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心悸

 學(xué)中醫(yī)書館 2014-03-26

心悸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是指由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yǎng),或痰瘀阻滯心脈,邪擾心神所致,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病證。常伴有氣短,胸悶,甚則眩暈,喘促,脈象或遲或數(shù),或節(jié)律不齊。其中因驚恐、勞累而發(fā),時發(fā)時止,不發(fā)時如常人,其證較輕者,為驚悸;并無外驚,每由內(nèi)因引起,自覺終日心中惕惕,稍勞即發(fā),病來雖漸,但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為深重者,為怔忡。驚悸日久不愈,可發(fā)展為怔忡。   
【范圍】   西醫(yī)學(xué)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dǎo)阻滯、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預(yù)激綜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經(jīng)官能癥等,凡具有心悸表現(xiàn)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風(fēng)寒濕邪,侵襲體表,痹阻經(jīng)脈,內(nèi)舍于心,發(fā)為心悸。   2.情志所傷惱怒傷肝,肝氣郁滯,日久化火,氣火擾心則心悸;若氣滯不解,久則血瘀,心脈瘀阻,亦可心悸;憂思傷脾,陰血虧耗,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脾胃受損,運化失司,釀生痰濕,痰濁阻絡(luò)亦可致心悸;突受驚恐,心神慌亂,不能自主亦可發(fā)為心悸。   3.飲食失調(diào)過食肥甘醇酒,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聚成痰,日久痰濁阻滯心脈,或氣血生化乏源,心失所養(yǎng),均可心悸。   4.勞欲過度房勞過度,損耗腎精,精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或煩勞不止,勞傷心脾,心氣受損,均可發(fā)生心悸。   5.它病失養(yǎng)咳喘日久,心肺氣虛,或肺虛及腎,心腎虛衰可引發(fā)心悸;水腫日久,或中陽不運,水飲內(nèi)停,繼而水飲凌心而心悸;溫?zé)岵⌒?,稽留不除,擾亂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長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而引起心悸。   二、病機   1.發(fā)病因外感、驚恐、失血等引發(fā)者,一般發(fā)病較急,其它則發(fā)病較緩,遇誘因常反復(fù)發(fā)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腎諸臟。   3.病性以虛為主,本虛標(biāo)實。本虛主要為氣、血、陰、陽不足,心失所養(yǎng);標(biāo)實為氣滯血瘀、痰濁水飲、火熱毒邪等擾亂心神。   4.病勢早期主要是心之氣血陰陽虧虛,氣滯、血瘀、痰濁、熱毒等實邪阻滯心絡(luò),擾亂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腎等其它臟腑,病機復(fù)雜,病情加重。   5.病機轉(zhuǎn)化心悸以虛為主,其病機轉(zhuǎn)化主要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的程度有關(guān)。如心氣虛可進一步發(fā)展為心陽虛,心血虛可進一步發(fā)展為心陰虛,心陰虛El久致心腎陰虛,心陽虛日久可致腎陽虛等等;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又可致氣血不足,氣陰兩虛,陰陽俱損等。由于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水飲、痰濁、瘀血內(nèi)生,阻滯脈絡(luò),或郁而化熱,擾亂心神等,都可因虛致實,形成虛實夾雜之證。至晚期五臟俱損,心陽暴脫,可出現(xiàn)厥脫、抽搐等危候,甚至死亡。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jù)   1.自覺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忽跳忽止,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   2.伴有胸悶不適、心煩寐差、乏力、頭暈等癥。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   3.脈象可見數(shù)、促、結(jié)、代、緩、遲等,或參伍不齊,或乍疏乍數(shù),或忽強忽弱。   4.常有情志刺激及勞倦、飲酒等誘發(fā)因素。   5.心電圖可有各種心律失常表現(xiàn)。   二、鑒別診斷   1.胸痹胸痹雖有胸中窒悶不舒、短氣,但以心痛為主要癥狀,心電圖上多有ST段改變。而心悸僅以自覺心跳劇烈,胸中不適,驚惕不安,不能自主為特征,心電圖上多有心律異常。   2.奔豚奔豚發(fā)作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但發(fā)自少腹,上下沖逆;而心悸系心跳異常,發(fā)自于心。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驚悸與怔忡驚悸與怔忡同屬于心悸,但二者有區(qū)別。驚悸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來刺激,或因驚恐,或因惱怒,均可發(fā)病,發(fā)則心悸,時作時止,病來雖速,但全身情況較好,病勢淺而發(fā)作持續(xù)短暫,以實證居多,但也有內(nèi)虛的因素存在;怔忡每由內(nèi)因引起,并無外驚,自覺心中惕惕,稍勞即發(fā),病來雖漸,但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為深重,以虛證居多。但兩者又有密切關(guān)系。驚悸日久可發(fā)展為怔忡,怔忡患者,又容易受外驚所擾,而使病情加重。   2.辨標(biāo)本虛實心悸屬本虛標(biāo)實之病,而以本虛為主。凡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自汗出,易感冒者屬氣虛;心悸頭暈而面色不華者,屬血虛;心悸盜汗,口干潮熱者屬陰虛;心悸肢冷,畏寒氣喘者屬陽虛;心悸胸悶,脅腹脹氣,遇情志波動,癥狀加重者屬氣滯;心悸唇暗,舌有瘀斑,脈結(jié)代者為血瘀;心悸體豐,惡心納呆,舌苔膩者屬痰濕;心悸舌苔水滑,或肢腫而浮,尿少者屬水飲。   