰生而胃火可退,不可用苦寒大涼之品。若火勢已退,當轉(zhuǎn)照以下各條治法,減去涼飈清風(fēng)、轉(zhuǎn)施甘淡養(yǎng)胃。 (4)胃火已戢,陰氣難復(fù); 胃火一一傷陰耗氣(壯火食氣)一一氣虛火戢(氣不足便是寒)一一兼證未消,而饑不能食,納谷減少,渴而少飲,多食脘脹,便結(jié),苔薄,質(zhì)光,脈細弱一一甘淡養(yǎng)胃、涼潤生津一一除煩養(yǎng)胃湯(清和肺胃),天花散、又名玉泉散(滋陰生津)、五陰煎(補脾和陰)。 消中既久,火爍陰虛,陰津虛久則氣失化源,故氣陰既虛則火勢頓衰。此時,苦寒礙胃固禁,甘涼亦勿過投,要取益氣和陰、甘淡養(yǎng)胃較好,丹溪玉泉丸則益氣化陰、甘酸滋津更好。除煩益胃湯清和肺胃、甘淡和中,便于常服。若脾氣兼?zhèn)?,大便溏瀉,則五陰煎實脾養(yǎng)胃,較為愜合。 (5)津枯腸燥,陰虛便難。 陽明火結(jié)一一傷陰一一腸液干燥一一大便不通(水乏舟停)一一滋陰增液、通便泄熱一一增液承氣湯。 凡消中日久,陰津傷耗之余,腸中液燥,下之不通,或?qū)蚁聦医Y(jié),當用增水行舟。結(jié)糞即通,不可更用硝黃??梢岳^用增液湯,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當知此燥結(jié)是陰液不足所致,未可見燥便下,屢下屢結(jié),屢結(jié)屢攻。 (8)胃火乘肺。 胃火消中一一胃陰消爍一一陰不制陽,火炎灼肺一一癥候先見中消善饑,次伴上消干渴等癥(以中為主)一一清胃火以瀉肺熱一一方如白虎加人參湯、生津甘露飲、麥冬飲子等。甚攻下泄熱以安肺胃者如調(diào)胃承氣、宣白承氣湯。宣白承氣兼有清肅肺胃之效。 (7).胃熱下傳。 胃火中消一一胃陰耗損,火延下焦一一中下合消一一兼清中下以保水源一一生地八物湯。 ‘ 中消胃火消爍,陰不制陽,每易上炎下灼。炎上之熱爍肺,形成肺胃火燔,.中上合消。當參肺胃火勢以及二經(jīng)氣陰傷耗的程度,選用清胃肅肺、養(yǎng)陰生津,益氣諸方,消息為治。一般而言,火旺之候多起于中,還應(yīng)清胃養(yǎng)胃為先著.下灼之熱引動相火灼陰,清胃之中當合泄相火以安腎,腎不傷則水可上救燎原之胃。生地八物湯中,芩連清胃火、知柏丹皮清相火,麥地山藥養(yǎng)五臟之陰,其治療重清熱。雖病勢重在下焦,腎虛則非此所宜,而當以滋腎為本了。 (8)胃熱挾濕、津氣不輸: 肥美濕熱一一律不輸轉(zhuǎn)一一口干、善食而疲(熱蘊中焦)、自汗、渴飲(津不上輸)大便結(jié)燥、小溲頻數(shù)、苔膩、質(zhì)紅、脈濡數(shù)一一清胃泄熱、結(jié)合疏中升津一一蘭香飲子,一名甘露膏(《蘭室秘藏》)。 素啖肥美、甘味,脾胃濕熱內(nèi)生,阻障正常氣化,故生消渴之疾。清.。張志聰《侶山堂類辨。消渴論》。。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涼藥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以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所以,對肥甘生熱,挾濕滯脾之證,單純涼遏清滋,非其所宜,要在清熱之時結(jié)合清香悅脾,借燥睥升清以止肺燥之渴,但應(yīng)苦辛合化、清化并用,不過用苦溫,致犯化燥助火之禁。 2。脾胃氣衰、谷精不守, 癥狀及分析: 消渴饑不能食或雖能食稍饑則餒,怔忡不安一一脾胃氣餒,不能運化或食不化為氣。 渴飲不多,多飲則腫一一脾不化精之渴,求救于飲,而飲入不運,輒作腫脹。 