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摩羅王 又作閻羅、閻羅王、閻魔王、焰魔羅王、琰魔等,均為音譯,意思為“縛”,縛有罪之人。閻羅本為古印度神話中的管理陰間之王,在《梨俱吠陀》業(yè)已出現(xiàn)。閻羅本身又有多種義蘊(yùn):一日“雙世”,即彼于世中常受苦樂二報(bào)之意;一日“雙五”,《玄應(yīng)音義》說閻羅兄妹二人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又日“平等王”,謂其能平等治罪?!兑磺薪?jīng)音義》卷五稱:“火閻魔,梵語,鬼趣名也。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yè),主守地獄八熱八寒以及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還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閻羅的前身為毗沙國王。以后又有十三冥王之說,實(shí)即十三佛,但它被流行的十殿閻羅的說法所取代。他們分別是第一殿閻羅秦廣王蔣,第二殿楚江王歷,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呂,第五殿閻羅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畢,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黃,第九殿平等王陸,第十殿轉(zhuǎn)輪王薛。顯然這套漢化的十殿閻羅是仿照人間官衙設(shè)置的。而二十四天中的閻王主要是與佛教傳說系統(tǒng)當(dāng)中的地獄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法苑珠林》說,閻羅王為地獄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別主管十八層地獄。早在南朝時(shí)這十八層地獄的說法就已流行。中國人把閻王和地獄完全漢化,讓它們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話傳說相結(jié)合,再融人佛教“六道輪回”說,從而附會(huì)出許多新的聳人聽聞的傳說,如奈河(奈何)橋、黃婆(黃酒的“黃”)送迷魂湯、望鄉(xiāng)臺(tái),這些都是漢語諧音雙關(guān)式的具體形象化。其他還有牛頭、馬面、黑無常、白無常、勾魂牌等。“二十諸天”或“二十四天”中的閻王形象已被徹底漢化。多作濃眉巨眼虬髯王者像。女閻羅王不符合中國國情,故被暗中取消。在閻王身后常跟著幾個(gè)中國籍的判官牛頭、馬面之類,手持毛筆,中式帳簿,勾魂牌,鋸齒大砍刀等中國式道具。當(dāng)然二十四天塑像中,隨從少見,但在壁畫中卻常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