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燭 1. 曾經(jīng)以為:納博科夫?qū)懽鳌堵妍愃窌r使用第一人稱,是一種勇氣,他毫不在意別人會把作者跟書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混淆在一起。他似乎刻意強調(diào)這是一部真實之書,是“白人鰥夫的自白”——“這部不同尋常的回憶錄在出版時是完好無損的”(在書中的引子里甚至有這么一句話)。納博科夫瘋了,還是世界瘋了?難道他一點預(yù)感不到這部未來的“禁書”將令讀者瘋狂?不管是亨伯特還是洛麗塔,都將名列道學(xué)家們的通緝令,恨不得打入地獄之中。他們會再度流浪,從歐洲到美國,為了尋求一個能得到暫時容納的地方。至于作者本人,也別指望推卸“教唆”的責(zé)任。更多的人會從被審判的亨伯特身上,指認(rèn)作者的影子,說他們是一丘之貉,因為他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流露了自己的同情。 后人不知道,納博科夫也是凡人,也是有顧忌的。他將這部書稿交付出版商時,連真名都沒敢署。而這個中年男人與未成年少女的畸戀故事,在屢遭拒絕后,果然被包裝成色情小說的模樣面世了。納博科夫卻躲了起來,躲在書的后面?!堵妍愃烦闪嗽谏鐣弦馉幾h的一個“私生女”?;蛟S正因為這樣,納博科夫在描寫時才會那么大膽。許多人在寫匿名信時,也會表現(xiàn)出類似的膽量。他只忠實于自己的男女主人公,而不再對其他負(fù)責(zé)任。他作為隱形人,介入了亨伯特與洛麗塔的秘密生活。正因為這樣,《洛麗塔》才成了一部非道德的經(jīng)典?!胺堑赖隆比菀妆徽`解為“不道德”,其實它是指道德之外的??傆幸恍〇|西,應(yīng)該是不受世俗的道德規(guī)范制約的,譬如藝術(shù)。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洛麗塔》天生就是脫俗的。那種脫俗的美感是難以模仿的。永遠(yuǎn)忘不掉《洛麗塔》的開頭:“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是誰賦予的這種激情,它貫穿了這部書的始終。這是一個多情者的傷心史,一個妄想狂的懺悔錄,但是連傷心與懺悔,都沉浸在難以冷卻的激情里了。洛麗塔,一個小仙女,一個小妖姬,既使人變得單純,又使人想犯罪。 亨伯特是幸運的,每時每刻都在折磨他的幻想終于尋找到了替身。他又是不幸的,遇見了自己的“克星”——洛麗塔,促使他邁開了走向地獄的第一步。“我知道我已經(jīng)永遠(yuǎn)地愛上了洛麗塔;但我同樣知道她不可能永遠(yuǎn)是洛麗塔。1月1日她就要13歲了。再過差不多兩年,她就不再是小仙女,而會變成一位‘年輕的女郎’,然后,成為‘女大學(xué)生’——失望連著失望?!肋h(yuǎn)’這個詞是僅就我自己的感情而言,是僅就那個注入我血液中的永恒的洛麗塔而言?!?/p> 亨伯特時刻能體會到一種恐懼,一種對洛麗塔成長的恐懼。所以他以爭分奪秒的態(tài)度,展開了自己的畸戀,展開了對少女青春的劫掠,仿佛洛麗塔長大后他就會死一樣。這種對時間的恐懼,增添了他的饑餓感,也增強了他的占有欲,必須牢牢把握住洛麗塔童貞的影子才能放心??上?,他可以限制一個少女的行動自由(以愛抑或暴力),卻控制不了時間的流逝,甚至也無法阻止少女的演變。亨伯特是個一開局就注定了的失敗者,但他的一番徒勞也頗具觀賞價值:沒有什么比賭徒的激情更瘋狂的了,尤其這是個不甘認(rèn)輸?shù)馁€徒。他把洛麗塔奉若生命案頭的一尊盆景,可實際上這是一只羽毛未豐的雛鳥,到時候就會飛走的。而他自己也逃避不了幻滅的期限。 幸好在這部余溫尚存的書里,洛麗塔是長不大的。我們幾乎想像不出成年后的洛麗塔抑或衰老的洛麗塔會是什么模樣。