溲清而甘一一谷精不守,流為死氣。 體疲乏力一一脾虛、四肢肌肉失養(yǎng),無氣以動。 大便溏一一脾氣不運,水精不攝。 舌淡、脈弱一一氣虛脾弱。 治法。益氣攝精。 方藥;白術(shù)散。 方解: 方中四君子湯補脾益氣,葛根升津止渴,木香、藿香祛除陳腐之氣。 “仁齋用本方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醫(yī)門法律。消渴論》),亦取其升清氣,攝脾精??紳嵐胖邢畏?,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術(shù)散倍葛根。 《醫(yī)林繩墨.消渴》;“中消初起,調(diào)胃承氣湯,久則參苓白術(shù)散。,。三消者,當以白術(shù)散養(yǎng)脾生津為主,或用五味、參、麥,地黃、天花粉之類……,切不可投大寒冷之藥,而使脾陰愈傷也。。 當中消久病,氣陰轉(zhuǎn)衰,或過用大寒、或攻下之品,失緩急之制,以致上熱未除、中寒復(fù)起,中氣受傷,脾精不攝,則津液不生,四臟失養(yǎng),病轉(zhuǎn)不能食,或有滿脹(虛脹)之患。此時當要養(yǎng)脾益氣、攝氣生津。此時倘仍寒涼戕賊中氣,難免變生腫脹而犯虛虛之誤。故健脾之法,在三消證后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治法。歷代醫(yī)家也都賦予足夠的重視。茲再舉一二略示之。如; 《仁齋直指方論.消渴》認為。。消渴之證候….”治法總要服真料參苓白術(shù)散,可以養(yǎng)脾自生津液”。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消渴》。。五臟之精悉運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則津液自化,故參苓白術(shù)散為收功之神藥也。o又。。若脾胃氣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參苓白術(shù)散”。 . ‘ 不過,應(yīng)該注意的是。消渴證健脾務(wù)在生津攝氣,只宜甘淡養(yǎng)胃、升清益氣,不可用苦燥之法,且便依據(jù)病情酌加酸甘化陰之品,如烏梅、五味、人參、麥冬、花粉、地黃之類,以調(diào)攝陰陽,養(yǎng)陰生津。 . 變證:挾有火或兼下消證者,要須在各型本證中,特重本法養(yǎng)胃、益氣、攝精,不可忽也。 總之,中消之候頗為常見,病在脾胃,以胃火為多見。初起年壯,善饑消谷,不無實證。古稱二陽結(jié)謂之消,其證候以善食消瘦為主證,治法以清泄陽明之熱為主,熱甚燥結(jié)也,酌用斧底抽薪之法。但應(yīng)注意,攻下之用意在于通泄火郁,宜重劑輕投,緩下泄熱,不可責效于下,以冀捷效。但是?肖渴本證多虛,急攻峻下,去火泄熱,氣陰隨耗,其燥愈增,隨即復(fù)結(jié)。清。喻嘉言《醫(yī)門法律.消渴論》。。中消之火,竭澤之火也,下之則愈傷,言外之意是說消渴中消之壯火食氣,久則氣陰兩傷,虛火內(nèi)燔,不可用下實之法,當用資生增液以濡通堅燥。 清火不宜過用苦寒,苦寒太過亦能化燥,且能敗胃索氣。大法總以甘涼濡潤,甘淡養(yǎng)胃為宗旨。陰傷及氣者,當注意氣陰兼顧,俾氣復(fù)而陰津自生,火勢自戢。喻嘉言說;。消渴之患,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極于肺腎”(《醫(yī)門法律。消渴論》),蓋肺居上而畏火,中消火性上炎,則善食而渴,中上合消。