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在母齡8年的時間里深度閱讀了50本育兒書,以下是她的總結(jié)。 文/陳東華 有一句玩笑話,說開車要有駕照,做醫(yī)生要有執(zhí)照,做律師要有執(zhí)照,唯獨做父母,沒有考試,沒有執(zhí)照。雖是半開玩笑,卻說出了真實問題:成為父母,很容易;但做好父母,很不容易。 過去的社會,靠傳承,靠經(jīng)驗,也靠大家庭,自然生態(tài)平衡。現(xiàn)在的社會巨變,長輩的經(jīng)驗可能不適應(yīng),或者年輕父母不屑,于是,一切從零開始摸索。又有句話說:第一個孩子照書養(yǎng)。于是,有了孩子之后,書本成了我的主要學習途徑。 我讀育兒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 從無到有,吸收知識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學習養(yǎng)育基本知識。育兒論壇,是我搜尋書籍的平臺。當時經(jīng)常上籬笆網(wǎng),聽其他媽媽的建議和推薦。 我看的第一本書是斯波克育兒經(jīng),有些很好的理念,但實踐中最有指導的是松田道雄育兒百科和鄭玉巧育兒經(jīng)。松田道雄是日本的兒科醫(yī)生,按月齡講養(yǎng)育要點、常見問題、常見疾病,非常細致。 兩書體例很接近,鄭玉巧育兒經(jīng)基本算松田道雄育兒百科的本土版,但對中國媽媽也因此更有針對性。 這兩本書,對新媽媽是很有幫助的,了解靠譜的養(yǎng)育知識,常見疾病及應(yīng)對方法。舉個例子,關(guān)于嬰幼兒急疹(也稱玫瑰疹)的知識,這兩本書都有提到,特點是發(fā)燒3天,無任何其他癥狀,3天后燒退疹出,在家觀察、注意避風即可。因為之前有了解,所以兒子8個多月發(fā)燒時,我根據(jù)癥狀判斷應(yīng)為嬰兒急疹,并未著急,也未去醫(yī)院,而是注意觀察,3天后果然燒退疹出。 之后還指導了另一位朋友,她的孩子發(fā)燒,去醫(yī)院,吃藥打針,仍然反復發(fā)燒,聽她描述癥狀,我判斷也是嬰兒急疹,之后她帶孩子回家觀察,自行休養(yǎng)即好。這兩本書對什么情況去醫(yī)院,什么情況在家觀察,都有比較細致專業(yè)的建議。 這一階段還有小巫的《讓孩子做主》,這本書雖然褒貶不一,但在堅定我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心、克服母乳喂養(yǎng)遇到的困難上,有很大的幫助。 推薦:松田道雄《定本育兒百科》、《鄭玉巧育兒經(jīng)》 二、 偏聽偏信,矯正自己階段 孩子到了兩歲之后,養(yǎng)育的經(jīng)驗逐漸豐富,教育的問題逐漸浮現(xiàn)。于是,開始轉(zhuǎn)向如何教育孩子。一開始,看國外專家的書,如《孩子來自天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不錯的理念和方法,嘗試也有效果,只是難在內(nèi)化和堅持。 之后開始看小巫、李躍兒、孫瑞雪的書,都是注重愛與接納、自由的書。到接觸華德福教育之后,特別感興趣,一心扎在里面,看的都是與華德福有關(guān)的書,別的書幾乎都不看了。 我從小受的教育比較嚴格,覺得自己受到了壓制,童年不夠快樂,希望能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快樂。這些書與自己感受相同,就很認同;觀點也幾乎全盤接受。這一階段看的書,好處是讓我不放任自己,不是按照自己的習慣來對待孩子,而是改變自己、尋找更好的方式。 像我看到孩子不好的行為,第一反應(yīng)其實是自己從小被對待的方式:批評、發(fā)火,于是每次都要深吸一口氣,然后用相對耐心的方式去做。 但也有問題,一是看的書比較同質(zhì)化,強調(diào)愛與自由;二是自己當時的思維方式比較單一,非黑即白,對書里的內(nèi)容缺乏鑒別和判斷,喜歡的書就全盤接受。很多地方寫的很好,確實有幫助。但有些也未必對,當時卻奉為圭皋。特別是有些自己做不到,但覺得很對的,就努力改變自己,有點削足適履。 比如小巫要求家人和保姆不能說“乖”, 不要把尿,華德福主張學前不要認字,等等,太當回事,以為都對。但現(xiàn)實中很難完全做到,而且就算自己努力去做,家人也未必認可。于是會碰壁,也給自己帶來負擔和壓力。 另一面是,對孩子寬容,對其他家人反而苛求,苛求他們有相同理念及方式。一顆心過于放在孩子身上,少了對丈夫、對父母、對公婆應(yīng)有的尊重。而事實上,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重要,對待家人的態(tài)度更重要。