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hi.baidu.com/bala8888/item/64ba8650f3dd12dfd48bacde 通行本《系辭傳》有“道”字29個。如:“乾道”、“坤道”、“三極之道”、“天地之道”、“道濟天下”、“晝夜之道”、“陰陽之道”、“君子之道”、“道義”、“顯道”、“變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們可以將這些“道”簡單地歸納為四類: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與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極之道”。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陰陽之道、變化之道。地道包括晝夜之道、變化之道。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道包括乾道、坤道、三極之道、形上之道、陰陽之道、變化之道、天下之道。易道是圣人將天道、地道、人道對象化、符號化、神秘化、系統(tǒng)化、關系化的產(chǎn)物,因而我們說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結晶。 為了論證《系辭傳》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觀點,我們先對“道”字進行解釋,然后再按照《系辭傳》“道”字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進行新的解釋。 “道”之古義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張?!墩f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從chuò@①從首……@②,古文道從首寸?!薄八械馈闭撸肥且?。古文道字“從首寸”者,人之主張之謂也。首,頭腦之謂也。寸,尺度、準則是也。頭腦中的尺度、準則,是為主張。道之由路引申有方向、規(guī)范、規(guī)則、規(guī)矩、規(guī)律、道義等義;由主張引申有運行、學說、道理、道路、方法、引導、倡導等義?!吨芤住分械摹暗馈弊?,無非“道”之古義及其引申義而已。 有了對“道”的上述的理解,我們便有了對《系辭傳》“道”字進行詮釋的基礎。 乾道 坤道 見于《系辭傳》第1章?!扒莱赡?,坤道成女?!眳浅危骸扒赡姓?,父道也。坤成女者,母道也。左起震,歷離,歷兌,而終于乾;右起巽,歷坎,歷艮,而終于坤。故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句總之于后也?!边@是從先天卦圖的角度對“乾道”“坤道”所給予的詮釋。是根據(jù)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故剛?cè)嵯嗄Π素韵嗍帲汗闹岳做?,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所作出的推論。孔穎達:“八卦既相推蕩,各有功之所用也。鼓動之以震雷離電,滋潤之以巽風坎雨,離日坎月運動而行,一節(jié)為寒一節(jié)為暑?!笨资蠈⑷赵屡c寒暑合而為一,似未通“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的文意。似應理解為“運之以日月,行之以寒暑”。艮山為寒,兌澤為暑。其主語為八卦。這樣一來,我們就非常容易理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句話了。這句話與上文文法統(tǒng)一后便可寫成“成之以男女”。如果上文文法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文法統(tǒng)一,上文便可以寫成:是故剛?cè)嵯嗄?,八卦相蕩:震道鼓雷,離道鼓電;巽道潤風,坎道潤雨;離道運日,坎道運月;艮道行寒,兌道行暑;乾道顧男,坤道成女。 這里的“道”我們可以理解為“相摩”“相蕩”,具有“運動”“變化”的意義。這里的“道”同《說卦》上的“一索”“再索”“三索”的“索”相輔相成,意義相近?!斑\”“行”“成”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相摩相蕩的具體形式,雷霆風雨日月寒暑男女就是八相摩相蕩以后所顯現(xiàn)的卦象。何楷說:“自‘天尊地卑’至‘變化見矣’,是因乾坤而推極于變化;自‘剛?cè)嵯嗄Α痢さ莱膳怯忠蜃兓菰谇?。”可見何氏并未讀懂“天尊地卑……坤道成女”這一段話是講客觀存在同創(chuàng)造八卦的關系以及八卦如何反映天象、地形、人情的這樣兩個方面的問題。前一個問題涉及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后一個問題涉及到符號學的問題。這二者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當然《系辭傳》的作者是不自覺地涉及到這些問題的?!断缔o傳》的作者的本意只是討論作卦與觀卦玩卦這樣兩個問題,從而進一步論證“系辭”的一系列問題。但是“乾道”“坤道”卻反映了“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這一看法?!扒馈薄袄さ馈钡摹暗馈笨梢杂栣尷斫鉃椤斑\行”。