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中國古代青銅器各種器型以及名稱

 文山書院 2014-09-14

中國古代青銅器各種器型以及名稱

2014-06-27 古玩收藏 文山書院


【1】飪食器:敦
三角云紋敦
敦(dui 音對)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形狀較多,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huán)耳,有蓋;有的蓋也能翻轉(zhuǎn)過來使用。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捉手。
敦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2】飪食器:豆
古代食器,是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器淺如盤,下有把,圈足,大多數(shù)有蓋。
銅豆在商代少見。西周的豆淺腹,束腰,多無蓋,無耳。春秋以后,豆增多,側(cè)有兩環(huán),下具高足。到戰(zhàn)國時期,器腹變深,有的豆把特別細長,如鑄客豆。有蓋的豆,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西周 衛(wèi)始豆
通高17.4cm,寬18.5cm,重2.3kg
此豆斂口圜底,淺盤高足,隆蓋圈握。蓋頂飾瓦紋,蓋沿與器腹均飾重環(huán)紋,足飾粗弦紋一周。
蓋與器同銘,均2行6字:
衛(wèi)始作
霝簋。

記衛(wèi)始自做靈簋(此豆自銘為簋)

【3】飪食器:簠
西周 宋公簠

簠(fu 音甫)
即文獻里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來盛黍 、稷、稻、梁等。長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蓋。蓋與器的形狀、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成為相同的兩上器皿。

簠在西周時期出現(xiàn),流行到戰(zhàn)國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戰(zhàn)國的簠足變高,口不外侈,器變深。


【4】飪食器:盨
伯多父盨

盨(xu 音須)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蓋上一般有四個矩形紐,仰置時成為帶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現(xiàn),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5】盛水器:鑒
古時盛水器具,所見皆大型器。上古之鑒為陶質(zhì),春秋中期始有青銅鑒,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形制如大盆狀,或有圈足,偶見方形器。


齊侯匜


【6】盛水器:匜
匜(yi音移)
盥洗器,用以盛凈水。用時由侍者持匜澆水,尊者沐手,下承以盤,受污水。器形多橢圓,前長流,后有鋬。具圈足、四足或三足。西周中期始見,至戰(zhàn)國末期漸無。


【7】盛酒器:壺
《詩經(jīng)》上說:“清酒百壺”,可見壺是古人盛酒用的,但也用于盛水。壺在商代已有,春秋戰(zhàn)國尤其盛行。商代的壺多扁圓,貫耳(耳象筒子),圈足。周代的壺圓形,長頸,大腹,有蓋,獸耳銜環(huán)。春秋的壺扁圓,長頸,肩上有二伏獸,有蓋,蓋上常作蓮瓣裝飾;也見到方壺。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大壺,圈足下有伏獸,蓋上裝飾蓮瓣,中立一鶴。戰(zhàn)國的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圓形壺到漢代稱為鍾,方形壺則稱為鈁了。


【8】盛酒器:觥
觥( gong 音公)
古代盛酒或飲酒器?!对娊?jīng)》屢見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睓E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蓋,蓋作成帶角的獸頭形,或作成長鼻上卷的象頭形。有的觥人附有酌酒用的勺。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


師趛鬲

【9】飪食器:鬲
鬲( li 音歷 )
古代煮飯用的炊器。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
銅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后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lǐng),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shù)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棱。


商 婦好甗

【10】飪食器:甗
甗(yan 音演 )
飪食器和禮器。流行于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shè)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xiàn)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xiàn)了長方形甗。春秋戰(zhàn)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后則多為漸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為立耳。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xiàn)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為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于口徑。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lián)甗,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甗,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已其仲觶

【11】飲酒器:觶
觶( zhi 音志)
古代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狀小瓶,大多數(shù)有蓋。這種形狀的觶多為商代器。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形狀像觚,自身銘文稱為“鍴”(如王義楚鍴)而不叫觶。據(jù)有人研究,“鍴”即是“觶”


【12】飲酒器:角
角( jue 音決 )

古代炊酒器?!抖Y記.禮器》篇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 ,卑者舉角?!苯切螤钏凭?,而前后都是尾。無兩柱,一部分有蓋。已發(fā)現(xiàn)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角,飲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shù)量很少?!抖Y記.禮器》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犊脊び?梓人》引《韓詩》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器物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傳世有一件角的杯體中有一管狀流,形制和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認為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復存在。

