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愛新覺羅·永琰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五代君主,1796-1820年間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此前,清朝經(jīng)過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
颙琰本名永琰,是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永琰母親魏佳氏的地位不高,自己的排行又很靠后,因此,永琰繼承皇位的優(yōu)勢本來并不突出。而且,在永琰出生的時候,父親乾隆皇帝已經(jīng)五十歲了,難道在此前的幾十年間,乾隆帝就沒有考慮過繼承人的問題嗎?
到底是哪些因素使這位看起來并不出眾的皇子最終成了皇位繼承人呢?
在乾隆帝立儲的過程中,又發(fā)生了哪些驚心動魄的事變呢?
開筆嘉慶,庶出皇子
鞭炮聲逐漸稀疏,空氣中彌漫著火藥的氣味,新年來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初一日。
乾隆皇帝觀看完乾清門廣場上除夕夜的焰火表演,在太監(jiān)、宮眷的簇擁之下來到養(yǎng)心殿東暖閣,太監(jiān)捧來盛滿屠蘇酒的“金甌永固”杯,燃起明燭高香,展開灑金朱箋,蘸好御用毛筆,請皇上“開筆大吉”--寫幾句吉祥話。
往年皇帝大多寫一些“宜入新年,萬事如意”,或者“三陽啟泰,豐年為瑞”之類的套話。今年與眾不同,皇帝興致高,揮毫寫下了一首詩,詩的最后一句是“御繪歲朝圖志語,有以迓新韶嘉慶”。
“嘉慶”!這真是個吉利的字眼,眾人交口贊嘆。乾隆帝一言不發(fā),他端詳一番,然后擱筆,接過太監(jiān)奉上的屠蘇酒,一飲而盡……
這年十月初六日丑時,也就是1760年11月13日凌晨兩三點鐘,在北京西北圓明園的綺春園,一位小皇子出生了。
三天之后,這一消息以“六百里加緊”的速度傳到了承德以北二百里的木蘭圍場。五十歲的乾隆皇帝一身戎裝,駐馬聽完他的第十五個兒子出生的報告之后,并沒有顯示出格外欣喜的表情,簡單幾句問答,然后揮退報喜的兵部專差,又策馬投入到緊張的圍獵活動中去……
幾天后,乾隆皇帝給這位小皇子賜名永琰。
誰能想到,幾十年后,永琰成為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五代君主,主宰中國命運二十多年。
而且,他的年號恰恰就叫“嘉慶”!
清朝史官往往把這一巧合神秘化,認(rèn)為是天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并渲染乾隆帝對這位幼子如何器重,似乎還沒出生就注定了后來君臨天下的命運。
其實,在佳麗如云、皇子成群的的皇族家庭里,這位小皇子并不顯眼,地位也不突出。
永琰是庶出,母親魏佳氏的身份很低,當(dāng)年進宮的時候僅僅是個“貴人”。“貴人”是清朝皇帝妻子中很低的一個等級,低到什么程度?這個等級都不“定編”,只要皇帝不怕麻煩,娶多少個“貴人”不受禮法的限制。而且,乾隆帝對魏佳氏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偏愛??赡苁强紤]到她一共生了四個兒子,兩個閨女,算是給皇家立功了,所以,后來升為貴妃。乾隆六十年,永琰被冊立為皇太子,母親被追封為皇后,這時她已經(jīng)死了整整二十年了,死的時候,永琰才十五歲。
為什么要介紹永琰的媽媽呢?老話說:“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就是說在妻妾成群,子孫滿堂的大家族里,孩子的地位的高低取決于他母親的地位的高低;當(dāng)然,等孩子大了,母親老了,母親的地位又要靠孩子的身份來定。永琰的媽媽死后二十年晉封為皇后,就是典型的“母以子貴”,但是,當(dāng)年幼小的永琰因為母親地位的低微,在皇子眾多的皇族家庭里,不會擁有十分顯貴的地位。
讀者朋友可能奇怪,永琰是庶出,母親地位很低,排行又很靠后,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七個兒子,永琰排行第十五,那么,最后皇位怎么就輪到他坐了?而且,他出生的時候,父親乾隆皇帝已經(jīng)五十歲了,難道乾隆在此前的幾十年間還沒考慮過繼承人的問題?
明君擇儲,家庭悲劇
事情得從頭說。
中國帝王上臺之后,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修陵寢,雖然皇帝被稱為“萬歲爺”,但實際上一點信心也沒有,說不定哪天就死了,所以,先預(yù)備好陵寢,放那兒,以備不時之需;第二件事,由于不知道哪天就死了,所以就要立太子,拿今天話說,就是確定“接班人”,以保證自己死了之后,政權(quán)能順利、和平地交接。
修陵寢并不難,只要經(jīng)費到位,工程建設(shè)人員到崗,慢慢修就可以了,反正也不急著用,慢工出細活。比較起來,立太子那可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
第一個頭疼的因素是立誰。
中國帝王一般要娶很多妻子,在此,我必須糾正一個長期以來的誤解,以平民之心度君主之懷,往往認(rèn)為這是為了滿足窮奢極欲的私生活。其實,中國帝王娶很多老婆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生很多孩子,從而使自己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有一個大的余地。可見,帝王娶很多妻子,那是為了國家的前途啊!
于是,帝王一般都有龐大的后宮群,于是,生出了很多的兒子,于是,難題就出來了--立誰?比較而言,漢族王朝處理這個問題相對簡單一些,那就是立“嫡長子”,就是正宮--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當(dāng)然,第二個兒子也行,總之,即使不能保證是嫡長子,也盡量要保證是嫡出。清朝截止到這時選擇繼承人并不局限于嫡長子,凡是皇子,不分嫡出庶出,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于是,麻煩就多了?;首觽儼讼蛇^海,各顯其能,皇子身邊趨炎附勢的人呼風(fēng)喚雨,糾紛不斷??滴跬砟辏筒铧c兒沒讓他那幾十個寶貝兒子氣死。
第二個令人頭疼的因素是一旦立了太子,皇帝和太子的關(guān)系不好處。
皇帝是名副其實的最高統(tǒng)治者,太子并沒有什么權(quán)力,但是,太子那是“潛力股”,升值空間無限。在太子周圍,難免要聚集起不少“燒冷灶”--也就是做長遠投資的人,以致形成另一個實力集團。如果皇帝立完太子不久就死了,那最理想了,但皇帝一時半會兒還死不了,也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也死不了,你說急不急人。太子,尤其是太子身邊的人,每天都盼著皇帝死,時間一長,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能不產(chǎn)生矛盾?往小了說,父子猜疑,不可避免;往大了說,發(fā)生宮廷政變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上邊說康熙皇帝晚年差點兒沒讓他那幾十個寶貝兒子氣死,當(dāng)然,氣死是夸張的話,最后氣出了一個辦法--秘密立儲。這個辦法正式確立于雍正朝,該辦法就是皇帝活著的時候用滿漢兩種文字寫一道密旨,上面寫著新一代君主的名字,再把這道密旨放在鐍匣里面,然后把鐍匣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面,一旦皇帝駕崩,群臣“公啟鐍匣,宣布立儲密旨”,擁立新君。這樣既能保證政權(quán)和平交接,又不會出現(xiàn)剛才說的第二個令人頭疼的因素。但是,第一個令人頭疼的因素還是不能避免,誰讓你娶那么多妻子,生那么多兒子,而皇位卻僅僅一個呢。
乾隆皇帝即位初年,豪情萬丈,年輕的他小瞧了立太子的困難,而且,他還想效法漢族立“嫡長子”的辦法,為大清朝皇帝統(tǒng)系增添光彩的一筆。于是,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
永璉在乾隆帝諸子中排行第二,但是,他的生母是乾隆帝當(dāng)皇子時的嫡福晉,即讀者較為熟知的富察氏,所以,永璉是事實上的“嫡長子”,而且,永璉聰明伶俐,氣度不凡,深得雍正皇帝--也就是爺爺?shù)南矏?,所以,乾隆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永璉。
然而,乾隆三年,永璉就死了,死的時候還不到十歲。乾隆皇帝哭成了個淚人,公布了永璉的太子身份,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不過乾隆大哭一場之后,并沒有改變立嫡子的決心,他后來又立皇后生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結(jié)果沒幾天,乾隆十二年冬,永琮也死了,死的時候才兩歲。這回,乾隆帝沒哭,根據(jù)《清史稿》記載,他沉痛地說:“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tǒng)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也?!?從此,乾隆帝基本上死了“立嫡”之心,但又不甘心在庶出諸子中選擇,從而左右為難,焦灼不安。
其實,兩個嫡子的死受打擊最大的是皇后,她就生了這兩個兒子,結(jié)果一個也沒有成人,作母親的該有多痛心。所以,小兒子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她也撒手歸西。當(dāng)時,她隨乾隆帝東巡,在濟南染病,乾隆帝與富察氏皇后感情很深,立即終止東巡,緊急返京,結(jié)果皇后死在途中。乾隆皇帝作詩追悔:
廿載同心成逝水,兩眶血淚灑東風(fēng)。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dāng)初盼夢熊 。
在乾隆帝看來,這都是報應(yīng),是他癡心妄想的報應(yīng),早知今日,何必當(dāng)初!他的心碎了。從此,他多次南巡,不再進入濟南城,怕的是觸景生情。
打擊接踵而至。
皇帝帶著皇后的靈柩乘船抵達了大運河的終點--北京通州,乾隆帝一眼看到前來接駕人群中的他的那幾個寶貝兒子,他看這幾個庶出的皇子越看越不順眼,加上此時用兵金川,進展不順利,不免心急火燎,所以,突然向二十一歲的長子發(fā)難。
“這回你高興了!”
