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6.28——1640.5.30)出生于德國的茨根小城一個律師家庭。9歲時隨父母移居佛蘭德斯,定居安特衛(wèi)普。父親去世后,母親送他進一所拉丁文學校學習,他能閱讀古希臘羅馬書籍原著。1608年,與名律師兼人文主義者布蘭特結(jié)婚,畫家為妻子畫過不少著名的肖像,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話為題材的油畫《復活》、《愛之園》、《末日審判》等,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特點是將文藝復興美術(shù)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shù)傳統(tǒng)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贊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強的獨特風格,成為巴洛克美術(shù)的代表人物。 意大利時期 早期安特衛(wèi)普風格 巴洛克風格成熟期 晚年成熟期 魯本斯的成就在于融合法蘭德斯和意大利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復興法蘭德斯畫派,對歐洲繪畫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其作品豐富,被尊稱為法蘭德斯第二個黃金世紀中最突出的藝術(shù)家。 魯本斯是法蘭德斯大畫家,他是歐洲第一個巴洛克式的畫家,他的繪畫具有巴洛克藝術(shù)的壯麗風格.魯本斯的創(chuàng)作以對生活的富于詩意的表現(xiàn)來歌頌生活,首先是歌頌作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類.他在二十年代所畫肖像,絕大部分是盛裝的、外表上十分華貴的貴族肖像,還有比較樸素的便裝肖像的為數(shù)甚少.他畫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勝,不僅由于繪畫技巧的完美,同時還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現(xiàn)了脈搏在熱烈地跳動、目光中充滿了生命力、富有彈性的皮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魯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歡畫肖像、風景與神話畫.這些作品幾乎全出之于親筆,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樸素,更能予人以親切之感,這些作品以其畫法的瀟灑與極度精確及洋溢著內(nèi)在熱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勝。 17世紀歐洲出現(xiàn)四位鼎立的大畫家:意大利的卡拉瓦喬、佛蘭德斯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和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其中唯魯本斯最幸運,他不僅是佛蘭德斯最偉大的畫家,而且可以代表17世紀的整個西歐繪畫。 1630~1640年, 他已進入老年,因患風濕病而手指成為畸形,但仍堅持作畫。 一批出色的風景畫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筆更加奔放自如 , 雖然畫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學生來協(xié)助完成,但他親手 制作的那些油畫草圖,仍可看出他的繪畫到后期又進入了一 個新的發(fā)展階段。魯本斯的繪畫對佛蘭德斯以及整個西方繪 畫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17世紀后期巴黎的法國皇家美術(shù) 學院就出現(xiàn)了一批魯本斯主義者。18~19世紀法國畫家A.瓦 托、E.德拉克洛瓦、P.-A. 雷諾阿和英國畫家J.雷諾茲、J. 康斯特布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他的影響。 《阿瑪戎之戰(zhàn)》 約作于1617-1618年 121×165厘米 木板 收藏:現(xiàn)藏慕尼黑古代繪畫陳列館
畫家在這里描繪的是神話中一則由英雄忒修斯與阿瑪戎女王希波呂忒發(fā)生愛情而引起的戰(zhàn)爭場面。兩隊人馬在橋上狹路相逢,戰(zhàn)斗異常激烈,前仆后繼。