二、治療原則   由于心悸的主要病機為氣血不足、陰陽失調(diào)、氣滯血瘀、痰濁水飲等,故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行氣化瘀、化痰滌飲以及養(yǎng)心安神、重鎮(zhèn)安神等均為心悸的治療大法。虛當(dāng)補之,實當(dāng)瀉之。若久病,虛實夾雜,病機復(fù)雜者則宜標(biāo)本兼顧,攻補兼施。若出現(xiàn)心陽暴脫的厥脫、抽搐等危候應(yīng)積極采取中西醫(yī)結(jié)合搶救措施。   三、應(yīng)急措施   1.脈率快速型心悸(心率≥120次/分)   (1)生脈注射液2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一40ml中靜脈注射,連用3~5次多能控制病情,繼以每日2次,鞏固療效。   (2)強心靈0.125~0.25mg,或福壽草總甙0.6"-0.8mg,或鈴蘭毒甙0.1mg,或萬年青甙2~4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緩慢靜脈注射,1日2"-'4次。   (3)苦參注射液2ml肌注,每日2~3次;苦參浸膏片3~5片,1日2~3次口服。   2.脈率過緩型心悸   (1)參附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一40ml中緩慢靜脈注射,1日2~3次,或以大劑量靜點。   (2)人參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靜脈注射,1日2~3次。   (3)附子I號注射液2.5一-5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中靜脈滴注,每分鐘10~25ug,1日1次。   3.脈率不整型心悸   (1)常咯林0.2g,每日3~4次,病情控制后,改為每日1~2次。   (2)福壽草片,每次1片,病情頑固者每次2片,每日2~3次。病情控制后每次1/3~1/2片。 .   四、分證論治   1.心虛膽怯   證候 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易醒,惡聞聲響,舌苔薄白或如常,脈數(shù)或虛弦。   證候分析 驚則氣亂,心神不能自主,故發(fā)為心悸;心不藏神,則心中惕惕,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易醒,惡聞聲響;脈數(shù)或虛弦為心神不安,氣血逆亂之象。本型病情較輕者,時發(fā)時止;重者怔忡不寧,心慌神亂,不能自主。   治法 益氣養(yǎng)心,鎮(zhèn)驚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平補鎮(zhèn)心丹加減。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懷山藥、生地黃、熟地黃、肉桂、炙遠志、磁石、生龍骨、生牡蠣、酸棗仁、茯神、炙甘草。   病由心膽氣虛而心悸易驚,故當(dāng)益氣養(yǎng)心壯膽治其本。方中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心壯膽,是為君藥;山藥、生熟地、肉桂調(diào)補陰陽,輔君藥益心壯膽扶正為臣藥;生龍骨、生牡蠣、磁石重鎮(zhèn)安神定驚,酸棗仁、遠志、茯苓養(yǎng)心壯膽以安神定驚,共為佐藥;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心氣虛者,加黃芪;心陰不足者,重用酸棗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痰濁蘊熱見心悸而煩,善驚痰多,食少泛惡,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可用黃連溫膽湯,或加味溫膽湯加安神養(yǎng)心之品。   (3)臨證參考本證亦可用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在藥物治療同時當(dāng)配合心理治療,并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2.心氣不足  證候 心悸氣短,頭暈乏力,動則心悸,靜則悸緩,自汗,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 心氣不足,不能鼓動血液正常運行,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氣短,脈細弱;清竅失養(yǎng),則頭暈乏力;氣虛而表衛(wèi)不固,則自汗;舌淡紅、苔白均為心氣不足之征。   治法補益心氣,養(yǎng)心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五味子湯加減。藥用五味子、黃芪、人參、麥門冬、玉竹、沙參、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炙甘草。   心氣不足,鼓動血脈無力,心之脈絡(luò)失養(yǎng),故須補益心氣治其本。方中人參、五味子、黃芪補益心氣為君藥;麥門冬、玉竹、沙參補心益陰,合君藥可使心之氣血陰陽和調(diào)為臣藥;心主神,心氣虛,神不守舍,故用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寧心安神以定悸為佐藥;炙甘草既可益心氣,又能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   (2)臨證參考本證亦可用炙甘草湯加減。由于心氣不足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減退,可加人參皂甙片、福壽草甙片或用生脈注射液、人參注射液緩慢靜脈注射,或重用黃芪至30g;氣虛癥狀明顯者,可用肉桂或附片3~5g,取少火生氣之意,增加益氣藥物的效應(yīng)。   3.心脾兩虛   證候 心悸氣短,頭暈?zāi)垦?,面色不華,神疲乏力,或納呆腹脹,便溏,舌淡紅,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則納呆腹脹便溏;氣血生化乏源,氣虛血虧,周身失養(yǎng)則倦怠乏力,頭暈?zāi)垦?,面色不華;心血失養(yǎng),血不養(yǎng)心,心神失守則見心悸氣短;舌淡紅、苔薄、脈細弱亦為血虧之征。   治法 益氣健脾,補血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歸脾湯加減。藥用炙黃芪、人參、白術(shù)、生甘草、當(dāng)歸、龍眼肉、酸棗仁、茯神、遠志、木香。   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當(dāng)補益脾胃,養(yǎng)血益心以安神。