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寒山寺
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使蘇州寒山寺名揚千秋,聲播海內(nèi)外。正如清代學者葉燮在《松鶴堂記》中寫的:“天下佛剎之流傳,或有或無,天下人安能盡知而道之?惟寒山則人無不知而能道之者,則以唐人張繼‘月落烏啼’一詩,人人重而習之。寺有興廢,詩無興廢,故因詩以知寒山?!?/span>
正是受這首唐詩的感染和影響,今年夏、秋與時云彬兩次同游千年古寺。不過因這座古寺庭院深深,內(nèi)容繁多,6月6日游覽時竟遺漏了不少內(nèi)容。6月24日重游蘇州時,再次游覽了寒山寺。
景區(qū)入口在寒山寺北面的楓橋路上。進入檢票口后繞道走南側到西邊的山門進
入。去山門的道路右側墻上掛滿了署名寒山子的詩,其實都佛家偈語。一路上,邊走邊欣賞,佛教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山門坐東朝西,面對古運河。河邊立有一堵杏黃色照墻,墻中鑲嵌刻有魏體大字“寒山寺”的三方石刻,落款“東湖陶濬宣書”;墻頭青瓦為檐,墻脊飾有三組 游龍圖案。在兩側綠樹紅柵的映襯下,呈現(xiàn)一派肅穆莊嚴的氣象。此處為山門外第一景,游人到此,紛紛攝影留念。
走過照壁,迎面是三間硬山頂建筑,門前一對石獅,兩棵古樟,顯得古意昂然。走近山門抬頭看,門楣掛著“古寒山寺”金字朱匾,落款“云陽程德全題”。程德全,四川云陽人,清末江蘇巡撫,曾主持修復寒山寺??邕M山門,但見彌勒佛 高踞佛龕,敞開胸襟,笑口相迎。抱柱有聯(lián):大肚鼓圓,能容天下難耐事;滿腔歡喜,迎接世間有緣人。彌勒佛背后供奉韋馱菩薩,為寺院保護神。墻上掛有《寒山寺簡介》:寒山寺位于蘇州古城西十里的楓橋鎮(zhèn),創(chuàng)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寒山子曾住于此,遂改名寒山寺。宋太平興國初年,節(jié)度使孫承祐建七級寶塔,元末塔寺俱毀。明洪武年間重建,正統(tǒng)年間知府況鐘再次興復,清咸豐十年全寺被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巡撫陳夔龍主持修復,宣統(tǒng)二年,巡撫程德全再次修復。……
走過山門,后面是個大院。院中花壇側面鑲著兩塊碑刻。一塊是“妙利宗風”石刻,由程德全書于“宣統(tǒng)庚戌(1910年)九月”。這塊碑刻揭示寒山寺法脈宗緒 淵源。寒山寺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寒山子從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前來駐錫,寒山寺遂屬于“天臺宗”。另一塊是“寒拾遺蹤”石刻,明“翰林學士姚希孟題”,“崇禎癸酉(1633年)冬,章美書,住持明五立”?!昂啊?,指寒山、拾得兩位僧人,寒山寺是他們的重要活動場所,故有此刻石。
再朝前走是大雄寶殿,該殿面闊五間,進深十檁,單檐歇山頂,高甍崇脊,檐 角飛翹。殿前露臺高筑,圍以雕花石欄。露臺正中立有鑄鐵香爐,兩側各立有一座唐德宗年間石刻“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復制件?!按笮蹖毜睢遍T額,為謝孝思先生題寫。謝孝思不僅是蘇州著名的書法家,而且是修復寒山寺的有功之人。1954年人 民政府撥款修復寒山寺,由謝孝思先生主持修建工作。在寒山寺碑廊中,有貴陽戴明賢先生的一塊詩碑:
漁火疏鐘遺韻長,劫灰戰(zhàn)炬幾滄桑。
百年起廢寒山寺,人物風流兩貴陽。
款識:“壬申(1992年)秋重游寒山寺,聞清季及解放之初兩度修復此寺,主其事者,陳夔龍、謝孝思二先生,皆我筑人。歡喜贊嘆,即詠其事。”這位陳夔龍也是貴陽人,光緒年間江蘇巡撫。寒山寺的再度復興,首功當推陳夔龍。清咸豐十年寒山寺遭兵燹后,一直沒有得到修復。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駐節(jié)蘇州。見千年古剎幾成廢墟,遂首創(chuàng)捐俸修復寒山寺。臨大路拓門,造大堂,建鐘樓,鑄巨鐘,使千年古寺重放光芒。建國后,又是貴陽籍的謝孝思先生主持修復工作,堪稱寒山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大殿內(nèi)漢白玉須彌座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左右立有迦葉、阿難。殿頂華蓋 高懸,琉璃長明,一派莊嚴肅穆氣象。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有柱聯(lián):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語,閻浮夜半海潮音。大雄寶殿兩側,分列十八尊羅漢。這些羅漢均為鐵胎鎏金,鑄于明成化年間(1465— 1487)。原供奉于山西五臺山,幾經(jīng)遷移來到蘇州,1981年由木瀆靈巖山寺移至寒山寺供奉。