水為火之對,火勝則水竭,而相火下動,腎陰消爍,中下合消。治法各宜兼治與。防微杜漸”,絕其傳化之機, 這是消中治胃之大法。 中消證初起有胃火,后亦多虛,固非獨借清滋所能濟。后期病深,多見脾胃已虛,而口渴能食等癥仍存,或竟不能食的,則此時口渴乃脾虛不能正常輸送敷布津液的結(jié)果?!夺t(yī)貫。消渴論》說;。脾胃既虛,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中縱有能食者,亦是胃虛引谷自救。。然則此時病機巳由有火變?yōu)闅馓?由實轉(zhuǎn)虛)。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則腎既無所貯藏,又無所填補,必至素蘊水精,亦竭絕盡輸于下,而成土崩瓦解之局。所以中消證中用白術(shù)散益氣攝氣,實為平復(fù)中上,以保護腎精,使消證不傳諸腎之一大要法,且為臨床所常用。 消渴本證治分類筒表 ┏━━━━━┳━━━━━━┳━━━━━━━━━━━━━━━━━━┳━━━━━━━━┳━━━━━━━━━━┓ ┃ 上消. ┃ 燥熱傷肺 ┃ 煩渴多飲,尿多舌赤,苔薄黃, ┃ 清熱潤燥,生 ┃ 消渴方 ┃ ┃ ┃ ┃ 脈數(shù) ┃ 津止渴 ┃ ┃ ┣━━━━━╋━━━━━━╋━━━━━━━━━━━━━━━━━━╋━━━━━━━━╋━━━━━━━━━━┫ ┃ 中消 ┃ 胃火消中 ┃ 消谷善饑,口渴多饑溲數(shù),形體 ┃ 清胃,潤燥 ┃ 白虎湯 ┃ ┃ ┃ ┃ 消瘦,苔黃燥、脈滑實有力或兼 ┃ ┃ ┃ ┃ ┃ ┃ 便秘 ┃ ┃ ┃ ┃ ┣━━━━━━╋━━━━━━━━━━━━━━━━━━╋━━━━━━━━╋━━━━━━━━━━┫ ┃ ┃ 脾胃氣虛 ┃ 消饑、饑不能食或雖能食,稍饑 ┃ 益氣攝精 ┃ 白術(shù)散 ┃ ┃ ┃ ┃ 則餒。渴飲不多、溲清體乏無力、 ┃ ┃ ┃ ┃ ┃ ┃ 或兼腫,便溏、舌淡、脈弱 ┃ ┃ ┃ ┣━━━━━╋━━━━━━╋━━━━━━━━━━━━━━━━━━╋━━━━━━━━╋━━━━━━━━━━┫ ┃ 下消 ┃ 腎虛火亢 ┃ 尿頻多,口干,腰膝酸軟,尿渾 ┃ 滋陰固腎 ┃ 左歸飲 ┃ ┃ ┃ ┃ 濁、甜?;蚣鏌┰辍⑦z精、失眠、 ┃ ┃ ┃ ┃ ┃ ┃ 舌紅、脈細數(shù) ┃ ┃ ┃ ┃ ┣━━━━━━╋━━━━━━━━━━━━━━━━━━╋━━━━━━━━╋━━━━━━━━━━┫ ┃ ┃ 陰虛及陽 ┃ 小便多,甚至飲一溲二,尿清如水, ┃ 引火歸元 ┃ 八味丸 ┃ ┃ ┃ ┃ 或見渾濁如膏、口渴少飲、面色 ┃ 蒸騰水氣 ┃ ┃ ┃ ┃ ┃ 黧黑、憔悴、耳輪耳乾、浮腫或 ┃ ┃ ┃ ┃ ┃ ┃ 少尿。或兼五更泄瀉、腰膝酸軟、 ┃ ┃ ┃ ┃ ┃ ┃ 形寒肢冷、陽萎早泄、苔白淡嫩、 ┃ ┃ ┃ ┃ ┃ ┃ 脈沉細 ┃ ┃ ┃ ┣━━━━━╋━━━━━━╋━━━━━━━━━━━━━━━━━━╋━━━━━━━━╋━━━━━━━━━━┫ ┃ 兼證 ┃ 癰疽 ┃ 經(jīng)絡(luò)不利、血氣壅滯 ┃ 清熱解毒 ┃ 五味消毒飲、黃芪 ┃ ┃ ┃ ┃ ┃ 益氣解毒. ┃ 六一湯、犀黃丸 ┃ ┃ ┣━━━━━━╋━━━━━━━━━━━━━━━━━━╋━━━━━━━━╋━━━━━━━━━━┫ ┃ ┃ 腫脹 ┃ 土不制水、轉(zhuǎn)輸無力 ┃ 實脾利水 ┃ 參苓白術(shù)散 ┃ ┃ ┣━━━━━━╋━━━━━━━━━━━━━━━━━━╋━━━━━━━━╋━━━━━━━━━━┫ ┃ ┃ 聾、盲 ┃ 肝腎精耗 ┃ 滋養(yǎng)肝腎 ┃ 杞菊地黃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