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即農(nóng)歷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jié)也稱“乞巧節(jié)”,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當(dāng)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人們紀(jì)念七夕這一天、在七夕這一天祈愿,往往也都圍繞著“心靈”、“手巧”這兩個主題,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紀(jì)念形式和民俗活動。特別是古代,這些風(fēng)俗是異常豐富而多彩的。
國畫:桐蔭乞巧 縱觀七夕民俗活動,多與七夕民俗的兩大主題:“乞巧”、“婚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從這兩大主題發(fā)展出的習(xí)俗。同時又因為這兩大主題與女人關(guān)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紀(jì)念活動的主體是年輕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稱作“女兒節(jié)”,或稱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婦女節(jié)。清代《月曼清游圖》冊描繪的是大家閨秀一年12個月的貴族生活。其中一幅名為《桐蔭乞巧》的,正是對京中“七夕”風(fēng)俗的描繪。 全畫細(xì)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于庭院,然后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jù)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這就是清代七夕節(jié)盛行的“投針乞巧”,也叫“丟巧針”。與針線有關(guān)的“乞巧”活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唐·蛛絲乞巧 七夕織女賜新妝
“喜蛛應(yīng)巧”或曰“蛛絲乞巧”,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乞巧方式,女人們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稱喜子)放在事先準(zhǔn)備妥當(dāng)?shù)男『凶又?,翌日清晨打開盒子,根據(jù)事先設(shè)定好的標(biāo)準(zhǔn)評價蜘蛛一夜所織,來研判得巧豐寡。這個習(xí)俗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xí)蚤_;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后來歷代驗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視網(wǎng)之有無,唐視網(wǎng)之稀密,宋視網(wǎng)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宋·穿針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 周處《風(fēng)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幾筵,設(shè)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碧圃娙俗嬖仭镀呦ζ蚯伞吩娫疲骸伴|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迎風(fēng)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贝┽樒蚯烧?,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彩線連續(xù)穿過為巧?!蹲砦陶勪洝罚骸捌鋵嵈酸槻豢捎靡?,針褊而孔大?!?/p> “穿針乞巧”,是較早的出現(xiàn)的乞巧方式之一,即首先制作不同類型的多孔針,有雙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乞巧針,然后由年輕女性在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誰先穿過就是“得巧”。關(guān)于乞巧穿針的民俗最早始于漢,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最早記載了穿針乞巧的民俗:“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xí)之?!蹦铣肚G楚歲時記》中也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jié)彩樓,穿七孔針”的記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xì),不僅記有七夕彩樓,還有祭祀擺設(shè),更包括了穿針乞巧的競賽規(guī)則:“七夕,宮中以錦結(jié)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shè)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弊鳛楹罄m(xù)發(fā)展,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中則有:“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焙笫赖拇┽樒蚯擅袼谆疽源藶闇?zhǔn)繩。
清·丟巧針 佳節(jié)女兒約諸鄰 《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xì)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被蛎麃G巧針。清代詩人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詩》:“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余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p>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乞巧的形式有所衍變,姑娘們不僅“穿針乞巧”,還會“投針驗巧”,也稱“丟針卜巧”或“丟巧針”,這不能不說死“穿針比巧”的民俗變體。程序是這樣的:在七夕正午時分,一盆清水置于戶外爆曬,一段時間以后,漂浮而至水面的塵土?xí)Y(jié)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放在水上,有了薄膜的支持,針就會浮在水面,不會下沉。水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針影和波紋,如果出現(xiàn)花朵、云彩、鳥獸的形狀,就意味著得巧了。反之,若呈現(xiàn)細(xì)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此民俗與明清兩代尤為盛行。 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的記載就是上述驗巧的具體再現(xiàn):“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xì)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薄吨彪`志書》也說,良鄉(xiāng)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所引《宛署雜記》也進(jìn)一步印證了上述驗巧過程:“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蛏⑷缁?,動如云,細(xì)如線,粗如錐,因以卜女之巧?!?/p>
