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天竺(印度)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公元前5世紀)阿肓王時代開始傳播,公元元壽前元年傳入我國。 禪宋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因主張用禪定,重修身見性來概括佛教的修性,又因為他自稱傳佛的心印,所以創(chuàng)造了眾生本有的佛心,又稱心宗。禪宗起初是提倡坐禪的學派,唐朝才形成宗派,在中、晚唐及五代,宋初最為發(fā)達,宋、元、明、清繼續(xù)流傳不絕至今,由于佛教在魏晉、南北朝已和中國的玄學道教相互滲透,后又與理學融合。因此在中國佛教宗派中,流傳最久、勢力最大、影響最深。是中國化的佛教,是中唐以后佛教的主要流派。 根據(jù)記載,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可追朔到南北朝時期的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北魏時期到洛陽。后世稱他為禪宗的初祖(即始祖),以后代傳到二祖曾粲,三祖慧可。道信是禪宗四祖,他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黃梅雙峰山,定居30年,改變了過去居無定所的作法?!熬弁轿灏偃恕崩纤烙诖恕5佬潘珜У亩U法,經(jīng)過嫡傳弟子弘忍的努力宣揚,傳播四方,博得了“東山法門”的稱號,弘忌,俗姓周,湖北黃梅人,號稱黃梅大師,死后稱大滿祥師。弘忍原住雙峰山,后遷到東山建寺,原名東山寺,后因弘忍為禪宗五祖又將東山寺改名五祖寺。 五祖寺位于湖北黃梅縣城北十六公里的東山上,該寺建于唐朝咸享年間(670~674),是禪宗五祖大滿禪寺師弘忍所建。明萬年歷年間重建,清咸豐四年(1854年)再次重修,1938年2日遭日機轟炸,大雄寶殿夷為廢墟,僅存殿宇12棟,房屋68間。解放后進行維修,栽種樹木。從東山的東北面上一天門,經(jīng)二天門后是五祖寺山門。門內(nèi)有天王殿、大佛殿(廢墟)麻城殿、圣母殿、真身殿。 弘忍開山受佛,弟子千人,主要有十大弟子,而弘忍最得意的要數(shù)神秀和慧能二位了。 神秀50歲才向弘忍受教,慮心學習,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慧能雖是個行者,終日在東山伙房舂米,但他悟性極高,深得弘忍器重。為了確定認衣缽傳人,弘忍讓二們各作謁語。 神秀作謁語為:身似菩堤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提倡拂塵看凈、息想靜坐、漸悟成佛。 慧能謁語為:菩堤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提倡心性本凈,只要有信念,一念之間頓悟成佛。 由于弘忍處理不當,密授架裟與慧能,東山寺內(nèi)出現(xiàn)兩派,一派以神秀為首稱漸悟派,一派以慧能為首,稱頓悟派。都為得到衣缽。傳人而龍爭虎斗。由于衣缽之爭,神秀退隱玉泉山,僧眾份份前往向他學習,后來武則天招他進京都長安,禮遇甚隆,活了百歲左右,后死于洛陽天宮寺?;勰芤餐顺鰱|山寺,到韶州東南的曹溪寺,傳授禪宋。至此禪宋分南北兩派,即所謂“南能北秀”南宗為慧能,北宗為神秀。 慧能的弟子神會北上與北派在河南滑臺(現(xiàn)滑縣)大云寺舉行大辯論獲勝,頓悟派成為正派,唐肅宗時,神會到洛陽長工荷澤寺,稱荷澤大師。至此,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也是中國化了的佛教的標志。頓悟派后又演化為五家七宗,這是后話。 禪宗信奉的是《愣伽經(jīng)》、《金剛經(jīng)》、《大乘起信論》 其方式是:靜心自悟、頓悟成佛。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上、中、下各階層人士都信仰它,這也是它能成為佛教最大宗派的原因之一。 清代,雍正、乾隆提倡凈土宗,取代禪宗成為主流,因它比禪宗更簡單,只用念阿彌佗佛即可。 佛教文化從魏晉南北朝時已漸中國化了,它和玄學、道教相互滲透,因此,中國的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及世界文化都有很大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 1、 佛教的哲學思想對宗、明理學有直接的影響,是其來源。佛教哲學宣揚的是“苦 和空”。佛教要人們“安人為上,樂天知命”,追求虛幻的未來世界,其特點是各種來世回報,是一種出世哲學。這一點與道教雖不同,但它的哲學內(nèi)函觀點對宋朝、明朝的理學影響及大。如以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吸收了禪宗和華嚴宗的觀點,后來華嚴宗并入禪宗,主張“存天理,去人欲”。這和佛教的觀點是一致的。朱嘉主張“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三綱五?!?。明代以王守仁(揚明)、陸九淵為代表。明代稱它們?yōu)樾膶W。他們和禪宗結合在一起,提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2、 佛教文化表現(xiàn)為物化的東西,如寺廟、塔、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造像、 佛教音樂及文學作品、典籍,它豐富了中國文化的藝術寶庫,有文化藝術觀賞價值。全國各地的寺院、佛塔的建筑結構、形體無不反映出中國建筑的特點如廊院式、中軸線等。還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其泥塑壁畫也反映世俗的內(nèi)容。石刻造像的各類人物佛教音樂使人出世之感。如敦煌曲譜有唐代色彩,非常銳耳。佛教文學作品唐代開始有變文和俗講用文學形式宣傳佛教。佛教典籍眾多。這各種用物質載體的形式形成的佛教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 佛教宗教節(jié)日漸漸滲透到民俗活動中,被民間所吸收如“浴佛”即在佛的生日 洗佛像,搬出來曬曬太陽,紀念活動。 對觀音的信仰、如來的信仰在中國也很盛行。因觀音被稱為送子娘娘,而中國傳統(tǒng) 的傳宗接代的觀念。把無子當作人生最大的事之一,當然要向觀音求子,求佛祖降福消災。還有如趕廟會等各種佛事活動,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并借此開展各種貿(mào)易活動。 4、 佛教文化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完成了中國化的過程,從公元8世紀開始向外傳播, 先后傳到日本、朝鮮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nèi)容。日本、朝鮮不斷派遺僧人來華學習,僅唐朝遣唐使18次,載入唐朝史冊的來華名僧64人。中國也派高僧出國,如鑒真東渡日本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往國外,如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全面學習中國文化,對它們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