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存在著自然家園困境、人文家園困境和社會家園困境,最終導致人們精神方面的困惑。主要表現(xiàn)為:對生存的焦慮與自我認同危機、個體精神生活的物化和思想的式微。反思主體的自我存在范式、樹立合理的價值觀引導科學技術發(fā)展和以制度與道德維護社會信任體系有利于幫助人們重建賴以生存、賦予價值寄托和終極關懷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當代人 精神困惑 精神家園 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在豐富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使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們遭遇精神困惑。我們需要反思和重建人類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當代人的精神困惑 對生存的焦慮與自我認同危機。隨著人類相信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可以完全掌控自然界的夢想的破滅,人類也越來越感到焦慮和困惑。人們不知道也不確定下一個災難又將在哪里、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正如貝克所言,當代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因此,在當代社會里,個體普遍面臨著人生意義危機,個體常常不知道生活的目標是什么,不能肯定自己生活的價值是什么,常常有一種無聊感和焦慮感。自我認同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確立、自我歸屬感的滿足和自我生存意義的肯定。生活在具有不確定性、風險性和全球性等特征的當代社會中的個體,由于其生存環(huán)境的復雜性,還存在著自我認同危機,深陷于身份感的不斷迷失和歸屬感的日漸貧乏的困境中。他們在對于 “我究竟是誰”的追問中,反思生存的價值與意義。自我認同危機已經(jīng)成為當代社會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它描繪了當代人生存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凸顯了人類對于精神家園困境與重構(gòu)的話語訴求。 個體精神生活的物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西方物欲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宣揚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人類迎來了一個“物化的時代”。個體極大限度地追求精神生活的物化,舍棄了傳統(tǒng)的抽象性和神圣性而趨附于感性世俗的物欲化生活,物欲的刺激與滿足成為精神生活的核心主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一步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運用使世俗文化、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興起反過來又把精神生活的感性化推向高潮。物化的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被錯誤地理解為直接的感性刺激與片面的精神享受,被理解為即時的占有與當下的滿足,錯誤地將道德上的善惡價值歸結(jié)為感覺上的快樂和痛苦,實際上這是在消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耙磺卸純A向于成為商品,哪怕傳統(tǒng)商品之外的事物也無法幸免:藝術、愛情、人際關系等等”。① 當代人的思想式微。人們生活在一個思想式微的世界,生活在當代的人們普遍感受到思想式微的現(xiàn)實,大的思想幾乎已經(jīng)過時,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日益發(fā)達,使人們進入了一個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和傳播信息的時代。與傳統(tǒng)社會不同,人們可以借助網(wǎng)絡得到任何想要的信息,信息的數(shù)量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但不同的還有,人們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卻很少將其加工升華,為信息的觸手可得而陶醉,但卻犧牲了自己的思想?!叭绻斀裎覀兊乃枷胨坪踝冃×?,不是因為我們比前任愚鈍,而是因為我們不像他們那么在乎思想。令人深思的大思想,如果不能很快轉(zhuǎn)化為金錢,其內(nèi)在價值就微不足道,結(jié)果造成產(chǎn)生這樣思想的人和傳播這樣思想的出口越來越少”。② 當代人精神困惑的原因 究其原因,當代人的精神困境主要是賴以生存的自然家園、人文家園和社會家園遭受挑戰(zhàn),繼而導致精神世界的迷失和困惑。 自然家園正面臨挑戰(zhàn)。自然世界之所以是我們生存的家園,因為大自然是人類的生命之根、精神之源,人類依賴于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精神食糧。自然家園是精神家園的存在基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過多干預導致了對自然的破壞,人們普遍面臨生態(tài)惡化的危機,越來越困惑?!皣谰默F(xiàn)實告訴我們,工業(yè)文明形成以來的指導觀念或理論不可能成為支撐人類走向可持續(xù)生存和發(fā)展之路的精神依托,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nèi)藳Q定自然的觀念,人類只能走向毀滅”。③因此,只有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類精神追求的最終歸屬。 人文家園困境遭遇沖擊。人文家園是人類文明能得以延續(xù)和興盛的保障,人類若失去人文家園,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精神就會缺少了皈依而走向虛無。人文家園對于人來說不可或缺,失去了人文家園,精神世界就是空洞的,生活在其中的人最終會淪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人文家園是孕育人文精神的場所,是精神家園的文化砥柱。