乾的卦象象征天、父、陽、剛。坤的卦象象征地、母、陰、柔?!扒莱赡校さ莱膳币馑际牵呵缘年杽傊尺\行于坤卦的陰柔之爻中相交而產(chǎn)生長男卦震卦,坤卦的陰柔之爻運行于乾卦陽剛之爻中相交而產(chǎn)生長女卦巽卦。因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天道、地道、人道符號化于易道之中的思維和存在同一的結晶。 三極之道 見于《系辭傳》的第2章?!笆ト嗽O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cè)嵯嗤贫兓J枪始獌凑?,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cè)嵴?,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這里的“三極之道”,孔穎達解釋為“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蔡淵解釋為“太極之道”。朱熹謂“三才各一太極”。俞琰曰:“三極之道,言道之體;三才之道,言道之用。”事實上這里的“三極之道”就是“三極之象”。三極之象,意即三極的準則、法則、規(guī)則、規(guī)律?!傲持畡?,三極之道也?!标懣兘忉屨f:“天有陰陽二氣,地有剛?cè)岫?,人有仁義二行。六爻之動,法乎此也。此三才極至之道也。初、四,下極;二、五,中極;三、上,上極也?!敝祆湔f:“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化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辈还苁顷懣兊姆诸惙ㄟ€是朱熹的分類法,都一致認為是用六爻符號來表示天、地、人三才。這就說明了天、地、人變化、運動的準則、法則,或者說規(guī)律是統(tǒng)一于“六爻之動”之中的。無疑這是天、地、人合一于《易》的產(chǎn)物。 天下之道 天地之道 晝夜之道 道濟天下 分別見于《系辭傳》第4、11、13章?!啊兑住放c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边@里的“準”,帛書作“順”?!巴ê酢?,帛書作“達諸”?!疤斓刂馈?,帛書作“天下之道”?!芭c天地相似,故不違”,帛書作“與天地相校,故不回”?!暗罎煜隆保瘯鳌暗例R天下”?!跋嗨啤薄跋嘈!薄安贿`”“不回”“準”“順”都含有“齊一”的義蘊。這帛書《系辭傳》的一個“齊”字更加明確地道出了《系辭傳》作者“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思想體系。所以《系辭傳》第11章寫道:“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薄懊疤煜轮馈本褪恰鞍煜轮馈?。冒,包括。這里的“道”,朱熹解釋為道理?!吨熳诱Z類》:“古時民淳俗樸,風氣未開,于天下事全未知識,故圣人立龜與之卜,作《易》與之筮,使人趨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開物成務,物是人物,務是事務,冒是罩得天下許多道理在里。”“讀《系辭》者,須要就卦中一一見得許多道理,然后可讀《系辭》也。蓋《易》之為書,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逐爻開示吉兇,將天下許多道理,包藏在其中,故冒天下之道?!薄兑住钒颂煜轮?,就是說,易道廣大悉備無所不包。 陰陽之道 君子之道 見于《系辭傳》第5章?!耙魂幰魂栔^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边@里的“繼之者善也”,帛書作“系之者善也”?!俺芍咝砸病辈瘯鳌俺芍呱病?。陰陽之道,是生生之易道的核心。帛書卷后古佚書《易之義》開宗明義寫道:“《易》之義,唯陰與陽?!比懻撽庩栘韵蟮牡览??!耙魂幰魂栔^道”意思是陰陽運行變化叫做道。因此“一陰一陽之謂道”側(cè)重于天道的自然規(guī)律及其運動變化法則。這就是宋明道學家所謂道(即理學家所謂理),也即《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中的“理”、“性”、“命”的全部內(nèi)涵。也就是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包含了“天理”“天性”“天命”三個義項。也就是說,陰陽之道是自然之道,是生生之道,人們繼(系)這自然之道就會具備善良的品德,造成完美的人生,達到富有大業(yè)、日新盛德的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圣人根據(jù)這種生生不息的陰陽之道創(chuàng)造易卦,成此一陰一陽生生不息的天象畫出了《乾》卦,效此一陰一陽生生不息之法畫出了《坤》卦,極此一陰一陽生生不息的關系(數(shù))以預測未來,創(chuàng)造了占卦的方法。這一切都是將陰陽(地天)之道合于人道、易道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妙功用。是對“《易》與天地準”“道齊天下”的具體論述。在這里“陰陽之道”“君子之道”與“生生之道”(易道)完全合一了。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君子之道就是能夠繼承天道、用天道造就自我的理想的完美的人道。