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中的小丑與小丑恐懼
圖片說明:在美國,小丑波索(BOZO)是娛樂行業(yè)的一大開心果,人們圍繞他建立起了一個娛樂帝國。
圖片說明:好萊塢電影《蝙蝠俠》中,小丑是邪惡的反派。
臉上涂滿濃厚的油彩,身體包裹在五顏六色的奇裝異服里,看不見他的真實面目,也猜不透他的內心世界——他就是小丑。 雖然馬戲團的小丑用夸張的表演讓孩子們大笑,可是從莎士比亞、狄更斯到好萊塢,從《戲王之王》、《鬼驅人》到《蝙蝠俠》,西方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里的小丑卻常常是捉摸不透的存在,甚至讓人恐懼。 盡管牛津字典和任何心理學手冊都沒有收錄這個詞,但它的確是存在的,這個詞就是小丑恐懼。看起來滑稽可笑,本該無傷大雅、逗樂小孩的小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讓人害怕的呢? ——編者
盡管牛津字典和任何心理學手冊都沒有收錄這個詞,但它的確是存在的,這個詞就是小丑恐懼。 有一些馬戲團為了克服觀眾對小丑的恐懼心理,甚至邀請觀眾看小丑的整個化妝過程。小孩一直被認為是小丑的忠實粉絲,但2008年,英國的謝菲爾德大學調查了250名4歲到16歲的孩子,結果顯示大多數孩子不喜歡或者甚至害怕看到小丑的照片。小丑是陌生的,來自另一個世界,給人的感覺不是好笑,而是怪異。 當然,讓人感到怪異肯定不是大多數小丑的本意。他們希望傳遞滑稽可笑的小丑形象,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歡愉。但是問題是,看起來滑稽可笑,本該無傷大雅、逗樂小孩的小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讓人害怕的呢? 也許這一娛樂形式從它出現以來就是如此。 小丑,戲劇表演者的一種,常見于舞臺、馬戲團、嘉年華、兒童節(jié)目和生日會等。和詼諧者、說笑人、丑角和魔術師一樣,數百年前就已流行開來,各個國家的歷史中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遠在公元前2500年,侏儒小丑就在埃及宮廷里逗笑法老;在中國,史載說笑人優(yōu)旃是唯一敢直言批評秦始皇造萬里長城,并阻止秦二世漆長城的人;在美國,霍皮族印第安人有一個傳統(tǒng),在莊嚴肅穆的宗教舞蹈儀式中,總會有小丑一樣的角色出來“搗亂”,做出各種滑稽可笑的動作。在古羅馬,小丑是常備的,又喚作傻瓜;在中世紀的歐洲王廷,小丑表演是王室準許人們針砭時弊、嘲弄當權者的方式;而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西歐和英國,小丑的形象都和啞劇中的丑角一樣,給觀眾的感覺是笨手笨腳,憨態(tài)可掬,惹人發(fā)笑。 但小丑一直有其陰暗的一面。畢竟,小丑的插科打諢都是對現實社會的影射。小丑嘲弄的是人類自身的病態(tài),包括暴飲暴食、淫念還有其他各種出格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小丑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一直都是一種惡作劇精神。
假面下的幽暗 英國攝政時代啞劇舞臺上的著名丑角格里馬爾蒂是現代小丑之父。因為他,現在人們仍稱小丑為“喬伊”。雖然他一生都是在啞劇舞臺上表演小丑,和馬戲團小丑沒什么關系,但自1959年來,倫敦東部的一座教堂每年都會舉辦一場特殊的禮拜天彌撒,來紀念這位“小丑之父”,所有參加紀念彌撒的教友都會打扮成小丑。 當年的格里馬爾蒂名噪一時,據說,當時倫敦每8人中就有一人看過格里馬爾蒂的表演。格里馬爾蒂將小丑變成了啞劇的主角,也改進了裝扮和表演方式。在他之前,小丑雖然可能也有化妝,但是通常只是在臉上搽點胭脂粉,純粹為了突出他們扮演的是臉色紅潤的滑稽醉鬼或鄉(xiāng)下土包子的形象。格里馬爾蒂獨樹一幟,他穿著五顏六色的奇裝異服,臉上涂得刷白,臉頰上兩個圓圓的大紅點,還梳著一個染成藍色的莫西干頭。他是用身體特技逗樂觀眾的大師,他一會兒高高躍起,一會兒用頭玩倒立,一會兒用搞怪的招式和自己打架,逗得觀眾們前仰后合,捧腹不已。 