英雄忒修斯遠行至亞細亞的克律姆諾伊,見到阿瑪戎女王希波呂忒并向她求婚?;楹笥⑿蹟y她回家。這引起了阿瑪戎部落的不滿,發(fā)兵攻打希臘,一路所向披靡。其時忒修斯正去克里特島的迷宮中翦除牛怪,直至他得知后趕到雅典,阿瑪戎女族即將進抵雅典。忒修斯立即率軍迎敵。雙方在特爾摩頓河橋頭短兵相接,展開了一場血腥的戰(zhàn)斗:阿瑪戎人為保住自己的軍旗正拼死地搏斗著,希臘軍隊從左側(cè)橋頭沖去,勢不可當。橋邊出現(xiàn)人仰馬翻的驚險形象。畫上色彩流動,線條飛旋,一切都處在一種慘烈的殺戮風暴中。畫家通過敵我激戰(zhàn)的情景,烘托了奪軍旗的英勇行為。阿瑪戎雖處劣勢,仍顯出不可動搖的戰(zhàn)斗意志。右邊已出現(xiàn)脫韁狂奔的戰(zhàn)馬,滾落河中的阿瑪戎戰(zhàn)士,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全畫氣勢激越,令人震顫。 畫面總的動勢好象一團旋風,緊緊朝向橋的右側(cè)滾動著。人物的層次綿密,所有的造型服從于一種連續(xù)性的運動。色彩所表現(xiàn)的激情已達到了最高點。有的研究者認為這幅畫是魯本斯受到達·芬奇的一幅《安加利之戰(zhàn)》或提香的《開多爾之戰(zhàn)》的影響,這是不確切的。魯本斯沒有見到過那兩幅畫,即使他當時能見到,也只能是這兩幅畫的摹本或素描稿,要說汲取前人的構(gòu)思,至多只是橋上的奪旗戰(zhàn)斗。就魯本斯這幅畫的總構(gòu)思看,他沒有摹仿前人的動作,畫家是憑借自己嫻熟的寫實技巧,使線條與色彩取得生動的呼應(yīng),并且有他的獨創(chuàng)性。 《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1617-1617年(一說作于1618-1619年左右) 222×209厘米 慕尼黑古代繪畫陳列館 希臘神話英雄卡斯托耳與波呂刻斯,傳系廷達瑞俄斯和麗達的兒子,統(tǒng)稱狄俄斯庫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實波呂刻斯是麗達與宙斯所生的兒子,兩人一個善騎,一個善戰(zhàn),英勇無敵。這幅描寫的是傳統(tǒng)的"搶婚"場面:卡斯托耳與波呂刻斯兩個黝黑的壯漢把留西帕斯的兩個女兒從睡夢中劫走,正準備強行拉上馬背的情景。畫面上人和馬占據(jù)了整個空間,兩匹馬和兩對男女的交錯動勢,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馬頭、人手、馬腳、人腳,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種充滿喜悅的游戲。不管這種風俗是表現(xiàn)雙方的心愿還是雙方的敵對,對畫家魯本斯來說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體與馬匹之間的色調(diào)對比,關(guān)心的是人仰馬翻般的猛烈的場面。這種動勢的色彩,和他在另一幅《阿瑪琮之戰(zhàn)》畫面一樣,線的運動與裸體的質(zhì)感造成一種狂熱的色彩交響。近乎方形的構(gòu)圖,本來是穩(wěn)定的,但形象組成了X形,卻又構(gòu)成了極不穩(wěn)定的動亂。畫面左側(cè)一角,畫家又添畫上一個長著翅膀的小愛神,它給整個畫面作了一點暗示:這是一種愛情的暴力。 《瑪麗·德·美第奇抵達馬賽》 1622-1625年 風格: 古典主義 題材: 歷史 規(guī)格: 394cm×295cm 布面油畫 存藏處:巴黎 盧浮宮藏 畫家在這幅豎長畫面上,描繪瑪麗皇后的宮船剛剛進抵馬賽港,她已盛裝待迎,準備接受法國最高規(guī)格的禮儀。這時,立在船頭上的一位象征法蘭西的姑娘,頭戴軍盔,以古羅馬的莊嚴裝束,向皇后伸開雙臂表示法蘭西在歡迎她。豪華的宮船下面有許多海中女仙在盡力拽著繩纜,要讓這條幻想的宮船靠近港岸。 《上十字架》1609-1610年作 此畫作于木板上。尺寸462×340厘米 現(xiàn)藏安特衛(wèi)普大教堂里 在《上十字架》一畫上,魯本斯集中以沖突與運動為基礎(chǔ),設(shè)計了一個從左上角向右下角展開的對角線構(gòu)圖。強光來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現(xiàn)在與強光相背的方向。耶穌被釘?shù)氖旨苄叹呤菑漠嬅娴挠蚁峦笊戏较蜇Q起的。這支十字架顯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緊張,右邊一個兵丁緊拽著繩索,左邊的執(zhí)行者托著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綻開的樣子??墒鞘旨苌系囊d卻現(xiàn)出堅定的神態(tài),臉上毫無痛苦的表情。他舉目斜視著天際,突出了一種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穌與下面一群執(zhí)刑的暴徒,構(gòu)成了力度上的對比。 