對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只發(fā)生在與他的交流上,而是隨時隨地,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與家人相處的態(tài)度,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推薦:《孩子來自天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三、 兼聽則明,鑒別判斷階段 到了兒子4歲左右,行為習慣上的一些問題開始凸顯。以前以為自己學得很多,懂得很多,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很多方面教育得并不好。于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好為人師”,開始變得沉默和反省。心里問自己:很多媽媽不琢磨,不看書,孩子也挺好,而我這么努力,這么用心,為什么孩子看起來問題還更多一些。 漸漸發(fā)現(xiàn),不同的媽媽,有不同的成長過程和不同的狀態(tài)。內(nèi)心沖突少,心靈比較健康的媽媽,在育兒問題上相對自然、放松,憑本能,憑經(jīng)驗。 一個焦慮的媽媽,即使很注重孩子的安全感,但因為自己緊張,孩子更容易沒有安全感;而一個自己很放松的媽媽,她根本不需要知道所謂安全感,孩子自然就很放松。而媽媽是否放松,與成長過程和自身性格很有關(guān)系。 這一階段讀到《佩蓉的媽媽經(jīng)》,是對我?guī)椭艽蟮臅?。序言就問,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的價值觀是什么?之前從未提到這個高度來思考。這時起才認真地思考,我到底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思考自己的價值觀。 正好讀到《母親的使命》,在做媽媽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問題上,解除了我的很多疑惑。你的價值不在于孩子的表現(xiàn)、工作的成就,你的價值在于你本來就是很寶貴的,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個人,但你需要活出生命的寶貴,把天賦和才能發(fā)揮出來,盡好自己的職責。 以前,我對孩子的希望就是他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但太注重孩子是否快樂,卻少了教導他對待別人的尊重。當我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不再只是希望他快樂,而是希望他是一個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發(fā)揮出自己的天賦,對社會有益的人。 從這時起,也開始關(guān)注一些強調(diào)教導和管教的書,如《勇于管教》,《優(yōu)秀是訓練出來的》,這些書正好是以前看的書的另一側(cè)。放以前,會比較不喜歡,但現(xiàn)在會覺得很有道理。建立自己價值觀之后,也漸漸開始有鑒別和判斷的能力。讀到任何一本書,任何一個觀點,不像以前那樣照單全收,而是開始分辨。 這一階段,《教養(yǎng)兒女的秘訣》,成為我心目里育兒書的No.1。這本書是分享按照圣經(jīng)的原則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之前讀過不少經(jīng)驗分享類的書,有些孩子還未成年,媽媽也仍然在摸索階段,觀念有時也會片面;而如果只是一個孩子的媽媽,不容易意識到孩子個體的差異。這本書的作者養(yǎng)育了四個孩子,而且孩子都已成年,書寫得很具體、很細致,是我讀過的書中最強調(diào)因人而異,觀察孩子特質(zhì)的書。 推薦:《教養(yǎng)兒女的秘訣》、《母親的使命》、《佩蓉的媽媽經(jīng)》 四、 讀“人”這本大書、實踐內(nèi)化 最近一兩年,讀的書漸漸變少,讀“人”這本大書倒是越來越多。 首先是,用心觀察孩子這本“書”,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質(zhì)。以前太多的心思用在書本上、理論上,反而缺少對孩子細致的觀察。其實真正用心的媽媽,是了解孩子的媽媽,知道他/她的特點,知道他/她的喜好,根據(jù)他/她的特點來采用合適的方法。 接下來,觀察身邊的媽媽們。這兩年,身邊的幾位媽媽好朋友是我讀得最多的“書”。