一身孝服的皇長子跪在地上打了個寒戰(zhàn),國喪之中,何來高興,父親來者不善,話里有話。
“你不高興?你偷著樂吧?這回輪到你做太子了!”
大家立即明白了,乾隆帝認(rèn)為皇長子幸災(zāi)樂禍,覬覦太子地位。可這完全是推測之詞呀,人家皇長子規(guī)規(guī)矩矩的,一沒說過格的話,二沒做過格的事,憑什么誣人清白。但是,爹教訓(xùn)兒子,別人不好相勸,更何況這個爹又是萬乘之尊的一國之君。
“你做夢!”
乾隆帝厲聲說:“太子永遠輪不到你,還有你!”
乾隆帝又用手指向皇三子,剛剛十四歲的皇三子大氣不敢出,跪都跪不成個樣子,趴在地上直哆嗦。
乾隆厲聲說:“你們不孝,我看在咱們父子的情分上不殺你,但將來百年之后,你們二人斷斷不能繼統(tǒng)。”說到這里,乾隆帝一下子想到自己的父輩--雍正帝骨肉相殘的往事,頓時痛徹肺腑,突然變得歇斯底里,他高聲叫喊道:
“你們將來必至兄弟相殺,與其你們兄弟相殺,不如為父殺了你們!”
乾隆帝發(fā)瘋般地撲向身邊的侍衛(wèi),用力搶奪侍衛(wèi)腰間的佩刀。侍衛(wèi)哪肯放手,一擁而上,攔住皇帝,群臣起身相勸,現(xiàn)場哭聲震天,一片混亂。
皇長子受了這場打擊,又害怕,又委屈,很快就病倒了。一年之后,太醫(yī)向皇帝報告:長期醫(yī)治無效,已無生機。乾隆帝立即前去探望,畢竟父子情深,血脈相連,皇長子流著眼淚一聲接一聲地說:“兒子不能送父皇了!兒子不能送父皇了!”乾隆皇帝心如刀割,淚如雨下,在他看來,兩個嫡子死于他的非分之想,現(xiàn)在,唯一一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又讓自己給冤枉死了,這是為什么?不就是為了立太子嗎!
乾隆帝大哭了一場,封皇長子為定親王,以親王之禮安葬,然后向群臣宣布,今后,誰敢向朕提及立太子之事,朕就將誰正法!
群臣響亮地回答了一聲--就一個字:“喳”!心里說愛立不立,你們家的事,懶得管。
子嗣雖多,成器者少
皇長子去世的十年后,永琰出生,他生于深宮,從小按皇家規(guī)矩教養(yǎng)。讀者朋友可能會想,乾隆最終選擇永琰做太子,永琰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對此,各位朋友絕對不要懷疑,永琰做皇子期間沒表現(xiàn)出特別過人之處,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皇子。您看各種史書中關(guān)于嘉慶帝的記載都是從他做皇帝開始記的,也就是說,乾隆六十年公開為太子之前,基本沒有什么事跡記載。
那么,乾隆帝為什么就選擇了他呢?
我們接著說。
此時的乾隆帝已經(jīng)不再考慮立嫡了,他后來倒是又立了一位皇后,這位皇后也為他生了兩個兒子,但是,乾隆三十年皇帝南巡到杭州,皇后跟皇帝鬧翻,兩口子打架,別人也說不清個是非,皇后要就地出家當(dāng)尼姑,這實際上就是要跟皇帝“離婚”,當(dāng)然是辦不到的事情,不然皇家的臉面往哪擱?;屎蟊痪芙^后居然自己削發(fā),乾隆帝說她“突發(fā)瘋迷”,將她遣送回京,第二年就死了,她實際上被剝奪了皇后稱號,只是沒向全國公布,死的時候按皇貴妃規(guī)格辦的喪事。從此,乾隆帝再沒立過皇后,這樣一來,乾隆帝的兒子全是庶出,立嫡之說也就無從談起了。
前邊我說乾隆皇帝發(fā)誓不立太子,但那是氣話,其實,十幾年間,他一直在考慮此事,但是,他又不敢深想這件事,為什么呢?乾隆逐漸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他想立哪個皇子為太子,這個皇子很快就死。已經(jīng)立死了兩個嫡子,后來,他一度想立皇三子,就是前邊我說乾隆在通州揚言要殺掉的那個皇三子,結(jié)果這個念頭一出來,皇三子就死了,死的時候二十六歲。乾隆帝后來又動了個想立皇五子的念頭,結(jié)果,還沒拿定主意,皇五子也死了,死的時候二十五歲。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該是多么的痛心,乾隆兒子雖多,也經(jīng)不起接二連三地死,乾隆帝不敢想了。
但是,不敢想也得想,轉(zhuǎn)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六十三歲了,已經(jīng)沒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還活在人間的皇子就剩下六人了,這六人中,還有兩個已經(jīng)過繼給了兄弟,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四人了。哪四人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這四個兒子全是庶出,乾隆帝已經(jīng)不存什么嫡庶之見了,只看誰的品格、能力更強些。
這四人中誰的品格、能力較為突出呢?在乾隆帝看來,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沒辦法,只有采用“排除法”。
讓我們來排除。
先說皇八子永璇。永璇的優(yōu)勢一是在兄弟中居長,二是聰明絕頂,詩做得好,字寫得好,還畫得一手好山水。但是,永璇一副“公子哥”派頭,或者說一副“名士派”。當(dāng)時,皇子們大多有差事,也就是說有工作,當(dāng)然,不是一般的職員身份,大小管著一攤子事兒。有差事你就得按時上班,不,永璇是想什么時候上班就什么時候上班,想什么時候下班就什么時候下班,沒有任何組織紀(jì)律觀念。有一次,北方大旱,不下雨,不下雨就得向上天“祈雨”,先是百姓祈雨,老百姓面子小,當(dāng)然求不來雨,于是,各級官員祈雨,還不下,再就是皇子出面祈雨,如果這還求不來雨就得皇帝親自祈求上天了,可見,這是一件與天神溝通的十分嚴(yán)肅的工作。永璇奉旨祈雨,這是個苦差事,烈日炎炎之下衣冠楚楚地站上多半天,帶有一定自虐色彩的程序一道接一道,永璇祈了一會兒,見老天不給面子,沒有一點兒要下雨的意思(哪有那么快,祈完兩三天內(nèi)下雨就算靈驗了),索性不祈了,愛下不下,揚長而去。乾隆皇帝聞訊氣得個半死。另外,永璇還有一大劣勢--儀表欠佳,欠佳到什么程度?說是有足疾,是不是達到走路一瘸一拐的程度不得而知,要真是這樣,僅此一點就絕無入承大統(tǒng)的資格。乾隆帝又不是僅有他一個兒子,不到萬不得已,能選個瘸子當(dāng)國家元首?所以,乾隆皇帝屢加訓(xùn)斥,后來就懶得管了,死了心了,對他不寄與任何希望了。
我們接著排除。
下面來說皇十一子永瑆。
如果說皇八子永璇是“公子哥”的話,這皇十一子永瑆就是“藝術(shù)家”,而且,可以說是“大藝術(shù)家”。他精通什么藝術(shù)?書法。他的書法造詣能達到什么程度?這么說吧,要說有清三百年書法第一可能夸張,但要說有清三百年書法家前五名,肯定有他。要知道,在中國文人都拿毛筆寫字的當(dāng)時,做個書法家真的很不容易。附帶說一句,清東陵裕陵--乾隆皇帝陵前的神功圣德碑的碑文,就是他書寫的。
永惺風(fēng)雅多才,完全沒有了祖先游牧于白山黑水,躍馬橫刀的氣派了,相反,漢族士大夫的習(xí)氣很深。別看他是個書法家,但一般人求不到他的字。他給弟弟永琰,就是后來的嘉慶帝畫了個扇面,落款“兄鏡泉”三個字。
夏天,永琰拿著這個扇子,讓乾隆帝看到了,乾隆帝奇怪,自己沒有一個叫“鏡泉”的兒子呀,你怎么會有一個叫“鏡泉”的哥哥?永琰回答“鏡泉”是永瑆自己起的字號,惹得乾隆帝大罵他沾染漢人習(xí)氣,附庸風(fēng)雅,忘記滿洲尚武之風(fēng),實為忘本,下令皇子一律不得自署字號。
當(dāng)時王公大臣私底下猜測,永瑆未嘗沒有被立為太子的可能性,因為永瑆成年后分府住在宮外,乾隆帝不時到他家里去,父子之間走動得較為頻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他越來越?jīng)]有信心了,為什么?他怪癖越來越多。
永瑆靠著爸爸是皇帝,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偏偏吝嗇得出格兒。一天他府里死了一匹馬,把他心疼得要命,不是心疼這匹馬,而是心疼自己財產(chǎn)的損失。他堵在王府大門口,死活不讓人把馬拉出去埋了,要吃馬肉,不僅自己吃,整個王府的人都得吃,為什么呢?這樣可以省下幾頓飯錢,您看他吝嗇到什么程度。說起來您都不信,他府中攢著幾十萬兩白銀,他領(lǐng)著大家每天喝粥度日。
