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日本料理的時候,常常能看到各式的新詞,本膳、懷石、會席、割烹、料亭,直叫人云里霧里,立時覺得高大上起來。為了搞明白,我去翻了些書。
本文是將參考書中的內容按我自己理解表達出來,想要深入了解,建議去讀原書。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
本膳本膳料理的興起,源于鐮倉時代(1185~1333)末期武士階層開始追求奢華的生活。進入室町時代(1336~1573)后,本膳料理在烹飪上發(fā)展出了日本的特色,而儀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規(guī)律。
菜碟或碗會置于“折敷”,也就是一種托盤中呈上來。第一個托盤呈上的就叫第一膳,或者就叫做本膳,接著往下是二の膳、三の膳。在形式上,一般菜碟或者飯菜的數(shù)目為7、5、3這樣的奇數(shù)。所以最基本的本膳料理形式就是三膳,“本膳”有7菜,“二の膳”有5菜,“三の膳”有3菜。上菜時,所有的菜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全部擺放好之后,吃的時候也要按照本膳、二の膳、三の膳這樣的順序來吃。級別較高的則有七膳之多,并且都有御果子相配。
起源于武士階層的本膳料理
除膳之外,還有獻,獻的作用是供大家喝酒,每一獻也有相應的食物供應。最基本的儀式為“式三獻”,這是吃本膳之前,按一定的順序先喝三輪酒。酒過三巡之后開始吃正餐。所有的膳用完之后,再接著喝酒,則從四獻算起,歷史上有貴族舉辦的宴會有多達二十一獻。
類似歐洲中世紀時的宴會,吃喝的間隙還有表演,在日本叫做“能”劇。
本膳料理到了現(xiàn)今已經(jīng)只出現(xiàn)在少數(shù)儀式場合了,出現(xiàn)也會遵循以前的制度。故而這個詞的意思跟以前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 懷石上海世博會的時候,日本產(chǎn)業(yè)館內開設了料亭,提供人均3000元的懷石料理。就算這價格也擋不住中國人民的消費。但到底什么才是懷石料理呢?
提及懷石則不能不提茶道。喝茶在日本自鐮倉時代末期就流行于各個階層,伴隨喝茶,還有各種各樣的游戲。到了室町時代初期,也出現(xiàn)了一些佐茶的食物。
由市井的喝茶走向風雅的茶道,最初由奈良僧人村田珠光(1423~1502)發(fā)起的。珠光和尚的師傅是個在中國的挺有名的人物。 珠光和尚的師傅一休
珠光跟一休學禪,達到了茶禪一味的境界,確立了閑寂茶道觀。
武野紹鷗(1502~1555)進一步對茶道中的外物作了簡化,把用茶引起人興奮娛樂,轉為欣賞、享受茶本身,規(guī)定伴隨茶的飲食不能超過一汁(就是湯)三菜。
一汁三菜的概念早于紹鷗的年代,是日本人家常飲食的規(guī)格(實際在物資匱乏時,這個也是達不到的),而如果家里來了客人,這個規(guī)格就升級到二汁五菜。
一汁三菜的規(guī)格
到了紹鷗的弟子,“茶圣”千利休(1522~1591),他把之前茶會之后的酒宴從茶會中剝離了,視茶會為純粹品茶的場所,更重視閑寂的精神追求,并且堅持一汁三菜作為茶道飲食的理想數(shù)量。 《利休にたずねよ》 劇照,他本人應該不帥……
利休雖然是閑寂茶的集大成者,對茶道的一些規(guī)定影響也非常之大,但在他生前,甚至包括他死后的一段時間,閑寂茶都并不是茶道的主流。在貴族中,追求奢華的大名茶更為常見。大名茶雖然也遵循一汁三菜的規(guī)定,但從餐具到食材都極盡奢侈之能事。
《利休にたずねよ》 劇照,貴族喝茶,陣仗可真大
利休死后,茶道逐漸向更多的階層流行開來。到了利休去世約百年后,著名《南方錄》被發(fā)現(xiàn),內容是利休弟子對其言論的記錄,類似于《論語》。不過后世考證這是一本偽書,或者是摻雜了一些真實記錄的偽書。但不管怎么樣,這本書的影響很大,推動了閑寂茶的卷土重來,閑寂茶在大概十七世紀末最終占據(jù)主流。