《下十字架》 此畫作于1611-1614年間作 最初作于木板上 尺寸462×340厘米 現(xiàn)藏安特衛(wèi)普大教堂里 魯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后,相繼創(chuàng)作了同樣的祭壇畫《下十字架》?;奖会斔涝诟鞲魉降氖旨苌希H友和信徒們絡(luò)繹不絕地來悼念他。有一位叫約瑟的亞利馬太城人,受眾人之托求見羅馬祭司彼拉,允許埋葬基督的尸體?!断率旨堋肪褪敲枥L這個情節(jié)。畫家以強烈的明暗對比,卡拉瓦喬式的聚光法布置畫面,人物組合成對角線式安排:基督的尸體處于中心的亮區(qū)頂端,那位老者用嘴含著布,托著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約瑟。承受降下基督身體的穿紅袍者是約翰,對應(yīng)的那位長胡子老人是彼得;抬手撲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瑪利亞,那位虔誠而多情地捧著基督腳的是抹大拉。在這幅畫中沒有激烈的人物動勢,沒有強烈的激情,只有充滿崇敬的愛和深沉的哀傷,畫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圍,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圣喬治斗惡龍》 木板 油彩 尺寸:31×27 cm 年代:1505年 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圣喬治斗惡龍,題材源于《圣經(jīng)》,也是歐洲古代壁畫常用的題材之一。據(jù)基督教史所述,圣喬治原是一殉教者,約活動于公元3世紀。自6世紀起,傳說他曾因從一條惡龍爪下拯救過一個女郎而被后世頌揚。約從8世紀起,便被神化為圣者,還成了英格蘭的保護神。魯本斯在這里表現(xiàn)了一個威武的騎兵來充當圣喬治,與拉斐爾的畫上或者后來法國畫家安格爾的同名畫上的圣喬治迥異其趣。戰(zhàn)士正在馬上左顧右擋地刺殺這條惡龍,筆法具有速寫性質(zhì),發(fā)揮了畫家善于以熱烈的色調(diào)描繪動亂中的人物形象的特點,使這場戰(zhàn)斗充滿激情。尤其是圣喬治的那匹馬,畫得極有精神。 《三美神》1639-1640年 油畫 尺寸:181×221厘米 收藏: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藏 三美神是指貞潔女神、美神和愛神。也有人說是指美神維納斯、溫柔女神塔利亞和歡喜女神阿格萊亞。 在魯本斯的筆下這些女神都有著健壯豐滿、充滿生命力的形體,有著秀麗俊美的面孔,整個形象充溢著激情與藝術(shù)魅力,體現(xiàn)了畫家對女性美的理想。 這幅神話畫一般被視為魯本斯的晚年之作,為使色調(diào)與筆觸產(chǎn)生流暢的效果,他曾把樹脂混入油中。畫在林間的3個裸女(右端一人是畫家的第二任夫人耶麗奴·富爾曼)對于學習古典美術(shù)和意大利繪畫的魯本斯而言,乃是根據(jù)不斷刺激他的古代模本來創(chuàng)作的。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在于贊美充滿生命力的肉體。 《蘇姍娜·芙爾曼肖像》 魯本斯于1609年和一位安特衛(wèi)普律師的18歲的女兒伊莎貝拉結(jié)婚。因懷念意大利,他們住在意大利式的邸宅里,過著幸福的生活(這時他畫了一些很好的肖像畫,其中一幅即是《畫家與妻子》,1609-1610年作),哪知16年后,妻子病逝。過了4年,魯本斯又和一綢緞商的女兒,年僅16歲的海倫·芙爾曼結(jié)婚。魯本斯非常喜愛這第二個妻子。他晚年的許多重要作品都以她為模特兒。不僅如此,他還畫了妻子的姐姐蘇姍娜·芙爾曼許多肖像,這幅《蘇姍娜·芙爾曼肖像》算是他最成功的一幅(作于1631-1632年;一說作于1625年左右)。 這幅肖像是用漂亮和生動的色彩筆觸來描繪的,線條十分流暢。和他的主題性繪畫一樣,舉凡人體形象,都畫得骨質(zhì)健壯,過于肉感,這是魯本斯筆下的婦女形象的特點,也許這就是畫家眼里的理想美的標準吧。在這里畫家還刻畫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種樂觀幸福的樣子,構(gòu)圖嚴謹,色彩對比強烈;服飾顯示了她的貴族身份,但不傲氣;從這幅肖像上,觀眾可以感覺到這位畫家所寄托的那種與禁欲主義完全絕緣的生活熱情。 魯本斯是一位多產(chǎn)的畫家,他一生總共畫了達兩千幅油畫,題材的廣泛性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而他與海倫·芙爾曼結(jié)婚(1630年)以后的10年,則更是他藝術(shù)上的光輝時代。 此畫繪于木板上,約有79×54厘米大,現(xiàn)藏倫敦國立畫廊。 《海倫·芙爾曼和她的兩個孩子》 約于1635年完成 113×184厘米 現(xiàn)藏巴黎盧浮宮 畫家著力描繪了海倫·芙爾曼及其兒女間的輕憐蜜愛。他采用奔放的細筆觸,著重展現(xiàn)海倫的文靜姿態(tài)與豐滿的體形。