具備這種理想的完美的人道的君子觀察分析接受施行天道的“一陰一陽”規(guī)律后達到了“善”與“性”合一的境界,而不象“仁者”“知者”那樣偏執(zhí),更不象“百姓”那樣“不執(zhí)”而是“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潘士藻說:“善者性之原,性者善之實。善、性皆天理,中間雖有剛?cè)嵘茞褐衅煌烀救粺o不同。”《折中》案:“圣人用‘繼’字極精確,不可忽過,此‘繼’字,猶人子所謂繼體,所謂繼志。蓋人者,天地之子也。天地之理,全付于人而人受之。猶《孝經(jīng)》所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者是也。但謂之付,則主于天地而言;謂之受,則主于人而言;惟謂之繼,則見得天人承接之意,而付與受兩義皆在其中矣。天付于人而人受之,其理既無不善,則人之所以為性者,亦豈有不善哉。故孟子之道性善者本此也。然是理既具于人物之身,則其根原雖無不善,而其末流區(qū)以別矣。如下文所云仁知百姓者,皆局于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程朱之言氣質(zhì)者,亦本此也?!蜃又孕耘c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断缔o》此語為言性與天道之至。后之論性者,折中于夫子,則可以息諸子之棼棼矣?!焙恼f:“在造物者,方發(fā)而賦于物,其理無有不善。在人物者,各具是理以有生,則謂之性。其發(fā)者,是天命之性;其具者,天命之性,已不能不麗于氣質(zhì)矣。仁者、知者、百姓,指氣質(zhì)而言也。上章說圣人之知仁,知與仁合而為一;此說知者、仁者,仁與知分而為二。”他們都忽視了“天道”“地道”“人道”與“易道”合一于“《易》之義,唯陰與陽”的成象效法于“乾坤”模式的這一重大的思想文化現(xiàn)象。 “君子之道”又見于第8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里的“道”含有原則、方法等意義。韓伯說:“君子出處默語,不違其中。其跡雖異,道同則應?!本又腊ň拥男袨?、語言、交際原則及其方法。其行為原則是“或出或處”,其言語原則是“或默或語”,其交際原則是“二人同心”。施行了這些原則就能達到“其利斷金”“其臭如蘭”的理想境界。其原則包含著相應的方法。 道義 見于《系辭傳》第7章?!疤斓卦O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帛書作“天地設立,《易》行乎其中。成生存存,道義之門”。這里的“道義”就是生生之易的陰陽之義。天地設立,即乾坤設立。俞琰說:“人之性,渾然天成,蓋無有不善者,更加以涵養(yǎng)功夫,存之又存,則無所往而非道,無所往而非義矣?!表棸彩勒f:“此章言圣人體《易》于身也。知窮萬理之原,則乾之始萬物也;禮循萬理之則,則坤之成萬物也。道者義之體,智之所知也;義者道之用,禮之所行也?!表検喜幻鞔四恕断缔o傳》作者將“天道”“地道”“人道”納入“易道”之中所致,故有“圣人體《易》于身”之說。 顯道 出現(xiàn)于第9章。帛書《系辭傳》所無?!帮@道神德行”,朱熹謂“道因辭顯,行以數(shù)行”,割裂了“德行”。這句話應該理解為“明道才能使德行完美”?!吧瘛笔潜3郑ㄉ裼樱┑囊馑??!帮@道”即“明道”。明白天地人合一于易道,才能取得神靈佑護,使自己達到德行完美的境界。項安世說:“天道雖幽,可闡之以示乎人;人事雖顯,可推之以合乎天。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幽,可以贊出鬼神之命?!表検纤拐f勝于朱子。 變化之道 見于《系辭傳》第9章。“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帛書無斯語。變化之道,有四種解釋。一、變化的規(guī)律法則。二、筮卦法則。三、神的行為變化規(guī)則。四、不為而自然。質(zhì)而言之“變化之道”就是天道陰陽、地道柔剛、人道仁義在六爻之變、三極之道的卦圖上的消息、盈虛、升降、承應、往來、上下等變卦法則。這些法則是天道、地道、人道法則的符號化、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結果。 圣人之道 見于《系辭傳》第10章?!啊兑住酚惺ト酥浪难桑灰匝哉呱衅滢o;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薄啊兑住酚惺ト酥浪难烧?,此之謂也?!?/div> 這里的“圣人之道”就是筮卦占吉兇的原則,即圣人創(chuàng)建的易道。所以朱熹說“四者皆變化之道”。但不是“神之所為者也”,而是圣人(筮人)創(chuàng)造出來并必須遵守的易道的四條原則。何楷曰:“此章與第二章觀象玩辭觀變玩占相應?!薄把浴笔求呷怂?,筮人的言語必須根據(jù)卦辭、爻辭而發(fā),不能亂編胡說。筮人的動作(舞蹈)必須依據(jù)卦爻的變化去進行,不能亂舞瞎跳。筮人的用具筮策筮盤的制作要根據(jù)六、七、八、九四象,不能隨意制造。筮人的決疑要根據(jù)卦爻辭的占語來進行,不能亂猜瞎說。 日月之道 見于《系辭傳》第13章?!凹獌凑撸憚僬咭?。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這里的兩個“道”字都可以理解為“運行”“運動”,是“貞勝”“貞觀”“貞明”“貞一”的對象。四個“貞”字,帛書均作“上”?!柏懛蛞徽咭病保瘯鳌吧嫌^天者也”。 小人之道 見于《系辭傳》第16章?!捌涞滦泻我玻栆痪?,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边@里的“道”相當于“政治秩序”。