方中黃芪、人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補益后天之本,鼓舞氣血生化之源,故為主藥;當(dāng)歸、龍眼肉、酸棗仁助主藥補養(yǎng)心血而安神為輔藥;茯神、遠志寧心安神以定悸,木香行氣悅脾,以防補養(yǎng)藥壅滯礙胃為佐藥;甘草既可健脾益氣,又可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   (2)加減納呆腹脹者,加陳皮、谷麥芽、神曲、山楂、枳殼、雞內(nèi)金;乏力、氣短、神疲者,重用人參、黃芪、白術(shù)、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氣之意;失眠多夢者,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蓮子心。   (3)臨證參考本證多由思慮勞倦過度,脾虛氣血生化乏源以及心血暗耗所致,臨床常為功能性心律失常,因此起居有節(jié),勞逸有度,睡前避免不良刺激,為輔助治療措施。   4.心陰虧虛   證候 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干盜汗,或頭暈?zāi)垦?,耳鳴腰酸,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 腎陰不足,水不濟火,陰血不能上濟于心,以致心陰虧虛,心火內(nèi)動,擾動心神,故心悸易驚,心煩失眠;陰虧于下,則見腰酸;陽擾于上,則頭暈?zāi)垦6Q;五心煩熱、El干盜汗、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均為陰虛火旺之征。   治法 滋養(yǎng)陰血,寧心安神。   方藥運用 .   (1)常用方天王補心丹加減。藥用生地黃、玄參、麥門冬、天門冬、丹參、當(dāng)歸、人參、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遠志、桔梗。   心陰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宜滋養(yǎng)陰血,養(yǎng)心陰安心神。方中生地黃、玄參滋陰填精固本以制虛火為君藥;麥門冬、天門冬助君藥以養(yǎng)心陰,丹參、當(dāng)歸養(yǎng)血助陰,人參、五味子益氣以生陰,共為臣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養(yǎng)心寧神以定悸為佐藥;桔梗載藥入心為使藥。   (2)加減若兼口干口苦,咽燥心煩者,為陰虛內(nèi)熱較甚,加黃連、梔子、淡竹葉、朱砂以清心火、寧心神,或用朱砂安神丸治之;盜汗者,加山萸肉、烏梅滋陰斂汗;若心腎不交者,可合用黃連阿膠湯以交通心腎,滋陰補腎,清心降火。   (3)臨證參考臨證應(yīng)辨陰虛與火旺孰輕孰重,從而確定以滋陰為主,還是以清心降火為主。   5.心陽不振   證候 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薄,脈象虛弱或沉細而數(shù)。    證候分析久病體虛,損傷心陽,心失溫養(yǎng),故心悸不安;胸中陽氣不足,故胸悶氣短;心陽虛衰,血液運行遲緩,肢體失于溫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象虛弱,或沉細而數(shù),均為心陽不足,鼓動無力之征。   治法 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藥用桂枝、煅龍骨、煅牡蠣、炙甘草、黨參、炮附子、黃芪、玉竹、麥門冬。   心陽不振,無以溫養(yǎng)心神,心神不守而成心悸,治宜溫振心陽為主。方中桂枝、附子為辛熱之品,峻補元陽以溫振心陽,為君藥;黨參、黃芪益氣助陽,玉竹、麥門冬滋陰以助心陽,有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之意為臣藥;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以定悸為佐藥;炙甘草益氣養(yǎng)心,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參、附子、黃芪、肉桂;大汗出者,重用人參、黃芪及煅龍骨、煅牡蠣,加用山萸肉,或用獨參湯煎服;兼見水飲內(nèi)停者,加葶藶子、五加皮、車前子、澤瀉等;夾瘀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   (3)臨證參考對兼有腎陽不足癥狀者,應(yīng)以溫補心腎為主,可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   6.水飲凌心   證候 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象弦滑。   證候分析 水為陰邪,賴陽氣化之,今陽虛不能化水,水邪內(nèi)停,上凌于心,故見心悸;陽氣不能達于四肢,不能充于肌表,故形寒肢冷;飲阻于中,清陽不升,則見眩暈;氣機不利,故胸脘痞滿;如氣化不利,水液內(nèi)停,則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飲邪上逆,則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象弦滑亦為水飲內(nèi)停之象。   治法 溫陽化飲,寧心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苓桂術(shù)甘湯合真武湯加減。藥用炮附子、桂枝、茯苓、白術(shù)、豬苓、澤瀉、五加皮、葶藶子、防己、甘草。   脾腎陽虛,水濕泛濫,上凌心脈,發(fā)為心悸,故須溫運脾腎陽氣以化水飲為主。方中附子大辛大熱之品,峻補元陽,溫運脾腎,故為君藥;桂枝助君藥溫振心陽為臣藥;茯苓、白術(shù)、豬苓健脾利水,澤瀉、五加皮、葶藶子、防己皆能通調(diào)水道以利水,共為佐藥;甘草甘緩和中,且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姜皮;尿少肢腫者,重用澤瀉、豬苓、茯苓、防己、葶藶子,加大腹皮、車前子;兼有肺氣不宣者,加杏仁、前胡、桔梗;兼見瘀血者,加當(dāng)歸、川芎、劉寄奴、澤蘭葉、益母草。   (3)臨證參考本證多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而伴有浮腫、尿少、夜間陣發(fā)性咳嗽或端坐呼吸之時,治應(yīng)溫陽利水。對病情危重者,可反復(fù)、大量應(yīng)用獨參針,生脈針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   7.心脈瘀阻   證候 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見唇甲青紫,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jié)代。   