于是,永瑆逐漸成了王公取笑的對象,雖然貴為皇子,但漸漸沒有人相信他能成為未來的皇帝了。他死在道光三年(1823),臨終拒絕家人為他洗凈身體,理由是死后入土腐爛,比現(xiàn)在還臟,誰替我擦洗干凈?他就是這么個怪人。
最后,讓我們跳過永琰,說說皇十七子永璘。在乾隆三十八年擇儲的時候,永璘年僅八歲,拿今天話說,是個小學(xué)二三年級的學(xué)生,他能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皇位接班人,實際上是無法考察的。僅就目前來看,乾隆帝感覺他不愛學(xué)習(xí)。當(dāng)然,對于一個八歲的孩子來說,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從永璘成年以后的表現(xiàn)來看,他差不多是乾隆皇帝兒子中最不成才的一位。
與他的幾個哥哥不同,永璘可以說是個“游俠”一類的人物,經(jīng)常出宮溜達,到哪溜達?就是光顧前門外大柵欄一帶的胡同,這個胡同,那個胡同,一共八個,游了個遍。他是乾隆的最小的兒子,乾隆也懶得管他了。不過,永璘也不能說一無是處,他有兩個“長處”:一是平易近人,在前門外大酒缸與販夫走卒侃大山,沒有一點兒皇子的架子;再一個長處就是頗有自知之明,能達到什么程度呢?根據(jù)《嘯亭續(xù)錄》這部書記載,他曾說,即使皇冠像雨點一樣從天灑落,也淋(輪)不到我的頭上,沒戲 !
密立永琰,默禱蒼天
這么看來,皇位就只能傳給皇十五子永琰了
對于永琰,乾隆帝也不大滿意,在乾隆帝看來,永琰的最大的缺點是沒有什么突出的優(yōu)點,最大的優(yōu)點是沒什么突出的缺點,此外,要說其他優(yōu)點也有一些,比如學(xué)習(xí)刻苦認(rèn)真,成績不錯。在乾隆三十年,皇帝南巡走到杭州,六歲的永琰作了一首《詠龍井》的小詩,其中有一句“泉雷忽疑雨,竹春不知秋”,乾隆帝十分贊賞,身邊的大臣也交口稱頌。此外,永琰成天把自己關(guān)在書房里,肯用死功,坐得住冷板凳,行為舉止也稱得上端莊大氣。但這畢竟不能算是十分突出的地方,自己英明一世,把江山交給這個并不十分出眾的兒子,他不甘心。
乾隆帝有時真是苦惱到了極點,自己英明一世,怎么生出了這么一幫犬子,遙想太祖時代,諸王都沒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但個個都有入承大統(tǒng)的能力,自己的皇子自幼飽讀詩書,結(jié)果都教育成了這般模樣,他甚至招來上書房的總師傅,大罵一番。當(dāng)然,總師傅是漢族人,又是國內(nèi)知名的大學(xué)者,不能不客氣些,大不了一頓臭罵再加上罰俸,對滿族師傅就不客氣了,乾隆晚年,曾任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的滿洲鑲白旗人達椿,按今天標(biāo)準(zhǔn)來說,相當(dāng)于*和文化部的副部長了,就被乾隆帝臭罵一頓之后,皇帝仍不解氣,又命侍衛(wèi)打了四十大板。
乾隆晚年最鐘愛十公主--和孝公主,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當(dāng)然,這不過說說而已,中國是一個男權(quán)社會,皇位傳男不傳女,但這句話反映出乾隆對諸子的不滿。乾隆帝甚至想跳過兒子,直接立孫子,他對皇子要求嚴(yán)格,動則斥罵,但對孫子十分喜愛,而且,一旦決定從孫子中擇儲,選擇余地很大。比如,當(dāng)年冤死的皇長子的第二個兒子綿恩,才干超群,看起來似乎能成大器,但是,這個念頭一出現(xiàn),內(nèi)心中也不免波瀾起伏,中國皇帝是父死子繼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一旦打破,會不會不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再則,父子之間畢竟是最近的血緣關(guān)系,舍近求遠,是聰明的舉動嗎?天下后世該怎樣議論自己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乾隆帝終于下定了決心,立十五子永琰為太子,當(dāng)然是秘密立儲,他書寫了立儲諭旨,然后將諭旨藏在一個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將匣子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面,這樣一來,就完成了立儲工作。完成了這一工作后,他告訴了軍機大臣,當(dāng)然,立的是誰他沒說,軍機大臣也不敢問。
這年冬至,乾隆舉行祀天大典,在南郊天壇,皇帝仰望烏云密布的蒼穹,默默禱告:
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賢,能承國家洪業(yè),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愿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惟愿為天下得人,以繼祖宗億萬年無疆之緒?!?br>
乾隆帝的意思是請老天爺再幫他把把關(guān),看看永琰是不是塊當(dāng)皇帝的料,如果是,就請保佑永琰;否則,讓他短命而終。總之,祖宗的江山社稷,國家的前途命運至關(guān)重要,為此,顧不上父子之情了。乾隆帝如此禱告,可見他對立永琰信心不足,而且,用這樣惡毒的語言加在兒子頭上,在十分迷信的當(dāng)時,實屬罕見,由此也可見他立永琰為太子的無奈。
永琰被立為皇太子,但從太子到登上皇帝寶座,這中間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而且,這漫長的道路中布滿了荊棘坎坷,絕不意味著現(xiàn)在的太子就必然是未來的皇帝,一旦太子失勢,下場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永琰是中國歷史上做太子做得時間很長的一位,從這時起,到乾隆六十年,長達二十二年之久,這期間就沒有曲折波瀾嗎?另外,永琰真像他父親認(rèn)為的那樣,是一個平庸之人嗎?
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來的嘉慶帝,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
乾隆為什么要選擇在他執(zhí)政六十年的時候做出如此舉動?在這一舉動的背后是否有一種壓力籠罩著乾隆帝呢?在這千古罕見的權(quán)力交接中,究竟發(fā)生了哪些波折?
永琰終于通過了父皇乾隆帝長達二十二年的考察,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那么,在這漫長、苛刻的皇儲考察中,永琰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面對禪讓皇位的父皇乾隆,嘉慶帝該如何對待呢?而乾隆帝是否能默默無聞地退出政治舞臺呢?
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日,公歷是1795年1月22日,乾清宮內(nèi)外花團錦簇,頂翎輝煌,樂曲悠揚。八十五歲的乾隆老皇帝設(shè)家宴招待前來拜年的家族成員和近支宗室。由于欽天監(jiān)預(yù)報正月初一恰逢日食,于是,推遲到了今天舉行?;首印⒒蕦O、皇曾孫、皇玄孫濟濟一堂,依次向皇帝行禮拜年??粗訉O滿堂的盛況,遙想臨御天下六十年的歷程,乾隆皇帝感慨萬千。
太監(jiān)抬來了滿滿幾大箱銀元寶,乾隆帝要給子孫發(fā)紅包。領(lǐng)到紅包的人忙不迭地叩頭謝恩,還沒領(lǐng)到的人兩眼直勾勾地期待著。然而,紅包發(fā)完,唯獨一個人沒給,這個人是誰?您猜,他就是皇十五子永琰!
為什么不給我,本來應(yīng)該人人有份,為什么偏偏落下了自己?永琰不敢質(zhì)問,但一臉錯愕,楞在那里。大家也百思不得其解??磥硎枪室獠唤o十五阿哥的,不像是忘給了,這是為什么呢?
這時,乾隆皇帝不緊不慢地輕聲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你要銀子何用?”
“你要銀子何用”?這是什么意思?什么人有錢無處花?