就像無法想像天使會長出皺紋一樣。她的稚嫩,她的純粹,終于在印刷體的文字間得到保留。洛麗塔的美之所以無法替代,有一半是基于她的無知,另一半則基于她的早熟。奇怪的是,兩者之間并不相互矛盾,簡直水乳交融。在她身上,甚至無知都是一種健康,一種可愛。仔細(xì)分析一下,它也正是最能撩撥起亨伯特情欲的地方。洛麗塔,不要長大!這與其說是亨伯特隱秘的呼吁,莫如說還暗合了讀者的期待。 這部書雖以“洛麗塔”命名,通篇都洋溢著亨伯特的影子:他的語氣,他的心情。這是一個男人視野里的洛麗塔,記憶里的洛麗塔。一個男人的捕獲與失落。亨伯特雖以洛麗塔的保護人自居,可他敏感脆弱的心其實卻在乞求未成年美少女的庇護,那是他的光明,也是他的晦暗。在玉璞天然的洛麗塔面前,他更像個弱者。洛麗塔,會使許多人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虛偽,雖然這并不是她親自揭穿的。 我是很多年前打開這本書的,至今也不急于合攏。它曾經(jīng)令我震驚。震驚于洛麗塔的美,也就等于震驚于小說家納博科夫的才情。在文學(xué)人物的殿堂里,洛麗塔是沒有姐妹的。她是一個具有徹底的野性的“私生女”——雖然在書中她是美國寡婦黑茲太太的女兒。你簡直找不到可以跟她進行比較的對象。一個既淫蕩又圣潔的未成年少女——被引誘的天使,被摧殘的花苞,她的墮落既像是無知的,又像是自覺的。納博科夫沒有任何說教的意思,他只是讓洛麗塔活在一個自由的空間里,游戲、追逐抑或逃跑……哪怕他筆下的亨伯特一會兒沉溺于罪孽的狂歡,一會兒又在聲淚俱下的懺悔。作者似乎并不樂于擔(dān)任裁判,更像是作為男主人公的同謀而存在。他清醒地寫下連篇累牘的陶醉文字。我們幾乎猜測不出他真實的態(tài)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對亨伯特的精神(或許還包括行為)抱有不易察覺的同情。因為這部以第一人稱寫作的書,在自責(zé)中又不無自戀的感覺。與其說亨伯特在暗戀著生活中的洛麗塔,莫如說他在暗戀著自己的想像——他想像的世界中,才是真正的洛麗塔,才是他畸形靈魂的歸屬……作者并不反對筆下人物想像力的放縱,似乎還不無鼓勵的意味。《洛麗塔》的輝煌正基于此。這個寫實的故事里充滿了超現(xiàn)實的感覺。 很久以后,我又看到了根據(jù)原著改拍的電影,叫做《一樹梨花壓海棠》。這精心修飾的片名有一絲色情的味道。我已記不清看完之后,是感到滿意還是失望了。但不管怎么說,與小說相比,電影肯定會大大削弱想像的空間。尤其對于《洛麗塔》而言——洛麗塔是屬于想像的,不管她屬于亨伯特的想象,納博科夫的想像,還是屬于我乃至所有讀者的想像。想像中的洛麗塔永遠(yuǎn)只有十幾歲,是不會長大的。當(dāng)然,更不會衰老。她是時間之外、道德之外、情欲之外的精靈。 《洛麗塔》,小說中的“惡之花”。 請允許我以小說的結(jié)尾作為本文的結(jié)尾吧:“我正在想歐洲的野牛和天使,在想顏料持久的秘密,預(yù)言家的十四行詩,藝術(shù)的避難所。這便是你與我能共享的惟一的永恒,我的洛麗塔?!?/p> 2. 每個作家身上都能找到屬于他的象征一一譬如納博科夫和蝴蝶。蝴蝶是這位流亡者生命中持續(xù)的幻影,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精神上忠實的伴侶。當(dāng)納博科夫還是圣彼得堡的貴胄子弟時,曾繼承了舅父遺贈的數(shù)千英畝士地的莊園產(chǎn)業(yè)一一但他那時候跟田野里風(fēng)起云涌的蝴蝶還很隔閡。彼此形同陌路。直到他遠(yuǎn)離祖國,在歐洲流亡整整20年,繼而移居美國,蝴蝶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愈加清晰了,蝴蝶的光芒也逐漸像他的表情一樣焦灼,給靈魂留下烙印。