其分別君子與小人的政治秩序的標準是“一君而二民”與“二君而一民”。這是中國封建專制的理論芻型。而這種君民關系又是用陰陽符號組合而成的陰卦、陽卦來表示的。這就是“易道”與“治道”(人道之一)的合一。 為道 見于《系辭傳》第20、21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薄岸c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薄吨熳诱Z類》:“《易》不可為典要,《易》不是確定硬本子。揚雄《太玄》排定三百五十四贊當晝,三百五十四贊當夜。晝底吉,夜底兇,吉之中又自分輕重,兇之中又自分輕重?!兑住穮s不然,有陽居陽爻而吉底,又有兇底;有陰居陰爻而吉底,又有兇底。有有應而吉底,又有有應而兇底。是不可為典要之書也,是有那許多變,所以如此?!薄盀榈酪矊疫w”是指《易》道原則的靈活性。“柔之為道”是指陰柔之爻的變化。 道 見于第20章和第5章?!暗烙凶儎樱试回?;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薄俺趼势滢o,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标懣冋f:“天道有晝夜日月之變,地道有剛?cè)嵩餄裰儯说烙行兄箘屿o吉兇善惡之變。圣人設爻以效三者這變動,故謂之爻者也?!边@里的“道”是指易道。陸績說得很清楚,易道是對天道、地道、人道的摹寫(“圣人設爻以效三者之變動”)。 形上之道 見于第12章?!笆枪市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這個“道”,朱熹也將其解釋為“道理”?!侗玖x》:“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薄吨熳诱Z類》:“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個道理;器是形跡,事事物物亦皆有個形跡。有道須有器,有器須有道,物必有則?!眲t就是規(guī)則,法則、原則、準則。 其道 易道 見于第23章。“《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蹦宪幷f:“既懼其始,使人防微杜漸,又懼其終,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無咎而補過,乃《易》之道也。”高攀萬說:“一部《易》原始要終,只是敬懼無咎而已。故曰:懼以終始。無咎者,善補過也。《易》中凡說有喜、有慶、吉、元吉,都是及于物處。若本等只到了無咎便好?!逼涞郎醮螅褪恰兑住返郎醮?。這主要教人如何運用易道以保幸福平安。 天之道 見于第11章?!笆且悦饔谔熘?,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贝颂幍摹疤斓馈保祆浣忉尀椤袄怼??!吨熳诱Z類》:“圣人既具此理,又將此理就蓍龜上發(fā)明出來,使民亦得前知而用之也?!?/div> 天道 地道 人道 見于第22章?!啊兑住分疄闀?,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敝祆湔f:“三畫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表棸彩勒f:“言圣人所以兼三才而兩之者,非以私意傅會。三才之道,自各有兩,不得而不六也?!睂㈥庩杻蓚€符號分別組合定位在六個自下而上的位置上,用來象征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運動,這就是易道與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理論框架??梢赃@樣說,《系辭傳》的“易道”是對天道、地道人道進行對照、比附。類比、綜合后建立起來的理論框架。這一理論框架的特點是:形式化、規(guī)則化、符號化、系統(tǒng)化、簡單化、抽象化、關系化、整體化。它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哲人的思維特點和能力。是我們研究解釋學、哲學、符號學、信息學、系統(tǒng)論、控制論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晝夜之道 見于第4章?!巴ê鯐円怪蓝薄A窒T唬骸巴ê鯐円怪蓝?,只是通知晝夜之道。蓋幽明死生鬼神,其理相為循環(huán),晝夜之道也?!苯獙氃唬骸皶円怪?,乃幽明死生鬼神之所以然?!逼鋵崱兑住飞纤f的“晝夜之道”就是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 易道與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在帛書《易之義》與《二三子問》《要》中更為明顯。在《易之義》中是易義與天義、地義、人義(文臣之義、武將之義)、物義合一。義猶道也。而這種易道與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在帛書《要》中尤為集中?!兑吩疲骸啊兑住酚郑ㄓ校┨斓姥桑豢梢匀赵律ㄐ牵┏奖M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后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故《易》之為書也,一類不足以亟之,變以備其請(情)者也,故謂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不問于古法,不可順以辭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謂得一而君(群)畢者,此之謂也?!