短暫的沉寂,現(xiàn)場立即迸發(fā)出一片輕聲的驚嘆,大家明白了,皇帝留給永琰的“紅包”最大,堪稱是“超值大禮包”--未來大清朝的錦繡江山!
幾十年的秘密揭曉了,盡管現(xiàn)場的所有人對這個秘密都有心理準(zhǔn)備,但當(dāng)這一時刻到來的時候,大家還是心潮澎湃,尤其是皇子們更是說不清酸甜苦辣;另外,儲位歸屬本是皇家大忌,皇帝欲言又止,并沒有說得很透徹,大家都不知如何表態(tài),永琰本人更是尷尬。
元年盟誓,帝王心結(jié)
我感覺,乾隆帝此時此地透露這個天大的秘密,很可能跟這次日食有關(guān)。
最近幾年來,乾隆皇帝一直處在一個無法啟齒的巨大的壓力之下,這個壓力源于六十年前的一個誓言。
乾隆元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乾隆帝焚香默禱,禱告什么呢?他說:“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dāng)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jì)元六十一載之?dāng)?shù)。” 也就是說,希望能長壽,即使長壽也不敢打破爺爺康熙帝統(tǒng)治六十一年的記錄,就干六十年,到時候不死也退位。
今天看來,像康熙大帝那樣能治理國家六十一年,堪稱奇跡,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乾隆跟爺爺康熙大帝關(guān)系十分親近,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歲的弘歷--對不起,在這里不能叫乾隆帝,拉著爸爸的手,走進了花紅柳綠的圓明園,第一次見到了爺爺康熙大帝。爺爺非常喜歡這個孫子,立即留在身邊,親自教養(yǎng),教他讀書,教他使用火器,弘歷都是一學(xué)就會。一次,在避暑山莊,康熙的御舟靠岸,爺爺看見孫子,揮手相招;孫子看見爺爺,從山坡上連蹦帶跳飛奔而下。爺爺急得直跺腳,連呼“慢著!慢著!別摔著!”當(dāng)然,弘歷與爺爺相處時間不長,多半年后,爺爺去世了,這已經(jīng)是幾十年前的往事了,但一閉上眼睛,就歷歷在目,恍如昨日。弘歷后來被立為太子,也與爺爺?shù)膼蹜z有一定的關(guān)系,而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雄才大略,功績卓著,孫子更是羨慕不已,他也希望做一個像爺爺那樣的君主,但是,無論如何,他不敢超越爺爺。
不過,乾隆皇帝雖然表達了這個愿望,但對此并沒有多少信心。爺爺?shù)腔臅r候才八歲,干六十一年,還不到七十歲;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五歲了,干六十年,就八十五歲了。要知道,當(dāng)皇帝與今天裝空調(diào)的工人一樣,都屬于高危職業(yè)(如果皇帝也算是個職業(yè)的話),他倒不必擔(dān)心失足墜樓,而是時刻提防別人謀害。吃飯得有人嘗過才敢動筷,出行要帶龐大的警衛(wèi)隊,這個且拋開不談,當(dāng)時醫(yī)療水平低,人們的平均壽命低,清代人均壽命三十五歲左右。當(dāng)然,有人說皇帝在營養(yǎng)和醫(yī)療方面條件稍好,壽命肯定長,誰說的?當(dāng)時沒有營養(yǎng)學(xué)知識,皇帝吃的都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雞鴨豬羊肉。乾隆四十三年八月,朝鮮進貢海參二百斤,全是無污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皇帝不識貨,賞給了太監(jiān),加上運動又少,很容易得心腦血管病。至于醫(yī)療條件,倒是有個皇家御用的太醫(yī)院,但太醫(yī)院治不了病是出了名的,為什么?大家知道,給皇帝看病的風(fēng)險很大,差不多是個玩兒命的活兒,中藥材都有副作用,太醫(yī)們?yōu)榱私档妥约旱娘L(fēng)險,就得降低藥材的副作用,副作用沒有了,“正作用”也沒有了,怎么治病?所以,清朝人一形容“有名無實”,往往不說“有名無實”,而是用“太醫(y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八大胡同的婆娘”這一套嗑來代替。所以,乾隆帝的這個愿望實現(xiàn)的難度太大,當(dāng)然,年輕人,理想遠大些總不是壞事。
不過,從乾隆五十年以來,他越來越感到了壓力。為什么呢?他已經(jīng)接近八十歲了,身體還行。直覺告訴他,十來年內(nèi)恐怕死不了。壞了!爺爺?shù)挠涗浐芸赡鼙淮蚱啤?br>
維護爺爺?shù)挠涗?,踐行諾言把皇位傳給太子,將意味著放棄皇權(quán)。一想到這一點,恐懼頓時襲上心頭。權(quán)力代表著榮譽、成功、財富和安全感,沒有權(quán)力,這一切也就沒有了,所以,中國帝王都實行終身制,沒有自愿交出政權(quán),心甘情愿退位的。
按說,打破爺爺?shù)挠涗浺矝]什么大不了的,爺爺?shù)脑谔熘`肯定不會怪罪他,哪有爺爺不希望孫子好的,古語說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關(guān)鍵是向上天發(fā)過誓,古人把發(fā)誓看得很重,違背誓言就會遭天譴。
本來,這事兒只有天知己知,誰料想后來弄得天下皆知,那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這年皇帝到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陽市祭祖,回來的途中,收到錦縣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上的一個請愿書,金從善請求他立太子、立皇后,居然質(zhì)問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 什么叫“以不正之運自待”,就是自己不拿自己當(dāng)人,準(zhǔn)確點兒說,自己不把自己看成一個合法政府。這話說得太重了,而且,潛臺詞等于說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萬代?你不立皇后,養(yǎng)著幾十個“情人”,就是嬪妃,想得到萬民的敬仰?乾隆氣得火冒三丈,殺了金從善,還不解氣,又詔告天下,說誰說我不立太子,早在三十八年就立太子了;誰說我貪戀皇位,我早在元年就發(fā)誓,能活到乾隆六十年就自動退位,傳位太子。至于不立皇后,我都六十多歲了還立什么皇后,不怕天下人笑話?這一下,普天之下都知道皇帝大公無私。當(dāng)然,這時離乾隆六十年還有十七年之久,所以,只圖一時痛快,張嘴就說,真沒想到,六十年轉(zhuǎn)眼就到了,一旦自食其言,上天不容,百姓又會怎樣議論這個言而無信的皇帝呢?
乾隆帝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經(jīng)過幾年的思想斗爭,他決定踐行諾言,按時傳位。這不,時間的年輪剛剛過了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年的第一天就發(fā)生了日食,這不是上天的提醒或警告嗎?太可怕了,所以,皇帝決定透露一點兒,給上天一個交代。于是,在新年給小輩發(fā)紅包時漏掉了永琰,而且說了句“你要銀子何用?”的雙關(guān)語,是啊,當(dāng)了皇帝還要銀子干什么,你到哪里去花?