由于格里馬爾蒂如此星光熠熠,他創(chuàng)造出來的角色就和他有了緊密聯系。但格里馬爾蒂的現實生活根本沒有任何喜悅可言。他那同為戲子的父親說一不二,非常專制暴虐,他本人也經常陷入抑郁。他的第一任妻子死于生產,他同為小丑的兒子是個醉鬼,31歲時就因嚴重酗酒一命嗚呼。而他的各種舞臺特技,如蹦跳摔跤、在舞臺上和同行的追打,讓他一直身體疼痛,很早就落下了殘疾。格里馬爾蒂自己對觀眾打趣道:“我整個白天都心情陰沉,但在晚上我會讓各位看官開懷大笑。”格里馬爾蒂的自嘲,也側面反映出當時的觀眾對他悲慘生活的耳熟能詳。 在強顏歡笑的格里馬爾蒂之后,小丑進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查爾斯·狄更斯。1837年,身無分文、嗜酒如命的格里馬爾蒂去世(驗尸官的結論是:“突然死亡”),狄更斯負責為他立傳。就在前一年,狄更斯在他的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中就描寫過一個沉迷酒色、邋里邋遢的小丑。在這部以連載形式出版的小說中,他描寫了一個下了戲臺的小丑(據說靈感來自格里馬爾蒂的兒子)。這個小丑爛醉如泥,瘦骨嶙峋,臉色蒼白,身著奇裝異服,這種對比產生了奇特效果。不用說,狄更斯筆下的格里馬爾蒂和他的小說角色一樣命途多舛,他對小丑之父強顏歡笑的挖掘可謂“惜墨如金”:因為讀者每笑一次,也意味著小丑之父的傷痛再被揭一次。 在狄更斯筆下,“小丑之父”是通過自我毀滅來取悅觀眾的。在此之后,人們觀看小丑表演時,很難不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小丑的面具下隱藏的到底是什么呢?觀眾再也沒能把表演者和小丑角色分離開來。狄更斯那部廣受歡迎的格里馬爾蒂傳記讓一種想法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即幽默小丑的臉譜下有其陰暗和不安的一面。 在格里馬爾蒂之后,歐洲大陸上最著名的小丑扮演者是一位名叫讓-嘉斯帕·杜布拉的法國人。他臉上涂得刷白,嘴唇鮮紅,眉毛烏黑,他在舞臺上的無聲表演總能讓觀眾開懷大笑。巴黎的杜布拉和倫敦的格里馬爾蒂一樣著名,甚至他卸了妝走在巴黎大街上也能被人們認出來。格里馬爾蒂只是困頓中強顏歡笑,但杜布拉卻是邪惡黑暗的。1836年,走在大街上的杜布拉,用自己的拐棍敲死了一個辱罵他的男孩(之后他被宣告無罪)。 現代小丑的兩位鼻祖,粉白的假面下掩飾的都是“問題人物”。
馬戲團再鑄輝煌 格里馬爾蒂和杜布拉的黃金時代謝幕之后,啞劇和戲劇中的小丑表演變化很大。小丑基本離開了舞臺,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馬戲團。馬戲團興起于1765年左右,英國的菲利普·阿斯特利在一個圓形的區(qū)域展示了馬術表演。這些花哨的馬術表演很快就吸引來其他表演者,如玩雜耍的,蕩秋千的,耍雜技的,當然還有小丑。到了19世紀中期,小丑藝術蛻變?yōu)楦悠胀ǖ某蠼嵌簶沸问健? 雜技和馬術表演講究分毫不差,小丑幽默逗樂的表演可以很好地緩解觀眾緊張的神經。由于場地的擴大,小丑的發(fā)揮空間也更大,因此他們的各種動作也必須能讓觀眾都看到。但是小丑表演還是有很大的黑色幽默成分存在:法國著名評論家埃德蒙·德·龔古爾在1876年寫道:“現在的小丑藝術越來越嚇人,看了讓人焦慮擔心。他們那些危險動作,畸形的姿勢,癲狂的模仿,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瘋人院。” 馬戲團和小丑跟隨殖民者從英國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并在這里發(fā)展壯大。到了19世紀晚期,美國的馬戲團規(guī)模擴大了很多,而且沿著鐵路在全美國作巡回演出。小丑的表演地點和幽默形式變了,但那哀傷和悲情的小丑形象卻流傳了下來。艾米特·凱利是當時美國最有名的流浪小丑,他總是一臉苦相,滿臉短髭,衣衫襤褸,那種不茍言笑的樣子總能讓觀眾捧腹。凱利的《懶漢威利》也是現實悲劇的結果:這部短片攝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凱利剛與妻子離婚,美國正深陷金融危機。 隨著電視時代和娛樂小孩的小丑的到來,小丑也迎來了在美國的黃金時期。