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對華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fā)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凈雜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xí)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溶入華人社會,中國的香爐,就進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zhì)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
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zhì)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致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后到配殿上香。臥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臥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zhì)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xù)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后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shù)品了。于是,年代久遠、質(zhì)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香爐,價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養(yǎng)的意義了。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圣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供養(yǎng)佛菩薩的供品中,可分為:香、花、燈、涂(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而香在十供養(yǎng)之首,香爐的身份自然也高起來了。好的香,令人心曠神怡,只一枝就夠了。但許多禮佛的人,不懂燒香的意義,把佛菩薩當(dāng)神拜,常常燃一大把香插在香爐內(nèi),熏得人淚水直流,甚至香爐起火燃燒;有些人甚至把香爐灰抓回去當(dāng)靈丹妙藥,真愚癡得可憐。
香與現(xiàn)代生活:
現(xiàn)代生活的休閑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去健身房、SPA館等等,其實比起身體的放松,心靈的放松尤為重要。而我們古人的用香、品香之道,就是不失為一種既放松身心,又能養(yǎng)生怡情的休閑方式。
說起香,總會激發(fā)人們無限美好的想像。宋代詩人陳去非的《焚香》云: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道出了古人品香、玩香的意境。與古人的詩情畫意相比,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生活壓力大,因此更多的是選擇香水、化學(xué)香精、精油等西方比較流行的,氣味直接、香味濃烈的香品。而我國古人的玩香之法,使香散發(fā)出幽幽迷人香氣,配以東方的香具及禮儀,既養(yǎng)生又修心養(yǎng)性,符合東方含蓄而優(yōu)雅的風(fēng)格之美。
古人早就為我們總結(jié)了在各種場合、各種時間的用香、品香的門道。如今,結(jié)合現(xiàn)代生活的特點,也可以有很多很有意思且有益身心的玩法。比如早上起來的時候,可以點一支“醒神香”提神醒腦;工作時,可以點上一盤沉香,讓身心沉穩(wěn)平靜;喝茶時,可以自己動手做一爐香,讓心情平靜下來;開車時,可以用車載熏香器,能緩解開車的疲勞和堵車時的煩燥情緒;夜晚來臨,則可以點上“安神香”,伴著香氣安然入睡。
香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都能來用香、品香,傳承中華千年香文化,靜享高雅精致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