韜光養(yǎng)晦,取信父皇
前面說乾隆皇帝本來對永琰并不十分滿意,認(rèn)為他較為平庸,其實,永琰能通過乾隆帝二十二年的漫長考察,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確有他的過人之處。
大家知道,乾隆帝實行的是秘密立儲,那么,永琰應(yīng)該不會知道他已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但是,他能猜呀,畢竟就這幾個人選嗎。當(dāng)時,大家私底下都在猜,猜的結(jié)果是乾隆帝如果傳兒子,基本上就是永琰;如果要是傳孫子,當(dāng)年冤死的皇長子的第二個兒子綿恩的可能性最大。
綿恩是“長房長子次孫”,但乾隆實際上是把他當(dāng)長孫看的。既然乾隆帝對長子有一份歉疚,只好拿孫子補報,將孫子封為親王。要知道,乾隆帝封綿恩親王的時候,自己的兒子還沒有全部封王,而且,綿恩身材魁梧,儀表出眾,武功超群,長期擔(dān)任京師禁衛(wèi)軍的領(lǐng)導(dǎo),負擔(dān)保衛(wèi)北京的重擔(dān)。乾隆帝那些皇子憑著父親的提拔,在中央各部任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連班兒都懶得上,這樣一比較,可見綿恩確實是個人才。當(dāng)時,朝鮮國經(jīng)常來京進貢,帶些半島的土特產(chǎn),順便打探些宗主國的情報,回國后加以分析。他們曾認(rèn)為,未來的主子將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孫綿恩之間產(chǎn)生,綿恩的可能性更大。順便說一句,綿恩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比他的叔叔永琰還大十四歲呢。
但是,北京的王公還是更傾向于把寶押在永琰身上,他們不大相信皇帝能繞過兒子,傳位孫子,這不僅不近人情,而且,乾隆帝以前談經(jīng)論史,曾批評過明太祖朱元璋。批評朱元璋什么?批評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埋下了后來骨肉相殘的禍根兒。就此來看,永琰勝算更大。對此,永琰應(yīng)該認(rèn)識得到,他肯定知道他是熱門的未來皇帝候選人之一,這樣一來,怎樣通過父親苛刻、漫長的考察,他一定下了一番苦心,更何況他身邊還有一個智囊--師傅朱珪。
這個朱珪,是個品行端正,心眼也不少的人。關(guān)于師徒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將在以后細講。朱珪肯定給永琰出了不少主意,師徒二人都知道,一旦永琰被秘密立為太子,他們必將處在乾隆帝的嚴(yán)密監(jiān)視之中,所以,都很小心謹(jǐn)慎,為人做事也很低調(diào),連話都很少說。
當(dāng)然,能通過考察的關(guān)鍵是獲得乾隆帝的喜歡。永琰個性循規(guī)蹈矩,沉默持重。這是個缺點,也可以說是個優(yōu)點。您發(fā)現(xiàn)沒有,在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英明統(tǒng)治者的繼承人,往往相對平庸一些,可見英明的君主并不歡迎同樣的英明的繼承人,這樣的例子很多。
為什么英明的君主不愿意選擇同樣英明的繼承人呢?我想,英明的君主一生都留下了很多業(yè)績,他需要下一代繼承這些業(yè)績,而不希望下一代君主上臺后今天撥亂反正,明天*冤假錯案,像自己那樣,一點兒不給祖宗留面子。相反,選擇一個忠厚老實的繼承人,也許能力差點兒,但肯定會按自己確定的既定方針辦,凡是老皇帝說過的,凡是先皇做過的,一概奉行不移。當(dāng)然,乾隆帝兒子中也沒有什么英才,但小聰明還有幾個,乾隆帝一概不選,就選擇忠厚的永琰,不能說沒有深刻的考慮。
當(dāng)然,僅僅忠厚也不行,還得顯示出一些其他方面的特長。怎么顯示呢?父皇又沒給自己什么差事,無法干出一番業(yè)績。乾隆五十四年,永琰被晉升為親王,名為嘉親王,依然是光桿兒親王一個,什么權(quán)力也沒有。于是,永琰在另一方面下功夫,什么功夫,就是一個“勤”字。沒有工作你勤什么勤?永琰只好勤奮學(xué)習(xí)。他起早貪黑,刻苦攻讀。大家知道,現(xiàn)在的教育體制都有個學(xué)習(xí)周期,學(xué)到一定程度就畢業(yè)了,永琰什么時候畢業(yè)?乾隆帝什么時候讓他當(dāng)太子,他就什么時候畢業(yè);乾隆帝什么時候讓他當(dāng)太子?天知道,都七老八十了還沒病沒災(zāi),翹辮子遙遙無期,自己都三十多歲了每天還跟那些牙牙學(xué)語的皇曾孫、皇玄孫混在一起,連老師都懶得提問他,您說無聊不無聊。
不過,乾隆帝看到他學(xué)習(xí)興趣濃厚,派給他個差事,就是讓他協(xié)助老師照看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的學(xué)習(xí),拿今天話說,相當(dāng)于班級里面的學(xué)習(xí)委員或班長一類的班干部,不算正式的國家干部,但永琰干得勤勤懇懇。我看《清高宗實錄》,發(fā)現(xiàn)這個“班干部”有時還向乾隆帝打老師的小報告,以示自己履行班干部職責(zé)的認(rèn)真。比如昨天下雨,十個師傅來了七個,誰誰沒來;又比如哪幾位師傅要求不嚴(yán)格等。要是趕上乾隆不高興,這位師傅就倒霉了,輕者罰俸,重者降級;當(dāng)然,要是趕上乾隆心情不錯,乾隆帝就讓永琰自己去規(guī)勸師傅。畢竟永琰的兒子也在上書房讀書,永琰也算個家長,老師有要求不嚴(yán)的地方,可以直接規(guī)勸。
此外,永琰還不失時機地討皇帝的歡心。怎么討皇帝的歡心?機會不多。大家知道,乾隆帝是個閑不住的人,到處巡游,要是南巡、東巡,皇子們都打心眼里愿意去,但是,要是到東北祭祖,誰都找機會推辭,那地方人煙稀少,走上一天也看不到一個村莊,荒涼得很。此時在皇子心目中,“關(guān)東家”的概念已經(jīng)淡薄,一次一個皇子向皇帝匯報本衙門官員的人選時,說某某是關(guān)東人,不開竅,不能用。乾隆帝大怒,說你以為你是北京人,你就是關(guān)東人,太祖、太宗都是關(guān)東人,你居然看不起關(guān)東人,簡直就是忘本!
永琰隨父皇到東北祭祖,時時表現(xiàn)出虔誠的態(tài)度。在昭陵(今沈陽北陵),乾隆帝跪在皇太極的墳前,朗讀祭文,淚隨聲涌,永琰也是熱淚奪眶而出,不禁失聲痛哭。到了撫順,永琰還做了首詩,獻給父皇:
守成繼圣王,功德瞻巍峨。
永懷肇造艱,克勤戒弛惰。
詩的意思是不忘祖宗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勤奮工作,守住祖宗的江山。從技巧和格律上看,寫得未必十分高明,但乾隆帝看后贊賞不已,說立意高遠,格調(diào)健康,不忘祖宗,是太祖高皇帝的好子孫。又把其他皇子罵了一頓,說他們居然寫詩抱怨長途跋涉,即使到了祖宗陵寢前依然無動于衷,把上墳當(dāng)成了游山玩水,簡直毫無心肝,等回到北京看怎么收拾他們。
這樣一來,永琰通過了乾隆帝的考察,太子地位穩(wěn)固不搖。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日,乾隆帝在家宴上透露了一點信息,這不是正式發(fā)布,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公開議論而已。
權(quán)臣泄密,欲立首功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二日黃昏,永琰居住的跟冷宮差不多的擷芳殿的大門被拍打得山響,幾個侍衛(wèi)怒氣沖沖開門一看,頓時矮了半截,有的彎腰請安,有的飛奔上房,向永琰通報,您能猜到來人是誰嗎?
來人是乾隆皇帝的大紅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和珅,而且,和珅的兒子是自己的妹夫,說起來也是親戚,所以,永琰趕緊將和珅迎入客廳,請教此時來訪,有何貴干?和珅笑而不答,撲到在地,連連叩頭,口稱主子大喜,又從懷中取出一柄玉如意,按宮廷禮節(jié)呈給永琰。永琰心里全明白了,大事已定,即將公布;和珅搶在公布之前報喜,欲立擁戴之功。和珅哪里知道,三年后,這成了殺他的一條罪名,什么罪名,拿今天的話說,叫泄露國家機密。確實,和珅這一舉動有欠考慮,他提前一夜向永琰透露秘密,對永琰并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幫助,反而讓永琰產(chǎn)生疑問:你是向我賣好,還是向我示威?你無外乎就是在顯示你的地位的優(yōu)越嗎!你敢小瞧我,莫道幼主可欺!可見,和珅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和珅剛走,宮中太監(jiān)便來通知:明天在圓明園勤政殿,皇帝召見。永琰哪里還有睡意,過了午夜,立即套車啟程,前往圓明園候見。此時夜深人靜,但出了城就發(fā)現(xiàn)在前往圓明園的御道上,鈴聲喧騰,鞭聲震野,一群群馬隊簇擁著一輛輛馬車,向西北奔馳,燈籠火把照耀得一路通明。原來皇子、皇孫以及在京的王公大臣接到通知,都在往圓明園趕。看來,要改朝換代了。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公歷是1795年的10月15日,在圓明園勤政殿,乾隆帝當(dāng)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發(fā)黃的上諭,宣布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內(nèi)毓慶宮。颙琰叩頭謝恩,表示謹(jǐn)遵圣諭,修身歷練,以期不負重托。
緊接著,乾隆帝又宣布了更為驚人的決定:
以明年為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傳位大典,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仍自稱“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至于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乾隆帝也作了安排,皇帝處理“尋常事件”,如果有重要軍國大事以及官員任免,由太上皇親自指導(dǎo)處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員,都要到太上皇前謝恩。太上皇還有一個職責(zé),就是每天要對皇帝進行“訓(xùn)諭”。
截止此時,乾隆帝統(tǒng)治中國六十年,除了乾隆帝以外,在場的人打記事起就使用乾隆年號,漫長的時光使人們習(xí)慣于乾隆皇帝的永存,現(xiàn)在,親耳聽到乾隆帝宣布他的時代即將結(jié)束,這個震撼力跟晴天霹靂差不多。
不過冷靜一想,立即發(fā)現(xiàn)乾隆帝退位退得并不徹底,實際上大權(quán)未交,就連紫禁城里邊的天子寢宮--養(yǎng)心殿,乾隆帝也不打算騰出來,因為他說他住了六十年,一直很順當(dāng),不想搬家;而且,他說怕?lián)Q個地方睡不著(乾隆有失眠的毛病)。那么,新皇帝住在哪兒?乾隆說還住在毓慶宮,可以把毓慶宮改個名,不叫毓慶宮。至于叫什么,現(xiàn)在沒想好,以后再說吧。
