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網(wǎng)絡(luò)之后,語言更加豐富多彩了,一群小朋友甚至還發(fā)明了許多網(wǎng)絡(luò)詞語,比如“伊妹兒”是“e – mail”的音譯,看著就很可愛。 在這些層出不窮的新詞和新字中,有些是專門用來“縮寫”的,“表”就是個挺好玩的字,這個字表示的是“不要”。我們知道,中國字以前的注音法是“反切”,就是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拼起來,拼出的音,就是這個字的讀音。如果用“不要”兩個字來拼(“要”是“嘯”韻),拼出的就是“表”。 你還別說,這個“表”還真有地方方言中是表示“不要”的,這個地方離我們還不遠(yuǎn)——就是杭州,杭州人從來不說“不要玩”、“不要吃”,而是清脆的兩個字“表玩”、“表吃”。 然而,“表”這個字終究是半開玩笑“發(fā)明”的,只表達(dá)音,并不能表達(dá)意思,在此,我不禁又要贊嘆中國偉大了,因為,漢字中其實早就有這么一個字了。 這個字是“嫑”,別以為是我造出來的,這個字在字典上都找得到,在計算機上也打得出來。我一直覺得,和“不”搭配的字都很“牛”,“不正”就是“歪”,“不用”就是“甭”,而“不好”就是“孬”。 有人要說了,講了半天,到底要說什么???上海話中根本就沒有“不”字。 上海話中有“不”字,比如“不銹鋼”就是,然而這個詞可以算作外來語;另外,上海話中有“不過”一詞,可是發(fā)音上已經(jīng)轉(zhuǎn)為“畢過”。這樣想來,上海話中好象真的沒有“不”字,上海人在表達(dá)否定的意思時,用的是“勿”,這個字在上海話中發(fā)作介于普通話“佛”與“浮”的音,硬要用拼音來標(biāo)注的話,可以是“fé”。 杭州由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緣故,使得杭州方言里帶有大量的北音,“嫑”就是其中的一個,既然上海話中的“不”為“勿”,那么只要用替代法,把“嫑”中的“不”改成“勿”就可以了。 真的可以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字是“覅”,“不”果然變成了“勿”,只是從上面搬到了右邊。這個字讀啥?根據(jù)古文從右到左的習(xí)慣,這個字就是“勿要”,你用“反切法”試一下,對了,這個字就讀作“fiào”,連字典上也是這么印的。這個字用電腦也打得出來,可見也不是我造的。 雖然不是我造的,卻也不是倉頡造的,而是有一個叫做韓邦慶的人“發(fā)明”的。韓邦慶何許人?上海人(故江蘇松江,今上海松江),他在1892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的第一份小說期刊《海上奇書》,在這份期刊中,曾連載過一部叫做《海上花列傳》的小說,在寫《海上花列傳》時,韓邦慶發(fā)明了“覅”。 《海上花列傳》發(fā)生在上海,其中的人物,有許多說蘇州話,這也是為什么上海話含蘇州音的一個實證,在蘇州話里,就有這個“fiào”,《海上花列傳》是用方言寫的,于是韓邦慶“發(fā)明”了“覅”。 據(jù)他自己在《海上花列傳·例言》中寫的:“惟有有音而無字者,如說勿要二字,蘇人每急呼之,并為一音,若仍作勿要兩字,便不合當(dāng)時神理;又無他字可以替代,故將勿要兩字并為一格。閱者須知覅字本無此字,乃二字作一音讀也”。這個字,就是這么被發(fā)明出來的。 “不”有許多組合,“勿”居然也有,“朆”就是一個,聰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字是“勿曾”、“還沒有”之意,讀音嘛,再用“勿曾”反切一下,讀作“分”。比如有人問吃過飯了沒有,可以說“還朆吃唻”,或者干脆一個字“朆”。 “勿”又有一個字,是“甮”,讀作“鳳”,意思呢?再把“勿”改成“不”,就是“甭”。 “不”和“勿”的關(guān)系很明顯,“嫑”和“覅”,“甭”和“甮”中的“不”與“勿”是相同的,同等的,再就是“覅”中的“勿”,的確就是上海話中的“fé”,然而有許多人說不是,這些人說上海話中表示“否定”的應(yīng)該是“弗”。 他們的理由首先是說“弗”表示的是“否定”,而“勿”表達(dá)的是“不要”,正如“請勿隨地吐痰”中的“勿”,是“不要”的意思。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查字典就行了?!稘h語大詞典》中“勿”的第四釋義是“副詞。不,表否定”,而第五釋義才是“副詞。毋,不要,表示禁止”??梢姡至x無法推翻“勿”的地位。 反對派又說發(fā)音也不對,舉出了許許多多的專業(yè)術(shù)語,說得簡單點吧,就是認(rèn)為“弗”和“佛”在上海話中的發(fā)音是一樣的,而“弗”是“佛”的音旁,所以“弗”和“佛”在上海話中根本就是發(fā)相同音的,同音的“佛fé”一定是“弗”。其實這點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照這樣的推理,“勿”與“物”以及“fé”在上海話中的發(fā)音也是一樣。既然說到反切,我又查了一下,“勿”是“文弗切”,“弗”是“分勿切”,首先韻母是相同的,焦點就在聲母上,可偏偏上海話中的“文”和“分”是同聲母的(與普通話不同),不論從字義還是拼音,都無法證明“勿”不對,在我看來,“勿”與“弗”在上海話中根本就是“同音同義字”(只指在表示“否定”時,否則就是通假字了)。 最后我決定用“勿”,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大家都用“勿”,不但現(xiàn)在用“勿”,就算一百多年前,韓邦慶的時代,也是用“勿”的,所以才有了“覅”。 (寫于2008年2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