他所能目睹的,永遠(yuǎn)是異國的蝴蝶,異國的鳳景。或者說,蝴蝶跟他一樣,是沒有祖國、沒有故鄉(xiāng)的。他最終放棄了母語,在接近40歲的時候正式改用英文寫作,他于46歲時改變身份,加入美國國籍。鬼使神差,一位成熟的作家同時又是一位幼稚的蝴蝶愛好者一一這中間是否有某種宿命的因素?寫作與講學(xué)之余,他花費大量的時問收集蝴蝶等鱗翅目昆蟲,在異鄉(xiāng)的山水之間,頭戴遮陽帽,手持網(wǎng)兜,像巡邏的哨兵一樣小心翼翼地行走,捕撈著轉(zhuǎn)瞬即逝的夢境。然后小心地制作成標(biāo)本。他甚至曾在哈佛大學(xué)比較動物學(xué)博物館任研究員,發(fā)現(xiàn)過好幾個新品種的蝴蝶和蛾(該由誰命名?上帝嗎,還是人類自己?)每一次都獲得了非同尋常的快樂。 某西方評論家對此加以肯定:正是因為納博科夫有這方面的特殊愛好而使他能像契訶夫那樣,在觀察人和社會處境時細(xì)致入微,并以科學(xué)審慎的態(tài)度來闡釋。我卻不這么認(rèn)為,我覺得,納博科夫與蝴蝶的關(guān)系是很微妙的,很神秘的,似乎存在著某種心靈感應(yīng)。正如另有評論家說他的語言如蝶翼上的色彩一一是喬伊斯以來最有風(fēng)格、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作家。蝴蝶的花紋是無法模仿的。蝴蝶的斑斕與頹廢,有著納博科夫本人的影子,以及他對來世的想象。他的單純與他的復(fù)雜,都能夠通過夾在書頁里的蝴蝶獲得體現(xiàn):那像生一佯輝煌的死,那像死一樣凄艷的生,那生死之間的情感流露…… 我是把納博科夫的作品,當(dāng)作蝴蝶之書來閱讀的。所謂蝴蝶之書其實就是天才之書,或稱無字天書。納博科夫終生郁在以自身的創(chuàng)作強調(diào)文學(xué)的獨創(chuàng)性,反對按照機械的原則硬將作家(包括他本人)塞進某某主義的模子或歸入某個流派。正如他反對作家過分依賴現(xiàn)成的文學(xué)傳統(tǒng)或模式,充當(dāng)潮流的俘虜:“世上只有一種藝術(shù)流派,那就是天才派。”天才一樣的蝴蝶,蝴蝶一樣的夭才。 喜歡動物的人大多崇拜肉欲,喜歡植物的人則容易精神戀愛。愛情與植物的狀態(tài)相稱。相思病患者簡直就是 植物的鄰居,日日夜夜煎熬著臆想的草藥。所謂柏拉圖式的愛情,其實是素食主義者的幻覺……蝴蝶則介于兩者之間,使欲望與理想達成了統(tǒng)一。在肉體的堡壘里,居住著一個植物的神。所以長期癡迷于蝴蝶的境界的納博科夫,既寫過洋溢著肉欲氣氛的《洛麗塔》,又有洞察靈魂格局的《黑暗中的笑聲》等作品。他追求的是某種“審美狂歡”:“對我來說,虛構(gòu)作品的存在理由僅僅是想供我直率地稱之為審美狂歡的感覺,這是一種在某地、以某種方式同為藝術(shù)(好奇、溫柔、仁慈,心醉神迷)主宰的生存狀態(tài)相連的感覺?!?/p> 他近乎苛刻地認(rèn)為自古以來達到這種境界的作品實在不多,其余一切全都是垃圾,包括《堂吉訶德》以及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幾乎所有作品?!懊恳淮苌儆袃扇齻€以上的一流作家。”天才是罕見的。正因為罕見,更顯得珍貴。與平庸的寫作相比,那種奇跡般的“審美狂歡”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峙乱仓挥泻愕撵`魂才能提供井且駕馭得了那心醉神迷的”審美狂歡”。與世俗的垃圾相比,蝴蝶的化身無疑是精華中的精華了。納博科夫在蝴蝶那千變?nèi)f化的花紋里,找到了自己的迷官,并且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丟失在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