夏爵

【13】飲酒器:爵
爵( jue 音決 )
古代飲酒器,相當于后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少數(shù)爵也有單柱或無柱,還出土過罕見的方腹的爵。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戰(zhàn)國時已很少見。商前期的爵為平底,二柱很短,并緊靠流折(爵體與流銜接部)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為凸底,柱離流折較遠。
在酒器當中,爵曾是官位、品級的代表,直到現(xiàn)在還有加官晉爵的詞匯。

————————————————————————

商 獸面夔龍紋觚

商 天觚


春秋 罍

【14】飲酒器:觚
觚( gu 音估 )
古代飲酒器,大致相當于后世的酒杯。長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狀。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
————————————————————————



春秋 罍

【15】盛酒器:罍
罍( lei 音壘)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对娊?jīng).卷耳》:“我姑酌彼金罍?!薄秲x禮. 少牢饋食禮》:“司空設(shè)罍水于洗東,有料。”說明了罍盛酒、盛水的兩種用途。罍有文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cè)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罍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方形罍一般為商代器,圓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


西周 盠方彝

【16】盛酒器:彝
彝( yi 音宜)

古代盛酒器。方彝這個名稱是后人定的,未見于古書記載和銅器銘文。高方身,帶蓋,蓋上有鈕,蓋和鈕形似屋頂,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棱;腹有直的,有曲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上出。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春秋前期有個別留存。

西周 盠方彝

西周青銅盠方彝西周時期盛酒器,陜西省眉縣出土。

盠方彝為長方形、圈足、頂式器蓋,象鼻雙耳,內(nèi)鑄銘文106字。彝身鑄滿文飾,以夔龍紋為主題文飾,對稱裝飾,中間有圓形渦紋,器身角面以三層文飾裝飾,上下兩層為夔龍紋兩個一組裝飾,中間層與蓋主紋相同。蓋為四坡頂,鑄有扉棱為脊。整器莊重規(guī)范、工藝精湛。

彝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統(tǒng)稱,金文中通常有“作寶尊彝”的字樣。彝又是一種青銅酒器的專名,盠方彝是根據(jù)其銘文和形體而定名的。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西周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青銅器銘文習稱金文,金文記載的內(nèi)容主要有祭祀、戰(zhàn)事盟約等,盠方彝銘文記載的是周穆王時期冊命攝可六師、殷八師有關(guān)軍事方面的內(nèi)容。

盠方彝的裝飾采用浮雕技法,雕鑄出粗獷豪放的文飾,裝飾主次關(guān)系明確,層次十分清晰,達到了極好的藝術(shù)效果,其精美而又帶有神秘色彩的文飾,渾厚莊重的器身以及銘文,通過雕鑄將他們有機的融合到一起,再現(xiàn)了西周青銅器鑄造業(yè)的輝煌。
————————————————————————


獸面紋斝

鳳柱斝

方斝 商


【17】飲酒器:斝
斝 【拼音】:[jiǎ] 【字義】:1.古代青銅制的酒器,圓口,三足。

古代溫酒器。形狀像爵,但較大,有三足、兩柱、一鋬,圓口,平底,無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襠,形狀像鬲;也有少數(shù)體方而四角圓,下有四足,帶蓋。主要盛行于商代。
————————————————————————


【18】盛酒器:盉
盉(he 音和)
古代盛酒器,或說是古人調(diào)和酒、水的器具。形狀較多,一般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盉從商代至戰(zhàn)國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 足(空心足);還有一種異形盉,流在頂上,主要見于商代前期。周代的盉三足的較少,而多四足的。春秋戰(zhàn)國時出現(xiàn)了圓腹、有提梁的盉。

弦紋盉

通高21.2cm,寬14.7cm,重1.36kg。 盉上部為半圓形,頂部有一傾斜的管狀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邊,腹部整體作三個袋狀尖足,有一素鋬,頸部有一窄沿,下飾弦紋三道。此弦紋盉形狀較原始,其設(shè)計、鑄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銅器的特征。