因為帶著孩子、近距離長時間的相處,是完全沒有面具,坦誠的相處。她們讓我了解,人與人之間是如此地不同,了解并接納別人的想法是多么重要;她們讓我發(fā)現(xiàn),在強制和放任之間其實還有著大片的領(lǐng)域、很多的方法,不是簡單對立;她們讓我感受到,不要輕易給自己和孩子貼標簽,不要自我設(shè)限。 也正是因為與她們的不斷交流,讓我更好地讀了自己這本“書”。也才發(fā)現(xiàn),真正認識自己原來很不簡單。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比誰都了解自己,其實未必,有很多特點還真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就像故事媽媽培訓時,說到“自我認知”有四個部分,開放的我(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隱藏的我(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盲目的我(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未知的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開放和隱藏的部分,自己都很清楚,但盲目和未知的,卻是自己很難認識到,或者很難發(fā)現(xiàn)的。而正是和好姐妹們的不斷溝通、磨合,讓我對自己的盲目越來越少。讀好“自己”這本書,與人相處、與孩子相處才會更容易。 8年時間,讀了將近50本育兒書后,有收獲,有彎路,總結(jié)一些小心得: 1、要讀書,吸收知識,提升自己,見你所未見,想你所未想。 2、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即使是好書,也未必每一個觀點都是對的;即使是對的,也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不要過于強求,讓書成為自己的負擔。要讀不同類別的書,兼聽則明,也要增強判斷能力。 3、實踐最重要。再好的理念和方法,停留在頭腦里,就只能是思想,甚至空想。看到好的方法,就去嘗試,用實踐來檢驗,然后內(nèi)化,變成自己的習慣和本能。 4、讀“人”這本大書。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用心觀察自己的孩子,發(fā)現(xiàn)他的特質(zhì),找到適合他的方式。以及,從其他媽媽或爸爸身上學習,聽他們的經(jīng)驗,觀察他們陪伴、教育孩子的方式。好的地方可以學習,不好的地方可以引以為戒。 說到底,教育,其實就是父母自己的言行。 教育,在一言一行之中,核心和本質(zhì)就是你自己的價值觀。你認為什么重要,你認為該如何去做,以及你怎么去做。讀好“自己”這本書,與人相處、與孩子相處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直記得這句話:Growing old is mandatory,growing up is optional(變老是必然,成長卻由你選擇)。 ------ 強檔插播:爸爸出場!----- 寫完這篇長文,讓先生看看寫得如何(其實就是想讓他點個贊),沒想到他坐在電腦前也寫上了。以下是他從太極里悟到的育兒心得: 管教孩子的粗淺體會,用武功比喻是, 1,要有內(nèi)勁(內(nèi)力),這個內(nèi)勁就是愛,一定是隨時都要有,甚至發(fā)怒的時候也要有。 2,要不頂不丟。不頂就是孩子也是人,當他/她發(fā)脾氣時,第一要如水接船的壓力一樣,先下沉一點,讓他/她說出不喜歡的,哭出來。第二,但又不能讓船沉下去,要有浮力。就是要追隨孩子的問題根源,幫助他/她解決。甚至不對的,要施加壓力,規(guī)范,而不是哭完就不管了。這些壓力和追隨都是帶著愛的內(nèi)勁的。 3,一定要自己站直,就是做一個正直的人,有身教。要降低重心,要腰腿靈活,就是要有方法。武林規(guī)矩很多,一定是要心正,所謂魔教正教關(guān)鍵在心。 4,武術(shù)可以強身,可以打人,但最高的境界就是“道”。追求的方式必定是持之以恒,育兒最大的境界就是,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是讓孩子逐漸成為一個有愛和規(guī)矩(敬畏)的人,讓他/她成年之后逐漸去摸索自己的道。不管什么武功,最后他/她堅持下去,就會成為高手,運氣好的話,會成為大師。當然,不是王林那一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