寬松的衣裙繪以素色,美麗的帽上羽飾配以棕紅色。顏色用得單純,充分發(fā)揮色彩的素描意義,這里不作細部苛求,只注意整體和人物的情緒表現(xiàn)。在這段時間,魯本斯不大關(guān)心社會世事,謝絕一切政治活動,一心投注在他心愛的人兒的形象描繪上。通過美麗多姿的女性體態(tài)(有時通過披在肩上的皮大衣的深暗色與肉體的粉紅色對比),來尋求女性的肉體美。海倫·芙爾曼沉浸在遐想之中。兩個兒子,一個伏在膝下,最小的兒子被抱在懷里。背景被淡化了,椅背上襯著一塊紅色絲絨,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空間感。琢磨入微的細致觀察,為后來許多畫家所仿效。 《土與水》1618年 神話 222.5cm×180.5cm 布面油畫 圣彼得堡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藏 土與水孕育了萬物,這里以"土與水"命題,在于表現(xiàn)畫家的一種思考。魯本斯把這種思考化為典型性格的神人一體,代表土與水的男人和女人,在作品中顯得強健豐碩,生命力極強。左側(cè)的裸女扭動身姿,柔和流暢,極盡風韻。而右側(cè)背面的男人,虎背熊腰,剛猛異常。他們顯示了美好的生命與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將因此得到綿延,大地永遠蔥綠,河水永遠流淌。魯本斯發(fā)揮了他卓越的油畫技巧,用色厚重,造型精微,尤其是運用男人體與女人體的剛、柔對比,表達了對生命的希望和人生信念。 《農(nóng)民的舞蹈》 魯本斯一生過著王子般的生活,49歲時愛妻去逝,53歲時又與一位16歲的妙齡少女海倫?富爾曼結(jié)婚,仍然過著幸福生活。在他63歲時走完了自己藝術(shù)的一生,為人類藝術(shù)寶庫貢獻了三千余幅藝術(shù)珍品。法國美術(shù)史家丹納說:佛蘭德斯只有一個魯本斯,正如英國只有一個莎士比亞,其余的畫家無論如何偉大,總?cè)鄙僖徊糠痔觳拧?/FONT> 瑪麗.德.美第奇像 魯本斯 《愛的花園》(1632-1634)畫布、油彩 198*283公分 收藏地點:馬德里普拉多美術(shù)館
這是一幅充分表達肉欲享受的作品。整幅畫被金黃色的明快、溫馨氣氛所圍繞,人物造形也展現(xiàn)出魯本斯強勁、洗練的筆觸,讓畫中隨意或站或躺于草地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擺脫了他早年在人物造形上,與雕像或紀念碑雷同的情形。 魯本斯的畫風承襲自喬爾喬內(nèi)和提香的作品風格,對這兩位大師來說,風景是精神的象征,因此在這幅描繪露天聚會的作品中,人物和風景之間結(jié)合得相當緊密,用這樣的感覺,來象征畫中人物感情聯(lián)系密切。對于如何讓風景更容易與人物結(jié)合,魯本斯在反復修正后得到的結(jié)論是:“人物要比風景先畫,要將風景和諧地融入畫中,一定要避免一再地潤色與修改。” 畫中人物都有著溫文儒雅的氣息,這樣的感覺來自魯本斯用了許多描繪絲絨的色調(diào),也因為這幅畫展現(xiàn)出溫馨、柔和以流暢感,曾經(jīng)被國王菲力普田四世裝飾于臥房中。
《伊莎貝拉·勃蘭特》 此畫作于1625年前后,魯本斯與伊莎貝拉結(jié)婚至此已滿16年,伉儷情篤。事業(yè)與家庭幸福的雙重精神力量是我們欣賞這幅肖像畫時理解畫家內(nèi)心的依據(jù),伊莎貝拉此時已三十四歲,徐娘半老,她的矜持、文靜與內(nèi)心和諧的微笑,正是畫家所要刻畫的妻子的性格。肖像被畫得很精細,伊莎貝拉右手持一珠寶盒,左手搭在右胸側(cè)的飾帶鈕扣上。這一雙手的描繪,從某種角度上看,似乎要比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那雙手畫得還要情深意濃些。當這幅肖像完成的第二年,伊莎貝拉?勃蘭特就因病去世。對于畫家來說,它是最后給他留下來的一張熟悉的面容。不妨說,畫家在這幅畫上澆注著畫家對妻子16年的燕爾情誼。如果說,妻子之死是畫家抱恨終天的大事,那么這幅肖像就是他唯一的慰藉。魯本斯回到安特衛(wèi)普后,先后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肖像,然后唯獨數(shù)這一幅《伊莎貝拉?勃蘭特》在表現(xiàn)上最富深情厚意。 《博士來拜》 木板油畫 1617-1618年 245 × 325 cm 德國哈格曼畫廊 哈格曼畫廊的《博士來拜》(油畫,)極其珍貴,不僅是因為這幅作品確定是魯本斯的真跡,而且沒讓任何一個學生幫他一起畫這幅畫。弗蘭德斯畫派的主要服務(wù)對象主要是宮廷,教會和貴族。當時,魯本斯接到教會的訂單,要求創(chuàng)作一幅命題為《博士來拜》的3m×2m的大作,為此魯本斯親自繪制了草稿以及木板油畫稿,最后交給教會的成品則是與他的助手共同完成的。最終的成品巨制收藏在法國里昂博物館。而其中的木板油畫稿就是哈格曼畫廊的畫作。 魯本斯更多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