【19】禁-古代安放酒器的案形器

夔紋禁

我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一種稱“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貴族在祭祀或宴餉時置放酒器的用具。東漢鄭玄在為《儀禮·士冠禮》作注時說:“禁,承尊之器也,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本褪蔷滹嬀普叩囊馑肌_@其中還有一段歷史緣由。
文獻記載,商人嗜酒成風,到商紂王時期達到頂峰。紂王在國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縣)修建了離宮別館,又作“酒池肉林”,日夜和他寵愛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貴族幸臣們酗酒玩樂。荒淫無度的侈糜生活導致了牧野之戰(zhàn)的徹底失敗,商王朝被崛起于西北地區(qū)的周武王所滅。西周建國后,總結(jié)前朝的經(jīng)驗教訓,認為商亡國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嗜酒酗酒。西周王朝為維護其長期統(tǒng)治,堅決禁止周人酗酒。酒要飲,又不能失度,所以,就把這種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
傳世和考古發(fā)掘的禁很少。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銅禁。器身為長方形,通高28.8厘米,通長131厘米,通寬67.6厘米,重94.2公斤。銅禁整體由三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相互套結(jié),纖細精致,似焊無焊縫,似鉚無鉚痕。通體鏤空透雕云紋。禁上面正中是一長方形平臺,為放置器皿用的。禁身四周攀附有12個銅怪獸。怪獸有角,張口伸舌,凹腰,獸面狀,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后爪緊抓禁外壁,似欲吞飲禁上的美酒。禁下附虎足10個,虎昂首挺胸,凹腰揚尾,虎尾作管狀與禁下鉚釘相接以承托禁身。整個器物造型莊重而制作精美,實為一罕見的珍品。五層鏤空透雕的巧妙構(gòu)思和精湛的鑄造工藝,實非一般鑄造方法所能鑄成。據(jù)專家研究認為,它很可能是采用失蠟法鑄造。

云紋禁


失蠟法是我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shù)(另兩項為泥范和鐵范)之一。這種鑄造方法在我國何時開始應(yīng)用,長期以來存有爭議。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戰(zhàn)國早期(約公元前400年)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尊盤,尊盤上的透空附飾由表層紋飾和內(nèi)部多層次的銅梗所組成。紋飾分為內(nèi)外兩層,鏤空的花紋之間互不接續(xù),彼此獨立,全靠內(nèi)層銅梗支承,而銅梗又分層聯(lián)結(jié),纖細精致,玲瓏剔透。透空附飾未發(fā)現(xiàn)鑄接或焊接痕跡,具有失蠟法鑄造的特征。據(jù)此將失蠟法的應(yīng)用時間定在戰(zhàn)國早期。而河南淅川下寺2號墓的年代大體在公元前500多年,故此墓中出土的云紋青銅禁將我國應(yīng)用失蠟法鑄造銅器的歷史前推了100多年。它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堪稱中國青銅器鑄造史上的不朽杰作。


【20】鉞-權(quán)利與秩序的象征
鉞(yuè; 音同“越”)是中國先秦時代武器,為一長柄斧頭,重量也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發(fā)現(xiàn)玉制的鉞,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據(jù)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diào)華麗、美觀的特質(zhì),成為象征權(quán)力、象征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三件鉞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強調(diào)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shù)風格完全一致。

商 雙系帶銎青銅鉞

說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通長14.2厘米,刃寬8.7厘米,肩厚0.5厘米,重205克。
其上為扁圓管狀銎,延至體上部,口周沿加厚。體扁近長方,兩側(cè)漸外張,下弧刃最寬,若折肩小鏟。側(cè)上左右各突出一耳,耳中鏤空作系。體大部裝飾云紋圖案,下方省體獸面,有目、鼻和角,上方獸面簡略,目可辨,以銎代鼻。銎管兩面飾蕉葉形紋,內(nèi)有卷云紋,中軸為魚形幾何紋。器表烏黑光亮,刃銳如故。這種直銎鉞極為少見,形體很小,紋飾精美,用作禮器。