證候分析 心主血脈,心脈瘀阻,心失所養(yǎng),故心悸不安;血瘀氣滯,心陽被遏,則胸悶不舒;心絡(luò)攣急,則心痛時作;脈絡(luò)瘀阻,故見唇甲青紫;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澀或結(jié)代,均為瘀血蓄積,心陽阻遏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luò)。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川牛膝、當(dāng)歸、生地黃、北柴胡、枳殼、炙甘草。   病在血分,瘀血阻滯心絡(luò),氣血運行不暢,心失所養(yǎng)而成心悸,故宜活血化瘀通絡(luò)治其本。方中桃仁、紅花、川芎、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絡(luò),共為主藥;當(dāng)歸、生地養(yǎng)血活血,使諸藥活血通絡(luò)而不傷正,柴胡、枳殼行氣以活血通絡(luò),取氣為血帥之意,共 為輔藥;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   (2)加減氣滯血瘀者,重用柴胡、枳殼,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陳皮;因虛致瘀者,去柴胡、枳殼、加黨參、黃芪;血虛者,加何首烏、枸杞子、熟地;陰虛者,加麥冬、玉竹、女貞子、旱蓮草;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心悸明顯者,加龍骨、牡蠣、琥珀、磁石。   (3)臨證參考本證病在血分,為瘀血阻絡(luò)。治宜在上方基礎(chǔ)上配合丹參注射液20~4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點,每日1次。 心悸方劑; ,(指患者自覺心中跳動,心慌不安。) 1 心虛膽怯: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平補鎮(zhèn)心丹;人參 麥冬 五味子.懷山藥.生地黃.熟地黃 肉桂 炙遠志 磁石生龍骨 生牡蠣 酸棗仁 茯神 炙甘草加減: 1.心氣虛者,加黃芪; 2.心陰不足者,重用酸棗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 3.痰濕蘊熱見心悸而煩,善驚痰多,食少泛惡,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可用黃連溫膽湯 黃連溫膽湯;黃連5克 半夏9克 橘紅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實9克 生姜6克 紅棗1枚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fēng)止痙。 4.失眠者,加遠志、龍齒、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憂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安神定志丸; 【組成】 遠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沖服),龍齒25克(先煎),黨參9克。 1.如兼挾痰熱,胸悶苔膩者,加栝蔞、竹茹等,以清熱化痰; 2.如驚悸、失眠較重,加琥珀、牡蠣、磁石等,增強重鎮(zhèn)安神之力; 3.如心中煩熱,懊懊者,加山梔子、蓮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煩之功。 4.心悸證:心膽氣虛、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兼心陰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酸棗仁或天王補心丹。 2 心血不足: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歸脾湯 【組成】 白術(shù)(3克) 當(dāng)歸(3克) 白茯苓(3克) 黃芪炒(3克) 遠志(3克) 龍眼肉(3克) 酸棗仁炒 (3克) 人參(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加減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心悸證: 1.兼心陰不足,見心煩口干舌紅,加麥冬、玉竹、北沙參、五味子等。 2.若熱病后期,心陰受灼而見心悸者,仿生脈散意。 3.兼心氣虛怯,善驚易怒,加生龍齒,重用酸棗仁。 4.精血虧虛,加服河車大造丸。 5.納呆腹脹者,加陳皮、谷麥芽、神曲、山楂、枳殼、雞內(nèi)金; 6.乏力、氣短、神疲者,重用人參、黃芪、白術(shù)、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氣之意; 7.失眠多夢者,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蓮子心。 若見心動悸脈結(jié)代者--用炙甘草湯【組成】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黃48克 人參6克 桂枝9克 阿膠6克(包) 麥門冬12克 麻仁12克 紅棗30枚 1.陰血虛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強滋補陰血之力; 2.心悸怔忡較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增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龍齒、磁石以助重鎮(zhèn)安神之力; 3.虛勞肺痿陰傷燥較著者,宜酌減桂枝、生姜、酒之劑量或不用,以防溫藥耗陰劫液之弊。 若熱病后期,損及心陰而致心悸者--用生脈散(【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3 陰虛火旺: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天王補心丹;(組成:熟干地黃(洗,焙)120克、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當(dāng)歸(洗,焙)、遠志(去心)、石菖蒲、黑參、人參(去蘆頭)、麥門冬(去心)、桔梗(去蘆頭)、百部、柏子仁、杜仲(姜汁炒)、甘草(炙)、丹參(洗)、酸棗仁(炒)、五味子(去梗)各30克。)、朱砂安神丸 ;(處方:朱砂200g,黃連300g,地黃200g,當(dāng)歸200g,甘草100g。)若陰虛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補心丹 黃連阿膠湯加味,黃連12克 黃芩3克 白芍6克 雞子黃2枚(包) 阿膠9克(包) 1.