大雄寶殿佛祖像后壁,鑲有一幅寒山、拾得石刻像。石刻高1.25米,寬0.6米。寒山右手指地,談笑自若,形態(tài)純樸;拾得袒胸露腹,洗耳恭聽,憨態(tài)可掬。 畫像上方有題識:寒山、拾得二圣降乩詩曰:“呵呵呵!我若歡顏少煩惱,世間煩惱變歡顏。為人煩惱終無濟,大道還生歡喜間。國能歡喜君臣合,歡喜庭中父子聯(lián)。手足多歡荊樹茂,夫妻能喜琴瑟賢。主賓何在堪無喜,上下情歡分愈嚴。呵、呵、呵!”考寒山、拾得,為普賢、文殊化身。今稱和圣、合圣,為寒山、拾得變相也?;ㄖ律_聘書記。羅聘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自號花之寺僧。另在大殿后堂東南墻上,鑲有一幅寒山子石刻像。上有跋識:登岳采五芝,涉澗將六草。散發(fā)蕩元緇,終年不華皓。光緒庚辰九月既望,楓橋舟中寫。大鶴居士鄭文焯指頭 戲墨。所謂“指頭戲墨”就是用手指作畫。另一款是江蘇巡撫程德全的題跋:昔蘇文忠過洛城廣愛寺,觀朱瑤畫文殊、普賢,題詩贊嘆。證之唐閭邱允《天臺國清寺記》,以寒山、拾得為文殊、普賢化身。然則坡公詩中所稱“朱瑤唐晚輩,得法尚雄深”,在唐代已有其畫像,為世所瞻奉。此圖乃高密鄭中書叔問(即鄭文焯)所寫,寒山仙跡,游戲三昧,得且園指墨逸趣,藏之吳中故家有年已。今寒山寺落成,因取以鉤模入石,為識其顛末云。宣統(tǒng)庚戌之歲冬至日,云陽程德全題。大雄寶殿后壁,還有十二方書法條石,都是程德全書寫題刻的詩。其中有寒山子偈語36首,分刻4石;唐至清歷代名人題詩15首,分刻8石。
大雄寶殿東南側鐘架上掛有一口鑄造精美的大鐘。張繼當年夜泊楓橋時,傳出“夜半鐘聲”的唐鐘,早已下落不明。但康有為在1920年游寒山寺時,在詩中寫 道:“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風?!毕掠锌钭R:“唐人鐘,已為日人取去?!睋?jù)說,早在日本明治年間(1868—1873),有位日本僧人山田潤,西渡來華,掛單寒山寺,與寺內(nèi)僧眾相處融洽。當他聽說寒山寺唐鐘被日本人劫去后,便立下誓言,一定要找回這口古鐘。之后,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山田寒山。山田寒山回日本后,歷盡千辛萬苦遍訪日本列島,沒有找到這口唐鐘。于是,他決心重鑄唐鐘,送往蘇州,以了心愿。他到處化緣,終于鑄成了一式兩口銅鐘,一口留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到蘇州寒山寺,就是現(xiàn)在懸掛在大雄寶殿內(nèi)的那口青銅乳頭仿唐鐘。細看鐘上刻的銘文:“姑蘇寒山寺,歷劫年久。唐時鐘聲,空于張繼詩中傳耳。嘗聞寺鐘轉入我邦,今失所在。山田寒山搜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乃將新鑄一鐘,赍往懸之?!甭淇睿骸?/span>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四月,大日本侯爵伊藤博文撰,子爵杉重華書,大工小林誠義,施主十方擅那”??戳算懳模闹胁幻馕逦峨s陳。
大雄寶殿北首的配殿名羅漢堂。該堂坐北朝南,門匾“羅漢堂”三字是鎮(zhèn)江金 山寺方丈、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茗山法師題書。羅漢是梵文阿羅漢的簡稱,意譯為應供,有當受眾生供養(yǎng)的意思。堂上供奉的五百羅漢是清代遺物,由香樟木雕鑿而成,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原供蘇州城內(nèi)隆慶寺,1958年移供寒山寺;“文革”中,寒山寺性空法師將其隱藏在寺內(nèi)藏經(jīng)樓密室之中,才得以保存下來。
大雄寶殿后面是藏經(jīng)樓,主樓高二層,面闊三間,硬山頂。左右各接一間單坡頂禪房,內(nèi)設“菩提”、“禪那”二門,相向似兩廂,戧角相對飛挑,別具一格。 二樓懸“藏經(jīng)樓”匾,底層掛“寒拾殿”額,由趙樸初先生題寫?!昂暗睢惫┓詈?、拾得塑像。寒山右手握荷枝,拾得雙手捧凈瓶,童子臉,劉海發(fā),袒胸赤腳,相視嬉笑,給人以和美吉祥的歡樂感覺?!秴情T表隱》載,寒山寺內(nèi)的寒山、拾得二像“甚幻奇,對人如欲笑語”?!昂秃隙ハ瘛睘槊鞒跛埽特S十年(1860 年)寒山寺遭兵燹時被毀。之后,數(shù)十年沒有寒、拾像?,F(xiàn)在“寒拾殿”中的寒山、拾得像,大約塑于清末民初。