商 嵌紅銅云紋青銅鉞

說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通高36.5厘米,刃寬36.3厘米,肩厚1厘米,重11.4千克。
這是目前所見最重的青銅鉞。形體與目雷紋青銅鉞基本相同,但身厚體重。鏤出的大口上下各排列雙行利齒,口周一圈魚形幾何紋。上邊和兩側(cè)飾云紋,紋飾寬凹線中嵌滿紅銅(現(xiàn)大部腐蝕喪失)。在紅銅襯托之下白亮的青銅紋飾十分漂亮、耀眼,增添了華美和貴重之感,營造出莊嚴、肅穆的儀仗氛圍。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采用錯金屬工藝的商代器物之一。

商 目雷紋青銅鉞

說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通高35.2厘米,刃寬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
體扁近長方,長略大于寬,上厚下漸薄。上方正中伸出厚內(nèi),其中有一穿,兩旁肩上亦各有一穿。兩側(cè)漸張,弧刃最寬。上邊和兩側(cè)飾目雷紋,側(cè)脊浮凸魚形幾何紋。鉞中央鏤出大口,上角翹,下角圓,上下各布1排利齒,口圍一周魚形幾何紋。鏤空大口為獸面簡省,僅取呲嘴咧牙形狀。

【21】現(xiàn)存最大的青銅器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青銅器。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冶鑄的極盛時期,制造了大量青銅禮器、兵器、日用器皿、生產(chǎn)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國奴隸制時代青銅冶鑄的高度技術(shù)水平。

司母戊鼎也稱"司母戊大方鼎",呈長方形,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腹面四周邊框飾有獸面紋,鼎上有一對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長1.1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形體雄渾凝重,紋飾精美,線條流暢。鼎是上古時代祭祀用的一種金屬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作的。

據(jù)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組芯的造型方法鑄造出來的。這種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銅液。司母戊鼎結(jié)構(gòu)復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后,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由8塊范鑄成,鼎底由4塊范鑄成,每條鼎足由3塊范鑄成。另外,按每個坩鍋熔銅12.7公斤計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個坩鍋同時并熔。每個坩鍋燃炭、觀火色、運料、運銅液等項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個坩鍋則要二三百人同時協(xié)作。這說明了商代晚期青銅冶鑄工場的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chǎn)和管理生產(chǎn)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后,當?shù)厝嗣窨直蝗毡厩致哉呗幼?,又將它重新埋入地下??上Э箲?zhàn)勝利后,1946年6月再次掘出時,已經(jīng)失掉一個立耳。現(xiàn)在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鼎,有一個立耳是修復時照著另一個立耳鑄成后安裝上去的。
————————————————————————

【22】鼎在漢語詞匯中
鼎在青銅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文化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語言詞匯。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語“嘗鼎一臠”,意即嘗一塊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據(jù)部分而知全體。鼎中煮食,水沸揚而且有聲響,“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動蕩不定,或指聲音嘈雜,如“人聲鼎沸”。鼎雖是炊具,但畢竟是貴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貴族進食,“鐘鳴鼎食”,排列好幾個鼎盛食物,反映了奢華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個方面的力量互相對立、互相制約。舊時科舉,殿試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總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又稱“鼎元”。

青銅鑄鼎,分量當然很重,故用“力能杠鼎”喻人之神力,如司馬遷筆下的項羽。雖是一句話但作用很大,便用“一言九鼎”形容。夏禹鑄九鼎,鼎也成為王權(quán)的象征,夏商周朝代沿襲,都把九鼎奉成傳國之寶,在哪里建王都就把九鼎遷到哪里。因此,后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quán);“遷鼎”表示遷都;“移鼎”表示改朝換代;“竊鼎”表示奪取政權(quán)。春秋時,楚莊王北伐,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起九鼎的大小和輕重,流露出奪取周朝天下之意,所以用“問鼎”、“觀鼎”表示圖謀王位。另外,用“鼎祚”表示國運:成語“折足覆觫”,意即鼎足折斷,食物從鼎中倒了出來,比喻執(zhí)政者力不勝任,以至敗壞國事。

“鼎”又從“王權(quán)”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輔政大臣的“鼎臣”、“鼎輔”的別稱,他們的職務(wù)也有“鼎司”、“鼎席”之稱。豪門大族也別稱為“鼎姓”、“鼎族”等。