在利休時代,伴隨茶道的飲食被稱為會席。到了《南方錄》,為了將閑寂茶的飲食與大名茶的飲食區(qū)別開來,借用了與“會席”同音的“懷石”一詞。書中記載了那個耳熟能詳?shù)墓适?,說因為懷石在禪林中叫菜石,將烤熱的溫石放入懷中以溫暖肚腹。
此處的會席不同于江戶后期化政時代(1804~1829)興起的會席料理。而因為今天的懷石料理又明顯不同于南方錄時代的懷石,所以對于這種嚴格存在于茶道中的懷石,在前面加個茶字,以示是茶道中的食物。
簡單總結來說: 會席(利休時代) ≈ 懷石(《南方錄》時代) = 茶懷石(今)≠ 懷石(今)
會席料理進入到江戶時代(1603~1868)之后,餐飲文化開始發(fā)展,特別是寶歷至天明時期(1751~1789),江戶等大城市出現(xiàn)了一批高級餐館,甚至期間出版了一些餐廳的評價指南。之后雖然沉寂了一段時間,但又在化政時期(1804~1829)達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餐館推出了會席料理,將懷石料理中廚師總結出來的烹飪技藝繼承下來,然后從茶道中剝離出來,形成了專門服務于餐飲的形式。當時有“會席”和“即席”兩種,會席是提前預定或按餐館定下的固定菜譜來吃,即席則是去了之后可以點單的。
會席料理
有資料提到說會席料理是以飲酒為中心的料理,我讀到的書似乎并不是這么說。美食、美酒、表演、唱歌、跳舞、聊天、娛樂,所有的享受都可以是會席料理的元素。而最奢華的會席料理,就是在“八百善”這樣的高級料亭里的。
八百善,江戶時代最著名的料亭
因為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的飲食風氣發(fā)生了巨變,所以今天的會席料理,一般也是仿化政時期的。
京料理一詞是明治維新之后才有的,而今天以京都為首的懷石料理,一方面繼承了會席料理部分傳統(tǒng),又在日本西化中吸收西洋元素,逐漸演變的出一道一道上菜的風格,另外還借用了一些茶懷石里的理念,讓端坐的食客們感嘆 “果然是借尸還魂” 。(注:一道一道上菜的風格,沒有仔細考證過,但是特別像十九世紀法國流行的俄式上菜制service à la russe)。
也因此今天的懷石料理,并無通行的嚴格規(guī)定,各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簡單總結來說: 會席(利休時代) ≠ 會席(化政時期) ≈ 會席(今) ≠ 懷石(今)
料亭料亭是較高級的日本餐廳,在以前最重要的是擁有奢侈的大空間,供表演節(jié)目等娛樂之用。 料亭
現(xiàn)在料亭最鮮明的特色除了特別貴,就是有女將服侍用餐。一般來說,不大接待生客,大阪的料亭到現(xiàn)在仍然是會員制。在器皿上的選擇也非常講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因為地方大,廚房離得遠,菜上來就冷了。而食客也見不到廚師,無法與廚師交流。所以另一種餐廳應運而生。
割烹割烹一詞源自《孟子·萬章上》里“伊尹以割烹要湯”,沒什么特別,就是這兩個字的本義。在日本,割烹并不是一種料理,而是描述直接坐在廚房前面能看到廚師料理的這么一種餐館,可以很高檔,也可以很市井。
米其林三星的銀座 小十,主廚奧田將餐廳開為割烹的形式
據(jù)說割烹餐館最早是十九世紀出現(xiàn)在大阪,但不是特別盛行。直到二十世紀后半段,關東地區(qū)才流行割烹的形式。我猜這與明治維新后日本廚房的西化也脫不了干系。大概1890年左右,傳統(tǒng)的日本廚房就開始改變格局變?yōu)殚L條形操作,二十世紀初逐漸有了自來水,煤氣。到了六十年后,有了系統(tǒng)的櫥柜,可以把所有廚具雜物收納起來。同時期還有了冰箱等電器。有了這些便利,可能才使得割烹在關東也流行開來。
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幅圖,可能不完全正確,但梳理的挺全的。 日本不同時期的料理
圖中其他的名詞,因為如今不大常見,懶得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