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星 圖:數(shù)米 進入伏天,總有十面埋伏之感,火辣辣的熱浪,如影相隨。去哪消暑呢?空調(diào)太耗能,而且圈囿人,這時就羨慕起古人來,可以追逐著涼意,棲息在詩意里。 大樹底下好乘涼,樹陰是避暑的佳處。陽光不居,樹陰躲陽光,也躲人。為了納涼,陸游不惜體力,“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畫橋倚胡床,明月照蓮香,如此涼意美景,拄著拐杖追得也值了。 柳陰清涼,竹陰清凈,王維喜歡后者?!蔼氉捏蚶铮瑥椙購?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不愧是詩佛,避暑都如此有禪意,竹林彈琴,明月長嘯,涼意自心中汩汩而生。心寧暑消,心無旁騖,則蟬鳴煮沸的暑夏都不能挨身。 除了樹陰下,水畔邊也是乘涼的圣地。水是風的情人,水動風隨,涼意怎能不繾綣。劉禹錫體會得深刻:“千竿竹翠數(shù)蓮紅,水閣虛瓊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贝渲窦t蓮,瓊水涼風,這乘涼堪比小酌,那絲絲涼意,如同淺醉,醉人心魄。 綠樹添陰,碧水添涼,薔薇添香,高駢的避暑可謂色、澤、味兼具?!熬G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比缫獙€避暑地,這首詩絕對是個好去處,一首《山亭夏日》,就勝過大清一朝的避暑山莊。 避暑,要避暑氣,更要避躁氣,因此,最陰涼之地不是樹陰下,也非水畔邊,而是心境里。孟浩然避暑,率性自然,“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所以盡管很熱,他還是嗅到“荷風送香氣”,聽到“竹露滴清響”。梅堯臣更會享受生活,煮茗消暑:“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柳宗元則很懶,睡覺消暑:“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睙o論哪種方式,心安則暑避。 避暑不是躲避暑熱,而是直面它,化解它。白居易看得通透:“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原來,心房即禪房,暑熱雖在,但心靜則身涼。他找到一劑的消暑妙方:“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p> 心靜自然涼!這是白居易的消暑良方,亦是古人避暑的真諦。畢竟,縱使你能遁形匿跡,只要心在,心就知道,你就無處可藏。清心靜氣,這不只是一種避暑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或許,這也是古人生活那么絢爛、詩意那么盎然的原因吧。 |
|
來自: 天天要數(shù)米 > 《雜文類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