宋·染紅指甲 端午階前采鳳仙 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jīng)年乃消?!痹偃绾榱良妒略~之七》:“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君不見東家女兒結(jié)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紅。斜簪茉莉作幡勝,鬢影過處繞香風(fēng)?!?/p> 直到現(xiàn)在七夕節(jié)染指甲仍廣為流傳,在西南一帶的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fēng)。許多地區(qū)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jié)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fā),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shù)女子與兒童們,在節(jié)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guān)系。 用鳳仙花瓣染指甲,今日鄉(xiāng)間依然可見。取鳳仙花瓣和明礬適量放入碗中搗碎成糊狀。取少量已經(jīng)制作好的糊狀物覆蓋在指甲蓋上,并用使用透氣度適量的樹葉,如構(gòu)皮樹葉包裹手指,用棉線扎好。翌日拆開,指甲就是紅的。選擇透氣度適量的樹葉,如構(gòu)皮樹葉,而不選用布條或者塑料袋包裹手指,主要是因為布條透氣太強(qiáng),糊狀物會迅速干結(jié)。而用塑料布抱住手指,缺少透氣,會令手指不適。
宋·供摩侯羅
《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彼未K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妍,制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稱為“湖上土儀”,有泥孩兒、鶯歌、花湖船等?!秹袅讳洝份d:“內(nèi)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叫摩睺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襕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hù),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彼卧S棐“泥孩兒》詩云:“牧瀆一塊泥,裝塑恣華侈。雙罩紅紗廚,嬌立花瓶底。少婦初嘗酸,一玩一心喜。潛乞大士靈,生子愿如爾。 摩侯羅亦作"摩睺羅"﹑"摩訶羅"。唐﹑宋﹑元習(xí)俗﹐用土﹑木﹑蠟等制成的嬰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時用﹐為送子之祥物。語本梵語摩睺羅伽(Mahoraga)??上В驗槎喾N原因,就連馬未都先生在百家講壇中解釋“摩侯羅”時候,也語焉不詳。20世紀(jì)30年代傅蕓子先生在《宋元時代的“磨喝樂”之一考察》中有這樣的記載:“它源出于佛典。自印度傳來,經(jīng)過一番中土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美妙可愛的兒童。為“七夕節(jié)”祭物之一?!辈幻馄?。實際上,此物始于唐代,稱為“化生”。鮮卑人叫它Mahoraga,可以譯作:車轱轆娃?!澳盍_”早期是穿有服飾的泥、木、蠟偶,供養(yǎng)祈求生男孩。后演繹為送婚親家之禮物,因兒童喜愛,做了非莊重的玩偶。唐宋時名字還有:摩喝樂、磨合羅、摩訶羅等多種。宋元百姓漢語俗稱為“泥孩兒?!痹谀盍_的塑造上,以(宋)蘇州制作最為精巧。
清·拜魁星
清代臺灣風(fēng)俗,七月七日,婦女忙于拜織女,而男子則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清鄭大樞《臺灣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jié)緣煮豆待何時?!卞X琦《臺灣竹枝詞·拜文昌》詩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lián)斗,天上人間各自忙。”當(dāng)?shù)厝朔Q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民間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臺兩地,特別是讀書人逢“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菫楸倍菲咝堑牡谝活w星。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鞍菘恰眱x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七夕”這晚,天井里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F(xiàn)在各地的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xiàn)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xué)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于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dāng)?shù)貧v年高考文、理狀元榜。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
金·曬書翻經(jīng) 三伏朝爽曬書篇
《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jīng)書及衣裳,以為卷軸久則有白魚。”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曬書,后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堆嗑q時記》:“京師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鼻迮宿碾h有《六月六日曬書詩》。 晴空朗朗的盛夏,陽光熾熱,心情是何等的明快。到了農(nóng)歷的六月初六,讀書人首先想到的是曝曬書籍字畫,去霉殺蟲,使之不腐不爛,以便傳之久遠(yuǎn)。
習(xí)俗漸行漸遠(yuǎn),關(guān)于曬書翻經(jīng)的小故事卻流傳至今: 據(jù)載,司馬懿當(dāng)年因位高權(quán)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dāng)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dá)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xí)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xué)。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fēng)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jī)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fēng)。七月七日,當(dāng)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fù)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dāng)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fēng)俗有多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