如20世紀50年代,兒童節(jié)目胡迪·都迪秀中的小丑克萊拉貝爾,還有波索(BOZO)小丑,都廣受歡迎。20世紀60年代中期,波索(BOZO)小丑已經成了一檔廣受歡迎、全球播映的兒童節(jié)目的主持人,這個節(jié)目的現場門票預訂足足排到了10年后。 1963年,快餐巨頭麥當勞推出了漢堡歡樂小丑羅納德·麥當勞,直到今天這個小丑一直都是麥當勞的品牌大使。麥當勞叔叔也有自己的煩惱,2011年,健康飲食倡導者們認為麥當勞叔叔和“駱駝老喬”(煙草卡通人物)一樣,都在給美國的青少年灌輸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麥當勞倒是對他不離不棄,只是他最近更多以踢足球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一黃金時期也賦予了小丑全新的意義。在20世紀以前,人們從沒指望小丑帶來單純的孩童式歡樂。但現在的小丑幾乎成了小孩子的專有娛樂,人們因此也期望小丑帶來更多童真的歡樂。
電影中的“壞”小丑 小丑的假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秘密,而秘密一般都是邪惡陰暗的,這也成了很多藝術家、作家、導演的創(chuàng)作素材。 最早出現在電影中的小丑多是悲情角色。1952年,史詩片大王西塞爾·B·戴米爾執(zhí)導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戲王之王》講述了一個有著悲情歷史的小丑的故事。著名影星詹姆斯·史都華扮演的主人公伯頓是個馬戲團小丑,臺上臺下從不卸妝。故事結尾這個小丑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原來他是助妻子安樂死后逃匿在外、潛伏在馬戲團的一名醫(yī)生。而在加西之后,銀幕上的小丑往往都是一些恐怖的狠角兒。 1982年,由斯皮爾伯格編劇的電影《鬼驅人》將家常元素搬上銀幕,成功地制作了一部恐怖片。一家四口住在加州某個城市的近郊,過著平凡的日子,但屋里卻開始發(fā)生了種種怪事,家具無故移動,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片中小男孩的小丑玩偶活了過來,把他往床底拉。1986年,史蒂芬·金在恐怖小說《小丑回魂》中塑造了“吝嗇鬼”小丑,這個小丑四處恐嚇傷害小孩子,后來這本書在1990年被改編成電視劇搬上熒屏。1989年,電影《小丑屋》上映,影片中三個從精神病院逃離的精神病人化妝成馬戲團小丑恐嚇小鎮(zhèn)上的人們。 凱瑟是玲玲馬戲團的星探,自己也曾是一名小丑。他承認那些銀幕上可怖的小丑形象對小丑表演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雖然他認為這種損害并不是致命的。小丑演員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傳遞好的小丑形象,消除不利影響。 負面的小丑形象當然對小丑這一行當產生了影響。盡管美國就業(yè)部門沒有統(tǒng)計過小丑這一行當的從業(yè)人數(小丑算在喜劇演員、魔術師,或其他演藝人員中),2005年左右,美國各地的報紙上已有人撰文抱怨參加小丑大會或小丑表演課程的人數在急劇減少,作為開心果形象的小丑正退出歷史舞臺,心理學家也認為這是因為小丑的負面形象正在取代其正面形象。
小丑恐懼癥 “人們眼中的小丑再也不是安全、無憂無慮的形象了。電影里出現的小丑總是讓人恐懼不已,”多倫多瑞爾森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安東尼博士說。馬丁也是《抵抗焦慮指南》一書的作者?!敖裉斓膬和幌襁^去那樣接觸很多歡樂、安全氣氛中的小丑,而各種媒體展示的小丑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 這也造成了惡性循環(huán):銀幕上小丑的恐怖形象越多,現實生活中小丑越沒可能展示好的一面,而這反過來更加劇了小丑的神秘感和人們對小丑的恐慌??謶指性酱?,人們越相信那些恐怖的小丑形象是真實的,而它們也會隨之越傳越廣。 所謂恐懼癥,是指某人隨時隨地見到某一具體事物時都會產生恐懼感和焦慮感。