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硯珍賞
柯繼承
《寒泓雅識——中國名硯和蘇州寒山寺藏硯》值此金秋問世,作為著作者,我和振元兄都格外地感到高興。 在電腦、手機已經(jīng)普及的今天,連鉛筆、圓珠筆都風韻不再,居然還來絮叨與毛筆共生共榮的硯臺,究竟還有幾分意義? 這其實在我剛剛直面睽隔已久的硯臺實物時,就暗自尋思的問題。但隨著與各種硯臺接觸日久,為它思索日深,并開始執(zhí)筆草擬文本時,這個問題就被激動與驚訝消化了。繼而又發(fā)感慨:硯臺內外有這么多的故事,只我們兩個人知曉,豈不是太可惜了?不妨把它和盤托出,讓大家都得到觀賞的快樂,豈不功德一場,皆大歡喜!知道是福,快樂是福,而有福就要大家享。范圍要廣,內涵要深,這就是最后終于把本書做得如此"厚重"的緣故。 中國古代的文化用具,以筆、墨、紙、硯為貴,稱文房四寶。四寶之間,也還是有些許上下的,正如宋代文人唐庚所講:"筆之用以月計,墨之用以歲計,硯之用以世計……惟其然,是以永年。"也就是說,紙、墨、筆都可算"易耗品",紙會用完,墨會磨盡,筆會用禿,惟獨硯臺跟隨主人,經(jīng)久不壞,并得以傳之百年、千年。因此,硯被推為文房四寶之首,不僅成為文人的用具,也常被視作人們的清玩。當然,首先是它的實用價值,之后,才有了它的其他價值,如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等。 我國古代產(chǎn)硯地很多,既有相當?shù)牟馁|,又有一定產(chǎn)量的傳統(tǒng)名硯,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為首,合稱四大名硯。其中又以端硯和歙硯難分伯仲。實際上,它們有不同的特點,正如人們常比喻的,歙硯如仕,端硯如婦。歙硯多為黑色,屬冷色系,與人有一定的距離感;端硯多為紫紅色,屬暖色系,顯得有親和力;洮河硯石,是一種水成巖,又名輝綠巖,顏色以鴨頭綠為主;澄泥硯則是由泥燒制而成,質地雖細膩,相對石硯而言,材質畢竟比較疏松,而形狀顏色,就可由人隨心所欲了。 中國是禮儀之邦、人文薈萃之國,千百年的紙墨筆硯,自有千百年的風流,千百年的風云,千百年的風物。就硯臺而言,起始是用于研墨濡筆,硯材應當是第一位的,即要"好使"、"好用"。石質要細嫩,致密,溫潤,歷寒不冰,貯水不耗,研墨無泡,發(fā)墨無聲,起墨不滯,護毫加秀,還要加上諸如"呵氣可研墨"、"天然紋理"等訴求。除四大名硯外,其他名硯也是異彩紛呈,《寒泓雅識》 在泛論全國名硯時,重點介紹了好幾十種名硯,以及用金、銀、銅、鐵、錫、漆等特殊材料制作的古硯。至于硯的形態(tài),講究的首先是雅,然后是奇。石硯最經(jīng)典或者說最古老的形態(tài)有圓形、方形和蟬形。但隨著文人士大夫把書寫文字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又把硯視作文房之寶、收藏之寶后,硯臺的造型即硯式就迅速"暴增",《寒泓雅識》提供了六七十種常見硯臺的款式。 同時,在介紹全國名硯后,又詳述了蘇州的名硯及制硯名人。蘇州是中國古代經(jīng)濟文化重鎮(zhèn),特別是宋代以還,文化名人與蘇州因緣,是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的,這些文化人使用的、把玩的名硯,往往都有蘇州的"經(jīng)歷"與"元素",名硯之于蘇州,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值得提出的是,蘇州寒山寺,作為全國十大文化名寺之一,其秘藏的名硯、巨硯(加上本寺自己特制的"大休琴硯"),有200余方,一般人難以窺其全豹,我們在寒山寺住持秋爽大和尚的全力支持下,揀其200方,作為《寒泓雅識》圖冊部分的主角。每一方硯臺,在德國制高精度的相機鏡頭下,都"露了真相",有的,還附有側面照、拓印件。同時,每一方都予以了精致的文字說明。 寒山寺藏硯,材質優(yōu)良,款式繁多,雕刻精致,圖案美麗,硯體多大型、超大型,其中紋飾雕琢、題材內容之豐富,顯得十分突出。藏硯除相當數(shù)量的古硯外,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近代名硯,而近現(xiàn)代制作的硯臺,逐漸從實用兼玩賞的使用功能中擺脫出來,成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不斷創(chuàng)新的近現(xiàn)代雕刻技法,更為硯臺的紋飾藝術內涵之深化,提供了條件,開拓了境界。因此,《寒泓雅識》在藏硯的文字說明中,除了必要的硯材、硯形、大小計量介紹外,重點放在紋飾圖案內容的詮釋上。對于各種文史典故、神話傳說、民風民俗的挖掘和演繹,從廟堂到江湖,從正史到傳聞,從遠古到當下,從《聊齋》到《水滸》,從神仙到美女,從岳飛到林沖,從蘇東坡到徐悲鴻,從樵夫到牧童,以及山川、古樹、老宅、飛禽、走獸、牛羊、游魚、蓮藕、水草……凡有涉及,均予采錄,并盡量用簡單明了的話語來敘述。一部圖冊在手,凡需知道或欲探求的,都有羅列,不必再另動干戈翻書搜索了。 《寒泓雅識》編纂成稿,一共花了兩年多光景,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上海界龍藝術印刷廠印刷。編輯們,尤其是唐偉明的策劃和精心設計,蔣家宏的攝影,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一絲不茍,都讓人驚嘆不已。精益求精,是以大成,也讓關心傳統(tǒng)文化的襟江抱海、含英咀華者們感到無比的欣慰。正如《寒泓雅識》書尾所云:硯臺何物?供之筆墨而已。喻于磨鏡,垢去明存,娑婆凈地,和合眾生,出入方圓,從善結緣,而功在和諧也。 |
|
來自: 蘇迷 > 《蘇州楓橋與寒山寺景區(qū)》