所謂人文精神,它包括道德修養(yǎng)、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等等?,F(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使人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人文精神漸趨衰落,人文家園遭遇困境。貝克和吉登斯認為,當代社會最嚴重的問題是人類精神領域的迷失與心理秩序的混亂、價值虛無化和人生無意義感。 社會家園遭遇困境。雖然自然家園是人類生存和精神存在的基礎,人文家園是精神的皈依,但只有社會家園才能提升人的存在,進一步生產(chǎn)出更多的新的“精神食糧”,才能合理構(gòu)建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國古代就有,荀子關于人之所以能勝物在于“人能群”的思想,王守仁“天下一家”的思想等等,都已經(jīng)把社會作為自己生存的家園。薩特認為,在一個社會里人們都是兄弟,都是一樣出自人類之母?,F(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使傳統(tǒng)穩(wěn)定的社會系統(tǒng)功能被弱化,流動性社會系統(tǒng)要求人們必須適應不斷的變化。人們在被動適應和變化中尋求精神依托,從而陷入焦慮、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迷失狀態(tài)。另外,人們精神需求的和諧的信任關系遭遇挑戰(zhàn),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 反思與重建精神家園的策略 當代人的精神生活一定程度上遭遇困境,但同時也提升了人們面對這一困境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的能力。 反思與確立人的自我存在范式。自我范式指的是如何看待自我的問題,以及如何調(diào)適自我與自我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整體性關系。當代西方社會所倡導的就是理性自我的存在范式,最大程度追求功利和個性自由,并在全球范圍內(nèi)大肆宣揚,也把精神的困惑推向了極致。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以實現(xiàn)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和合為基準,始終持守住一種“合理適應”,這種適應使國人與自然、與社會以及與自我不至于嚴重地分裂。因此,審視國人的自我存在范式和中華文化發(fā)現(xiàn),認同倫理自我和生態(tài)自我的最高形態(tài)的存在范式是重建精神家園的重要策略。倫理自我的觀點是:人是社會渺小的一部分,但如因自己的貢獻推動社會進步,人生就不再渺小而是偉大和崇高的??酌霞霸缙诘娜寮揖蛯ⅰ叭省焙汀傲x”確立為自我的存在范式??鬃拥摹盀槿视梢?,而由人乎哉?”強調(diào)了“為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立已”。老莊及后道家則一如推崇、倡導和踐行生態(tài)自我的存在范式。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思想就要求構(gòu)建一個有序的、良性的、永恒的自然萬物和合共生的生命系統(tǒng)?!疤烊撕弦弧边M一步反映了古代國人處理自然界和精神界關系所秉承的價值理念,強調(diào)人與自然和合共生思想的終極旨歸。解決風險社會下精神家園危機需要確立的自我的存在范式是倫理自我與生態(tài)自我的合理融合,只有這樣才可以徹底消解現(xiàn)實功利的欲念及外在目的的限制,從而實現(xiàn)精神的終極皈依。反思人的自我范式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心性的需求和尋皈精神家園的需要,是尋找安身立命場所的心路歷程,最終通達精神家園的生存境界。 樹立合理的價值觀引導科學技術發(fā)展??茖W技術的發(fā)展曾經(jīng)使人們獲取了許多關于確定性的知識,滿足了人類的精神需求,卻也向人們揭示了無數(shù)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精神家園和諧重建依然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在前進而不是倒退,科學發(fā)展是能夠接受理性批判的,只有這樣,科學才能在批判中沿著日趨正確的道路前進,才能解決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問題。波普爾認為,科學發(fā)展同生物界一樣,經(jīng)歷著從無序到有序的進化過程?!翱茖W的特殊意義就在于—它必然增長,也可以說,它必然進步”。④從巴西的庫里提巴城,我們可以論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是可以制造出不傷害大自然的能源,人類也能夠減少有害物質(zhì)的排放,減少對資源的浪費,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家園,最終重建和維護好人類的精神家園。 以制度和道德維護社會信任體系。當代社會,人們不得不超越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人際關系模式,對非個人化原則和陌生人的信任,成為社會的基本要素。但是這種抽象的信任系統(tǒng)也極易造成個體的信任危機,使整個信任體系遭遇挑戰(zhàn),繼而影響精神家園的和諧。因此,人們需要建構(gòu)有效的制度來應對傳統(tǒng)“特殊化信任”體系的弱化,同時也需要對傳統(tǒng)道德的信任,通過對信任的信任來彌補抽象制度的“不可觸性”的缺陷。在制度和傳統(tǒng)之間建立一個合作的橋梁,互相依存和統(tǒng)一,有效制度與傳統(tǒng)道德的結(jié)合,利于提升個體對“陌生人”和“他者”的認同感,是培養(yǎng)大共同體意識的有利平臺,是實現(xiàn)精神家園和諧重建的堅實基礎。 ?。ㄗ髡邽槟暇├砉ご髮W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倭趾蜕骸侗瘔训倪€鄉(xiāng)—精神家園憂思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2頁。 ②尼爾·加布勒:“當今世界為何難覓‘大思想’”,《參考消息》,2011年8月29日。 ?、蹚堄駱s:“尋找時代的精神家園—重新確立自然的本體論地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5月,第4頁。 ?、?Karl R.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1963, p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