而人們對小丑的害怕似乎很難等同于恐懼癥,因為人們并不可能經常接觸到小丑。但安東尼也認同媒體中小丑的表現加劇了人們對小丑的恐懼感,“閱讀和電視電影也會給人恐懼感……而電影中的那些邪惡小丑當然會加劇人們對小丑的害怕”。 心理學家認為,對小丑的恐懼感通常來源于孩提時代。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的精神疾病列表中甚至有“小丑恐懼”這一條,盡管這一條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包括在兒童對易裝角色(包括球隊吉祥物或米老鼠之類)的恐懼癥這一條下。“兒童兩歲時,在陌生人的環(huán)境中會產生焦慮感,這種恐懼癥也是在這個時候發(fā)生的。在這個年齡,孩子的大腦還在發(fā)育,對周圍的意識也在發(fā)展,但是仍不能完全把幻想和現實分離開來?!辈紓愡_·維德侯博士是個資深心理學家,在加州圣迭戈管理一家通過虛擬現實治療病人恐懼癥和焦慮癥的治療中心工作。 她解釋說,大多數人長大后都能克服兒時的恐懼癥,但這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大約有2%的成人會害怕小丑。當這些小丑恐懼癥患者面對小丑時,他們會無所適從。他們不能確定小丑假面上的真實表情,而且會認為小丑會沒來由地進行各種瘋狂行為。 但事實上,引起小丑恐懼的最終人物還是小丑妝容后面的那個表演者。玲玲馬戲團的凱瑟認同這一說法:“我們或許都遇到過表演得很好的小丑,但我們或許也見過一些小丑,可能年紀太輕,或者訓練不夠,表演得并不好,但是他們自己毫無意識,只是非常急切地想逗人發(fā)笑?!边@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小丑好心辦壞事,讓自己的表演適得其反,使人害怕?!拔覀兛偸菑娬{,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并尊重社交空間。”小丑表演也是一種交流方式,而不是要用化妝掩飾什么;一個好的小丑,他的化妝應該能夠反映他的感情,而不是作為掩飾自己的面具,使自己看起來比較天真友好。
小丑行當何去何從 關于小丑的未來,有人認為小丑表演將在黑暗道路上繼續(xù)前行,將來的小丑表演中黑暗狂歡仍是主流。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由希斯·萊杰扮演的復仇小丑,就是一個混世魔王型的可怕人物。在很多方面,這些形象并沒讓人對小丑的黑暗形象有所改觀。但小丑形象還是有所改變的,比如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的小丑庫斯提雖然沒完沒了,卻讓人感覺開心。而且,“床底有恐怖小丑”的情節(jié)由于濫用,已經不太可能嚇到人們了。 盡管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認為孩子實際上不喜歡小丑,但是有證據表明,現實生活中的小丑對生病小孩子的康復起著積極的協(xié)助作用。2013年1月的《健康心理學期刊》發(fā)表的一項意大利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個隨機對照試驗中,經過小丑醫(yī)療法的孩子在手術前的焦慮感有所降低。2008年在意大利也有一項類似研究,結果發(fā)表在2011年《自然醫(yī)學雜志》12月號上。這項研究表明患呼吸道疾病住院的孩子在“治療小丑”的陪伴下康復得更快。 而在凱瑟看來,小丑這一行當肯定還會繼續(xù)下去。這個世界缺的是好的小丑,而好的小丑才是維持小丑這一行當繁榮的指望。他說:“如果小丑真的擁有一顆熱情、同情和幽默的心,并且能夠孜孜不倦地表演這樣的小丑形象,我認為戰(zhàn)勝邪惡小丑這一負面形象指日可待。做小丑不意味著不擇手段讓人發(fā)笑,而是要展現你的愛。小丑表現出來的愛與歡樂應該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只有這樣,觀眾看到你時,才會感受到你真誠的笑容。” 摘自《看歷史》2013年第10期 作者:曹比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