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字履仁,后更字履吉,號雅宜山人,生于明弘治10年(1494),卒于嘉靖12年(1533),長洲(蘇州)人,是明代中期的著名書法家。卒年僅40歲。有《雅宜山人集》傳世。 王寵善行草,精小楷。書法取法魏晉,有晉人恬淡之趣,初學虞世南,得其疏雅,運筆涵蘊,不露鋒芒。后宗“鐘王”,得鐘繇書法古樸。再學王羲之端莊,王獻之而能以拙取巧,自成新意。觀其行草及小楷,疏朗空靈,皆不與時人同。形成了用筆圓潤超逸、行筆凝重、以拙取巧、疏朗蕭散的藝術風格。王寵的書法在當時及后世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與祝允明、文徵明并稱為吳中三家。具有深厚的書法傳統(tǒng)淵源的吳門地區(qū),是孕育和造就書法家的名城,其吳門書派也孕育了王寵。 王寵書法作品欣賞1 王寵書法上的成就是受身邊書家影響,突出表現(xiàn)在祝允明的古樸和文徵明的清秀。其在書法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基礎上更講求形式美和抒發(fā)個人情懷,為不循規(guī)蹈矩,追求個性,另辟歧路,探索他喜愛的散淡風格。其書法的后來的寫作特點也是因為受仕途不順的影響,遂絕望仕途,性惡喧囂,靜心作字,邈然有千載之思,度過他平淡而短暫的一生。 王寵書法作品欣賞2 王寵行書和草書自成一家,有反明代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速度較慢,比較注意點畫得失,以沉著的筆觸從容書寫,形成一種古拙典雅的風格,巧中寓拙,婉綽而疏逸。別具一種沉靜的風神,在明代別樹一幟。歷來得到人們的贊許。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曾言:“衡山之后,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謙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之上?!?/p> 王寵小楷(小楷指的是直徑兩三厘米以下見方的小字,小楷作為楷書的一種,始于漢末三國,成熟于兩晉,完備在隋唐,流傳與發(fā)展至今。)有著以拙取巧的特點,繼承了鐘繇、王羲之的筆法,點畫古樸而筆力渾厚,內含筋骨而寓巧于拙,遒勁超逸而姿態(tài)橫溢,別有一種意味可尋。又融虞世南等風格,結字疏朗而縱向取勢,蕭散自然而神韻超逸。在小楷上,他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韻寫拙,而又“拙中見秀”“拙中見雅”,結字疏朗,有著蕭散自然的風韻。其富于變化,顯示了書家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是小楷書法名家的杰出代表。 王寵書法作品欣賞3 王寵用到儒家思想、哲學思想去探索書法風格。筆畫含蓄,伸放有度,留放自如,結構穿插避讓,彬彬有禮,顯出君子風度。其為了糾正臺閣體整齊劃一、缺乏藝術意蘊的弊病,取法魏晉,強調表現(xiàn)書法的天籟之美,有意使點畫的長短曲直,各隨字態(tài),筆畫繁者令大、簡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圓秾纖,一任自然。其擇帖選字有所選擇,取法高古,立意深遠。 王寵書法作品欣賞4 《西苑詩》為王寵的行書代表作,取法獻之、虞世南筆意,但善于以拙取巧,做到了巧而不媚,流暢而不浮滑;用筆清勁秀雅,溫潤含蓄,不激不厲,細膩而精巧,變化極其微妙;結體安排精巧流走,法度、情性俱在,有些地方還流露章草遺韻,更顯高古蘊藉;整個氣息落拓不羈、遒勁蕭疏,在沉靜、收斂之中反而更具一種內在的張力。清黎惟敬曾說過:“晉人真跡,世所罕見。所傳者,仿書耳。諸體混淆,若出一手,不辨其為誰也。近世吳人王履古氏獨能追蹤大令,蕭散俊逸,復出流輩,雖不見晉人書,知其為絕藝也?!?br>王寵其生活在明朝中葉鼎盛后期,書畫藝術繁榮昌盛,百花爭妍,群芳斗艷,吳中書畫興起,促使王寵全方面藝術才能發(fā)揮。善于書法的王寵,其兼工篆刻與詩文書畫,善山水、花鳥,其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但其不以畫名,偶然興到,隨筆點染,得黃公望、倪瓚墨外之趣,重點是書法上面的造詣。其一生用心詩文書畫,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遠,于諸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王寵書法作品欣賞5 王寵出生于開酒店的商人家庭,但自小對古玩、書畫有濃厚的興趣,并因此結識了文征明、蔡羽等人。年輕時受業(yè)于蔡羽門下,后來書法也在他之上,所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也是因為其學習極為刻苦用功,曾出游燕、趙,后買田于石湖旁,讀書于山水林泉間,在石湖讀書習字二十年,非探親不進城。其最初的啟蒙老師是沈明之,后通過沈介紹命字認識,后來文給王氏名字為一個寵字,“寵”字之義,為尊為居,為愛為恩,其訓則榮也。 王寵天資聰穎,是一個極有才氣的書家,可惜命運多舛,為邑諸生,八次應試,屢試不利,以邑緒生被貢入南京國子監(jiān)成為一名太學生,世稱“王貢士”、“王太學”。他一生用心詩文書畫,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遠,于諸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其結交的多是詩文、書畫界名流,如文徵明、祝枝山、唐寅、湯珍、王轂祥等。 王寵書法作品欣賞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