“鼎鼎”的疊音詞,有盛大的意思,如“鼎鼎大名”。

《周易》有鼎掛和革掛:“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由此產(chǎn)生的“鼎新”、“鼎革”“鼎新革故”等詞語,意思是破除舊的,建立新的,可以用于改朝換代,也可用于朝政的重大改革。
————————————————————————


【23】青銅器的銘文

金石學是個古老的舊學科名稱,在宋代就已很發(fā)達。青銅彝器是其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青銅器有所謂傳世和出土,其實,今天的傳世器多是歷代的出土器。

青銅器有鼎、簋、鬲、觚、爵、觶、尊、卣、壺、觥、瓿、方彝、盉、豆、敦、盆、鑒、盤等眾多名目。按種類分有禮器、食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器。

青銅器的銘文,又稱金文、鐘鼎文。商代到春秋時期的銘文,一般是鑄成的;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銘文,大都是刻成或鏨(zan)成的。有銘文的青銅器數(shù)量極多,單是西周有文字的青銅器即在三千件以上。銘文從幾個字到幾百字,是研究商周社會的重要資料;經(jīng)科學發(fā)掘獲得的青銅器的銘文價值更是巨大,尤其是具有明確紀年月日和月相紀錄的銘文。 商周是青銅器輝煌的時代。

商代晚期青銅器上出現(xiàn)了銘文,較早的銘文只有幾個字,大都是族徽圖像、人名或父祖名,如“婦好”之類。西周青銅器多銘文,且多幾百字的長篇。比如今存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毛公鼎,相傳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腹內(nèi)有銘文32行、499字, 記述周宣王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毛公鼎是現(xiàn)存銘文最長的一件青銅器。有些銅器可據(jù)銘文內(nèi)容推定屬于某王而成為標準器,最著名的如武王時的利簋。銘文內(nèi)容可大略分為四類:1、記作器祭祀或紀念其先祖。2、記王之冊命、訓誡、賞賜。3、紀錄戰(zhàn)爭大事。4、記田地糾紛及疆界事。東周鑄有銘文的銅器日益減少,銘文除少數(shù)外一般都很簡短。銘文的書史性質(zhì)日趨衰落,逐漸變?yōu)樗囆g(shù)性的裝飾。戰(zhàn)國晚期銅器的銘刻,則多為物勒工名。

青銅器銘文,不僅是古文字研究的內(nèi)容;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對歷史研究意義重大。1976年在陜西省臨潼縣的一處周代窖藏中出土的利簋,腹內(nèi)底有銘文4行、32字,銘文記載了甲子日早晨,歲星正當其位之時,周武王伐紂,并很快就占有商都之事。利簋不僅為西周銅器斷代提供了重要的標準,也證實了《逸周書?世俘解》、《尚書?牧誓》等傳承文獻對武王伐商一事的記載。武王克商后二年去世,成王即位,周公輔政;管叔、蔡叔等不滿,勾結(jié)商王之后武庚叛亂;周公決心親自引軍東征,三年平叛。這段重要的西周史實得到了小臣單觶、冉方鼎、禽簋、周公方鼎、魯侯尊(明公簋)、沫司土迭簋(康侯簋)、剛劫尊等成王時青銅器銘文的證明。1965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縣的何尊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銘的銅器。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為了更好地對付商和東夷的剩余勢力,在天下中心營造成周(今在洛陽東郊)的事。銘文內(nèi)容可與《尚書》的《洛誥》、《召誥》互為印證補充。 銘文中多有關(guān)于當時社會經(jīng)濟的資料,如涉及土地制度的有衛(wèi)盉、五祀衛(wèi)鼎、九年衛(wèi)鼎、格伯簋、散氏盤等。勿鼎中有十分詳細的奴隸交易過程紀錄,同時也是有關(guān)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資料。


【24】盛酒器:斝和卣
斝,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fā)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溫酒?;驹煨蜑槌蘅?,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檔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一般來說,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 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緝, 常用蕉葉紋、饕餮紋、云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云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禮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時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為橢圓形,頸微束,垂腹,圈足,帶提梁,俗稱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鳥獸形有提梁的盛酒器,習慣上稱為鳥獸形卣。己發(fā)現(xiàn)的鳥獸形卣有雙鳥、單鳥、虎等造型。

