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頭痛 A 外感 1.風(fēng)寒頭痛:頭痛時作,痛邊連項背。惡風(fēng)寒,遇風(fēng)尤劇。常喜裏頭??诓豢?。苔薄白,脈浮 1川芎茶調(diào)散;川芎12克 荊芥12克 白芷6克羌活6克甘草6克 赤芍6克 清茶6克 防風(fēng)4.5克薄荷24克細(xì)辛3克(后下) 1.若頭痛屬風(fēng)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蘇葉、生姜等以加強祛風(fēng)散寒之功; 2.屬風(fēng)熱者,去羌活、細(xì)辛,加蔓荊子、菊花以散風(fēng)熱; 3.若頭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蠶、桃仁、紅花等以搜風(fēng)活血止痛。 頭痛加減: 1. 若頭痛劇,無汗,遇寒即甚,寒象明顯可加熟附子、麻黃。 2. 若兼見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礎(chǔ)上加杏仁、前胡、蘇葉增強宣肺止咳之力。 頭痛加減2; 1. 風(fēng)寒夾濕,頭痛如裹者,加蒼術(shù)、蒿本、半夏、陳皮; 2. 項背發(fā)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 兼陽虛者,加人參、附子、桂枝; 4. 兼氣虛者,加太子參、茯苓; 5. 若寒邪侵犯厥陰經(jīng)脈,引起巔頂痛,甚則四肢厥冷、蒼白,脈弦者,加吳茱萸、生姜、紅棗等; 6. 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蘇子、半夏。 若寒邪侵犯厥陰經(jīng),引起巔頂頭痛,干嘔吐涎沬,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治宜溫散厥陰寒邪, 2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24克 人參9克 生姜15克 紅棗12枚 1.嘔甚者,加陳皮、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嘔; 2.頭痛甚者,加川芎、當(dāng)歸以養(yǎng)血止痛, 3.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溫里散寒; 4.吞酸嘈雜,加烏賊骨、煅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頭痛腦戶覺冷,項背惡寒,名為“腦風(fēng)”。時作時止,痛連眉梢,常如牽引狀,目不能開,頭不能抬舉,頭皮麻木 3神圣散加減;麻黃10克 細(xì)辛5克 全蝎10克 藿香10克 本方可加川芎、白芷。蒿本為基礎(chǔ)方, 治療偏寒頭痛者。如頭痛劇烈者,加蜈蚣、地龍、蟬衣。 偏血虛者,加當(dāng)歸、白芍。寒甚者,加桂枝、生姜。 2 風(fēng)熱頭痛:頭脹而痛,甚則如裂。發(fā)熱惡風(fēng)。面紅目赤。口渴欲引,便秘溲黃。舌苔黃,脈浮數(shù) 4輕證用桑菊飲加黃芩、梔子;桑葉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連翹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黃芩6克 梔子6克 生甘草2.5克 葦根6克 1..氣粗似喘,氣分熱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熱,是邪氣入營,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參。 3.若熱入血分,舌質(zhì)深降,躁擾或神昏譫語,恐耗血動血,宜去薄荷、葦根,加生地、丹皮、麥冬、玉竹。 4.若肺熱甚,加黃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紅腫疼痛的,加玄參、板藍(lán)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腫痛,宜加剌蒺藜、蟬蛻、木賊、決明子。 頭痛證加減: 1. 若癥見高熱、口渴、鼻干、心煩、舌紅、少津等熱甚傷津之證,可加葛根以解肌,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2. 若咳嗽不爽,痰稠而黃,口渴咽痛,可于上方加川貝、瓜蔞仁、沙參等以化痰生津。 5重證用芎芷石膏湯加減;川芎10g、白芷10g生石膏15g菊花115g、藁本10g、羌活6~10g。牛蒡子 黃芩 連翹 當(dāng)歸頭痛證加減: 1.風(fēng)熱夾濕,頭痛且重,胸悶口渴者,加藿香、佩蘭、黃連等; 2. 發(fā)熱甚者,酌減當(dāng)歸、蒿本、羌活用量,加金銀花、梔子; 3. 便干秘者,加少量大黃,以通為度; 4. 兼心煩急躁者,加丹皮、梔子、玄參。 若大便秘結(jié),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治宜苦寒降火,通腑泄熱, 6黃連上清丸加減;大黃12.5克 黃芩12.5克赤芍12.5克荊芥穗12.5克 生梔子7.5克連翹7.5克當(dāng)歸7.5克 薄荷7.5克 桔梗7.5克 元參7.5克 黃連7.5克 石膏7.5克 菊花7.5克 川芎7.5克 天花粉6克 甘草6克 黃柏6克 臨床: 1. 