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先生是我最為欽慕的知識分子,我為什么佩服他?原因在于他能夠迷途知返。古人有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孟子則認為: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及其改也,人皆仰之。以此對照陳先生,不愧是個君子。
陳獨秀早年也曾反對傳統(tǒng)禮教,甚至接受馬列主義的影響,可是孔孟儒學(xué)的反思精神促使他回頭是岸。為了說明這一點,就略說一下反思精神的來歷。
考查了一下儒家經(jīng)典,反思精神來源于孔子的忠恕之道。對此,孔子自言是:吾道一以貫之。而曾子作出的解釋,則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表面看,這兩句話似乎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可是,熟讀了儒家經(jīng)典,不僅涉及孔子的求仁之方,而且其認識來自射箭。
何以見得?
首先,是孔子言論中的仁與射的關(guān)系。他不僅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而且表示"當(dāng)仁不讓于師"。由此可見,在他的心目之中,唯射與仁君子不讓,二者不僅是必爭的事物,而且反映著它們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再考查一下其它經(jīng)典,找到了與之相關(guān)的直接證據(jù)。<禮記射義>指出:射者,仁之道也。這難道不是具體的說明?
為什么射是求仁之道?<射義>的解釋是:射.求正乎己,己正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這不僅符合正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的忠恕之道,而且突出了反思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xùn)。從具體的比賽到抽象的總結(jié),這一過程反映了孔子求仁的理性,是智慧的體現(xiàn)。
而陳獨秀束發(fā)受書就是孔孟之書,雖然在當(dāng)時的社會潮流推動下走上反傳統(tǒng)之路,甚至接受了列寧主義,成為中共的首任總書記,可是良知未滅,不僅在歷盡磨難之后對自己走錯了路作了反思,而且還認識到列寧主義與斯大林主義的邪惡本質(zhì),又在現(xiàn)代民主的影響下對我國傳統(tǒng)加以重新認識,回歸了孔孟進行了反思。
最后,他以"幸有艱難能煉骨,依然白發(fā)老書生"的自嘲為自己作了總結(jié),老書生的自我評價說明它的書生本色未改,這難道不是回歸孔孟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