藏經(jīng)樓北側有眼“寒拾泉”,周圍石欄圍護,中間置一井圈,旁邊立一碑石。 當為紀念寒山、拾得而筑。泉井旁邊有座方形軒亭,名“寒拾亭”。亭中立有一尊寒山石刻像,看石像古樸粗獷,看來是有些年頭了。亭內(nèi)壁間嵌有石刻四方。自左至右依次為:清江蘇布政使陸鐘琦《重修寒山寺記》;榜眼鄒福?!吨匦藓剿?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4/2707/41107267_17.jpg' title=江蘇蘇州寒山寺 name=image_operate_21771389237537957 alt=江蘇蘇州寒山寺 src="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1.sinaimg.cn%2Fmw690%2F001wkwvggy6FEojqxLqe0%26690" real_src="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記》;陳夔龍夫人許禧身《憶寒山寺和筱石主人韻》詩四首;最后為隸書“尋幽”二字。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陳夔龍倡修寒山寺,后調(diào)離蘇州。繼任程德全續(xù)建寒山寺,全寺落成后寫信告訴陳夔龍。陳聞訊后,感慨萬分,賦詩四首,其一:
一別姑蘇感舊游,五年客夢上心頭。
逢人怕問寒山寺,零落江楓瑟瑟秋。
其夫人許僖身《憶寒山寺和筱石主人韻》詩四首刻石于壁間。其一:
回首蘇臺憶昔游,杖藜扶我過橋頭。
清風入耳濤聲遠,紅葉漫山已極秋。
藏經(jīng)樓后面是寒山寺的最高建筑:普明寶塔。有史料記載,寒山寺塔迭經(jīng)起 落。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寺中原有寶塔。這座開山寶塔,形制如何,層高幾許,已無資料可考。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841—960年),由于經(jīng)歷唐武宗“會昌滅佛”及五代戰(zhàn)亂,普明寶塔被毀;北宋太平興國初,約在976—978年間,平江軍節(jié)度使孫承祐重建寶塔七層,形制宏麗;南宋建四年(1130年),金元術率兵進犯蘇州,寒山寺雖然逃過兵燹,卻遭到南宋潰兵的嚴重破壞,寺破塔殘。紹興四年(1134年)起,寒山寺長老法遷花三年時間,重修了普明寶塔。元末(1366—1367年),徐達率軍圍攻張士誠固守的蘇州城,戰(zhàn)火彌漫,寒山寺再遭劫難,寺塔俱毀。從此,寒山寺六百多年不見塔影。現(xiàn)在的普明寶塔為仿唐代樓閣式寶塔,四方五層,筒壁塔體,由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高約42. 4米。1992年9月21日奠基,歷時4年,于1996年10月30日落成。寶塔西東南北四門,各懸“普明寶塔”匾額,分別由趙樸初、謝孝思、費新我、沈鵬題書。從此,寒山寺結束了600余年無塔的歷史。
普明寶塔右前方有一條長廊,廊壁鑲有數(shù)十塊古今碑刻。據(jù)《寒山寺志》記載,唐代張繼《楓橋夜泊》詩碑,有過三石。宋王郇公(名珪,字禹玉)所書,是第一石,然早已佚失;明代書畫家文徵明書張繼詩碑,是為第二石。明嘉靖年間立石,因遭火災,碑石破碎,殘存不足10字,且字跡漫漶,現(xiàn)保存碑廊壁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寒山寺時,請著名學者俞樾重書張繼詩刻石,這是第三 石。俞樾書碑,立于碑廊中,正面是張繼《楓橋夜泊》詩,后有跋文:寒山寺舊有文待詔所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歲久漫漶。光緒丙午,筱石(江蘇巡撫陳夔龍)中丞于寺中新葺數(shù)楹,屬余補書刻石,俞樾。當代要數(shù)革命前輩陳云82歲時手 書的《楓橋夜泊》詩碑,立于廊首,筆力遒勁,風骨凌然。
回到家中,時云彬翻出了1979年我們同游寒山寺照的一張舊照片。那時我們同在武進縣農(nóng)業(yè)局工作。那次是去蘇州龍橋大隊參觀學習的,結束后順便游寒山寺。時隔34年故地重游,感慨頗多。忽然想起宋代詩人孫靚步張繼《楓橋夜泊》寫的一首《過楓橋示遷老》:
白發(fā)重來舊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鐘。
端祥著那張舊照片,感慨日月似梭,人生如夢。依韻和上一首:
白發(fā)重來舊夢中,楓橋已改舊時容。
寒山寺院人如潮,幾人聽得夜半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