若見發(fā)熱咽痛,可加金銀花、板藍(lán)根清熱利咽。 2. 牙齦紅腫疼痛,加知母、牛膝瀉火清胃、導(dǎo)熱下行。 3. 兩眼紅赤作痛,加車前子、蟬衣清膽疏邪 。 4. 小便黃赤,加木通、生地清心利尿。 若在夏令,多挾暑濕,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較高,有汗而熱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多濡數(shù), 7新加香薷飲加減;香薷6克 銀花9克 鮮扁豆花9克 厚樸6克 連翹6克 1.暑熱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熱解毒; 2.里熱熾盛者,可加大黃以清熱瀉火; 3.濕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濕利水。 若在秋季,多挾燥邪,癥見頭痛發(fā)熱,咽干口燥,脈略數(shù)者,治宜疏風(fēng)清燥熱, 8桑杏湯加減;桑葉3克 杏仁4.5克 沙參6克 川貝3克 香豉3克 梔皮3克 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閉較重,癥見惡寒無汗,發(fā)熱者,加薄荷、荊芥以增強疏表發(fā)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蓮草以涼血止血; 4.皮膚干燥,口渴甚者,加蘆根、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頭痛急性發(fā)作而伴有雷鳴之響者,稱“雷頭風(fēng)”。癥見頭痛伴有雷鳴聲響,頭面起核塊腫痛,憎寒壯熱。此為濕熱毒氣上沖,擾亂清竅。 9清震湯;升麻10克、蒼術(shù)10克、荷葉半張 1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 本方加天麻、丹參,可治療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所致的偏頭痛。 2如頭痛劇烈,加藁本、白芷,肝陽、肝火甚,加龍膽草、夏枯草、鉤藤;頭痛如錐,加川芎、丹皮、赤芍。 3腦外傷后遺癥 本方加黃芪、地龍,可治療腦震蕩、腦挫傷等所致的后遺癥。 4如頭暈,加杞子、菊花、桑椹子,頭痛劇烈,加蜈蚣、全蝎,體虛,加黨參、黃芪、黃精。 ‘ 10普濟消毒飲加減;黃芩15克 黃連15克 人參3克 橘紅6克 玄參6克 生甘草6克 連翹3克 板藍(lán)根3克 馬勃3克 牛蒡子3克 炒白僵蠶2克 升麻2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1.臨證若見表證明顯,里熱不重的,可酌減黃芩、黃連用量,加荊芥、防風(fēng)、蟬蛻、桑葉等。 2.若表證已罷,邪從火化,里熱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銀花、青黛等。 3.若里熱盛而燥結(jié)者,加大黃、枳實、玄明粉。 4.腫硬難消者,加牡丹皮、貝母、赤芍、絲瓜絡(luò)、夏枯草、橘皮等。 5.兼有睪丸炎者,加川楝子、龍膽草。 3 風(fēng)濕頭痛:頭痛如裏。肢體困重。納呆胸悶,大便溏瀉。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濡。 11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6克 獨活6克 藁本3克 防風(fēng)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荊子2克 1.如經(jīng)中有寒濕,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漢防已5克,輕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則加川烏3克。 頭痛證加減: 1. 若伴嘔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以降逆止嘔, 2. 若見煩悶、納呆、口苦粘膩,小便黃,苔黃膩,脈濡數(shù),此為濕郁化熱所致,可加黃芩、黃連、黃柏、半夏以清濕熱。 3. 如見胸悶腹脹,四肢困重,納差,大便溏瀉,可加蒼術(shù)、厚樸、陳皮、枳殼等以燥濕和中。 若癥見喘咳痰多而胸悶,咯出不爽,惡心,納呆,舌苔白膩,脈滑,此為內(nèi)有痰濕,外受風(fēng)濕所致,祛風(fēng)勝濕,祛痰平喘12二陳湯或三子養(yǎng)親湯;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生姜6克紅棗2枚炒白芥子9克 炒蘇子9克 炒萊菔子9克 1.