碧斓厝说年庩?、柔剛、上下、變化……都用《易》的符號語言刻畫描繪出來了,這就是易道與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維模式。這一思維模式是中國古代哲人的獨特思維方式在中國易學上的反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句話,不僅是做人做事的法則,而且是修真證道的法則,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語,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所謂“法”,可作為動詞,是效法、學習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過闡述和解釋,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說,但真正從人體生命科學研究和修真實踐學方面來說,還沒有人對它進行解析過。從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靈修真理法學認為,這四句話所闡述的真義,是修煉的四大復返先天的過程和階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歸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復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證法則。這個先天大法理論體系可貫通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這五大階段。如果從功內(nèi)解析,也可以把它稱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边@就更詳細、更準確地說明了修煉的層次和等級的差異,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層向高層的人天合一境界邁進的過程。 在沒有進入“人法地”階段之前,必須有一個“我法于母”的過程。人體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后天之軀,從父母身上獲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繼承了父母系中隱顯生理組織結構遺傳的基因信息,經(jīng)過母親十月懷胎,降生落地,來到人世間。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嬰兒、孩童、少年至青年的發(fā)育成長過程。可以說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給,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養(yǎng)育而成長。正如空凈師所云:“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覺有情。悟徹人根證大道,宏志方能登云城?!比私瞪?,已由先天轉(zhuǎn)為后天,塵世的繁勞,欲心妄念的損耗,使嬰幼時期的先天狀況逐漸消失。中年之后,先天真炁已變得殘缺不全。人體生命要復還先天,只有通過修煉,奪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質(zhì)量逐漸復返到娘未生前的嬰兒先天狀態(tài)。 修煉“我法于母”,要在修心養(yǎng)性、攝身養(yǎng)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愛之心。母愛是偉大的善德,要像母***護子女一樣去愛護天下眾生,愛一切萬物,做一個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修煉者本應繼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斷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后天主觀意識的改造,在三元回歸和三源再造領域,完成“法于母”的過程。同時在命體方面,經(jīng)過修爻補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達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狀態(tài)。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馱載萬物,替我們承擔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體生命的生存,全賴大地來維持。吃的是大地長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無不是得之于大地母親。可是人類回報給大地的是什么?只不過是污水糞便之類的東西,死后又把又臟又臭的腐爛了的膿血和敗壞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壞污染她的軀體。