陰虛嚴(yán)重,津液耗傷甚者,加玄參、麥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陰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梔子、蓮子心、竹葉心等,清瀉心火; 3.入眠后驚醒難入眠者,加龍齒、珍珠母等,以鎮(zhèn)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養(yǎng)者,加酸棗仁、夜交藤以養(yǎng)心安神; 5.心悸不寧者,加茯神、柏子仁以養(yǎng)心定悸。 心悸證加減; 1. 一搬加棗仁、珍珠母,牡蠣,加強安神定悸作用。 2. 腎陰虧虛,虛火妄動見遺精腰酸,酌加龜版、熟地、知母、黃柏,或加服知柏地黃丸。 3. 陰虛而火不旺者,可改用天王補心丹。 4. 兼有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酸痛,加防己、五加皮、桂枝、蒼術(shù)等. 5. 若兼風(fēng)濕熱者,加赤芍、桑枝、忍冬藤、知母等. 變證若見虛煩,心神不安、難以入寐,咽燥口苦等心陰虛,心火旺,熱象較著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 若陰虛火旺而+五心煩熱、夢遺腰酸者--知柏地黃丸;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 4 心陽不振: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3克 炙甘草6克 牡蠣6克 龍骨6克 心悸證: 1.心陽不足較明顯,宜加人參、附子以加強溫陽益氣之力。 2.兼有陰傷,加麥冬、玉竹、五味子。 變證如病情嚴(yán)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臥,則重用人參,附子,加服黑錫丹。心陽虛以心悸,氣喘不寧為主癥者,可加補坎益離丹(附片、蛤粉、上桂、炙甘草、生姜)。 合參附湯【組成】人參15克附子(炮,去皮、臍)30克 大汗出,亡陽者用獨參湯主料: 人參3克。輔料: 紅糖30克。 5 水飲凌心:振奮心陽,化氣行水 苓桂術(shù)甘湯 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shù)6克 炙甘草6克. 心悸且伴有嘔惡,加半夏、陳皮、生姜。陽虛水泛:水泛,下肢浮腫,加澤瀉、豬苓、車前子 若心功能不全而導(dǎo)致浮腫,尿少,陣發(fā)性夜間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湯組成為:炮附子5克 桂枝9克 茯苓12克 白術(shù)6克 豬苓9克 澤瀉9克 五加皮9克 葶藶子5克 防已6克 甘草6克加減: 1.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姜皮; 2.尿少肢腫者,重用澤瀉、豬苓、茯苓、防已、葶藶子,加大腹皮、車前子; 3.兼有肺氣不宣者,加杏仁、前胡、桔梗; 4.兼見瘀血者,加當(dāng)歸、川芎、劉寄奴、澤蘭葉、益母草。 6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氣通絡(luò) 桃仁紅花煎,桃仁5克 紅花5克(后下) 丹參9克 赤芍5克 川芎5克 元胡5克 香附5克 青皮5克 生地5克 當(dāng)歸3克 1.陽虛寒凝致瘀者,可加桂枝、附子、干姜。 2.絡(luò)氣痹阻,胸部窒悶,去生地,加沉香、檀香或降香。 3.夾有痰濁,胸滿悶痛,苔濁膩,加瓜蔞、薤白、半夏。 4.胸痛較甚者,加乳香、沒藥、三七粉、五靈脂、生蒲黃、元胡等活血止痛藥。 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一兩(15g)(去皮) 甘草二兩(30g)(炙) 牡蠣二兩30g(熬) 龍骨二兩30g) 血府逐瘀湯;桃仁12克、紅花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川牛膝9克當(dāng)歸9克生地黃9克、北柴胡3克、枳殼6克、炙甘草6克 加減: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紅花,加乳香、沒藥、烏藥、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黃、五靈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腫脅痛者,加丹參、郁金、土鱉蟲、九香蟲; 5.瘀積肝脾腫硬者,加三棱、莪術(shù)、大黃或水蛭、土鱉蟲等; 6.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7.氣滯血瘀者,重用柴胡、枳殼,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陳皮; 8.因虛致瘀者,去柴胡、枳殼、加黨參、黃芪;血虛者,加何首烏、枸杞子、熟地; 9.陰虛者,加麥冬、玉竹、女貞子、旱蓮草; 10.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11.心悸明顯者,加龍骨、牡蠣、琥珀、磁石。 7 痰熱擾心: 黃連溫膽湯,組成】黃連5克 半夏9克 橘紅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實9克 生姜6克 紅棗1枚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fēng)止痙。 4.失眠者,加遠志、龍齒、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憂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心悸證:一般可加山梔子、黃芩、陳膽星、貝母、全瓜蔞、酸棗仁以加強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結(jié),大便秘結(jié)者,加全 瓜蔞、生大黃。驚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龍齒、牡蠣、石決明?;鹩魝?,舌紅少津,加生地、天冬。麥冬、玉竹。 8.氣陰兩虛炙甘草湯;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黃48克 人參6克 桂枝9克 阿膠6克(包) 麥門冬12克 麻仁12克 紅棗30枚 1.陰血虛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強滋補陰血之力; 2.心悸怔忡較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增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龍齒、磁石以助重鎮(zhèn)安神之力; 3.虛勞肺痿陰傷燥較著者,宜酌減桂枝、生姜、酒之劑量或不用,以防溫藥耗陰劫液之弊。 4.心悸證加減; 1. 氣虛甚者,加黃芪。 2. 