風(fēng)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風(fēng)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fēng)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細(xì)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luò)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 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滯為主,則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細(xì)辛、半夏等以助溫化寒痰。 B 內(nèi)傷 1肝陽頭痛: 13天麻鉤藤飲;天麻9克,鉤藤15克,石決明15克,梔子9克,黃芩9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益母草15克,寄生15克, 夜交藤9克,獲神9克,生龍牡各30克。 2 腎虛頭痛: 14大補元煎 ;人參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當(dāng)歸6~9克(若泄瀉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若腎陰虛 15知柏地黃丸;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若頭痛而畏寒,面白,腎陽虛,四肢不溫,舌淡,脈細(xì)而緩-- 16右歸丸;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當(dāng)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或金匱腎氣丸 【組成】 ( 熟地24 淮山12 山萸12 丹皮9 茯苓9 澤瀉9 桂枝3 附子3) 3 血虛頭痛: 17加味四物湯.組成】熟地黃15g 白芍藥10g 當(dāng)歸12g 川芎8g 桃仁6g 紅花6g 4 痰濁頭痛: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術(shù)9克,茯苓9克,橘紅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3枚。 5 瘀血頭痛: 18通竅活血湯【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紅棗7個(去核) 紅花9克老蔥3根鮮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絹包) 單驗方 (1)治風(fēng)寒頭痛方 ①蒼術(shù)、細(xì)辛、白芷各lOg,共為細(xì)末,每服6g,日2次。 ②川芎、蔓荊子各lOg,水煎服,日2次。 、 ③制川、草烏各6g,白芷、僵蠶各6g,生甘草9g,研細(xì)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綠茶送服。用治頑固性風(fēng)寒頭痛效佳。 (2)治肝陽頭痛方 ①夏枯草30g,菊花18g,川芎15g,草決明15g,水煎服,每日分3次服。 ②槐花lOg,菊花lOg,白蒺藜lOg,水煎服,日2~3次。 (3)治頑固性頭痛、偏頭痛方 ①全蝎、蜈蚣各等份,共為細(xì)末,每服29,日3次。 ②川芎、白芷各15g,大頭魚魚頭1個,文火燉40分鐘,飲湯。對偏頭痛療效尤佳。 (4)氣血虛頭痛方;黃芪40g,當(dāng)歸18g,川芎18g,牛蒡子20g,水煎服,日2--.3次。 3.藥物外用及局部用藥 風(fēng)火頭痛或陽虛寒凝頭痛,可選用川芎lOg,細(xì)辛3g,白芷3g,冰片0.3g,研末取少許塞鼻,每日 3--4次。 陽虛寒凝頭痛,可用川烏20g,桂枝lOg,細(xì)辛lOg,白芷lOg,煎水熏洗疼痛部位。 驗方 1.羌活、防風(fēng)、紅豆各等份為末。吹鼻取嚏,風(fēng)寒頭痛立止。(《玉機微義》) . 2.川芎3克 茶葉6克,水煎5分鐘,飯前熱服,治風(fēng)熱頭痛。(《簡便方》) 3.荊芥穗、石膏等份為末,每服6克,清茶調(diào)下,治風(fēng)熱頭痛.(《永類鈐方》) 4.。散偏湯。;川芎30克 白芍工5克 白芷3克 郁李仁3克 治偏頭痛。 5.烏星散;制川芎、南星、細(xì)辛、地龍各3克,菊花6克,冰片o.9克,先煎川芎、 南星、細(xì)辛、地龍四味, 菊花最后入,稍煎即成,分兩次服,冰片另研極細(xì),分做兩份,臨服藥時沖入一份,服后略休息,頭痛即止。 主要治陽氣虛損,清陽不足于上的頭痛。 6。地膚子同生姜研爛,沖酒熱服,取汗即愈,治雷頭風(fēng)腫。(《圣濟總錄》) 7.鮮旱蓮草擰汁滴鼻中,治偏頭痛。(《圣濟總錄》) 8.制南星一兩,荊芥葉一兩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姜湯下二十丸,治風(fēng)痰頭痛不可忍?!稘健? 9.大栝蔞一個,去瓤研末,放入碗中,用熱水泡之,去滓服,治風(fēng)熱頭痛。(《圣惠方》) 10。白芷、黃芩酒炒等份為末,每服6克清茶調(diào)下,治眉棱骨痛。(《丹溪纂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