人如此對待大地,而大地毫無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長養(yǎng)萬物,而且還承擔了一切萬物的罪過。人難道不應該效法大地這種大公無私,無所不包的偉大精神嗎? 《易經(jīng)》“坤”卦形容大地的偉大為“直”、為“方”、為“大”。大地永遠順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大方廣佛”。人類效法大地,還要學習地母勤奮不息的精神。地球一刻不停地在運轉(zhuǎn),只消一分一秒停止運動,人類與萬物都將完結。人類效法地球,就應該像《易經(jīng)》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永遠是健在地前進,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德行”,像地球母親那樣博大的胸懷,以寬厚的仁愛,賜予人類與萬物以生存的環(huán)境和養(yǎng)命的條件。人類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完成自己生命的歷程,地球母親的恩德大無邊。但人類對大地母親多有不恭,不感地母之恩,破壞地球生態(tài)平衡,瘋狂掠奪地球資源,殘酷地害其生命,這等于挖地母的心。 地道之德,安靜而柔和,廣博而寬厚,種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負載萬物,養(yǎng)育群生,勞而不怨。有功而不恃,慈養(yǎng)萬物而不圖報,地母之德大矣哉。人頂天立地,得天之恩賜而立命,受地母靈氣的滋養(yǎng)而立身,人須臾不能離開地母的懷抱。故應效法地母安靜之德,修心養(yǎng)性,心無妄念,身不妄動,意不妄思,事不妄為。遵循地道的法則,得地母真靜的本體,修身而復命,返歸到至柔至靜的狀態(tài),完成復返先天的第二步功夫。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有山川大海萬物,還有肉眼不可見的地脈、南北極中軸脈和地球核心等許多結構,這些結構在人體一一都有對應。因此,人體要復還先天,就必須使體內(nèi)生理組織結構效法于地球母親,將經(jīng)絡系統(tǒng)、經(jīng)脈系統(tǒng)、軸心系統(tǒng)都要修證出來,與地母同質(zhì)同頻,與玄源質(zhì)性系統(tǒng)同頻共振,這樣才能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約,像地球母親那樣,源源不斷地從宇宙獲取能量。 “人法于地”是一個科學的修煉層次。比如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這與地球情況完全相符。地球以水養(yǎng)育著群生和萬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人體內(nèi)的體液就是一種水的特性,是人體生命的重要質(zhì)元物資。由此可知,修煉“人法地”的科學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于地?首先要修“十二經(jīng)絡”,其次要修“八脈道”,這樣就可以從生理組織結構上,完成“人法地”這個層次的先天變化過程。 地法天,在完成“人法于地”層次后,如何使體內(nèi)之氣上升到光?如何在信號源、能量源上得到玄源系統(tǒng)的幫助?這是修真進入另一個層次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功法的修煉者,無論其體內(nèi)之光有多高,也很難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約,只有達到“人法于天”(神法于天)的層次后,通過自己的性體才能實現(xiàn)這種超越。通過性體的正修,心的正修,不離正道正法之軌,方可進入天(仙)道層次修證,最終取得正果,登上大成彼岸。 “人法天”(神法于天)、“人法道(仙法于道)”、“人法自然”(圣法于自然),這三個層次都是先天中之先天,是人體生命中三元返歸和三源再造,復返高級層次的先天,通過性命雙修,實現(xiàn)形神俱妙,達到人體小宇宙內(nèi)環(huán)境與大宇宙外環(huán)境的相應相合,進而達到更高的佛道圣層次,終而達到人與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的佳境。當修證者完成“人法天”階段的修證任務,以天為母,實現(xiàn)“人法天”也就是“我道法天”。 “天”有兩重含義。對內(nèi)指人體這一先天小宇宙,對外指天體大宇宙空間不同層次的天。這個天是指真先天,高層次的先天。對修真者而言,是指通過各層次的后天復返先天的修證,各層次修真生理組織,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第一層次的回復先天。十二經(jīng)絡通暢無阻,八大脈道皆流注無滯,七丹脈線成功了四脈。在第二層次返歸先天中,已經(jīng)內(nèi)成外就,可以進入“我道法天”,天人合一育仙胎的修證。內(nèi)外先天已經(jīng)同頻共率,已經(jīng)摸到了天的脈博。我心合天心,脈律同運行。 “人法天”是法于宇宙的第二層先天階段。天的范疇,有可見的太陽系與銀河系這一時空空間,還有不可見的更大范疇的星系天系統(tǒng)。