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評習作
二、古代書論中關于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術語簡介。由于今天的內容較多,我講得緊湊一點,仍然點到為止,希望大家能夠做一些筆記。
在講上下結構之前,先分析幾個左右結構的字:
(一)左右結構:
1、相向式:舒、科、歐、好......
2、相背式:孔、北、兆、駝......
3、順背式:比、臥、剔、孢......
4、相讓式:紅、球、欲、跌......
5、并列式:竹、羽、朋、棘......
6、穿插式:處、我、昶、哉......
7、錯綜式:睡、鑲、聚、曦......
以上的字例,在書寫的過程中都有具體的要求,在網絡上有一個叫田英章的著名書法家每天分析一個字。值得學習和參考。
(二)上下結構:
1、天覆式:麗、守、百、雪......
2、地載式:皇、豎、監(jiān)、堅......
3、堆壘式:犇、眾、鑫、晶......
4、底托式:昊、志、吳、照......
5、獎杯式:智、轡、冒、背......
6、鑲嵌式:吞、祭、泰、秦......
7、橫擔式:奇、卉、集、肯......
8、支架式:圣、各、蚤、蛋......
9、錯綜式:警、磬、擎、攀......
下面,集中講一講“上下結構”的幾個要領:
各種結構在漢字中所占的比例,誰都沒有去統(tǒng)計過。但是,“毛估估”的統(tǒng)計,“獨體字”約占10%左右;而上下結構包括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包括左中右結構約各占30%;半包圍及全包圍結構又占30%。
在上一講當中,我在講“左右結構”時,根據我的經驗,歸納了“16字方針”:
1)、占位有度(大部分的筆畫少的偏旁,約占三分之一):【字例】:注、住、海.....這種“三分之一”的現(xiàn)象,我將之比喻為“三一律”在漢字的結構中,幾乎比比皆是。他不僅反映在左右結構,而且反映在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當中。學員掌握了這個簡單的規(guī)律,就十分有利于書寫的避讓和“空間”的分割; 2)、伸縮適度。如:趙孟頫的“頫”字左高右低,參差不齊,錯落有致,使字顯得十分生動。
3)、收放自如。如:以、林、政、祥......這些字大都呈現(xiàn)左收右放的特征。這是漢字左右結構的一個“鐵律”。
4)、疏密合度。如:彰、論(繁體)......
漢字的結構,其最高的原則是“平衡”。這種平衡不是“四平八穩(wěn)”的平衡。許多的漢字是在險中求穩(wěn)。就好比在爬黃山天都峰鯽魚背時,身體所需要保持的平衡一樣。
因此,字態(tài)的欹側并使之平衡,書寫的要求難乎其難。當然,這也是書法的魅力所在?!景鍟骸耙病保邯汅w字】這個“也”字,我編了一個順口溜:筆畫很少,要求不少,左低右高,尾大不掉。開個玩笑。這個字,上緊下松,也可以表述為上密下疏、上部收斂下部放逸、上部欹側下部平正。在趙孟頫楷書中,此類結構非常多見。當然,具有這種特征的字,我們書寫時,既要掌握收放的尺度,又無法去“丈量”這個尺度。只能憑感覺和感悟。
上下結構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其基本特點,集中反映在“勻稱”二字。通過勻稱來表達字態(tài)的平衡。
上下結構,乃至上中下結構,在書法理論中又稱為“縱向結構”。因此,大部分的字顯得修長。根據我的觀察,大致有幾個特點:
第一:上部寬博,下部收縮。
組成上下結構的偏旁部首可以說是千姿百態(tài),因此,我們要按照這些偏旁部首的“自然特點”提供“占地面積”。如:余、合、含.....等等的漢字,其字的形態(tài)其實是方中帶圓的字,這些形同傘狀的字,其上部一定不能狹窄,應該把“傘”撐開,形成“寬博”之態(tài)。上部寬博,其字的下部則相對收縮,一定程度上,亦是一個“避讓”之法。一個典型的字例:“余”下部原來的撇與捺,在書寫中演變成為對應的兩個點。這種由舒展與收縮相集合的字,看了順眼,充滿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另外,凡是帶有“寶蓋頭”的字是古代書論中稱為“天覆式”的一種結構。因此,“寶蓋頭”應該順其自然,形成舒展之態(tài),由上而下地覆蓋下部的偏旁?!翱铡弊窒虏康摹肮ぁ弊诛@得相對扁而小,舉一反三,看看“宗”、“宣”、“宮”、“家”......都是同樣的道理。行筆至此,不由得寫出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頭頂寶蓋,下必收斂,字態(tài)因此平衡;下聯(lián)是:項上三尺,必有神明,做人應該自律。諸位學棣以為然否?
奇怪的是,一個“安”字形態(tài)的書寫習慣“貌似”寶蓋頭,是女字的一撇代替了“點”,于是,出現(xiàn)了一個說法:“安字要寫好,帽子戴得小”??峙逻@是書法結構當中的特例。
第二:上部收縮,下部寬博。
這種結構的字,其特點與上面的情況相反。如果上部的筆畫少,或者字形偏小,則應該將下部的結構寫得寬博,以避免頭重腳輕,達到重心平衡的目的。【字例:吳、羅(繁體字:“四維”羅)】。這個繁體字的羅,除了其上下結構的特點以外,下部的“維”又是左右結構,而凡是左則偏旁筆畫少的,上懸,與右側齊平。
第三:險中求穩(wěn),局部挪移。
在上下結構的漢字中,除了上下部偏旁的避讓以外,另外一個特點是通過線條點畫的欹側變化,取其“險峻”之勢,有意在線條的不平衡當中求平衡。這種結構方式,在書法理論中稱為“局部挪移”。具有代表意義的字:許多“心字底”的字:如:惠、忠、息、悉......將下部的“心”向右側挪移,形成“偏心”之態(tài),這樣,整個字的視覺效果反而是平衡的。由此,我又不禁產生了一個人生的浩嘆:由于人的生理機能導致了心臟是不在正中央的,因此,“偏心”是王道,“不偏心”反而是不正常的。凡人概莫如此,無一例外。
第四:長橫居下,穩(wěn)托其上。
這種結構,在書法理論中稱為“地載”之法,如:皇、蓋、孟、益.....諸如此類,將下橫寫長,成為“主筆”,將以上的筆畫穩(wěn)托其上,起到“承載”的功能。知道了這種道理,書寫時不能使之局促。當然,遇到上下結構字是“寶蓋頭”的字,下橫只能收縮, 如“宣”字等等,突出“寶蓋頭”的“天覆”地位而不能喧賓奪主。
第五:長橫居中,橫擔取穩(wěn)。
第五個特點,許多漢字的長橫居于中間,在書法理論中稱為“橫擔”是此字的“主筆”,這個線條寫好,整個字就有了精神而且趨于平衡?!咀掷核隆⑺?、安、吾、架........】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