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一國的人民智愚,但看他的報館多少,報館愈多,民愈智,國亦愈強。 ■李冠南 報館的啟蒙責任 對于京城百姓而言,庚子事變的槍聲刺耳異常。在八國聯(lián)軍帶來的痛苦和屈辱中,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誕生了。這種情形下,中國的強盛與開啟民智畫上了等號,開啟民智一下子變成文人知識分子的迫切使命。 一位15歲的《京話日報》讀者說,“中國不興,全由民智不開,民智不開,全由民氣不通”?!耙蠹颐靼拙S新,非開民智不可,要求民智大開,非教育普及不可”,“要知一國的人民智愚,但看他的報館多少,報館愈多,民愈智,國亦愈強”(《說維新》,《京話日報》1905年10月27日),從而報紙與國家的強盛畫上了等號,報館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啟蒙責任。 然而形勢不容樂觀。據(jù)統(tǒng)計,全國百余種報紙在京城發(fā)行的不到10種,銷量不過2000份,而京城至少有100萬人。著名報人彭翼仲分析原因,一是文理太深,二是價錢高,決計用白話做報,“但能識幾個字的人,都看得下去,就是不識字,叫人念一念也聽得明白。并且賠本賤賣,每張只收三個當十大錢(外埠加郵費),可以天天零買,這三個大錢,譬如買了一塊糖,吃了一根紙煙,便可買這張報,看過一遍,能知道許多事情”(《作京話日報的意思》,《京話日報》1904年8月16日)。 文明普及之本 1904年8月16日《京話日報》創(chuàng)刊,深受歡迎,“擔夫走卒居然有坐階石讀報者”。它對北方各省尤其是京津兩地影響非常大,成為北京第一家銷量過萬份的報紙?!毒┰捜請蟆烽_風氣先導。據(jù)《大公報》1905年的統(tǒng)計,此后標名為白話、俗話的報刊就有20種,還有一些報刊開辟了白話專欄。報人們對白話報的認識也逐漸提升到中國文明進步、啟蒙救國的高度,“白話報者,文明普及之本也。白話報推行既廣,則中國文明之進步,固可推矣。中國文明愈進步, 則白話報前途之發(fā)達”(《論白話報與中國前途之關系》,《警鐘日報》1904年4月26日)。 一些人發(fā)現(xiàn)了白話報紙在讀者群覆蓋層面上的缺陷,尤其是在不識字者中間占很大比重的婦女和兒童。于是,畫報應運而生?!艾F(xiàn)在有個最有意思,極有趣的良品,不但瞧著容易懂,而且還能活潑心思,是什么呢?就是畫報。畫報的益處比白話報還大。白話報只能看文,畫報還能會意。并且不認識字的人,瞧著也能明白,久而久之,自然明白時局?!保ā侗本┌自挳媹D日報》1908年10月26日) 畫報用白話行文,以開通民智為宗旨目標,主要讀者群擬想為婦女和兒童,當然也包括其他不識字的人群?!艾F(xiàn)在北京城,雖說不開通哇,說起開通來,一半是白話報的力量,一半是畫報的力量。因中國婦孺不識字的居多,故畫報為開通婦孺而設?!保ㄕ阄骶胗稳恕墩f畫報的宗旨》,《淺說日日新聞畫報》1909年4月16日) 《燕都時事畫報》在創(chuàng)辦初期,曾以女性讀者投稿方式,歷數(shù)畫報對于家庭教育的好處:“文話報詞調高,白話報論說長,都非我們女流一時可能懂得,惟獨畫報既有圖兒,可以看熱鬧,又有字句,可以明白圖的事情,一邊做著活計,同姊妹們閑談一邊看著報,評論報上的事,誰好誰歹,不過憑個公理,天天評論評論,功夫常了,不免的就培養(yǎng)道徳啦,何況又能廣見聞呢?!保ā堆喽紩r事畫報》1909年8月6日) 讀者群體的培養(yǎng) 報紙的出現(xiàn),要有人讀才能達到預設的目的,需要培養(yǎng)讀者群,使一般民眾養(yǎng)成看報的習慣,但在當時一般人溫飽還自顧不暇,自購報紙無疑是一種奢侈,閱讀的風氣不開,即使看報的好處再多,價格再便宜,人們總是不肯買的。于是就出現(xiàn)了貼報、閱報社和講報等形式。 閱報社是有識之士在各地設立的閱報組織,個人出資或集體訂購多種報紙供民眾閱覽。彭翼仲說:“南幾省的報章,很有了幾十種,一個人都要買來看,一年的報價,可也不輕……大家捐些錢,租了一處房子,把各種的報,揀取緊的買了來請人隨便看,預備茶水,不取分文?!睋?jù)統(tǒng)計,1905年7月底,北京有十幾處閱報社。1906年6月27日,《大公報》刊登了《京師閱報社調查表》,列出京城26處閱報社(處)。發(fā)起人有漢人、旗人,有官員、平民,還有僧人,社會很多階層都參與到了閱報社的創(chuàng)辦工作中。 閱報社多在室內,或利用寺廟、茶館、會館,或單租房屋,但維護成本較高。當時也出現(xiàn)了不少室外街頭的閱報牌的形式。第一處在京城街上貼報的,是松俊三、文哲臣、劉瀛東、馬稚松等人,制造木牌,沿街貼報。 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內麻刀胡同東口,有一個紳士馬君維,設置了一個木牌,上面貼《京話日報》,供民眾閱讀。還有更為省錢的辦法,直接將報紙貼在戶外墻上,一時響應的人很多,涉及社會階層更為普遍,惠及面更為廣泛。 花市北小市口協(xié)和煙鋪的何掌柜,感覺到了讀報的好處,每遇熟人來買東西,必勸人看報。想約幾個人立一處閱報社,但苦于無錢,想了個辦法,把看完了的報貼在門前,任人觀看。 講報,就是在茶館或公共場所,有人講讀報紙。與說書有些相似,甚或當時有人建議,直接招攬說評書的來講報,會更精彩?!爸v報就是演說報,手指口畫,當面苦勸,這個力量,比貼報感化的快,比閱報處感化的更快,因此之上,京城各閱報處,可就都要添上講報了?!保ā渡轿靼自捬菡f報的祝詞》,《京話日報》1905年7月23日) 《大公報》記載了一個小故事,醫(yī)生卜廣海在東四六條口的會友堂藥鋪行醫(yī)多年,藥鋪旁有一間房子,本來一直租給人開茶館說書。有一天,這位醫(yī)師走在街上,看到墻上貼著《京話日報》,一時心有所感,認為說書遠不如說報有益,決定把茶館改為講報處。 當時北京城有個很有名的小人物,自稱“醉郭”,他衣衫襤褸,專往天橋、廟會這些熱鬧的地方去,把報紙上的內容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宣講出來,名氣很大,連天津商會都登報訪請。 20世紀初,有識之士創(chuàng)辦白話報、編輯畫報、設立閱報處等一系列行為,目的是開啟民智,促進下層社會智識程度的提高,為社會風氣的變化,乃至時代的變革起了鋪路作用。(作者系首都圖書館副館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