青銅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1994年山東膝州前掌大村出土。此器子母口,豎頸,圓腹,下部微鼓,圈足。器側(cè)面附有提梁,有蓋。蓋頂有一菌狀鈕,鈕頂面飾渦紋。蓋、腹和圈足均飾一條雙身的龍。提梁飾龍紋,兩側(cè)穿系處各飾卷角羊首。器內(nèi)有銘文“史”宇。此器出土時內(nèi)盛透明液體,有可能是當時所貯的酒

1990年河南安陽郭家莊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對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飾饕餮紋。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高27·5厘米

1976年陜西寶雞出土。兩件自造型相同,均為橢圓形,橫置提梁,高沿蓋,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梁兩端置羊首。提梁飾龍紋,中部左右各設(shè)一牛首。整器紋飾均以細雷紋為地,所飾獸面紋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翹出器表。四條棱脊自蓋至足。這一對自制作精良,裝飾華麗,具有極強的立體感。
————————————————————————


【25】盛食器:簋
簋,讀作“詭”(Guǐ),簋,盛食器和禮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飯食。簋的形制很多,變化較大。商代簋形體厚重,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兩耳或無耳。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西周除原有式樣外,又出現(xiàn)了四耳簋、四足簋、圓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種形式,部分簋上加蓋。商周時多數(shù)簋體形厚重,飾云雷、乳釘?shù)燃y飾,少數(shù)為素面或僅飾一二道弦紋。春秋時期,簋的銅胎變薄,花紋細碎,有的簋蓋鑄成蓮瓣形。戰(zhàn)國以后,簋極少見到。簋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宴享和祭祀時,以偶數(shù)與列鼎配合使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牛首四耳銅格伯簋
西周 高23·8厘米對稱的2個牛頭。

整器在獸耳上飾有24個大小牛頭,裝飾構(gòu)思巧妙,古樸典雅,在簋器中是不可多得的。

格伯簋
西周 高31厘米

此簋內(nèi)底鑄有銘文8行83宇,記錄的是西周中期的一次土地買賣活動,大意為格伯用30畝的田產(chǎn)換取了傭生的4匹好馬,雙方刻木為憑,并勘定了田界。

秦公簋
春秋 19·8X18厘米

有蓋,圈形把手,鼓腹,圈足。腹部有獸首雙耳。蓋器同銘,蓋54字,器51宇,字體與石鼓文相近。


【26】青銅食器:鬲
鬲 【拼音】:[gé]
飪食器和禮器。流行于商代至戰(zhàn)國時期。商代高的造型仿新石器時代陶高制成,器身較高,兩直耳立于口沿上,侈口,圓腹,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狀,以便烹煮時擴大受火面積,腹底有 3個錐形短足,花紋簡單。商中期后,高身開始裝飾精美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時,袋足逐漸蛻化,器身也由豎高向橫寬發(fā)展;還有方鬲,下部有門可以開合。西周中期后出現(xiàn)附耳,有的口沿外侈無耳,晚期部分高為蹄形足。春秋基本沿襲西周造型。戰(zhàn)國晚期后銅鬲消失。

西周中期后,鬲除炊粥外,也作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與列鼎三、五組合。

師趁鬲
西周早期 50.8X47厘米
飪食器或盛食器。器表光潔。圓形,平沿,平唇,三袋足,二腹耳高出口沿。頸部飾上、下顧首三角形萎紋,袋足中線飾高大莊棱,足飾大型紋。銘文5行30字。造型雄奇瑰麗,在裝飾上也表現(xiàn)出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銘文書體攜刻堅剛有力,精到有致。

番君鬲
春秋 高11.8厘米
其形斂口外侈,束頸圓肩,無耳。與早期鬲相較,腹已漸淺,分檔平緩,蹄形足細長,器身呈橫寬發(fā)展,飾紋已無繁繡之氣,回旋曲柔,簡潔抽象,風格自由隨意,令人賞心悅目。