看來,颙琰這個“兒皇帝”不好干。
颙琰不能不出面表態(tài)了,他說他接受太子的地位,但不接受明年改元歸政的安排,因為自己一方面年紀(jì)還輕(三十六歲還年輕!古人三十而立,不像現(xiàn)在,三十歲還叫男孩兒、女孩兒);另一方面,雖然他這些年一直刻苦用功,但感覺還是學(xué)識有限,閱歷更少,所以,他愿意“謹(jǐn)當(dāng)備位儲宮,朝夕侍膳問安之睱,得以稟受至教,勉自策勵”??傊埜赣H把皇帝當(dāng)?shù)降?,如果一定要歸政,也應(yīng)該等到壽登期頤,什么是“期頤”?期頤就是一百歲,那個時候再傳位給他,他肯定不會推辭??傊F(xiàn)在父皇才八十五歲,年紀(jì)不算太大,離一百歲還遠著呢,所以,絕對不能接受父親的禪讓 。
對于乾隆帝的退位,中央官員中除了和珅集團以外,普遍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同。大家都感到乾隆帝執(zhí)政六十年,難免日久懈怠,目前國家積重難返,問題成山,換個統(tǒng)治者可能會有一番新氣象;而且,乾隆帝已經(jīng)八十五歲了,相比之下,國家部院大臣、封疆大吏差不多都是四十到六十歲之間的人。大家知道,老人跟老人談得來,年輕人跟年輕人談得來,總之,人和人的交往多局限在同一年齡段內(nèi),現(xiàn)在君臣之間年齡相差懸殊,隔著好幾條“代溝”,根本無法溝通,平時全靠和珅上傳下達,經(jīng)過他這一“傳達”,實際上皇帝不了解下情,臣子也難以領(lǐng)會皇上的旨意,結(jié)果就是和珅一手遮天,這已經(jīng)影響到國家機器的運轉(zhuǎn)。
但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不管是虛情還是假意,你不能不客氣一番。于是,群臣言不由衷地紛紛上書皇帝,有的大臣勸乾隆帝順應(yīng)“億兆人之心,久履天位”,有的大臣順著颙琰的話說如果非傳位太子不可,也應(yīng)該“俟壽躋期頤”再舉行歸政典禮。前邊說了,期頤就是一百歲的代名詞,乾隆能活到一百歲?你還別說,乾隆對此也有點兒信心。同時,蒙古王公、滿洲王公也上折懇請,一時聲勢浩大。
面對朝野反對他退位的呼聲,乾隆皇帝是什么態(tài)度呢?
一諾千金,傳位太子
乾隆皇帝對太子和滿朝王公大臣的表態(tài)十分滿意,因為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心中的榮譽感,還可借此再向普天下表示一次自己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根據(jù)《清高宗實錄》記載,他說:“若因群情依戀,勉遂所請,則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語轉(zhuǎn)為不誠,是實難以聽許,毋庸再行瀆請。” 更重要的是趁機宣布:“歸政后,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dāng)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xùn)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總之,乾隆表示你們放心吧,我當(dāng)了太上皇一樣管事,我把太子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完了,經(jīng)過這一番折騰,颙琰又降格為“實習(xí)皇帝”了。
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日,公歷是1796年2月9日,清朝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八十六歲的乾隆太上皇不靠攙扶,邁著穩(wěn)重的步伐登上太和殿的寶座的臺階,就皇帝位。寶座前地上放著拜墊,寶座東側(cè)案上陳放著《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三十七歲的皇太子颙琰立在西側(cè),侍衛(wèi)近臣分立太和殿內(nèi)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暹羅、安南、朝鮮等屬國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面壯觀而又莊嚴(yán)。
坐在太和殿皇帝寶座上,看著眼前的皇帝玉璽,乾隆內(nèi)心波瀾起伏,一會兒,這一切就不屬于他了,六十年的時光如過眼云煙,他能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嗎?
根據(jù)《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這部書記載,此時的乾隆發(fā)了一場小孩兒脾氣,臨時決定不把玉璽授給颙琰,說什么大事還是我辦,還是放在我這兒方便,給他他也用不著,一會兒把《傳位詔書》念一遍就得了。這可急壞了幾位大學(xué)士,因為這樣一來,典禮就不圓滿了,傳播天下,臣民怎么看乾隆?于是連哄帶勸,直到乾隆答應(yīng)交出玉璽為止。
午門上鐘鼓齊鳴,丹陛大樂奏響,頌歌在齊唱:
御宇六旬,
九有浹深仁。
勛華一家褆福臻,
歲萬又萬頌大椿。
文武圣神,
帝夏皇春 !
頌歌唱畢,萬萬歲!萬歲!如山呼海嘯般地響起。
乾隆接過大學(xué)士奉上的皇帝玉璽,拿在手中,這是一方沉甸甸的盤龍青玉大印,上刻滿文,翻譯成漢語是“皇帝之寶”四字,玉質(zhì)并非十分出色,雕工更是一般,但是,這是太宗文皇帝--也就是皇太極命人雕刻的,那時的大清還僅是東北地方政權(quán),這方玉璽既是大清開國遺物,也是迄今為止五代皇帝一百六十多年權(quán)力的象征,堪稱是大清皇室的傳家寶。
乾隆久久端詳著這枚由他使用了六十年的玉璽,然后毅然俯身授向跪在腳下的皇太子颙琰,颙琰趕緊雙手高舉過頭,虔誠地接過玉璽……
宮闈生活
古人把皇帝神圣化,皇帝至高無上,說一不二,在一般人眼中簡直像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明那樣高居于塵世之外。
中國儒家講求“修身”——把自己修煉成一個胸中一團正氣的人,為此,就要“寡欲”,帝王更應(yīng)如此。這不僅因為欲望一多,就要為物欲所累,難以成為高尚的人,而且,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試看《聊齋志異》中《促織》篇,皇帝喜好斗蛐蛐,搞得天下不寧,上演了平民百姓生死歌哭的悲劇一出。所以,中國古代史官記載帝王的言行,“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就是要限制帝王不要為所欲為,信口開河。
嘉慶帝自幼熟讀儒家經(jīng)典,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當(dāng)了皇帝以后,一舉一動都要為天下樹立規(guī)范,越發(fā)小心謹(jǐn)慎,循規(guī)蹈矩,所以,關(guān)于嘉慶帝的私生活,人們知道得不多。其實,皇帝也是人,日理萬機之余,也有七情六欲、興趣愛好。
導(dǎo)演戲劇,興致盎然
嘉慶帝好聽?wèi)?,而且,興致很高。
嘉慶的父親乾隆皇帝統(tǒng)治期間,國庫充盈,國勢強盛,作為太平盛世的一個點綴,宮中演戲達到鼎盛。不惜巨資,在紫禁城、圓明園、避暑山莊建了很多奢華的戲臺,教養(yǎng)戲班。每逢慶典,各地戲班也紛紛進京,搭臺唱戲。當(dāng)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進京,就蒙賞賜看了一上午戲,最令英國人驚訝的是戲中的女角都由男演員扮演,他們?yōu)榇俗隽朔N種猜測。其實,說是“男演員”也未必準(zhǔn)確,演出者均為太監(jiān)。根據(jù)《清秘述聞》記載,學(xué)戲太監(jiān)都住在景山觀德殿后面,由內(nèi)務(wù)府統(tǒng)一管理。清朝不像
別看乾隆帝統(tǒng)治期間演戲頻繁,但并沒有史料表明乾隆對戲曲有多么的愛好,只要鑼聲一響,乾隆皇帝覺得夠味、夠排場,就心滿意足了。乾隆一生忙于國事,當(dāng)時天下太平,沒有太多令皇帝煩心的事情,于是,乾隆皇帝就沒事找事兒地制造些文字獄。一次乾隆聽?wèi)?,聽得心不在焉,突然想到這些戲文多為江浙一帶的文人編排出來的,有些甚至傳自明末,這其中會不會有對清朝統(tǒng)治不利的內(nèi)容?于是下令東南官員查禁“違礙”曲本,雞飛狗跳地折騰了兩年,并未取得什么成果,反倒發(fā)現(xiàn)另一個問題——此時淫戲成風(fēng),于是,運動改變方向,轉(zhuǎn)為“掃黃”。
嘉慶帝親政初年,曾發(fā)布過兩道跟戲劇有關(guān)的諭旨:一道是禁止北京內(nèi)城演戲,封禁了城里的戲園子,這既有扭轉(zhuǎn)浮華風(fēng)氣的考慮,也有防止八旗子弟揮霍浪費的用意;再一道諭旨是在查處湖南布政使鄭源璹貪污腐Bai案中,下令“嗣后各省督撫司道署內(nèi),俱不許自養(yǎng)戲班,以肅官箴而維風(fēng)化”[《清仁宗實錄》卷45,嘉慶四年五月丁丑。]。此外,嘉慶帝看戲較有節(jié)制,五十大壽時官員請求“廣陳戲樂”,歌舞升平,被他嚴(yán)行申飭。
嘉慶帝固然一生勤于政務(wù),但愛好戲劇也是不爭的事實,親政初年,洪亮吉上疏指責(zé)他“恐退朝之后,俳優(yōu)近習(xí)之人,熒惑圣聽者不少”。嘉慶帝一怒之下,把洪亮吉發(fā)配新疆。其實,洪亮吉所說也不是空穴來風(fēng),嘉慶是清朝迄此時為止對戲劇最為癡迷的一位君主。根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嘉慶元年正月,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嘉慶帝一連看了十八天大戲。當(dāng)時父親乾隆雖然退位,但在和珅輔佐之下大權(quán)獨攬,嘉慶帝無事可做,所以,狠狠地過了一頓戲癮。
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嘉慶帝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大權(quán)獨攬,忙得一塌糊涂,加上他崇尚節(jié)儉,又要為臣民做表率,聽?wèi)虿幌褚酝菢与S心所欲。不過根據(jù)專門研究清代宮廷戲劇的丁汝芹先生介紹,嘉慶皇帝精通戲曲,無論籌備排演新戲、分配角色,還是舞臺調(diào)度,他幾乎事事過問,稱他為清宮戲劇導(dǎo)演也不為過[丁汝芹:《清代內(nèi)廷演戲史話》,第166~167頁,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嘉慶七年的一天,太監(jiān)排演新戲,嘉慶帝手持腳本,坐在臺下,翹著二郎腿,目不斜視,一副“制片人兼導(dǎo)演”的派頭。
演員一旦進入角色,免不了即興發(fā)揮,嘉慶帝拍手叫停,嚴(yán)厲地說:“在本子上的許念,不在本子上的不許念!”