血虛甚者,加當(dāng)歸、熟地。 3. 心神不寧,心慌甚者,加棗仁、遠志、茯神、五味子,柏子仁等。 4. 兼見血瘀者,加丹參,紅花,歸尾。 5. 脾虛、食少、便溏者,去麥冬、麻仁、地黃,阿膠,加白術(shù)、木香。 變證 1.痰血較多,。面顴暗紅者,在原方基礎(chǔ)上去桂、姜、參,加丹皮,旱蓮草、赤白芍,紫珠草、三七粉等。 2。兼有陽虛,汗出怕冷,脈結(jié)代者,可加熱附片,龍骨、牡蠣,黃芪。   五、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生脈注射液(華西牌,華西醫(yī)科大學(xué)制藥廠;戎州牌,四川宜賓制藥廠):適用于緩慢型心律失常而有氣陰兩虛見證者。本品40--60ra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分鐘40~60滴,每日1次,10~15天為1個療程。   (2)參附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藥業(yè)有限公司):適用于心陽不振所致心悸。肌內(nèi)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次lO--20ml,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后使用;靜脈推注,每次5---20ml,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釋后使用?;蜃襻t(yī)囑。   (3)參麥注射液(登峰牌,浙江正大青春寶藥業(yè)有限公司):適用于心陰虧虛證心悸。肌內(nèi)注射,每次2~4ml,每日4次;靜脈滴注,每次1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后應(yīng)用?;蜃襻t(yī)囑。   (4)滋心陰口服液(三人牌,湖北省咸寧制藥廠):適用于心陰不足證心悸。每次1支(10m1),每日3次口服。   (5)補心氣口服液(三人牌,湖北省咸寧制藥廠):適用于心氣不足證心悸。每次1支(10m1),每日3次口服。   2.單驗方   (1)甘草30g,水煎服。   (2)苦參20g,水煎服,適用于心悸而脈數(shù)或促的患者。 ·   (3)紫石英lO-l5g,水煎服。   (4)定心湯:龍眼肉30g,酸棗仁15g,山萸肉15g,炒柏子仁12g,生龍骨12g,生牡蠣12g,生乳香3g,沒藥3g,水煎服。   (5)養(yǎng)心鎮(zhèn)驚湯:白葦根15g,天竺黃9g,龍骨9g,牡蠣9g,鉤藤9g,煅磁石12g,生白芍15g,銀花藤9g,茯神9g,朱砂5g,菖蒲lOg,水煎服。   3.針灸   (1)針刺內(nèi)關(guān)、三陰交、通里。   (2)取手厥陰心包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為主,可交替進行。   (3)耳針取心、神門、皮質(zhì)下、胸區(qū)、交感,每次2~3穴,留針20分鐘。   【轉(zhuǎn)歸與預(yù)后】   心悸僅為偶發(fā)、陣發(fā)者,一般易治,或不藥而解;反復(fù)發(fā)作或持續(xù)不緩解者較為難治。若氣血陰陽虛損程度輕,病損臟腑較少,未見瘀血、痰飲之證,脈象變化不大者,及時治療,多能好轉(zhuǎn)或痊愈。若氣血陰陽嚴(yán)重虛衰,且兼有瘀血、痰飲內(nèi)停,脈象過遲、過數(shù)、結(jié)代或乍疏乍數(shù)者,治療頗為棘手,容易產(chǎn)生變證、壞證,預(yù)后極差,部分病人如得不到及時搶救,可以猝死。   【護理與調(diào)攝】   患者應(yīng)保持樂觀情緒,避免憂思惱怒驚恐等不良刺激,勞逸有度,飲食有節(jié)。輕證患者可作適當(dāng)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為度,避免劇烈運動;重證者應(yīng)臥床休息,進食營養(yǎng)豐富且易消化飲食,忌過飽、過饑,忌煙酒,飲茶不宜過濃,避免風(fēng)寒外襲。對于病情重者應(yīng)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凡出現(xiàn)冷汗出、肢厥、心悸動不安,甚至抽搐、昏迷者,應(yīng)及時搶救,以免延誤病情。   【預(yù)防與康復(fù)】 ‘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內(nèi)傷,尤應(yīng)防止驚恐惱怒,不宜饑飽過度或過食肥甘生冷及辛辣、香燥之品,忌煙酒濃茶。起居有節(jié),勞逸有度,避外邪。積極治療胸痹、痹病、痰飲、肺脹、喘病等可能引起心悸的原發(fā)病證,對于預(yù)防心悸發(fā)生或發(fā)作有一定的作用。   心悸患者在恢復(fù)期多表現(xiàn)為心氣未復(fù),可進行自我推拿,具有益氣養(yǎng)心、活血定悸之功效。具體手法及取穴為:拿內(nèi)關(guān)、外關(guān);掐、揉神f-j;拿、按合谷;按、揉足三里;按、揉脾俞、心俞;揉膻中;擦胸脅;擦大椎。心悸氣短者,加揉氣海;胸悶、喘促、心悸者,加揉、按肺俞,揉氣海,按、揉三陰交,擦、揉命門。病情允許者可適當(dāng)?shù)貐⒓芋w育鍛煉,如太極拳、太極劍等,亦可配合氣功練習(xí),以增強體質(zhì)。還可用耳穴壓豆,取心、下屏尖、神門、交感等,促進康復(fù)。   【醫(yī)論提要】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其病名首見于《備急千金要方》。   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就對心悸的病因作了描述,認(rèn)為其有因虛而作者,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左乳之下,其動應(yīng)衣,宗氣泄也”;有因驚而作者,如《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有因外感及血瘀而發(fā)者,如《素問·痹論》日:“脈痹不己,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有因火而發(fā)者,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日:“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張仲景在傷寒論·辨太陽病》和《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中闡述了心悸病因是發(fā)汗過多與痰飲內(nèi)停,他說:“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水在腎,心下悸”,認(rèn)為發(fā)汗過多,氣隨汗泄,心之氣陽不足,鼓動無力,心神不定;水飲內(nèi)停,上凌于心,均可導(dǎo)致心悸?!秱浼鼻Ы鹨健?、《圣濟總錄》等著作中不少內(nèi)容認(rèn)為驚悸是因虛所致?!