夏代青銅器
青銅器時代開始干夏代,二里頭文化地域分布和夏代版圖相符合,二里頭文化的碳14年代測定都在夏紀年的范圍之中,這導致了許多學者以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的共識。傳說夏禹鑄九鼎,史料中更有夏禹之子夏啟煉銅的記載??脊殴ぷ髡咴谘邘煻镱^遺址中發(fā)掘出煉渣、煉銅坩堝殘片、陶范碎片,這些也說明二里頭文化巳經(jīng)有了冶煉和制作青銅器的作坊。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均為夏代晚期青銅器。夏代一升始就出現(xiàn)了禮器和兵器兩大類,奠定了中國青銅器以禮器和兵器為主的構(gòu)架模式。夏代青銅器的紋飾,除了乳釘、圓餅和幾何紋以外,就是鑲嵌綠松石的牌飾了,牌上的獸面紋,兩眼之外,其他部分是抽象而不寫實的,它也是已知青銅器上最早的獸面紋。


足是銅器造型主要裝飾之一,常見的足部制作有錐足、柱足、扁足和蹄足。錐足是指上粗下尖作圓錐形的足部,多為空心式,柱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似柱子一般,上下等粗,或上端略粗,扁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作扁平的龍形或鳥形。蹄足是指器物足部呈現(xiàn)曲線狀,足底粗大,似獸蹄形。
————————————————————————

【27】幾種青銅器物的簡解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shè)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quán)之意。鼎數(shù)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qū)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地紋:主體紋飾周圍的細小紋飾,視之如主體紋飾飾于其上。地紋通常有雷紋、回紋等。

夔: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爬行動物,只有一足。青銅器上經(jīng)常以夔作主題紋飾。

夔 kuí 【名】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商周銅器上多夔狀紋飾人名。相傳為堯、舜時樂官
〔夔夔〕敬謹恐懼的樣子。

獸面紋:
獸面是古代人們想象中的怪獸的面部,將其刻畫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紋飾稱獸面紋。宋代的學者把獸面紋稱為饕餮紋。獸面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
饕餮 tāotiè 貪財為饕,貪食為餮?!蹲髠鳌の墓四辍?/span>
饕貪而無厭;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韓非子·亡征》
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猛獸,常見于青銅器上,用作紋飾,稱為饕餮紋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呂氏春秋·先識》
貪吃者或性情貪婪的人 饕餮之徒

觚 ;
(音孤)我國古代飲酒器。圓體,侈口,細頸,呈喇叭形狀。陶觚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平底,無圈足,夏商時較為流行。青銅觚始見于商代早期,平底下加圈足。商周時代流行,西周后逐漸消失。從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觚經(jīng)常與爵伴隨出土,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觚與爵組合使用。元、明、清時,仿青銅觚瓷質(zhì)花瓶較流行,稱“花觚”。弦紋
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tǒng)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xiàn)為凸起的橫線條。大多數(shù)情況下,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xiàn)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專用弦紋裝飾者。

(音和)《說文》:“盉,調(diào)味也?!蓖鯂S《說盉》:“盉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和之而注之于爵?!毙萍此?/span>

(音甲)古代的一種酒器,始見于二里頭文化的晚期,沿至西周初期。斝的形制變化不大,多為圓體、三足。


古代的飲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鋬及三尖足。青銅爵最早出現(xiàn)在二里頭文化時期,至西周中期逐漸消失。

〔鋬〕 pàn 器物側(cè)邊供手提拿的部分:“周鳧尊……有流有鋬?!?


1.盛酒器。作為隨葬禮器往往與卣或方彝相配,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
2.陶瓷器品種之一。一般指形體高大的大口器。但有時人們也稱一些明顯為瓶或罐的器物為尊,一是其用來盛酒,而尊的本意就是盛酒器;二是以尊稱謂更顯文雅。


古代的盛酒器。最早見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時期,有圓體和方體兩種形式。
〔罍〕 léi 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制成。 盥洗用的器皿。

云雷紋
青銅器上的典型紋飾。是以連續(xù)的回旋形線條構(gòu)成幾何圖紋,圓形為云紋,方形為雷紋。
小臣
在殷及西周早期是一較高的官職,此官名后常隨以私名。西周中期后此官職地位下降。

夔紋
我國傳統(tǒng)的裝飾紋樣之一。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肚f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風。”釋文:“夔,一足獸也?!錉钊缗#n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span>