最后一句顯示了帝王的身份:“欽此欽遵!”
演員趴在臺上諾諾連聲,把頭磕得咚咚響。
嘉慶帝接著說:“孫福喜嘴里念得忒快,以后慢慢的念唱!”
孫福喜忙不迭地叩頭謝恩,謝皇上開導(dǎo)。
“還有!”
嘉慶帝接著說:“第五出奸臣潘仁美說'定場白’(自報家門)的時候,要一人吊場,吊場結(jié)束,眾人隨即上場。欽此!”
眾演員做出豁然開朗和深受教益的樣子,連連點頭稱是。
嘉慶帝看戲認(rèn)真,有時連鑼鼓鼓點稍微出錯也能發(fā)現(xiàn),有時也改唱詞,比如,一句“萬年長慶”,就被皇上改成了“萬年嘉慶”,很明顯,皇上要討吉利。此外,角色的服飾、道具有時也會過問,一副誨人不倦的樣子。嘉慶帝看得高興,立即獎賞,不過他出手并不大方,往往賞些手巾、荷包、扇子之類小玩意,倒是很實用,但不值幾個錢?;噬弦钦J(rèn)為演員演得不好,輕者罰月例銀子,重者拉下去責(zé)打二十大板。不要以為嘉慶心狠手辣,這些太監(jiān)從小學(xué)戲,挨打是家常便飯,挨完打還要給皇上叩頭謝恩呢。
清宮在咸豐之前不請民間戲班進宮演唱,劇目約定俗成,很少變化,新年上演什么劇目,帝后生日上演什么劇目都是固定的,所以,皇帝往往欣賞不到當(dāng)時中國最高水平的戲劇。嘉慶的時候還沿用著乾隆時代的服裝、道具、戲臺,宮中戲班的編制也較大,太監(jiān)視學(xué)戲為出人頭地的重要途徑,能被選中學(xué)戲,均感十分榮幸,學(xué)習(xí)十分刻苦,積極性很高。
宮廷唱戲,集中在年節(jié)慶典期間,這時候連天大戲,從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里,皇帝不能隨便舉行大規(guī)模的唱戲活動。更何況此間國事如麻,動亂較多,實際上并沒有多少閑情逸致聽?wèi)?,嘉慶帝偶爾以此調(diào)劑一下情緒,更多時間是茶余飯后叫來太監(jiān)清唱幾段,然后再指點一番,并沒有因此耽誤國政。
東巡祭祖,喜憂參半
嘉慶時已非盛世,但盛世的一些制度還一定程度地保留著。比如,康熙、乾隆時代皇帝經(jīng)常出巡,差不多每年舉行木蘭秋狝的制度,在嘉慶朝也能看到,只不過王朝到了衰落期,這類活動也日益明顯地表現(xiàn)出力不從心的頹勢。
盡管清朝皇帝不愿意承認(rèn),實際上無論是出巡,還是木蘭秋狝,都帶有很強的行樂的色彩?;实鄢商烊υ谧辖堑母邏χ畠?nèi),處理著各衙門無法處理的煩心事,一舉一動都要受禮法的限制,身體、心理壓力較大,需要定期放松一下。
嘉慶帝當(dāng)皇子時,隨父皇乾隆帝南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皇帝出巡,非同小可,興師動眾自不待言,花錢更是如流水。此時國勢不振,經(jīng)濟危機,要是再來個“嘉慶下江南”,群臣肯定會堅決反對;更何況嘉慶帝崇尚節(jié)儉,也不會動這個念頭。不過,嘉慶帝在位期間曾兩次回到東北祭祖,當(dāng)時中國是宗法社會,崇拜祖先,皇帝回鄉(xiāng)上墳,群臣總不好阻止。
清王朝發(fā)祥于遼沈地區(qū),在那里留下了宮殿、城池、陵寢。就陵寢而言,有興京的永陵、盛京的福陵和昭陵,合稱“關(guān)外三陵”。
興京的永陵在今天撫順新賓,埋葬著努爾哈赤的父親、爺爺、太爺爺?shù)认热?,在清朝皇帝系中,輩分最高,但他們并沒有當(dāng)過皇帝,也沒有什么功業(yè);其皇帝身份是順治皇帝追封的,陵寢也是后建的,規(guī)模不大.
盛京——今天的沈陽有兩座帝陵——福陵和昭陵,分別安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這父子二人嚴(yán)格地說只是東北地方政權(quán)的首領(lǐng),但由于他們?yōu)榇笄宄於肆幕A(chǔ),確立了開國的規(guī)模,其子孫后來入主中原,建立了威震亞洲的大清帝國,所以,他們的陵寢規(guī)模巨大,氣勢恢宏。為了表示對祖宗的孝心,歷代皇帝都有增建,即使到嘉慶年間,昭陵的工程仍然還在進行著。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在關(guān)外三陵駐扎重兵,設(shè)置專門機構(gòu),管理陵寢事宜。按照禮法,清朝皇帝也應(yīng)該隨時回去上墳掃墓。但嘉慶之前只有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回到過東北,康熙去過三次,乾隆去過四次。按說盛京距離北京并非十分遙遠,關(guān)鍵是那時中國交通十分落后,到東北不像下江南可以乘船,長途跋涉,較為辛苦。 該文章轉(zhuǎn)自奇趣網(wǎng)
嘉慶四年,太上皇乾隆逝世,嘉慶帝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待統(tǒng)治地位穩(wěn)定之后,他就把回盛京祭祖提上了日程。嘉慶五年,嘉慶帝宣布將于明年回盛京謁陵,根據(jù)《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記載,奉天當(dāng)局已經(jīng)開始籌備相關(guān)事宜,如加固橋梁道路,修葺宮殿,但后來御史上奏,表示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正處在關(guān)鍵時刻,地方善后也需要大筆經(jīng)費,而東巡一次需要二三百萬兩,花費太大,希望皇帝暫緩舉行。嘉慶帝接受意見,擱置了這次祭祖謁陵的打算。此后又因天災(zāi)頻仍,結(jié)果一拖就是好幾年。
轉(zhuǎn)眼到了嘉慶十年,此時風(fēng)調(diào)雨順,社會相對較為安定,嘉慶帝決定回盛京謁陵祭祖。七月十八日,嘉慶帝一行自北京啟程。此時北方剛剛?cè)肭?,天氣涼爽,雨季結(jié)束,是適于遠行的好日子。
十天之后,皇帝一行出了山海關(guān),頓覺荒涼,秋風(fēng)秋雨拂面而來,大隊人馬跋涉在泥濘之中,步步艱難。更令嘉慶皇帝堵心的是,半天走了十幾里路,別說人影,連條狗也沒見到。想到當(dāng)年隨父皇南巡,沿途百姓山呼萬歲,地方官前后趨奉的情景,而腳下這塊土地的父母官——寧遠州知州干脆就沒露面,嘉慶帝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突然,發(fā)現(xiàn)前方有幾個手持鐵鍬,身穿蓑衣的人影,待走近一看原來是盛京將軍富俊帶著下屬前來迎候,并親自為皇上墊道。
嘉慶帝一股火全發(fā)在富俊身上,怒氣沖沖地質(zhì)問:
“蹕路泥濘難行,地方官本應(yīng)帶領(lǐng)民夫伺候,為何數(shù)十里內(nèi),道旁并無一人!”
