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確要求,就是讓學生讀書有選擇,有自由度,擴大閱讀空間。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閱讀量,才有語感,閱讀能力、語文素養(yǎng)也才能得以提高。題海戰(zhàn)術只會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讓他們失去對語文的興趣。光是讓學生在指定范圍內閱讀,也是不好的,那會限制學生的自主性,也會挫傷讀書的興味。 讀“閑書”是自主選擇的閱讀,是目的性不那么強的閱讀,甚至是漫不經(jīng)心的、帶有娛樂性質的閱讀。放手讓學生讀“閑書”,就等于把他們送到浩瀚的書海之中,讓他們自由穿梭“歷險”,這是引發(fā)閱讀興趣的最好辦法。書海中當然五光十色,甚至泥沙俱下,孩子們剛進入,適當給以一些指引是必要的,這指引主要是導向閱讀名著和經(jīng)典,導向那些健康的、有文化意義的書,導向適合孩子們不同年齡段讀的書。但“導向”不是死板限定,更不是強行禁止接觸某些“壞書”。堵塞不如疏導,你越是禁止,越可能引起好奇心,他們反而可能偷偷找來讀。引導他們讀健康的、有內涵的書,他們的閱讀口味和分析能力慢慢提升了,也就逐漸學會遠離那些低劣的書了。所以,讓孩子們讀“閑書”,在適當指導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放手。 老師和家長應當把眼光放長遠一點,看到學生有課外閱讀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為考試而扼殺這種興趣。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應當關心和指導,但沒有必要過多干涉。學生有他們的語文生活,有他們的語文“圈子”與表達形式,包括他們讀“閑書”的交流平臺:博客、QQ等,其實這些都是他們語文能力成長的重要方面。我們也許不能完全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但應當給予尊重和必要的關照,盡可能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這樣做會加倍引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 我曾經(jīng)在北大本科一年級新生中做過一次調查,發(fā)現(xiàn)兩點:一、凡是喜歡語文,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二、只熟習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即使考試成績不錯,進入大學后,往往會感到學習困難,視野窄,思路不夠開展。在應試教育還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況下,我認為,除了“為高考而讀書”,應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松的個性化閱讀中發(fā)展。人文素質高了,其實也是有利于考試取得好成績的。 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不太受學生歡迎,究其原因,是混淆了精讀課與略讀課的功能。本來,精讀和略讀是兩類功能不同的課型,精讀就是教讀,是示例閱讀方法;略讀是自讀,老師指點一二即可,讓學生自己讀,用精讀所學的方法去實踐,舉一反三。如今,多數(shù)語文教師把語文課全都講成精讀了,學生的自主閱讀空間被壓縮,又不讓讀“閑書”,這樣的語文課學生怎么會喜歡? 語文教學應當研究如何溝通課內課外的閱讀。區(qū)分精讀和略讀,再往課外閱讀延伸,我看是個好辦法。現(xiàn)在有些語文教材設計了閱讀“鏈接”,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書目,可是很多老師不重視,這有點可惜。應當好好利用這種“鏈接”資源,鼓勵學生讀“閑書”。 應建立這樣一種觀念: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止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這次課標修訂也強化了對于課外閱讀的指導,強調在閱讀上“尊重天性,培養(yǎng)興趣,提高能力”。這三句話很值得琢磨。在課內要注意引起閱讀的興味,學生課外就會主動找書來讀,慢慢形成習慣。 現(xiàn)在語文教學幾乎完全指向高考,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學生中學畢業(yè)了,卻沒有形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除了課本與教輔,沒有讀過幾本書,閱讀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優(yōu)雅有趣的事情。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 語文教學除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應該把閱讀習慣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來培育。一個人成年后不管從事什么工作,無論貧窮富貴,如果沒有讀書的習慣,就很難實現(xiàn)終身教育,也很難提升素養(yǎng)。 培養(yǎng)閱讀習慣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這樣看來,“閑書”不閑。 ?。ū疚南到逃苛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召集人、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為“為中國未來而讀——2014閱讀論壇”撰寫的書面講話,載《中國教育報》2014年8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