吨赜唶?yán)氏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也認(rèn)為驚悸是“心虛膽怯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驚,或聞虛響,或見異相,登高涉驚,驚忤心神,氣與涎郁,遂使心悸”。朱丹溪則提出了血虛致病的理論,他認(rèn)為驚悸是由血虛所致,并強調(diào)了痰的致病作用,在《丹溪心法·驚悸怔忡》中他說:“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卷中·悸》認(rèn)為悸驚的發(fā)生不外“氣虛”、“停飲”兩端。劉河間則另辟蹊徑,他認(rèn)為火熱上擾是驚悸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中說:“驚,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于動,故心火熱甚也”。周慎齋《慎齋遺書·驚駭》則認(rèn)為:“此乃內(nèi)氣先虛,而猝遇危險怪異之物,以致心腎不交而驚駭也”。他認(rèn)為正氣不足、心腎不交是發(fā)病主要機理。   張仲景在心悸的治療方面創(chuàng)制了不少方劑。他用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振奮心陽而止悸,在《傷寒論·辨太陽病中》他說:“發(fā)汗太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他用小建中湯滋陰和陽,充足氣血而治心悸,《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說:“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他用真武湯溫陽化水而定悸,《傷寒論·辨太陽病篇》說:“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對于血虛導(dǎo)致的驚悸,古人治療有用歸脾湯者,有用養(yǎng)心湯者,其中用朱砂安神丸者最多,如醫(yī)學(xué)正傳·怔忡驚悸健忘證》中說:“驚悸者屬血虛,用朱砂安神丸最好”;《丹溪心法·驚悸怔忡》中也說:“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以朱砂安神丸”。對于驚悸治療大法,古代醫(yī)家也有不少論述,李梃在《醫(yī)學(xué)入門·驚悸》中說:“治之之法,怔忡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驚悸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張景岳認(rèn)為益氣養(yǎng)心是治療大法,他在《景岳全書·雜證謨·怔忡驚恐》中說:“驚悸宜安養(yǎng)心神,滋培肝膽,當(dāng)以專扶元氣為主。”《醫(yī)碥·雜癥·驚》中則分析了心悸的有關(guān)證治:“驚則氣上,以重墜之藥鎮(zhèn)其浮越,丹砂、龍骨之類。由于火盛而血虛者,甘寒滋潤之劑以瀉心補血。驚則心神舍空,液入成痰,拒其神不得歸,而驚不能已,十味溫膽湯、養(yǎng)心湯、壽星丸?!瓱嵊粲刑担?。氣郁有痰,加味四七湯。睡臥不安,時時驚覺者,溫膽湯加棗仁、蓮肉”。王清任認(rèn)為心悸多與血瘀有關(guān),大凡用歸脾、安神方藥治之無效者,用血府逐瘀湯每多獲效。龔?fù)①t在《壽世保元·驚悸》中論述了驚悸的癥狀、病機與治療方藥,他認(rèn)為心血虛者宜補心湯,心神不安宜安神鎮(zhèn)驚丸,心氣虛者宜益氣安神湯,血虛火旺者朱砂安神丸,氣血兩虧者宜四物安神湯。林佩琴在《類證治裁·卷之四·怔忡驚恐論治》中對驚悸的證治作了比較全面的概括,他說:“心脾氣血本虛,而致怔忡驚恐,或因大驚猝恐,神志昏亂者,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如腎水虧,真陰不足致怔忡者,左歸飲。如命門衰,真陽不足致怔忡者,右歸飲。如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致怔忡驚恐者,大營煎或理陰煎。如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為怔忡驚悸者,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如思慮郁損心營,而為怔忡驚悸者,逍遙散或益營煎。如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溫膽湯加炒黃連、山梔、當(dāng)歸、貝母。如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姜術(shù)湯。如痰迷心竅驚悸者,溫膽湯,甚者朱砂消痰飲。”   【醫(yī)案選粹】 案一   錢××,男,70歲。   心悸不寧,胸脘脹痛,兼有大便干結(jié)等癥。舌質(zhì)淡胖,苔白膩,脈結(jié)代。治擬溫通心陽,理氣化瘀。   桂枝一錢半 全瓜蔞四錢 郁金三錢 赤芍五錢 降香一錢半 炙甘草二錢 茶樹根一兩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選自《黃文東醫(yī)案》)   患冠心病,期前收縮,心房纖顫反復(fù)發(fā)作兩年多,先用西藥治之不效,繼用中藥活血化瘀之劑,瓜蔞薤白湯加減治療仍無功。臨證察其脈弦滑而結(jié)代,舌苔薄白,心前區(qū)憋悶隱痛,頭暈,口干。思之,胸脅屬肝之所主,弦脈者亦肝也?;}有痰也,結(jié)脈者雖有因虛而致者,然實者亦不少,此與郁證之相參者,乃郁證之所為耳。因擬小柴胡湯加味:   柴胡10g 半夏lOg 黃芩10g 黨參lOg 生姜5片 瓜蔞15g 大棗5枚 甘草10g   (選自《當(dāng)代名醫(yī)臨證精華》) 案二   金××,男,60歲。   時覺胸悶,心慌氣短,頭昏眼花,后腦作脹,健忘多夢,心煩口干,入夜難寐,舌苔薄黃,舌質(zhì)較暗,脈來細數(shù)。證屬肝腎不足,陰虛內(nèi)熱,與瘀相兼,絡(luò)脈不暢,心神不安。治用養(yǎng)肝益腎,滋陰清熱,活血寧神為法,用三子養(yǎng)陰湯加味。   枸杞子12g 沙苑子12g 女貞子12g 生地15g 黃連6g 麥冬12g 黨參24g丹參12g 菊花12g 棗仁12g 遠志9g 三七粉末5g(入煎)   (選自《當(dāng)代名醫(yī)臨證精華》)   【現(xiàn)代研究】   心悸是臨床常見病之一,也可為臨床多種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之一,如胸痹、失眠、健忘、眩暈、水腫、喘病等均可能出現(xiàn)心悸癥狀,涉及到西醫(yī)學(xué)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F(xiàn)就近年來中醫(yī)藥防治心悸的研究進展介紹如下。   一、臨床研究   1.辨證論治宋躍成認(rèn)為心律失常的病機多為本虛標(biāo)實,本虛主要指心臟氣血或陰陽的虧損,標(biāo)實則多指痰飲、血瘀、氣滯、寒凝、火邪之夾雜。