嘉慶斗和珅
嘉慶元年,乾隆皇帝舉行禪位大典,把皇位傳給十五子嘉親王,自己則當(dāng)上了太上皇。和珅非常擔(dān)心,害怕嘉慶會處治他,于是采取對策,與嘉慶明爭暗斗。
嘉慶即位后,乾隆準(zhǔn)備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xué)士,和珅感到了極大的威脅。當(dāng)嘉慶寫詩向老師祝賀時,和珅便迫不及待地拿著尚未寫完的詩稿,向乾隆告嘉慶的狀,說:"圣上您看,嗣皇帝培植自己的勢力呢。"這一次乾隆大為生氣,問身旁的軍機大臣董誥:"這種事依法應(yīng)該如何處理?!"幸虧董誥跪諫說:"這無非是一些祝賀的套話而已。"乾隆才作罷。但是,再也沒有提升用朱珪的事。
嘉慶皇帝城府很深,他韜光養(yǎng)晦,事事順從太上皇,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政事不做任何更張,只把和珅的一舉一動看在眼里,卻絲毫不動聲色。當(dāng)有人向他說和珅不好時,他批評說:"我正要依靠和珅來治理國家,你們?yōu)槭裁匆磳λ兀?甚至有事要奏明乾隆,嘉慶也有意托和珅代奏,表示對和珅充分信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互試探,嘉慶終于將和珅麻痹了。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八十九歲高齡的乾隆壽終正寢,和珅的靠山頃刻間倒下。悲痛忙亂之中嘉慶傳旨召他的老師朱珪火速回京,任命和珅與睿親王淳穎等一起總理喪儀大事,讓他們晝夜在大內(nèi)守靈,不許出入,隔斷他們與外界的聯(lián)系,將其軟禁在宮中。
初五日,經(jīng)嘉慶特別授意,各大臣紛紛上疏,彈劾和珅種種不法情狀。初八,在公布太上皇乾隆遺詔的同時,嘉慶宣布革除和珅的一切職務(wù),交由刑部收監(jiān),并命劉墉、董誥等人負責(zé),查抄其家產(chǎn),會同審訊。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審訊后,嘉慶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狀,主要有欺君罔上、壓擱軍報、任用私人、僭越制度、貪婪聚斂等,并通報各省督撫,要他們表態(tài)。嘉慶在上諭中處處譴責(zé)和珅獲罪于先皇乾隆,那么在大喪期間處置這位先皇的寵臣也就名正言順了。
正月十八日,在京文武大臣會議,奏報說:"請皇上將和珅凌遲處死,立即正法。"此時,嘉慶帝開口了:"和珅的確是罪有應(yīng)得,怎么處治都不過分,但考慮到他曾任首輔大臣,為了維護國體,就不要在肆市之間殺他了。我看還是開恩賜他自盡吧。"就這樣,剛剛親政的嘉慶,僅用半個月的時間就把和珅這位盤踞廟堂數(shù)十年的先朝寵臣收拾掉了。
嘉慶幾個兒子 嘉慶的皇后是誰?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zhuǎn)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yán)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rèn)識,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后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嘉慶登基后對后妃的冊封:
“奉太上皇帝之命,遣東閣大學(xué)士王杰為正使、禮部侍郎多永武為副使,持節(jié)赍冊寶,冊立嫡妃喜塔臘氏為皇后”;“遣禮部尚書德明為正使、禮部右侍郎周興岱為副使,持節(jié)赍冊寶,冊封側(cè)妃鈕祜祿氏為貴妃“;“遣禮部尚書紀(jì)昀為正使、內(nèi)閣學(xué)士扎郎阿為副使,持節(jié)赍冊印,冊封劉佳氏為諴妃”;“遣禮部左侍郎鐵保為正使、內(nèi)閣學(xué)士那彥成為副使,持節(jié)赍冊印,冊封侯佳氏為瑩嬪”;此時,嘉慶還是皇子時的格格沈佳氏已經(jīng)去世。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是嘉慶的第二位皇后,父親恭阿拉在乾隆朝出任過禮部尚書。嘉慶登基前鈕祜祿氏為嘉慶的側(cè)室福晉,地位僅次于嫡福晉喜塔臘氏。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六月生皇七女,三歲夭折。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六月生皇三子綿愷。后來又于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生皇四子綿忻。颙琰嗣位后,“奉太上皇帝之命,遣禮部尚書德明為正使、禮部右侍郎周興岱為副使,吃節(jié)赍冊寶,冊封側(cè)妃鈕祜祿氏為貴妃?!奔螒c二年皇后喜塔臘氏去世后,太上皇乾隆以及嘉慶本人都屬意由鈕祜祿氏繼位中宮。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冊封鈕祜祿氏為皇貴妃,并發(fā)布敕諭說:“皇后不幸甍逝,朕甚悼焉。今已逾百日,不但皇帝中宮不可久曠,即晨錯定省子婦之職缺如,朕心亦頗不愉——今貴妃鈕祜祿氏,即朕從前選擇,賜皇帝為側(cè)室福晉者,其人端謹(jǐn)莊重,且能率下。即將貴妃鈕祜祿氏冊封為皇帝之皇貴妃,表率宮廷,上以孝養(yǎng)朕躬,佐皇帝以綏福屢,襄成內(nèi)治。俟二十七個月后,在舉行冊立皇后典禮?!倍邆€月后即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崩逝,全國大喪,冊封典禮推遲到三年釋服之后,即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四月舉行。同時冊封瑩嬪喉佳氏為華妃,淳貴人董佳氏為淳嬪,春貴人王佳氏為吉嬪。
嘉慶帝后妃
孝淑?;屎?,喜塔臘氏,副都統(tǒng)、內(nèi)務(wù)府總管和爾經(jīng)額之女,仁宗為皇子時聘為嫡福晉,仁宗即位后冊為皇后,嘉慶二年二月崩。生一子,宣宗,即道光帝,二女,一殤,一下嫁瑪尼巴達喇。
孝和?;屎?,鈕祜祿氏,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仁宗為皇子,冊為側(cè)福晉。仁宗即位后,封貴妃。孝淑皇后崩后,乾隆帝命其為皇后,先封為皇貴妃,嘉慶六年,冊為皇后。嘉慶二十五年八月,嘉慶帝在熱河巡行時崩,孝和皇后傳旨令宣宗道光帝即位。宣宗即位后尊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崩,年七十四。生二子,綿愷、綿忻,一女,殤。
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嘉慶初年,被選入宮,封為如貴人,累進如妃。宣宗尊為皇考如皇妃,文宗時尊為皇祖如皇貴太妃,薨,年七十四。生一子,綿愉,二女,皆殤。
和?;寿F妃,劉佳氏。仁宗為皇子時,已為嘉慶帝的福晉,嘉慶初年,封為妃,進封貴妃,宣宗尊為皇考禧皇貴妃,一子,殤,一女下嫁索特納木多布齋。
華妃,侯佳氏,嘉慶初封瑩嬪,一女,殤。
遜嬪,沈佳氏。
其他后妃信妃,劉佳氏;恩嬪,烏雅氏;榮嬪,梁氏,皆由貴人進位;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由常在進位,并且都在道光帝時受到尊封。
嘉慶共生有5子9女。
長子,未命名,穆郡王,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
愛新覺羅·旻寧,次子,清宣宗,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愛新覺羅·綿愷,三子,敦恪親王,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愛新覺羅·綿忻,四子,瑞懷親王,母孝和?;屎筲o祜祿氏;
愛新覺羅·綿愉,五子,惠端親王,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長女(1780~1783),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十一生,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殤,母嘉親王府格格關(guān)佳氏;
次女(1780~1783),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三十生,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十殤,母嘉親王嫡妃喜塔臘氏;
莊敬和碩公主,三女,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
莊靜固倫公主,四女,母孝淑?;屎笙菜D氏;
慧安和碩公主,五女,母遜嬪沈佳氏;
六女(1789~1790),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五月殤,母嘉親王側(cè)妃侯佳氏;
七女(1793~1795),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六生,乾隆六十年六月殤,母嘉親王側(cè)妃鈕祜祿氏;
八女(1805),嘉慶十年二月初八生,當(dāng)年十一月殤,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慧愍固倫公主,九女,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