修真者在完成修心煉己、斷魔歸本,達到無塵無濁,識意與神意基本合一成“圭”字,心性清靜,就必須進入“法天”這一層次,修證太陽系之天心,使內(nèi)道場的太陽系之心與外空間太陽系的太陽、月亮的場性三元相合,使人身的顯隱生理組織結構與太陽系相合相應。 完成這一層次的天心修證后,還要上升到更大范疇天的核心層次,即通過初級天盤法的修煉,使內(nèi)道場的五行發(fā)生根本性轉(zhuǎn)變,繼而又進入“混沌道盤”的中心上,三五合一,三心合一,歸中一體,整體修證,進行我道法天心層次的修證,繼而進入我道法自然層次的修證,內(nèi)外合一,內(nèi)外圓融,全息性、整體性地修證“全息軸心”、“全息體心”,使人體小宇宙中慧觀與智觀的宇心、系心、天心、軸心、形體心、器官核心、細胞核心等等先天后天各層次的心,都能與大宇宙相合相應,同頻共振,達到自由王國的圣境。 運用一元四素全息論的象數(shù)理氣來分析,這一階段逆修程序的“數(shù)”,是由十二至八,再至四,至此已回到三竅中的第一竅。從幾何學看,是由體、面、線、點再歸于無。返修到此,已經(jīng)回到了“點”(即竅)上。但從新的層次看,它又是一個新的整“體”。此種“體”的生理組織結構和物質(zhì)質(zhì)量,已非經(jīng)脈層次上的水平,而是進入性命雙修、生命再造工程的丹“體”的修煉階段。但它還只是一個全息性的胚胎,非常稚嫩,尚需置入“天母”的“子宮”中孕育這個天之嬌子,這就是“歸竅”。這個階段,修真者以天為慈母,孕育于胞宮,人天合一,得天母日、月、星(含地球)精華的滋養(yǎng),直至胎圓炁足,瓜熟蒂落,真體成就,與天同體,天人合一。人即是天,天即是人,完成一個全新的天脈竅。 天道浩瀚無際,湛泊不動,施於天下而不求報,生長萬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輕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虛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時順序。地法天德,玄黃相抱,陰陽交泰。所以能成就萬物之形,實萬物之質(zhì),都是地道順乎天道的變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 天法道, 道無形無名,無聲無臭,至虛至妙。天地人萬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萬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陰陽便不能升降,變化也不能感應。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變化於闔辟,立萬物之性,復萬物之命,終萬物、始萬物者,都是天法道的妙處。故曰“天法道”。 “天法道”階段,主要是修“理脈竅”。因為道不可言,而言于理。圣人行不言之教,也是以大道之理教化天下?!袄怼痹诖颂幰鉃橄忍齑蟮赖囊馑?。修證理脈竅,就是一個“天法道”的修證階段,是在完成“人天合一”修證以后,才能進入的“天人合一”的全真修證過程。 天以道為母,從道中獲能而生存。修真者若能像“天母”一樣,獨立于道境之中,再以道為母,實現(xiàn)“我道法道”的實踐,進入第三層次返先天的修證。以道為母,胎兒在道母腹中已為先天,再以道脈線為臍帶,從道母體中獲能,發(fā)育成長。道脈是道胎的臍帶,分為臍靜脈和臍動脈,組成“道胎”體內(nèi)的胎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內(nèi)外皆備,道母的“血”便會源源不斷的注入胎內(nèi),“道子”自可育成。 修道脈是人體小宇宙與天體大宇宙相互連結、溝通的紐帶與橋梁,是人體培育大還丹、孕育道胎的第三個層次的返先天過程。內(nèi)道脈與外道脈,都是這個階段的生理組織結構。這種道脈,有脈亦無脈,無脈實有脈。這兩重脈的修證,并非人力所能為,全憑玄德三千,師助神修,泯識慧智,無為大定,才能修證成功。修理脈竅,就是修真者德志同天性,定慧入仙妙,修為精進,性命雙修,兩者相輔相成,形與質(zhì)同步地向逆返先天方向變化,而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先天境界。理脈竅之理言于天道,其實也是身中之道,己身之形與性已進入道境,身道一體,同質(zhì)同頻。 這個階段的修證是天人合一成真的修持階段。以數(shù)分析,理脈竅是仙道層次的“真一”,道是“一”,“竅”是一;道是點,竅也是點。進入這個階段修證,身、心、法于道而合道,孕于天而生于道。至此我就是“真一”,我就是圓融之“點”。育于道母之仙胞,生于真道之境,長于大道環(huán)境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均在此一之中。越接近大自然運動的核心,越好像靜止一樣。譬如一個旋轉(zhuǎn)中的圓形,越接近圓周的地方,運動的幅度越大,而接近圓心的地方,運動的路線越小,而圓心在旋轉(zhuǎn)的時候,完全不離原地,看起來不動,其實它是整個圓轉(zhuǎn)動的核心,是力量的源泉,是一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更為雄渾無跡的運動境界,實是一種自然法則的功能。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生天生地,鬼神帝圣,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沒有任何人為的因素。