本虛的治療,陰虛用六味地黃丸、生脈散、補心湯;陽虛用溫腎復(fù)脈湯、人參真武湯、附子理中湯、桂附八味丸、附子注射液;氣虛用養(yǎng)心湯;氣陰兩虛用炙甘草湯、歸脾湯、四物湯或生脈注射液;陰陽兩虛用金匱腎氣丸或參附湯加味。標(biāo)實的治療,痰濁用加味溫膽湯、瓜蔞薤白半夏湯、苓桂術(shù)甘湯;血瘀用血府逐瘀湯、丹參飲加味、桃紅四物湯、丹參注射液;氣滯用四逆散加味;寒凝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或瓜萎薤白桂枝湯;火邪用清心湯(河南中醫(yī),1989,(5>:42--44)。   2.辨病治療 朱錫祺主張在辨證論治的基礎(chǔ)上進行辨病治療,如對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引起的心律失常,用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加百合、丹參、生龍骨、生牡蠣、磁石為基礎(chǔ)方}對冠心病的心律失常,治以七分益氣,三分活血,用黨參、黃芪、丹參、益母草、麥冬為主;對風(fēng)心病的心律失常,以通為主,常用桂枝、赤芍、桃仁、川芎、益母草、丹參、紅花、黃芪、桂枝;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律失常,基本方為生地、桂枝、麥冬、甘草、丹參、黃芪、大青葉、苦參,急性發(fā)作期去桂枝、黃芪,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中醫(yī)雜志,1985,<7>:10~11)。韓明向綜述中醫(yī)藥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的概況后認(rèn)為,針對該綜合征的主要病機為陽虛,尤以心腎陽虛突出,臨床采用附子I號注射液、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等單一溫補方法進行治療;針對其病機為陽虛兼氣虛、陰虛、血瘀、痰濕等,采用溫陽益氣活血法或溫陽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等綜合治療措施?,F(xiàn)代研究認(rèn)為黨參、桂枝、附片、炙甘草、麥門冬、丹參、麻黃、五味子、當(dāng)歸、黃芪、細辛、川芎、仙靈脾、干姜等藥為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的常用藥物。其中益氣藥中尤以人參增率作用最為顯著(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6,(6>:37)。   3.搶救措施重癥心悸時應(yīng)予心電監(jiān)護,中西醫(yī)結(jié)合搶救治療,常用搶救措施有:   ①脈率快速型心悸選用參麥針、強心靈、福壽草總甙、萬年青甙、苦參針等;②脈率緩慢型心悸選用參附針或人參針、附子I號;③脈律不整型心悸,選用常咯林或福壽草片(中醫(yī)內(nèi)科急癥證治.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437~438)。   二、藥理研究   近年來國內(nèi)對抗心律失常中藥的藥理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根據(jù)藥理的不同,中藥抗心律失常藥物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阻滯心肌細胞膜鈉通道類苦參、??┝帧⒗i草、當(dāng)歸、白菖蒲、山豆根、甘松、田七、延胡索、地龍、衛(wèi)茅等,能對抗烏頭堿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2.興奮B受體類麻黃、附子、細辛、吳茱萸、蜀椒、丁香等,能對抗緩慢性心律失常。   3.抑制Na+_K+ATP酶類福壽草、萬年青、羅布麻、夾竹桃、鈴蘭、蟾酥等,大多具有洋地黃樣作用,可對抗室上性心動過速及控制快速房顫。   4.阻滯p受體類佛手甾醇甙、淫羊藿、葛根等能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并能降壓,緩解心絞痛。   5.主要阻滯鈣通道類粉防己堿、小檗胺等,可能主要是通過阻滯鈣通道而治療心律失常的。   6.主要延長動作電位過程類黃楊堿D、延胡索堿I、黃連素、木防己堿,通過延長動作電位過程,抑制異位節(jié)律點的自律性或消除折返而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黄色av尤物白丝在线播放网址|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男同 |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毛片| 国产大屁股喷水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高清精品福利私拍|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 日本少妇三级三级三级| 伊人久久青草地婷婷综合| 婷婷九月在线中文字幕| 少妇肥臀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午夜老司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香蕉视频| 熟妇人妻av中文字幕老熟妇| 深夜福利欲求不满的人妻| 日韩欧美三级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深夜福利视频| 日韩在线一区中文字幕| 白白操白白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日韩| 日韩av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九九久久精品久久久精品| 久久热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中日韩美女黄色一级片|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色小姐干香蕉在线综合网| 色播五月激情五月婷婷| 欧美91精品国产自产| 成人综合网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成年女人午夜在线视频| 日本在线 一区 二区| 人妻巨大乳一二三区麻豆|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性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看黄片| 最新国产欧美精品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