對銘
銅器研究中的術(shù)語。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蓋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時在蓋和器上鑄有文字內(nèi)容、字數(shù)及字體完全相同的銘文,稱為對銘。
〔簋〕 guǐ 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

蕉葉紋
裝飾紋樣的一種。一端尖銳,一端較寬,作蕉葉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稱,蕉葉即芭蕉葉。

尊彝
金文中,尊是雙手捧酉(盛酒器)的象形,尊彝是青銅器中祭祀禮器的共名。
————————————————————————

【28】青銅器的解釋
青銅,即紅銅與錫、鉛、鎳、形等化學元素的合金,商周時稱金或吉 金,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高、化學性能穩(wěn)定等優(yōu)點,能鑄造出用于生產(chǎn) 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器物,生產(chǎn)工具替代原有石制工具。它的出現(xiàn)對人類生產(chǎn)力發(fā)展起到劃時代的作用,因此稱為青銅時代。中國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shù)已有三千年歷史,1975年甘肅東鄉(xiāng)林家馬家窯類型遺址出土的一件單范 鑄造銅刀,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銅器。中國的青銅時代是以奴隸占有制為主 導生產(chǎn)方式的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jīng)夏、商、西周、春秋時代,大約經(jīng)歷了十五個世紀。青銅冶鑄工藝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各個時期的風格特征。商代前期造型輕薄,紋飾簡單。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造型厚重華麗,紋飾以獸面紋、葵龍紋以及各種動物紋、幾何紋為主,表現(xiàn)了神權(quán)思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風格趨向簡樸,紋飾以粗線條的竊曲紋、重環(huán)紋為主,長篇銘文增多。春秋后期至戰(zhàn)國,造型精巧,紋飾以活潑的 動物紋和復雜細密的蛹蛹紋、云紋為主,細線雕刻的狩獵、宴樂、攻戰(zhàn)等 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圖像流行,并出現(xiàn)以金、銀、紅銅、玉石等鑲嵌的各種圖案和畫像的新工藝。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裝飾紋樣和鑄造技術(shù)綜合了繪畫、雕塑、圖案和工藝美術(shù)于一體,以紋飾精美絢麗,造型繁多而著稱于世。古代青銅器的研究已成為中國考古學和美術(shù)史的重要分支。
————————————————————————

【29】什么是鎏金
我國的鎏金技術(shù),自戰(zhàn)國以來即大放光彩,尤以兩漢最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后,涂上銅器表面,經(jīng)溫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華貴璀璨經(jīng)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傳至今極為稀罕,主要原因是歷代以來戰(zhàn)亂損毀,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盜墓賊不知鎏金的藝術(shù)價值,就按重量賣給打金匠,熔練為金塊或金元寶,所以被破壞的鎏金器物不可勝數(shù)。

80年代末,海外藝術(shù)品市場出現(xiàn)一股鎏金熱,1989年11月,美國紐約蘇富比藝術(shù)品拍賣公司拍賣一件明代鎏金彌勒佛像,底價為8萬元美元,結(jié)果以21&127;萬美元的高價成交,震驚了全球文物市場。許多藝術(shù)品收藏家和投資者把目光瞄上鎏金器,價格迅速上漲,至今的鎏金物已成為國際藝術(shù)品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遼 銀鎏金風簪 長5.5cm

————————————————————————【30】戰(zhàn)國云錦紋地連弧蟠螭紋鏡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欧美一级黄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毛片av久久| 国产女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婷婷欧美中文字幕| 久久成人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能在线看的视频你懂的| 色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午夜精品在线观看视频午夜| 欧美不雅视频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91久久精品中文内射| 九九热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字幕|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久久| 亚洲专区一区中文字幕| 色婷婷久久五月中文字幕| 欧美乱妇日本乱码特黄大片| 日韩欧美国产亚洲一区| 精品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人妻少妇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本成人在线| 日本午夜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男生和女生哪个更好色| 色一情一乱一区二区三区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综合区| 91精品日本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av在线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超薄丝袜足一区二区三区| 大伊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正在播放国产又粗又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多人疯狂性战派对| 国产又粗又深又猛又爽又黄|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