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繪畫作品達2000件以上,題材包括宗教、神話、肖像、風景等諸方面,是17世紀歐洲最多產(chǎn)的一位巴洛克畫家。魯本斯的畫具有構(gòu)圖宏大、色彩飽滿、明暗對比強烈、線條豐富的特點。魯本斯筆下的人物總是那樣樂觀、好勝、熱烈多情,充滿了生命力,使人觀后也受到鼓舞,增強了對人生的信念,而魯本斯所繪的女性,則是生活的希望,是健康與欲念的化身。 油畫:三美神,畫家:魯本斯 魯本斯的油畫《三美神》是一幅以古希臘傳說為母題的作品。三美神是“優(yōu)雅與美麗”的擬人形象,在藝術(shù)中她們常常是維納斯的侍女,故也分享她常用的幾種標志,如玫瑰、番石榴、蘋果和骰子。據(jù)赫西烏德的《神譜》說,三美神的名字是阿格拉伊亞、歐弗洛緒涅和塔利亞。標準的處理方式是三個人在一起,有兩個人的面部可以被觀者看到,另一個則背向觀者。這種方式是古典時期傳下來的,文藝復興時期仍延用。這一組形象,在不同的時代都曾被寓意性的作品所采用。羅馬哲學家塞涅卡(公元前4年一公元65年)曾把三美神描述為含笑的少女,裸體或披著薄紗,以她們代表恩惠和饋贈的三個方面:“給予”、“接受”、“酬謝”。15世紀佛羅倫薩人文主義哲學家則用三美神代表愛情的三個方面:“美”引起了“欲望”,而達到“滿足”。另外還有時讓三美神代表“純潔、美麗、愛情”,有時也在畫中寫上這三個詞的拉丁語銘文。 魯本斯創(chuàng)作于1639年的《三美神》雖然取材于古希臘神話傳說,而且也采用了意大利的技法系統(tǒng),但人物形象卻充滿了佛蘭德斯式的歡快氣息。三位女神健碩、豐滿的身軀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她們的表情歡樂而自信。丹納在《藝術(shù)哲學》中曾談到過魯本斯筆下的形象:佛蘭德斯人不容易接受意大利人的人體觀念,因為“他生長在寒冷而潮濕的地方,光著身體會發(fā)抖,那兒的人體沒有古典藝術(shù)所要求的完美的比例、瀟灑的姿態(tài),往往身體臃腫、營養(yǎng)過度,軟綿綿的白肉容易發(fā)紅,需要穿上衣服。”然而,事實卻如貢布里希所說:“那些因為魯本斯畫的女人過于肥胖而反感的人,一般就注意不到魯本斯畫的是多么絕妙。” 魯本斯經(jīng)常在木板上作畫,甚至很大的作品也畫在木板上,這是魯本斯保持尼德蘭油畫技法的一個證明。在意大利很少有油畫家把油畫畫在木板上,尤其到了17世紀,幾乎全用油畫布。而魯本斯則不然,他在很光的白底木板上作畫,有時也將白色底子涂上一層透明的油畫顏料。在有色木板上畫,魯本斯用色很薄,一般用純正亞麻油和松節(jié)油調(diào)和在顏料里。如保存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伊莎貝拉公主的宮女肖像》就是魯本斯的一件典型作品,至今可以清楚地看到木板的紋理。由于魯本斯很好地保持了尼德蘭油畫技法中的優(yōu)點,所以他的作品至今不易變:又由于他同時吸收了意大利的技法,因此畫面色彩絢麗、厚實,是傳統(tǒng)油畫研究的經(jīng)典范例。 魯本斯在技法上融合了尼德蘭和意大利兩種技法系統(tǒng),復興了佛蘭德斯畫派,對歐洲油畫發(fā)展有重大的影響。1600-1608年他在意大利留學期間,臨摹了許多提香的作品,在表現(xiàn)方法上也受到了米開朗基羅的影響。初期魯本斯作畫起稿時,直接用顏料畫素描稿,不用拷貝法,但其它步驟還用傳統(tǒng)的畫法,用棕色打底,把所有的暗部都畫上,深處透明而不過重,以一種顏色先畫一遍,再用較亮的青灰色畫上明暗,暗部不加白粉,最后才用透明顏色一層一層往上罩。從意大利回來后,魯本斯的技法受提香的影響很大,在淺灰色及深色(鋅白+黑+紅土黃+少量的褐色)的畫底上作畫。魯本斯作畫堅持不用厚涂的作法,這是他保留尼德蘭傳統(tǒng)方法的一個標志。魯本斯的畫暗部保持透明,色彩偏暖,中間調(diào)子很薄,露出青灰的底色.這也是魯本斯畫法的重要特征。魯本斯畫暗部時一直忌用白粉和黑色,所以他的畫暗部特別透氣,他曾告誡他的學生說:“當你畫暗部的時候一定要輕而透明,一定要避免加白粉,哪怕是一點點。白粉,這是油畫的毒藥,白粉只能加在亮部,因為白粉妨礙暗部的透明。亮部的白粉可以用厚些,但必須保持畫面的干凈?!?/p> 魯本斯在安排色彩繽紛的大型畫面和賦予畫面以充沛的活力方面具有著無與倫比的天賦,這些天賦使魯本斯獲得了以往畫家望塵莫及的榮譽。《劫奪呂西普的女兒》是魯本斯一系列大型繪畫系列透明色層層疊加。 油畫:劫奪呂西普的女兒,畫家:魯本斯 魯本斯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和活力,和前人相比,魯本斯的繪畫不再是仔細地使用色彩塑造的素描,它們是用“繪畫性”(Painterly)的手段畫出的(“繪畫性”德文為Malerisch,和“線描性”Linear相對,是沃爾夫林提出的理論,指在技法上不是靠輪廓或線條去捕捉對象,而是用明暗色面來造型:使形象的邊緣處互相融合,或融入背景。代表性畫家為提香、魯本斯、倫勃朗等。反之,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則是“線描性”的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