道就是一種自然力量的運化,它既沒有為什么,也不是為了什么,本來就是這樣,原本未動,無元無終,無前無后,無生無滅;而由這個無生無滅中,本然創(chuàng)造了宇宙天地和萬有生命,形成了生生滅滅的自然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時間、空間前前后后的無意識的意識。 “自然”這個名詞,佛家稱它為“法爾如是”,也就是宇宙之本源,就是無假運用,無假作為,無一法可增,無一法可減。道之性本自然。道生男女,而男女有人倫自然之妙。道生萬物,而萬物有自然群分之妙。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從革自然之妙。月有自然之明,日有自然之照。大道運化天地萬物,無不是遵行自然法則的規(guī)律,無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無不是返歸于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修證“道法自然”的過程,就是一個法自然的清靜無為,無論修證煉功,還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只須讓一切自然地運變流行,自然的靜,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那就對了,又何必頭上安頭,作繭自縛呢?東漢魏伯陽真人名著、被稱為千古丹經(jīng)王的《參同契》,所論述的修道原理和過程,雖然復雜而奧妙,但仍不外乎“道法自然”的大法則。 “道法自然”就是一個大解脫、大自在,破零壁,真無極,碎虛空的修證層次。從前師尊們在言到這一層次法于自然的修證時,都是以“不可名狀”而結束,謂之“道不可言”而無言矣。修者若不能直識本來,看透自然本源的“法爾如是”,即是坐破蒲團,也還是有家歸不得的游子。 道法自然的修證,主要是混沌竅的修證,是“道中修道”,是道的更高層次的繼續(xù)修證。前一個道字可名為“真道”,后一個道字可名為“混沌道”。前面所言的天脈竅已進入道的范疇,而理脈竅和混沌竅已處在道中,向更高道境的邁進。這三竅基本上是一竅。就數(shù)理而言,向上還有更多的層次。“天地本無根”,故只能“言盡于此”。 道是以自然為慈母,從自然中獲能而存在。當修者進入道境后,也就具備了與道母相似的功能,實現(xiàn)第四個返先天“我道法自然”層次的修證。自然就是心,是核心,道法于心,“象由心生”,自然之道能化生萬物,萬物皆有道,這個道即由“心”而生。以自然為母,法于自然,也必須修證相應的修真生理組織,才能獲能而成長。這種獲能方法,由于已經(jīng)返歸在道中,復歸于一中,所以以理竅、混沌竅為核心,唯心是道。在核心中獲能是全息性的,這種“全息裂映式”的物質(zhì)能量極高,故有碎虛空、破零壁,破零同光,混沌一片,復歸自然之說。《玄機心鏡注》中說:“……成高真之時,功用既至,必先光含影藏,是骨肉都融,神凝形中,名曰天光內(nèi)燭,此即純陽神氣含身,自然無影……” 我們的祖先早在數(shù)千年前,已經(jīng)通過自身修證,在內(nèi)觀、微觀中認識了“生物原子核”,實踐了人體核生理學,并且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經(jīng)驗。這些實踐遠遠超越于現(xiàn)代核物理學。其中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是現(xiàn)代科學所望塵莫及的。同時先輩們在慧觀、宏觀、宇觀中,認識了宇宙的本“源”,實踐了不用“飛船”的宇宙星際旅行,并且進入宇宙核心進行研究。道家認為“象由心生”,唯心生萬象。這個心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然本源。萬物如能得此“一”,歸于本源,形性合一,則會宇宙升平,世界大同矣。 道家學說自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由內(nèi)至外,由根到末,由隱至顯,由核心到萬象,象數(shù)理氣,整體包容于一真。修真者以此理逆修,歸一返心,回歸自然真境,既完整又科學,只可惜現(xiàn)代科學暫時尚未全部揭示而已。質(zhì)心為萬物之本,萬物產(chǎn)生的條件,是以質(zhì)心的確立為前提的,自然界的物質(zhì)都是以質(zhì)心為軸,以心的凝聚力為基礎,這個心就是自然的核心。比如幾何學中的畫圓,是以中間圓心為依托。如果沒有這個軸心的吸引運動,圓規(guī)就會作無序運動或直線運動,難以劃出圓來。所以道家特別強調(diào)核心對萬物的決定意義和主宰作用。 又如道家學說中的古河圖和洛書,它們的核心都是“五”,這個“五”有多層含義,但它的根本點,就在中心那一點,那就是核心。修真學將此“五”稱為“吾”,也就是“我”的意思,也就是真意之“心”。此心是一切形物的本體來源,離開此“五”這個核心,一切物質(zhì)就無從談起,所以說“五”這個核心是無中生有的本源。這個五以外的圓形分布,都是這個心與形體的和諧統(tǒng)一體,心形合一,才構成了這個萬象萬類的物質(zhì)世界。 修真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后天復返于先天這一點中,層層先天的返修復歸,最終歸于混沌,歸于一中,并且在一中、在混沌中極化、核化、心化,繼續(xù)逆化由太始至太素,由太素至太初,由太初至太易,由太易而歸于太虛。最后達成渾圓一體,聚散自然,聚則成形,散則成炁的最高自然之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